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ODB_121124

靈命日糧 : 一把米

讀經:

哥林多後書8章1-7節 

印度東北部的米佐拉姆邦正慢慢擺脫貧困的狀態。儘管當地居民收入微薄,但自從福音傳入這個地區,當地相信耶穌的人就奉行「一把米」的傳統做法,每天預備飯食的人都會留下一把生米給教會。按照世界的標準來說,米佐拉姆邦的教會算是貧窮的,然而,他們卻捐贈數百萬美元給宣教事工,並差派宣教士去世界各地。如今在他們的家鄉,有許多人相信了耶穌。

在哥林多後書第8章,保羅提到有一個教會也面臨類似的挑戰。馬其頓地區的信徒雖然窮困,但卻依然慷慨樂捐(1-2節)。因他們把捐獻視為一項殊榮,他們甚至超過自己能力地捐助(3節),與保羅同工。他們瞭解自己只是上帝所賜資源的管家,捐獻財物是表明他們信靠這位供應一切需要的上帝。

保羅以馬其頓信徒為例,鼓勵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也應如此付出:「既然你們在信心、口 [....]

ODB_111124

靈命日糧 : 愛仇敵

讀經:

路加福音22章63-65節,23章32-38節 

在二戰期間,美國海軍醫護兵林恩.韋斯頓(Lynne Weston)跟著海軍陸戰隊一起上岸攻打敵軍占領的島嶼。不可避免地,雙方傷亡慘重。韋斯頓盡力為受傷的士兵包紮傷口,以便撤離。後來,他的部隊遇到一名敵軍,腹部傷勢嚴重,不能喝水。為了保住傷者性命,韋斯頓給他注射血漿。

一位海軍陸戰隊的士兵吼道:「你這小子,要把血漿留給我們自己人!」但韋斯頓並不理會,他知道耶穌會怎麼做,那就是「愛你們的仇敵」(馬太福音5章44節)。

耶穌不只講述這番具有挑戰性的教導,祂還身體力行。當耶穌落入一群充滿敵意的暴徒手中,被帶到祭司長那裡,「看守耶穌的人戲弄祂,打祂」(路加福音22章63節)。這種辱罵欺凌一直持續到祂經過不公正的審問和被處決。耶穌不僅忍受一切,當羅馬士兵將祂釘在十字架上,耶 [....]

ODB_101124

靈命日糧 : 上帝看見你

讀經:

創世記16章9-16節 

「下來!」我朋友堅定地對她兒子說,因他爬上了教堂的靠背長椅,揮舞著雙手。但她兒子天真地說:「我想讓牧師看見我,要是不站起來,他就看不到我了。」

雖然可能大多數的教會都不會鼓勵人站在長椅上,但是我朋友的兒子說得也有道理。站起來揮舞雙手這種方式,確實能被人看見,又能吸引牧師的注意。

當我們試圖引起上帝的注意時,卻無需擔憂祂看不見我們。上帝每時每刻都在看著我們每一個人。夏甲在人生最困頓、最孤單、最沮喪時,這位上帝親自向她顯現。那時,夏甲被撒萊當成生育工具送給亞伯蘭,要替撒萊生個兒子(創世記16章3節)。當夏甲懷孕了,亞伯蘭卻容許妻子撒萊苦待夏甲,因「撒萊苦待她,她就從撒萊面前逃走了」(6節)。

這逃跑的婢女夏甲,身懷六甲,孤單無助。當她身處曠野深感絕望之際 [....]

ODB_091124

靈命日糧 : 以愛心服事

讀經:

彼得前書4章7-11節 

當莉絲剛到維吉尼亞州的一家咖啡店工作時,曾經服務過一位名叫伊比的客人。由於伊比有聽力障礙,所以只能用手機打字點餐。莉絲在得知伊比是常客之後,為了要提供伊比更完善的服務,決定學習一些常用的美式手語,好讓伊比無需打字就能點餐。

莉絲的付出雖然微不足道,但她向伊比展現的愛心和服務態度,正是使徒彼得鼓勵我們彼此相待的方式。使徒彼得在書信中,勸勉當時那些流離四散的信徒務要「彼此切實相愛」,每個人都要用所領受的恩賜「彼此服事」(彼得前書4章8、10節)。無論上帝賜給你我何種技藝及才能,都是我們可以用來使他人受惠的恩賜。當我們發揮恩賜、彼此服事,我們的言行舉止便能使上帝得到榮耀。

彼得的勸勉對他的讀者來說,尤其重要,因為他們當時正遭遇患難、孤立無援。彼得鼓勵他們在苦難中要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