ODB

靈命日糧 :永不改變

讀經: 詩篇119篇89-96節


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馬太福音24章35節


在二次大戰初期,波蘭的首都華沙在猛烈的空襲下,幾乎被夷為平地,到處散落著水泥磚塊、斷裂的管線和玻璃碎片。然而在市中心,有一棟已面目全非的建築仍屹立不倒。這棟建築是英國與海外聖經公會在波蘭的總部,在其殘存的牆面上,仍有一節經文清晰可辨:「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馬太福音24章35節)

耶穌曾用這句話激勵門徒,當時門徒正問祂關於「世界的末了」(3節) 。這句話對於我們這些面對衝突和爭戰的現代人,也可以帶來莫大的鼓勵。即使夢想破碎,我們在失望中依然可以持守信心,因為上帝的屬性、主權和應許永不改變。

詩人寫道:「耶和華啊,祢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詩篇119篇89節)。這不僅是指上帝的話語,也是指上帝的屬性,因此詩人接著說:「祢的信實存到萬代。」(90節,當代中譯本)

遭逢患難時,我們可以選擇將之視為絕望或希望。因為上帝絕不會讓我們獨自面對這些困境,所以,我們能夠滿懷信心地選擇希望。祂亙古不變的話語,使我們更加確信祂的愛永不止息。

— 費丹尼

主啊,感謝祢賜下話語。
祢話語完全真實、歷久彌新,並成為我們的引導。
求祢幫助我們信靠祢所說的每一句話。


上帝的話語永不改變,足以讓我們信靠。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下16-18章;路加福音17章20-37節


靈命日糧 :聖靈代求

讀經: 羅馬書8章19-27節


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羅馬書8章26節


不久之前,愛爾蘭仍有許多偏鄉小鎮沒有門牌號碼或郵遞區號。如果有三位名叫陳彼得的居民同住在一個鎮上,那位剛搬來此地的陳彼得就不可能立即收到他的郵件,因為郵差會先把郵件送給其他兩位名為陳彼得的鎮民。剛搬到鎮上的陳彼得說:「我的鄰居會先把信仔細地讀過一遍,然後才恍然大悟地說:『這應該不是我的。』」為了停止這種誤投誤送的現象,愛爾蘭政府最近終於制定了他們的郵遞區號系統,以確保郵件能正確無誤地傳遞。

有時,我們禱告的時候,可能也會覺得需要透過一些幫助,才能將心中所想的傳遞給上帝。我們或許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也不知該如何表達我們最深切的渴望。使徒保羅在羅馬書8章提到,聖靈會幫助我們祈求,將我們說不出來的「歎息」傳達給天父。「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26節)。聖靈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祈求,天父也知道聖靈的心意。

不要灰心,因為上帝垂聽我們的禱告,而且祂知道我們心中最深的需要。

— 魏馬文

天父,感謝祢賜下聖靈,讓我在禱告時得著幫助。
謝謝祢垂聽我的禱告,也謝謝祢深愛著我。


即使你無法用言語表達心聲,但上帝仍聽見。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下14-15章;路加福音17章1-19節


靈命日糧 :耶穌哭了

讀經: 約翰福音11章1-4、38-44節<


死的毒鉤就是罪⋯⋯感謝上帝,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哥林多前書15章56-57節


我正專心地看書,朋友靠過來看我在讀什麼。她只瞄了一眼,就驚愕不已地看著我說:「哇,你看這麼悲慘的書啊!」那時,我正在讀《格林童話》的「水晶棺材」,想必是「棺材」兩個字讓她不安。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提到死亡,但事實上,人人都免不了一死。

死亡往往帶來強烈的情緒反應。耶穌在祂親愛朋友的喪禮上,流露極深的情感。當祂看到馬利亞因失去弟弟而悲傷時,「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約翰福音11章33節),另有《呂振中譯本》譯作:「心靈上就悲憤歎息﹐大為震盪。」

耶穌憂愁甚至憤怒,這是為什麼呢?也許,祂是因為對罪及其後果感到憤怒。上帝並沒有創造一個充滿病痛、苦難及死亡的世界,但罪進入了世界,破壞了上帝美好的計畫。

當我們悲傷時,主就在我們身邊,並與我們一同哀哭(35節)。不僅如此,基督藉著為我們死、從死裡復活,戰勝罪及死亡(哥林多前書15章56-57節) 。

耶穌應許說:「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翰福音11章25節)。基督徒現在就可以享受與救贖主的團契,同時,我們也期望能永遠與祂同在,在那裡沒有眼淚、痛苦、疾病或死亡。

— 謝葆芳


基督的空墳墓是我們戰勝死亡的確據。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下12-13章;路加福音16章


靈命日糧 :上帝的安排

讀經: 民數記7章1-9節


他們辦的是聖所的事,在肩頭上抬聖物。-民數記7章9節


我們實在需要上帝的引導,因為有人臨時要將兩個年幼的孩子寄養在我們家三個月,而我們必須馬上做決定。我們已有三個年齡較大的孩子,從未想過要成為年幼孩子的寄養父母,而且家裡突然多了兩個孩子,肯定很不容易。當我們不知該如何決定時,宣教士賈艾梅(Amy Carmichael)所寫的書,讓我們看到民數記7章中一段不甚熟悉的經文(民數記7章1-9節)。

賈艾梅寫道:「我很好奇哥轄子孫會有什麼感受?當其他的祭司都用牛車搬運帳幕的器具穿行沙漠,但哥轄子孫卻因『辦的是聖所的事,在肩頭上抬聖物』,腳踏滾燙的砂石,在石礫滿佈的路上長途跋涉。他們心裡是否抱怨,覺得其他祭司的工作較為輕鬆呢?或許吧!但上帝知道有些事物過於貴重,不能用牛車載運,而是要抬在肩頭上。」

我和外子都知道那就是我們在尋找的答案。過去我們雖曾想要資助落後國家的兒童,但遲遲沒有行動。其實資助兒童比較容易,就像使用牛車搬運器具一樣。現在我們有兩個需要幫助的小孩在家裡,我們要把他們抬「在肩頭上」,因為上帝視他們如同珍寶。

上帝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計畫。我們可能會覺得別人要做的事比較輕鬆,或扮演的角色比較重要。天父既已精心安排每個人應負的責任,我們豈能抱怨說:我做不到呢?

— 史梅恩


上帝使用平凡人成就祂非凡的計畫。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下9-11章;路加福音15章11-3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