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

因著兩把椅子,祂帶領我得勝

 作者:Radish

 

在每一個萬家燈火通明的夜晚,我喜歡靜靜地站在窗檯向外眺望,心想什麼時候這個城市才有一盞燈為我而留?謝謝主在祂的山上必有預備,當我第十次搬家的時候我搬進了自己的家。

這套二手房,在搬進去之前需要對這個房子進行重新裝修,我多麼期待住進屬於自己的家,它一定要是我喜歡的風格,因為我就是一個生活家啊,怎能不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裝修呢?

由於預算並不充足,所以我決定所有的事情都親歷親為。對於什麼都不懂的我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每一天我不停地在網上做攻略,細緻到每一個產品的材質、功能、工作原理、尺寸、顏色以及整體的搭配效果。上班、做攻略、找商家、量尺寸;下班看工地、打掃衛生、聯繫師傅、做預算……每一天廢寢忘食。

硬裝結束終於等到購買傢具和軟裝的時候,那時候所剩下的預算也越來越少。我的餐桌有兩米一長,可以搭配八把椅子的那種,因為我特別期待一家人或者很多很多弟兄姊妹一起坐在桌前用餐並彼此分享禱告的時刻,這樣的畫面實在是太美好了,在我的腦海里一遍又一遍地浮現。

但是我的預算只夠我買一把椅子和一個放在客廳的休閑椅,經過我瘋狂的攻略我終於下單了,它們倆的價格總共是919元,收到之後果然就是我的「夢中情椅」!過了大概一周,我又接到快遞要送貨上門的電話,那時候我特別疑惑實在是想不起來自己又買了啥,快遞送上門之後我檢查發現竟然又是那兩個椅子!

我很快就明白是賣家重複發貨了,我可開心了,可是開心不到一會兒我的心就開始受到責備,現在疫情期間我們的公司幾乎都不能按時發工資,每一個中小企業都是多麼艱難啊,而且這兩個椅子一點也不便宜啊,也接近1000塊了,這對於這個店家是多麼大的一筆損失啊!而且這難道不是在貪小便宜,嚴肅來說這不也是盜竊嗎?

我猶豫到底要不要主動聯繫賣家把椅子退回去,都過了幾天了我都還在猶豫不決,我自己很想留下來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可是我心裡卻明確知道上帝要讓我找賣家寄回去。


當我跟幾位小夥伴分享的時候大家都說沒關係的就留下吧,就當買一送一,反正你不正也缺椅子嗎。竟然大家都不支持我跟賣家說:「發重了」!

我的心也越來越詭詐,我去軟體上點擊了確認收貨,心想賣家快快收到錢這件事情就過去了。可我的心裡卻一直七上八下,不停受到聖靈的責備,我難受極了。

有一天晚上我終於鼓起勇氣,拿起手機聯繫了賣家,告訴他們重複發貨這一事實,告訴他們我的貪婪。其中一把椅子是我需要的,寄回去賣家也要承擔更多的運費,我就提出讓賣家以一個優惠的價格(減去郵費的價格)賣給我,另外一把用不到的退回去。賣家欣然同意了,並且給了我出廠價。

不僅用優惠的價格買到了需要的椅子,我心裡的重擔也終於脫落了!當我把這個消息分享給我的小夥伴們,告訴他們我終於得勝的時候我的眼淚奪眶而出,那是得勝的喜悅,我終於勝過了自己的軟弱和那貪婪的罪。

謝謝主,祂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帶領我,祂喜悅我按著祂的方式行事為人,我雖是軟弱,祂卻是剛強。我的心裡雖然充滿了黑暗,但祂仍然樂意光照我,幫助我。

最近的我陷在工作的至暗時刻,我很懷疑自己的價值,這本是一個很早就要分享給大家的故事卻拖到了今天。因為今天我發現我雖然不是很好;雖然我的工作很失敗;雖然我的感情也讓我很受傷,但是我仍然可以有閃光的瞬間。

希望在那一個瞬間,那一個小小的光亮仍然興起發光,帶給身邊的人和事一絲絲的感動和溫暖。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在癌症中我遇見上帝

作者:Willy Pang       翻譯:奇奇

 

一天,我正在工作,突然感到胸口一陣劇痛。但我注意到如果我屏住呼吸,就不會那麼疼了,所以我認為可能是因為我喝了咖啡的緣故。沒想到之後的好幾天晚上,這種疼痛又回來了,我不得不大口喘氣,痛苦地縮成一團。

三天後,我去看了醫生,他給我開了一些止痛藥。我吃完一粒葯,正要吃晚飯時,最嚴重的胸痛襲來了,這次疼痛讓我跌倒在地板上,開始大口大口地喘氣。之後我被救護車送往醫院。

之後的整整一周,我都在服用強效止痛藥,並進行了無數次血液檢查以確定我胸痛和白細胞低的原因。醫生最初懷疑是某種感染,但這與我過低的白細胞癥狀不符。

血液科醫生建議我進行骨髓穿刺(BMA)檢查。他們會在我的髖骨中插一根大針,以抽取一些骨髓液和骨樣本進行臨床測試。一想到要穿骨,我就不寒而慄,因此我立即拒絕了這個主意。

我開始對醫生們失去信心,開始用「萬能」的谷歌進行深入搜索。然而網路上有太多信息,但都沒有確定的答案。我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開始嘗試自己減少止痛藥的用量,因為醫生沒有給出任何明確診斷,而且我也似乎不再感到那麼疼了。但事實證明,我的病情根本沒有改善,只是藥物減輕了我的痛苦。

 

在我最低谷的時候,我想起了「我學生時代的上帝」

 

躺在病床上,沒有人可以交談,也沒有誰能給我確切的信息,我突然就想起了耶穌——我前女友的上帝,也想起了我在宣教學校里學到的一切。於是我開始默念主禱文。

禱告時,我想著:上帝啊,我完全走投無路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你是真實的,你能幫一幫我嗎?我禱告完後,感到被一種莫名的平安籠罩著。通過禱告,我覺得上帝在掌管我的情況,我可以相信祂會拯救我的。

第二天早上,我讓醫生給我安排 骨髓穿刺(BMA )檢查。但是當血液科醫生看到我時,她認為沒有必要再做檢查,直接給我辦了出院讓我之後再去複查。我喜出望外,就在那一天,我接受了耶穌進入我的生命。

然而,之後的生活卻變得更糟了。雖然我回家了,但身體越來越虛弱,很容易疲倦。我不得不每周輸血一次,因為我的紅細胞過低。每次我走上通往醫院的斜坡時,我都會頭暈目眩,不得不坐下來休息。

在我的第四周複查中,醫生告訴我,他們在我的血液中發現了前體細胞——癌細胞。我立即接受了骨髓穿刺(BMA) 檢查,並被安排了化療。在化療期間,醫生終於得到了結論,我得了白血病,需要進行骨髓移植。

我想起了自己曾經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場景——一個可憐的小女孩因為找不到捐贈者而死去。我突然意識到我可能活不了多久了。

移植通常需要尋找直系兄弟姐妹的配型,並且只有 25% 的幾率成功配對。否則,就只能嘗試全球捐助者名單。與此同時,我將不得不繼續化療以將癌症控制在可控水平。

 

我在醫院過生日

 

入院接受化療兩周後,我 27 歲了。我最好的朋友來和我一起慶祝生日。他信主的時間比我長得多,所以當他來和我分享上帝的話語時,我已經準備好聽了。他與我分享了箴言 3章5-6節: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

這句經文使我謙卑下來。我的大部分生活都一帆風順,直到這次疾病讓我走投無路。我再次想起了兩個月前自己的禱告。我決定,如果我將很快見到耶穌,那我應該更好地認識祂才是。

整個治療,包括三個強力化療初始療程,耗時約 1年半。隨後我接受了移植,緊接著接受了一個更強力的化療和全身放療療程。

在醫院裡,互聯網信號很差,也沒什麼其他可做的,因此我有時間從頭到尾閱讀了聖經。這是我第一次通讀聖經,但因著上帝的恩典,讀經真的幫助我理解了基督信仰的意義所在。

我也有幸經歷了上帝的看顧和供應。就在得知自己的病情的前一年,我購買了一份保險,也因此醫療費用能夠得到報銷。我還與我的弟弟配型成功,能夠得到移植。

對於移植,如果新的免疫系統無法識別宿主身體,那麼頭五年內死亡的可能性會很大。我不得不服用免疫抑製藥物來控制這一過渡期,這令我比化療期間更虛弱。但感恩的是,我能夠比大多數人恢復得更快。

這是我生命中非常感恩的一個「時機」。我經歷了來自上帝的如此多的恩典,以至於我感到這場病是值得的。

 

我問上帝「為什麼?」

 

在經歷了整個磨難之後,我問了上帝兩個問題:

「你本可以瞬間治癒我,為什麼還要讓我經歷整個治療?」

「我的朋友們為什麼要死?」我想起了那個掙扎了三年想要活下去的 15 歲女孩,還有我另一個 25 歲的朋友,儘管我們經歷了同樣的治療。

上帝在祂自己的時間裡向我顯明了祂的答案。

在回答我的第一個問題時,祂讓我明白我必須經歷整個治療,才能在需要時「展示我的徽章」——既是希望,也是對祂良善的見證,尤其是對癌症患者而言。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直到2020年我爸去世我才明白。我爸在教會長大,但因為我的祖父母是佛教徒而沒有接受耶穌為救主。他被診斷出患有肺結核,消瘦了很多。最終,由於淋巴結腫大以及他所經歷的疼痛和虛弱,醫生懷疑他患有癌症。

一天晚上,他告訴我,他想先等他的媽媽不在了之後再接受主,但他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多了。那天我再次向他解釋了福音,就在當天晚上,他接受了耶穌。

不久之後,我父親被診斷出患有第四期肺癌,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了。儘管因著疫情管制,我們還是想辦法安排他的媽媽和兄弟姐妹來探望他,他向他們公開分享他已經接受了基督。第二天他就去世了。

在那一段時間,我看到上帝的主權與祂的恩典並行。我無法決定誰死誰活,但在經歷了上帝無限的恩典之後,我知道可以全心全意地相信祂。

不管是誰剛巧看到這篇文章,我都禱告你們能「專心仰賴主,而不是倚靠自己的聰明」,並體驗祂奇妙的恩典和「這個世界沒有的平安」。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恩典、生命、殘缺、盼望

作者:Janet    有聲播讀:佳音

 

恩典和生命,兩個熱烈而又活潑的詞語,彷彿佳人才子,出場自帶風一般。

恩典,意味著白白施予。生命,意味著活潑熱烈。但是當恩典之於殘損的生命之時,這又是個怎樣的命題呢?

這個世界不乏受罪惡破壞後而誕出的殘損——先天或後天的。生命的殘忍,便開始揭露於當事者面前。

中國山西太行山深處,有一群人,基本都是天生下來沒有眼睛,被稱為沒眼人。曾經有位電視節目主持人亞妮,放下前途,只身前往此處,和他們共同生活,採訪他們,陪伴他們,製作成了紀錄片。從這沒眼人的生活中,我看到,他們的存在本身,令人撼動。他們幾乎都是天生無眼者,天生就看不見這個世界的一切。所以他們只能感受一切。對他們來說,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是單純純粹。他們天生殘疾,卻把生命變成了一首歌。

生命的張力,在此彰顯出來。他們天生沒有眼睛,但是他們依舊活著。活著,即是生命。是生命,即是恩典的承載體;是生命,即是恩典的接收者。哪怕沒有眼睛,活著的本身,就令人動容。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狀態都是極其純粹的。讓人不由自主聯想到恩典的純粹。

恩典,每天都伴隨著世界。日出日落,雨落花開,日日相伴。我們以為這群沒眼人需要憐憫,或許,需要憐憫的不僅僅是他們,而是我們這些看上去好似健康的人。耶穌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馬太福音9章12節)。誰是康健人呢?這世界,是沒有真正的康健人的。沒眼人,他們活在太行山深處,他們常常歌唱,讓生命的生命感體現出來。我們很多都市中人,每日忙碌於物質的追求,生命蠅營狗苟,生活渾渾噩噩,真的有體現出生命的生命之感嗎?那位節目主持人,因為被他們的歌聲打動,被他們的純真打動,和他們同吃同住很久。這其間,必有打動她的存在。是什麼呢?我想,必是生命本身之美麗,打動了這位生命的探索者。 這使得我們想到我們的信仰。對於殘障人士而言,彷彿失去了生命的恩典,但是我們看這群沒眼人,他們很快樂,他們很純粹,他們體現出了生命的活力。那麼,對於大多數生命狀態普普通通甚至是對人生常常懷疑和絕望的人,我們的信仰,所能夠提供給他們的又是什麼呢?

對此,聖經上開出了三劑藥方,即為,信,望,愛。

在這裡,筆者所特別要談到的乃是這些。人生在世,短短几十載,倏忽之間,一切都將過去。或許,在我們對於生命的破損不解的時刻,我們可以來讀一讀力克·胡哲(Nick Vujicic)的故事—— 《人生不設限》。我們會看見,信,望,愛,所給一個人帶來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生命的美好是不會因身體的缺陷而流失的。沒有手,沒有腳的力克·胡哲,不但不斷突破自己身體的局限性,去創造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學會衝浪,學會踢球,學會享受生命,而且,結婚生子,養兒育女,在這些普通人有時甚至都感到艱難的事情里,他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到遊刃有餘,並且,最為鼓勵人心的乃是,他用了自己的故事去鼓勵成千上萬活在自卑,活在這樣或那樣的殘損中的人,只因為他從自身的信仰當中,看到了自己的價值、自己的未來。

當一個人認識真理時,他的關注點便不再集中於自己所沒有的,而是他的造物者所有的;不再活在不被接納,不被愛當中,而是活在被造物者完全接納,完全愛的事實當中;也因此不再被恐懼束縛,乃是插上勇敢的翅膀,去挑戰那看似無法戰勝的挑戰。這殘損的生命也不再是旁人眼中沒有價值的,而是可以被其造物者使用的,寶貝的。聖經當中記錄過這樣一段,有人問天生瞎眼的人瞎眼是為什麼,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1-38)。

所以,我想,無論一個人的身體或心靈,是康健的,還是殘損的,我們其實都可以在其中彰顯出上帝的榮耀來,就如力克胡哲一樣,不斷突破自我,挑戰自我,使短暫且有殘損的的肉身生命彰顯出了無限又永恆的天國生命。生命光芒也因此而顯露了出來。但願我們都可以在基督的恩典裡面,長存信望愛,活出美好的生命之風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殘障或軟弱,我們都是祂獨一無二的寶貝

 作者:路小路   有聲播讀:洋瀾

 

雖然整個社會對殘障人士並不陌生,但今天的社會仍然不夠重視他們。殘疾常被視為有缺陷的的異常現象,被視為需要消除的恥辱。在盡心儘力尋求體現上帝之愛的教會團體中,教會也常會被社會的文化所裹挾。因此,教會作為上帝接納所有人的地方,對特殊群體來說,有時,竟會變成一個難以接近的地方。殘障人士被排除在教會生活的參與之外。這一結果也削弱了教會本身邀請所有人成為基督身體的見證,限制了上帝的救贖工作。

在筆者採訪一位自閉兒的媽媽時,她所傾訴的一次經歷,令人心酸。

當這位媽媽把自己的孩子帶到主日學時,一些憂心忡忡的媽媽們找到牧者,對這個孩子在主日學的不當行為表示失望和生氣。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觸這個孩子,也害怕他表現出的令人不安的行為。比如他身邊的玩具只能自己獨有,在被其他孩子激怒時會自己打自己或者以頭撞牆。無奈,主日學無法處理這樣的事情。因此,媽媽們在表達了他們的擔憂之後,要求牧者和主日學老師告訴這位媽媽,讓她不要再把孩子帶到主日學。這位媽媽因為這件事而受了傷,此後再也沒有回到那間教會。說完,這為媽媽倒收著眼淚。我聽完也不由心裡一緊。情緒稍微緩和後,她不自禁嘆一口氣。

後來有牧者打電話致歉,態度也很委婉,但是傷害已經造成。我能感受到這位姐妹因為自閉兒而陷入了一種羞恥和內疚的循環中。那些不被歡迎的經歷,使她和孩子開始 「避免社交場合」。

通常,殘障人士的身體狀況意味著一種缺失或缺陷。當一位殘障人士出現在公眾面前時,人們眼中常會顯出尷尬的目光,而殘障人士也會成為人們低聲談論的對象。這削弱了殘障人士作為一個獨特的人而受到上帝歡迎和接納的感覺,也削弱了她在教會社區中與其他人享有同等地位的感覺。當社會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在殘障人士的缺失上時,他們的人格特徵就被忽視了。這種錯位儘管不是有意為之,但已經傷害了他或她作為上帝形象的獨特尊嚴。

我們並非自給自足,而是依賴他人而活

真正的悲劇並不是殘疾的本身,而是社會所加給的。殘障人士一直被語言貶低,比如「怪胎」、「弱智」、「白痴」、「瘸子」、「低能兒」等等,這些詞讓殘疾人士感到丟臉、羞恥。

當我結合聖經對殘疾做一些思考時,我發現,殘疾迫使非殘疾人面對自身的脆弱性——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只是部分和暫時的健全。我們隨時都可能受到限制、遭受痛苦,身體也會最終衰敗和死亡。

我們需要認識到所有人的生命都有其局限性、脆弱性。只有在一個強者社會的「健康」理想中,才會使一部分人類被「殘疾化」。事實上,沒有人在生活中完全自給自足,能夠在不依賴他人的情況下生存。所以,自給自足的理想是一種幻想,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非殘疾人和殘疾人都處於依賴關係的網路中。殘疾人士更容易意識到自己的脆弱,更容易依賴他人和上帝。這觸及了保羅關於軟弱神學的核心:上帝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章)。

當我們以某種方式認識到自己的軟弱時,就有力量改變我們與人與上帝的關係,因為像保羅一樣承認自己軟弱的人,更願意向上帝敞開自己,讓上帝成為生命的主。承認人類共同的人性弱點,可以成為在殘疾人和非殘疾人之間建立團結合一的重要途徑。而我們作為被上帝所愛的受造者,也會願意彼此分享、彼此接納。

一位女士家中有兩個特殊需要的孩子,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然而教會大家庭成了她強力的後盾。她可以和教會家人敞開自己,傾吐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女士說,當她分享自己的感受時,她能感受到教會的支持。當地教會也能理解她的軟弱,傾訴中她可以表達不舒服的情緒。不幸的是,這並不是當今所有教會的做法。有些人可能期望那些屬靈的人不會有消極的感覺。因此,當有人表達悲傷、痛苦、懷疑或憤怒時,常會招致信徒的反對甚至責備,將其視為不屬靈或者沒有信心。然而,耶穌不會因為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情緒而責備我們,祂願意花時間看見軟弱者的需要。

著名的輔導專家愛德華·韋爾奇(Ed Welch)曾寫道:「在上帝的大家庭中,軟弱或缺乏是寶貴的資產。耶穌引入了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時代里,軟弱就是新的力量。任何能提醒我們依賴上帝和他人的事物都是好的。」

我漸漸意識到,有殘疾並不等於生病和需要治療,他們只是需要依賴他人而活著。常會看到朋友在社交網路分享他們特殊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們做家務通常需要大人在一旁幫助。特殊的孩子他們在身體、情感、精神、社交上都很脆弱,一生中需要依賴別人來獲得某種程度的照顧。
孩子們做家務的這一幕,讓我想到了「軟弱」一詞。我喜歡這個詞的原因是,它也描述了看似健康、非殘疾的自己。這些孩子們常常迫使我認清自己丑陋的一面。我們總喜歡把自己看成是不可戰勝的,但是我們又何等渺小脆弱。疫情中被困家中的人應該更能體會,當自給自足的人生假戲,突然被腰斬後,才醒悟過來,我們依賴他人而活。

在上帝眼中獨一無二的我們

在我接觸的特殊家庭中,我也看到了一些真實而又美好的見證。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他們的家庭將會變得大為不同,婚姻也會受到挑戰,然而最終,他們開始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孩子的殘疾可以藉助醫療和康復手段進行干預和治療,但是我們首先要學習去接納他們。

那些有殘障孩子的父母群體,當他們初為人父人母的時候,他們感受到了強烈的挫折感。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不再把孩子的殘疾看作需要修復的東西,而是孩子的一部分。他們的存在是上帝所賜予的獨特的禮物。我也感受到,很多特殊的孩子會受到父母百般的疼愛,儘管養育的過程會辛苦一些,但是和其他孩子一樣,都是一樣被愛。

一位家有唐氏兒的父親說,其實那些嚴重智力殘障的孩子並不太多糾結他們的殘障。因為他們很少去思考別人認為他們缺少什麼。常人會有這樣一種假設,那些被貼上殘障標籤的人正遭受著殘障的痛苦。但唐氏兒更多地是在享受他們自己,而不是在意別人的眼光。

曾在一間教會遇到過一個患有唐氏綜合症的成年人。她說話不清楚,在智力上,可能就像一個三歲的孩子。但她喜歡教會,喜歡崇拜,當讚美的音樂響起時,她就會迫不及待地在座位上搖動身體,我能感受到她的熱情。也許她不會寫一篇長篇大作,也不會用一段完整的話來講述她的信仰歷程。然而她也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創造的,能夠與上帝建立關係。當我想到她在聚會時的長椅上搖擺著,隨著音樂拍手時,我不禁懷疑,自以為有知識有能力的人,反而常會阻礙他們來到上帝面前,知識和能力不是進入信仰、認識上帝的必要組成部分。

在接觸特殊需要孩子們的過程中,他們的生活向我展示了一件事,那就是上帝的價值觀與我們的價值觀,以及我們許多文化的價值觀有多麼不同。我們被世界的手捂住雙眼太久了。當我們發現每個孩子都是上帝的禮物,就容易看到我們都是上帝所造的獨一無二的寶貝。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