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一生的朋友

讀經:撒母耳記上20章26-34節 

英國詩人威廉·古柏(William Cowper,1731-1800年)與他的牧師──曾是奴隸販子的約翰·牛頓(John Newton,1725-1807年)成了朋友。威廉患有憂鬱症和焦慮症,數度自殺未遂。每當約翰來訪,他們便會一起散步、談論關於上帝的事。約翰認為讓威廉參與有創意的工作,給他寫作詩歌的機會,對威廉會有幫助,約翰因而萌生了編纂一本讚美詩集的想法。威廉貢獻了多首詩歌,其中包括《上主作為何等奧秘》。即使後來約翰離開到另一間教會服事,威廉與他的友情依然堅固,他們繼續經常通信,一直保持密切的聯繫。

威廉與約翰的深厚情誼,與舊約中大衛與約拿單的友誼有許多相似之處。大衛擊敗歌利亞後,「約拿單的心與大衛的心深相契合」,並且愛大衛如己(撒母耳記上18章1節)。約拿單雖然是掃羅 [....]

靈命日糧 : 在祂手中

讀經:約伯記38章4-21節 

威廉·沙特納(William Shatner)在電視影集《星際迷航》中扮演柯克艦長,但他從未料到真正的太空之旅讓他如此震撼。他經歷了11分鐘的太空火箭飛行之後,在步出火箭時,驚嘆道:「這是我能想像最深刻的體驗⋯⋯從藍色星球飛上去之後,眼前就是一片漆黑。就是這樣,你往下看是藍色的,往上看就是黑色的。」他補充說:「那種藍色充滿美感。只是一個小小的藍點,轉眼之間你就從它旁邊飛過去。」

想到我們的星球是一個被黑暗完全包圍的藍點,實在令人有些不安。沙特納形容從藍天飛入黑暗,就像飛入死亡。他說:「在那一瞬間,你會說『哇,這就是死亡!』這就是我所看到的,深深觸動了我。這真是一種難以置信的經歷。」

沙特納令人震撼的飛行之旅,讓人正確看待生命。我們不過是宇宙中的微塵,但那位創造了 [....]

靈命日糧 : 人生意義

讀經:哥林多前書15章50-58節 

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寫的短篇小說,講到一位羅馬士兵馬庫斯·魯弗斯因害怕死亡而飲用了使人不死的水源。但隨著時日流逝,馬庫斯意識到不死並非像人們所追捧的那樣:萬壽無疆其實毫無意義。事實上,正是死亡本身使生命有了意義。後來,馬庫斯找到解藥,那是一股清澈的泉水。他喝完之後,用手在一根刺上抓撓,結果流出了一滴血,這也表明他恢復了必死之身。

像馬庫斯一樣,我們有時也會對生命必會衰敗和死亡感到絕望(詩篇88篇3節)。我們同意死亡讓生命有了意義,但與馬庫斯不同的是,我們知道因著基督的死亡,使我們找到了生命的真正意義。基督在十架上流血捨命,戰勝、吞滅了死亡(哥林多前書15章54節)。對我們來說,害怕死亡的解藥就是耶穌基督的「活水」(約翰福音 [....]

靈命日糧 : 聽聞鐘聲

讀經:詩篇43篇 

《聖誕鐘聲》改編自1863年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所寫的詩(I Heard the Bells on Christmas Day),是一首很不尋常的聖誕歌曲。這首歌的第三節並沒有描述聖誕的歡樂和欣悅,而是悲嘆地哭泣道:「我垂低頭無限失望,我說平安蕩然無存,頑強眾生嘲笑、憎恨:地上平安歸與世人。」但到了第四節,這樣的哀嘆卻轉為盼望,並向我們保證:「神不死亡,也不睡眠,邪惡必敗,正義必勝,地上平安歸與世人。」

聖經中詩篇的哀詩也呈現出從悲嘆轉為盼望的模式。就像詩篇43篇,詩人一開始就向上帝呼求,自己遭遇仇敵的攻擊(1節),以及上帝似乎早已忘了他(2節)。但這位詩人並沒有停留在悲嘆中,他仰望著這位自己無法完全理解但仍然深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