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為誰勞碌?

讀經: 傳道書4章4-16節


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是為誰呢?」-傳道書4章8節


陳先生每週工作70個小時,他喜愛他的工作,也得到豐厚的薪資,足以提供一家大小優渥的生活。他一直想要放慢腳步,卻總是辦不到。有天傍晚,他帶著好消息回家,想告訴家人自己晉升到公司最高的職位,卻發現沒有人在家。這些年來,孩子長大成人不住在家裡,妻子也有自己的工作。現在就只剩下空蕩蕩的房子,沒有人可以分享他的喜悅。

所羅門王也談到工作與生活間保持平衡的重要性。他寫道:「愚蠢人遊手好閒,讓自己餓死」(傳道書4章5節,現中修訂版)。我們不必走到極端,變成懶惰蟲,但也不能掉進另一頭的陷阱,變成工作狂。我們要思想「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6節),換句話說,所得雖少卻能好好享受,才是最好的。為了功成名就而犧牲人際關係,實在是不智之舉,因為成功往往稍縱即逝,美好的人際關係才能使我們的生命有意義、有價值及心滿意足(7-12節)。

我們應該學習有智慧地分配時間,工作是為了生活,而活著不是只為了工作。讓我們尋求並倚靠上帝,相信祂是供應者,祂必賜下一切的智慧。

— 謝葆芳

主啊!當我擺錯了生活的重心,求祢提醒我,
教導我當如何修正。感謝祢賜給我親愛的家人和朋友,
求祢教導我珍惜身邊的人。


智者將時間投資在永恆的事上。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17-18章;路加福音11章1-28節


靈命日糧 :如蜜甘甜

讀經: 出埃及記3章7-17節


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言16章24節


在1922年,埃及法老圖坦卡門的陵墓出土,墓中滿是古埃及人為來生預備的各種器具,包括黃金神龕、珠寶首飾、華服、家具和武器,此外,竟然還有一罐過了3,200年依然可以食用的蜂蜜!

現今,我們將蜂蜜當作甜味劑使用,但在古時其用途十分廣泛。蜂蜜是目前已知唯一包含所有營養素的食物,所以古時也當作補品使用。此外,蜂蜜也有醫療價值,能有效預防感染,是現今已知最古老的傷口敷料之一。

上帝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時,應許要帶他們到「流奶與蜜之地」(出埃及記3章8、17節),可見那地何等豐饒富庶。後來,他們因犯罪而在曠野飄流,上帝用滋味如蜜的嗎哪餵養他們(16章31節)。以色列百姓抱怨總是吃一樣的食物,殊不知這可能是上帝提醒他們,將來在應許之地,他們也要享受上帝豐盛的供應。

上帝也以蜜來提醒我們,祂的道理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詩篇19篇10節) ,所以我們口中的話語,也應當如蜜一樣,使人心得滋潤、得醫治。

— 林茱莉

請閱讀這些經文:箴言12章18節;
箴言13章3節;以弗所書4章29節;歌羅西書3章8節。
今天,上帝要你實踐哪些真理呢?


多數算恩典,少發怨言。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15-16章;路加福音10章25-42節


靈命日糧 :放心吧!

讀經: 哥林多後書4章8-18節


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


我喜歡觀賞群鳥嬉戲,所以幾年前,我在後院裡建了一個小小的鳥類保護區,吸引牠們前來。接著好幾個月,我可以欣賞鳥兒歸來覓食,翩翩起舞的情景。可惜,後來一隻庫柏鷹將此處當作牠的狩獵場,群鳥嬉戲的畫面就不復存在了。

這豈不就是人生的寫照?當我們剛安頓好,準備輕鬆享福時,卻出現某些事或某些人,攪亂了我們的安樂窩。我們會問:為什麼?為何人生常逢流淚谷?

對於這個老問題,我聽過許多解釋,但最近聽到了一個讓我信服的答案:「世上所有的苦難和磨練,是要讓我們變得像小孩一般,然後上帝就會向我們顯明祂自己。」因我們像小孩時,才會單純地信靠天父的慈愛、尋求認識祂,並且渴望更像祂。

我們或許一輩子都擺脫不了憂愁與悲傷,但是「我們不喪膽……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4章16-18節)。

當我們看見未來的美景,豈能不歡欣快樂?

— 羅大衛

主啊!即使身處逆境,我們仍能靠主喜樂,
因為祢已為我們設定美好的計畫。祢滿有能力、
充滿慈愛、掌管萬有、亙古常存。我們信靠祢,我們愛祢。


天上的喜樂遠超過世上的艱困。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13-14章;路加福音10章1-24節


靈命日糧 :轉換住處

讀經: 約翰福音11章17-27節


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7節


在迦納,人們經常將訃聞張貼在看板與街坊的水泥牆上。像「英年早逝」、「與世長辭」、「永在懷念中」這些醒目的詞語,宣告至親已離開人世與將舉行的喪禮。我曾看到一則訃聞寫著「轉換住處」,表明了生命超越墳墓的限制。

當至親或密友過世,我們會感到悲傷,就像馬利亞和馬大因失去兄弟拉撒路而哀痛(約翰福音11章17-27節)。我們因懷念過世的親人而流淚心碎,耶穌也因著朋友的過世而深感悲痛(35節)。

但是在眾人悲傷之際,耶穌卻發出令人欣喜的宣告,談到了死後的生命,祂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25-26節)

由此可見,我們與過世的信徒只不過是暫時離別,正如保羅強調他們「要和主永遠同在」(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7節) 。離別固然令人感到悲痛,但是我們可以安心,因確信他們是在上帝安穩的手中。

「轉換住處」意謂著我們只是轉換環境和居住的地方。雖然世上的生命結束了,但我們還會永遠地活著,而且在耶穌的同在中活得更好。「所以,你們當用這些話彼此勸慰」(18節) 。

— 戴勞倫

主耶穌,因為祢,我們才有了盼望,
並有永生的確據。我們感謝祢!


因為耶穌,我們可以永遠活著。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10-12章;路加福音9章37-6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