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上帝的光

讀經:詩篇23篇 

當伊蓮被診斷為癌症末期時,她與丈夫查克都知道,不久後伊蓮就要回歸天家,永遠與耶穌同在。他們夫妻倆都很珍視在詩篇23篇裡上帝的應許,知道他們在面對54年婚姻中最幽暗、最艱險的深谷時,上帝會與他們同在。伊蓮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經相信了耶穌,她也準備好去朝見這位救主,這個事實讓他們充滿盼望。

在伊蓮安息主懷之後,查克在追思禮拜中提到自己依然行走在「死蔭的幽谷」(詩篇23篇4節)。雖然他的妻子已經開始天堂的生活,但對他自己以及其他深愛伊蓮的人來說,死亡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

當我們行走在幽暗的深谷中時,哪裡能找到亮光呢?使徒約翰宣告:「上帝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約翰一書1章5節)耶穌也對眾人表明:「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章 [....]

靈命日糧 : 順從耶穌

讀經:耶利米書38章17-23節 

在1951年,前蘇聯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的醫生勸他減少工作量,以保持健康。但這名醫生卻被史達林指控是間諜,並將他逮捕。這位曾以謊言羅織罪名、逼迫多人的暴君不願面對事實,並且以他慣用的手法除掉那告訴他事實的人。但事實不容辯駁,史達林於1953年去世。

先知耶利米說了可怕的預言而被逮捕,還被鐵鍊鎖著(耶利米書38章1-6節,40章1節)。他把即將會發生在耶路撒冷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猶大王西底家,並且說:「求你聽從我對你所說耶和華的話」(38章20節),若拒絕向圍城的敵軍投降,只會招致更嚴重的後果。耶利米還發出警告:「人必將你的后妃和你的兒女帶到迦勒底人那裡。你也不得脫離他們的手。」(23節)

西底家拒絕接受事實,不願聽從吩咐。最後巴比倫 [....]

靈命日糧 : 善意

讀經:以弗所書4章15-16、22-32節 

當我們想到最佳的商業行為時,首先躍入腦海的,也許不是像恩慈與慷慨這些特質。但企業家詹姆士.李(James Rhee)表示,這些確實是最佳特質。當他在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擔任執行長的時候,便優先推行他所謂的「善意」,即一種「恩慈文化」和贈予的精神。後來,這間公司不僅起死回生,甚至還蓬勃發展。顯然以這些特質做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能激發員工想要團結、創新與解決問題的期盼與動機。詹姆士解釋:「善意……是真實的財富,可以累積與倍增。」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常認為像恩慈這類的特質是模糊、不具體的,而不會優先考量。但根據使徒保羅的教導,這些特質至關重要!

保羅在寫給新信徒的書信中特別強調,信徒生命的目的乃是要藉著聖靈得到轉變,成為基督身體中成熟的肢體(以弗所書4章15節)。 [....]

靈命日糧 : 接納所有人

讀經:馬太福音11章27-30節 

九歲的丹尼跟他最好的朋友亞契,一起去參加班上同學的慶生會。小壽星的媽媽看到亞契時,卻拒絕讓他進門,並且堅持說:「沒有空餘的椅子了!」丹尼立刻表示,自己可以坐在地上,讓出椅子給他的黑人朋友亞契,但這個提議被斷然拒絕!於是,丹尼沮喪地將禮物交給小壽星的媽媽,然後跟亞契一起回家。朋友遭到拒絕,刺痛了丹尼的心。

幾十年後的今天,丹尼已經是一位學校教師,在他的教室裡總是多放一張空椅子。當學生問起原因時,他解釋說這是要提醒自己:「在這間教室裡,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位子。」

在耶穌的一生中,我們可以看到祂歡迎接納所有的人,正如祂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這份邀請看似與耶穌「先是猶太人」(羅馬書1章6節)的事工相抵觸,但其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