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命日糧 : 與上帝同行
讀經:
多年來,健康專家一直強調跑步對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但最近的科學研究顯示,每天步行也有益於身體健康。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指出:「每天步行至少八千步的成年人,與每天只步行四千步的成年人相比,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死亡風險更低。」走路顯然對我們有益處。
在整本聖經中,「行走」常被用來象徵與上帝交流。從創世記第3章,我們可以想像上帝常在「天起了涼風」時,與亞當和夏娃同行(8節)。創世記第5章講述了以諾的故事,他忠心地「與上帝同行三百年」(22節),直到有一天,以諾一如既往地與上帝同行時,直接被上帝接到祂那裡(24節)。在創世記第17章,上帝與亞伯蘭重新立約時,吩咐亞伯蘭在祂面前「行走」(1節,和合本修訂版)。雅各在離世前,將上帝形容為他的牧人,並提及他的祖先忠心「事奉」上帝,這 [....]
靈命日糧 : 瞭解真相
讀經:
美國作家朱莉婭.加利夫(Julia Galef)認真思考,為什麼人們往往相信自己是對的,即使事實並非如此。她認為這與「士兵心態」有關,即我們會專注於捍衛自己已經相信的事物,抵禦我們認為的威脅。朱莉婭認為,更有益的心態是「偵察兵的心態」,偵察兵著重的不是消除威脅,而是探知完整的真相。他們會儘可能誠實、準確地瞭解真相,即使真相是醜惡的,會造成不便或令人不快。擁有這種觀點的人能心存謙卑,持續提升判斷力。
朱莉婭的見解讓人想到了雅各,他也曾鼓勵信徒採取相似的心態,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各書1章19節)。雅各敦促信徒,不要因對別人一時的感受而衝動行事,而是要記住,人的憤怒並不能實現上帝的公義(20節)。只有謙卑地順從上帝的恩典,才有可能增長智慧(21節;見提多書2章 [....]
靈命日糧 : 上帝會干預
讀經:
依琳是個工作勤奮的員工,總是善盡職責。但她卻被指控行為不誠實,被停職接受調查。她很想辭職表示抗議,但有人建議她靜候調查結果,說:「辭職就表示妳做賊心虛。」於是依琳留下來,祈求上帝為她伸張正義。果然,幾個月後,她被證明是清白的。
當保羅不願意帶稱為馬可的約翰一同去宣教時,馬可或許也有依琳那樣的感受。這個年輕人確實曾離開團隊(使徒行傳15章37-38節),但或許他已後悔,並希望這次能一起去宣教。他一定覺得保羅對他的評價不公平,只有巴拿巴相信他。
多年後,保羅改變了對馬可的觀感,並且囑咐提摩太:「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摩太後書4章11節)。被稱為馬可的約翰恢復了名譽,一定深感欣慰。
當我們受到不公正地評判時,願我們記得 [....]
靈命日糧 : 驢子說話
讀經:
若是你能聽懂家中愛犬在說些什麼,會怎麼樣呢?新的科技利用「犬吠」識別技術,來確定狗兒吠叫所傳達的情緒。這款高科技項圈,從超過一萬種吠叫聲的資料庫中,分析及辨識狗兒的感受。雖然這種項圈無法將吠叫聲轉換成人類的語言,但卻能大大促進了主人對愛犬的理解。
上帝也曾用一隻動物引起巴蘭的注意。巴蘭把鞍子套在驢背上,準備騎驢前往摩押,這是回應上帝的話說:「⋯⋯去,你只要遵行我對你所說的話」(民數記22章20節)。在途中,那頭驢看到上帝的使者「站在路上,手裡有拔出來的刀」,就離開大路,但巴蘭卻看不見危險(23節)。連續三次都是如此,巴蘭用杖打驢子,要牠繼續向前走,於是上帝就讓驢子開口說話。同時,上帝也使巴蘭眼睛明亮,讓他看見拿刀攔路的使者。巴蘭驚恐地「低頭俯伏在地」(31節),坦承自己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