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主的話語

讀經: 詩篇119篇17-24節


祢的法度是我所喜樂的,是我的謀士。—詩篇119篇24節


上帝的話語能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臨到我們。以聖經為中心的證道、讀經、唱詩、研經小組和靈修文章,都可以讓我們從聖經中認識上帝的真理。當然,也包括了個人讀經和研經。

最近,我很認真地一段一段細讀申命記,同時也讀馬太福音5-7章的「登山寶訓」,如此讀經,讓我的心深受感動。兩段經文都記載了信仰的法規,那就是「十誡」(申命記5章6-21節),以及「八福」(馬太福音5章3-12節)。申命記所記載的是舊約律法,即上帝吩咐祂的子民遵守的律法;而在馬太福音,耶穌告訴我們,祂來是為了成全舊約的律法,並且建立新約的準則,好使我們不再背負律法的重擔。

當我們讀上帝的話語時,聖靈會讓我們得著教導、力量、引導,知道自己的罪,並得到潔淨。因此,我們就能明白、悔改、更新,並在耶穌裡成長。神學家施本爾(Philip Jacob Spener)寫道:「我們越熟悉上帝的話語,就越能夠激發我們的信心和多結果子。」願我們與詩人一同禱告說:「求祢開我的眼睛,使我看出祢律法中的奇妙。」(詩篇119篇18節)

— David C. Egner

天父,我們在祢面前屈膝跪下,
願祢的話語成為我們的規範與引導,
願聖靈成為我們的導師,願祢的榮耀成為我的目標,
奉主耶穌的名祈求,阿們。
John R. W. Stott

有上帝的話在我們心裡,就會在生命中體現出來。



全年讀經:
利未記14章 馬太福音26章51-75節


Photo credit: Gripnerd / Foter / CC BY-SA

靈命日糧:豐沛滋養

讀經: 耶利米書17章1-8節


他必像樹栽於水旁……葉子仍必青翠。—耶利米書17章8節


我有一位朋友,他居住在美國蒙大拿州一個寬廣平原上的農莊。前往他家必須經過一條漫長的路,道路兩旁盡是寸草不生的黃土,一片死寂。當車子駛近農莊時,你定會發現眼前的景色與先前的形成強烈對比,鬱鬱蔥蔥的樹木,茂盛的植物,到處生機盎然。這是因為佳美的鱒河流經這塊土地,使生長在河岸兩旁的植物,都得到源源不絕的滋養。

耶利米說,信靠主的人「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耶利米書17章8節),他描繪的正是這幅充滿生機的圖畫。雖然許多人不信靠上帝,選擇活在毫無生機的環境中;不過信靠上帝的人,則活出充滿朝氣和多結果子的生命。我們倚靠上帝,就像是將生命扎根在祂佳美的溪水旁。我們可以確定,祂所賜的愛,源源不絕,永不止息。

最終有一天,上帝會將這個世界變為美好,所以我們可以相信,祂必定把我們的痛苦轉為益處、透過苦難使我們更臻成熟,即使在乾旱的土地,也能多結果子。

— Joe Stowell

主啊,當我活在乾旱無水之地,
感謝祢不離棄我。
我要把信心扎根在祢的活水泉源,
那裡有祢永遠的應許、堅定不移的愛。

把你的生命,扎根在上帝佳美的溪水旁。



全年讀經:
利未記13章 馬太福音26章26-50節


靈命日糧:死而復活

讀經: 以弗所書2章1-10節


當我們死⋯⋯[上帝]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以弗所書2章5節


一個人是否可以被宣判死亡之後,又重新受法律承認是個活著的人呢?這個問題成為了國際新聞,因為在美國俄亥俄州有一位男子,失蹤25年之後,竟然活生生的「重現人間」。在他失蹤以前,他失業了、染上毒癮,而且長期無法支付孩子的生活費,結果他決定隱藏起來。可是,他回來之後,才發現原來要擺脫死亡的身分是那麼困難。他到法院申請註銷自己的死亡記錄,不過法官拒絕他的要求,因為已經超過了三年的追溯期。

在法庭上,這種「死而復活」的要求並不尋常;但對上帝而言,這是很普遍的事。保羅寫給以弗所的書信說:「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上帝]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以弗所書2章5節)。然而,讓我們在靈裡活過來,對上帝而言,是一件很沉痛的事情,因為我們的罪及罪的代價,必須由上帝的兒子承受苦難、死亡和復活,才得以償付(以弗所書2章4-7節)。

要證明一個人是否活著,並不太難;然而,要證明一個人是否有屬靈的生命,就不容易了。我們這些靠著主有新生命的人,就應當因上帝所賜那豐富的憐憫和全新的生命,以感恩的心為主而活。

— Mart De Haan

天父,我們死在過犯中,祢卻來拯救我們,
為此我們心中充滿感謝。
願我們因祢所賜的新生命,
滿有喜樂,不住感恩。

耶穌的死,使我們得著新生命。



全年讀經:
利未記11-12章 馬太福音26章1-25節


Photo credit: Yukiko Photographer / Foter / CC BY-NC-SA

靈命日糧:探訪者

讀經: 馬太福音25章31-40節


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馬太福音25章36節


朋友問一位剛退休的先生,他現在每天都做些什麼。對方回答說:「我到處去探訪,若有教會或社區的人在醫院或安養中心,不管是獨居或是需要人陪伴、談話和禱告的人,我都去探訪他們。我很樂意做這些事!」這位先生有清晰的目標,而且願意關懷別人,我的朋友對他十分欣賞。

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前幾天,祂對門徒說了一個比喻,強調探訪有需要的人是非常重要的,祂說:「王要向那右邊的說:『……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祢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祢呢?』王要回答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章34,馬太福音25章36-40節)

當我們去做探訪的事工時,探訪的對象得到了幫助和鼓舞,同時也是在服事我們的耶穌基督。

今天,有人會因你前去探訪而受到鼓勵嗎?

— David C. McCasland

主耶穌,幫助我以祢的眼光看別人。
指教我如何對周遭的人彰顯祢的愛。
感謝祢愛我,
使我能與人分享祢的愛。

憐憫是知道別人有困難,就立即伸出援手。



全年讀經:
利未記8-10章 馬太福音25章31-4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