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

什麼樣的遺願清單是最棒的?(有聲中文)

Untitled

作者:Karen Kwek,新加坡

翻譯:詹啟聖,台灣

語音播讀:馨寧,中國

「親愛的,講一講,這狂野而珍貴的一生,你打算如何度過?」最近,我兒子學校的校長在演講時引用了瑪麗奧利佛的詩作《夏日》裡面這段話,告訴學生們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們的人生將充滿奇迹與可能。

當然,這行詩所描寫的,不只是針對年輕人。在2007年的電影《遺願清單》里,摩根費里曼及傑克尼柯遜所飾演的兩位絕症病患就列出了遺願清單,試圖在死前完成他們兩個人想看的風景和想做的事情。從那以後,在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遺願清單」逐漸成為一個流行話題。大家爭相分享各自不同的經歷,從旅行、冒險到藝術和烹飪。各種美顏美景拍照APP更讓越來越多的遺願清單點子紛紛出現。如今網絡上甚至出現了專門的分類遺願清單,幫助你列出了每項清單的前10名必做項——10個必去的地方;10本必讀暢銷書;10個必須嘗試的極限運動……然而,為何只列10個“最”呢?——嘗試了這個世界上所有最棒的事情后,你就可以快快樂樂地死去了!

但身為基督徒,我們的遺願清單要跟其他人的一樣嗎?首先,我們可能會問為什麼不?畢竟這個世界即將消逝,相較於永恆,我們在地球上的生命稍縱即逝。既然耶穌已經拯救我們進入上帝的永生,我們享受一下祂所賜給我們的這個世界又有何不可呢?況且這些超贊的體驗還會提醒我們上帝的大能及大愛呢!

在我自己的遺願清單中我就列出了幾個心馳已久的對我有特別意義的地方——耶穌居住過的地方,英國多塞特的侏羅紀海岸、約旦納巴泰人的佩特拉岩石古城。我還想看現場魔術表演,坐遊艇在河流上探索,以及在意大利帶着獵狗跟朋友來一場尋找松露之旅。

但當我再次回顧這個清單,我意識到雖然享受上帝所造之物以及享受上帝所賦予的人生體現了我們與上帝的親密關係,但這個世界所流行的遺願清單其實是基於一些禁不起進一步推敲的假設:

1.沒有完成遺願清單意味着錯過了美好的人生。

我知道加利利、多塞特、佩特拉、以及意大利都不會永存,因為使徒彼得寫到耶穌再臨時,地和其上的物都要被火燒盡了(彼得后書3章10-12節)。儘管如此,聖經告訴我們,我們「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得后書3章13節)」,世界不會一直處於毀滅的狀態。

雖然聖經沒有具體詳盡地描述新天新地會是什麼樣子,但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這個新世界肯定是充滿美麗、壯觀景物的有形世界。我猜想現在世界上那些迷人的景物會在新天新地中重現,並且會變得更令人讚歎。

如果是這樣,基督所救贖的子民就完全不用擔心會錯過這個世界上的體驗了。就算新天新地跟這個世界有所不同,它也肯定是會有更多更棒的事情和景色讓我們去嘗試和去欣賞!用軟件開發的概念來類比,難道會有人在正式版已經推出后還堅持要用測試版嗎?

2. 我們只有這一生來完成遺願清單。

這裡的假設是生命稍縱即逝,一去不復返,因此一定要在死前將人生過到極致免得後悔。事實上,生命是短暫的沒錯,但就如同耶穌再來時世界會得到更新一樣,基督徒也不會永遠死亡!使徒保羅描述我們永不毀壞的復活身體是屬靈的,也就是說,它不是物質性的,而是藉由聖靈賦予生命的,它將完美地適合永存的新天新地。

這也意味着在新天新地里依然會有高山,而我們將可以用永不毀壞的雙腿來攀爬。我的先生及孩子們甚至還想象在啟示錄19章9節所提到的羔羊的婚宴上,會出現哪些超越米其林三星的神奇美食呢!

3. 完成遺願清單上的事項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樂忠於遺願清單的人往往都奉行着及時行樂的原則,他們多會去踴躍嘗試新事物,打破陳規,刻意麵對自己的恐懼,踏出自己的舒適圈。我們往往以為這些人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並且能夠下定決心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我們也很容易以為這些不容錯過的體驗將會改變我們的人生和性格,幫助我們成為我們一直渴望成為的樣子。

然而對基督徒來說,我們或許應該捫心自問:我們應該渴望成為誰,這樣的轉變又將會如何發生?因着恩典,憑着信心,耶穌已經讓我們在上帝面前的身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過去在罪中死去的我們,現在透過基督而活着,靠的不是我們自己的努力(以弗所書2章8節)。之後,使徒們激勵我們「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以弗所書4章1節),努力讓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最後得以安然見主(彼得后書3章11節、14節)。彼得提醒我們,因着認識耶穌,在福音中我們已經擁有了活出聖潔生命所需的一切。

「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若充充足足地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閑懶不結果子了。」(彼得后書1章5-8節)

雖然完成遺願清單上事項的經歷也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獨特的洞見,但其實要成為上帝所喜悅的人,不一定非得去與逆戟鯨一起游泳,或者徒步去到伊瓜蘇瀑布。我並不是說上帝從來不會像考驗約拿那樣來考驗我們,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活出上帝的美善和基督徒的品格是藉由訓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與我們的父母、手足、配偶、子女、朋友和同事相處中遵行上帝的話語而達到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很多品質都會得到堅固,比如良善、節制、以及對兄弟的愛。

那麼,有沒有一個更好的遺願清單呢?

先別急着「煞風景」和不再往下讀了。說了上面那麼多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扔掉遺願清單再也不去追求不一樣的生活了嗎?我並不這麼認為,但我也不會給你列出一個人人適用的“基督徒專用遺願清單”。

相反的,我查問我自己,我與上帝的關係如何影響我遺願清單上的內容以及我人生的終極目標?簡單說,就是我要如何「數算我們的日子」(詩篇90篇12節)以及「智慧地愛惜光陰」(以弗所書5章16節)?有的中文聖經版本把這裡翻譯為「要把握時機」,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第6章也解釋了這需要我們了解上帝的意旨,並且按照祂的意旨來行。

上帝的意旨除了體現在我們敬虔的個人生活以外,還體現在祂給整個人類留有時間。身為基督徒我們要因為知道耶穌就要來了而擁有緊迫感。整個人類歷史都是在朝耶穌再來這個事件而邁進的。你還記得上帝為什麼不讓耶穌快一點回來嗎?彼得寫到上帝的時間與我們的時間是很不一樣的:耶穌還沒有再來並不是因為耽延了,而是因為上帝的寬容,祂希望人人都能悔改(彼得后書3章9節)。人類歷史並不是隨機發生的,而是依據上帝的救贖計劃而進行的!上帝並不是在拖延,而是為了救贖祂的子民,祂一個一個地呼召祂的百姓歸向祂。所以在罪惡橫行的時候,救贖的工作也正在展開,因為這些時候人們更需要認識耶穌。

既然上帝對整個人類歷史的意旨就是希望看到更多的人歸向祂,我認為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重新規劃我的遺願清單了:

時間

我對時間的認知與上帝所說的一致嗎?我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夠完成我遺願清單上的所有事項呢?如果把所花費的這些時間運用在傳福音或牧養基督徒上會不會更有意義?作家大衛安德魯在他的書中這麼說:「基督徒應該明白,生命就是福音的大能所帶來的一系列關係的集合。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我們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但可悲的是,許多基督徒在時間的管理上與一般人完全無異,他們更看重經濟利益,而非建立關係。」

其他有限的資源,例如精力及金錢

我會花費我的多少精力和收入來完成我遺願清單上的事項?說實話,很多人們在清單上想完成的旅行及活動簡直太貴了。問問自己,我是不是願意投入部分精力(就算不是全部)及金錢(甚至因此損失一些收入)來幫助他人認識耶穌和牧養信徒呢?這樣的思考直接影響到我選擇怎樣的工作、如何度過閑暇時光,甚至會影響我如何養育我的孩子(我是否把養育孩子當做培訓門徒的機會)。我願意把建立關係放在經濟利益之前嗎?

在這些反思之後,我削減了我清單上的事項,並且我確定我不會因為在這一生沒有完成上面的所有事項而感到沮喪。這些事情是可以先放一放的。有趣的是我意識到有些時候,當我先尋求上帝的國度時,祂卻意想不到地賜給我一些經歷,而這些經歷可能正是其他人列在他們的遺願清單上的(是真的!一個例子就是因着我先生的大學聖經課程我們有機會在國外待了好幾年,要不是因為這個課程我們是絕不可能有機會去那個國家居住的!還有很多例子,你可以以後再問我!)我寫這個不是自誇,而是在自我挑戰。當然,我還沒有到達那個境界,但想想看,如果「把握時機」意味着改寫我的遺願清單,把我的生命定睛在耶穌身上是不是超棒的?這樣的話,如果耶穌明天就再來了,我生命的清單將不用做任何改變了。

那麼,你的遺願清單上列了哪些事?你可以怎樣改進這個清單呢?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撥雲見日

關於網絡暴力視頻的一點思考(有聲中文)

Are-We-Sinning-More-on-Social-Media-

作者: Ian T. ,新加坡

翻譯:孔曉慧,中國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深夜三點,我輾轉反側,努力對抗失眠,但還是睡不着。於是我拿起手機,想都沒想就打開了臉書(我知道這是個壞習慣)。臉書和Instagram似乎是我手機上最常用的兩個應用程序,很多時候我不自覺地就打開了。

像往常一樣,我先看了看有沒有新的通知,然後刷屏瀏覽好友推送的新聞。在無數條更新信息中,有一條新聞吸引了我注意,它有一個鏈接視頻,標題是「保姆腳踹兩歲的寶寶」。我點開視頻,花了兩分四十秒看完。看起來像是監控拍下的片段,一個女人因為食物被撒了一地就向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撒氣。這個人看起來像是孩子的保姆,她把孩子推倒在地上,拿起一個類似梳子的東西不斷地打他的背。孩子哭個不停,她最後又踢了一腳孩子並用腳在孩子的背上踩了一腳。
「這個女人到底什麼毛病?!」我不禁大聲質問,憤怒和厭惡湧上心頭。

我接着開始瀏覽其他信息,一邊還在驚訝於這個女人的暴行。看了幾條后,我又打開了另外一個視頻,標題是「哈哈……」。幾秒后我驚恐地意識到這個視頻並不好笑。三、四個女孩把一個女生逼到教室的牆角,輪流欺凌她。剛開始是用椅子砸她,然後又拽她的頭髮,接着是一次次地扇她巴掌。除了這個視頻的內容本身讓人震驚,我實在不能理解這個視頻的標題——人們怎麼能以他人的痛苦為樂呢?我完全被這兩個視頻弄得心煩意亂,更加沒有睡意了。

第二天,我跟一個朋友提到視頻的內容,我簡直不敢相信他的回應:「這有什麼驚訝的呢?」朋友平靜地回答,「你難道沒看過那個有人被現場砍頭的視頻嗎?」

我突然意識到問題的所在。我昨晚看到的暴行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人們能如此方便、輕鬆地觀看到這些視頻卻是前所未有的。科技的進步使社交網絡成為一個極其方便煽動和美化暴力、邪惡的平台,人們只需點一下鼠標即可。令人傷心的是,大部分時候,社交媒體這個平台成為了放大和鼓勵人類內在罪性的平台。

每天接觸這些無謂的暴行會使渴望為受欺壓者和弱勢群體伸張正義的人失去盼望。那些給別人帶來傷害和痛苦的人能輕易逃脫懲罰,這似乎成了自然而然的平常事兒。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這種情況並不是現在才有。在詩篇第三篇中,我們大致能看到生活有時會多麼無序和混亂。大衛王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的百姓以為上帝已經拋棄了他,而他的兒子押沙龍也在追殺他。這是多麼令人絕望的境況啊!但是,儘管毫無盼望,大衛王仍舊相信上帝會保護他,重新建造他,並救他脫離仇敵的手。(詩篇3篇6-8節)

在詩篇15篇3節中, 詩人提醒我們上帝的眼目遍查全地,祂既鑒察行事公義的人,也鑒察那些做事詭詐的匪類。公義的人,上帝保護他們,愛他們,並按着他們敬虔的行為來回報他們。悖謬的人,上帝也看到了,等待他們的是上帝的審判,若不是在地上,就是在最後的審判日(詩篇11篇6節)

知道我所信的上帝終將為義人伸冤、審判那些惡人,這使我充滿盼望。並且我深知世界上的種種罪惡和瘋狂有一天將會結束,一切都將會被上帝更新和恢復。

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頭條大追蹤

如果你也不慶祝父親節

To-Those-Not-Celebrating-Fathers-Day

作者:Joanna Hor, 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我對父親節沒什麼意見。只不過我們家從來不慶祝這個節日——對於母親節和情人節也是一樣。

也許是因為我的父母不是多愁善感的那類人。我們最多也就是參加一下我叔叔阿姨們給祖父母們準備的晚宴(父母兩邊都是)。但對於我爸我媽,我們從來沒有搞過什麼特別的活動。沒有盛大的晚餐,也沒有昂貴的禮物,連照溫暖的全家福都沒有過。

若是有人問起,我們會說「呃,那些不過是商業噱頭罷了。」畢竟我們要和家人一起吃頓豐盛的晚餐不需要非等到某個特定的時間。送禮物也是一樣。不論什麼時候只要爸爸感到需要,他都會給我們買禮物。因此,過生日在我家也不是什麼特別隆重的事兒。但我們都覺得這樣子挺好。

也許這是個化了妝的祝福。因此在父親因為突然中風去世后的這4年中,我幾乎沒有在父親節這一天特別傷心過。當然,那些寫着「父親節午餐特惠」、「父親節特別折扣」、「父親節送禮錦囊」之類的廣告牌和網絡上的宣傳語會令我想起我的爸爸,但我從來都不會過分陷入悲傷的情緒里出不來。我為此感到感恩。我已經很想念我的父親了,不需要再有一個讓我痛哭流涕的場合了。

可能你會對我的經歷感同身受。也許你家也不怎麼慶祝父親節,或者你的父親也不在了。又或許你不知道你的父親是誰,或他曾經虐待你並不負責任,你不想要與他有任何關係。也許父親節這天會給你帶來更多的痛苦和失望,你實在不願提起這一天。

但無論你不願慶祝父親節的原因是什麼,我都想要對你說:你並非獨自一人。我知道,這聽起來太老套了——但事實確實如此。這並非是因為還有其他人跟你的處境一樣。因為不論我們的經歷和處境多麼的相似,每個人的過往仍然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完全感同身受你所經歷的,即使是你自己家裡人也不行。但是有一個人卻可以,而這才是我想要說的。

失去摯愛的父親的痛苦使我跟天父的關係更近了。我記得那些晚上我多希望我的父親仍然在我身邊,我就可以跟他講我的一天過得怎樣。但這已經不可能了。因此我開始將我要講的告訴上帝。還有些時候,我會因為一個夢,某個地方或者某個物件而想起父親然後失聲痛哭,之後我會將感情向上帝傾訴。而每一次上帝都會撫慰我的心,告訴我我的父親此時就在祂的臂彎里——那是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回頭看來,我明白了我世上的父親只是天父美好和良善的縮影。我父親的慷慨、謙卑以及他會保護我們的天性…. 所有的這些,天父也都有並且還有更多。不論我們世上的父親是怎麼樣的,我們永在的天父都與我們同在,這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事實。並且祂永遠都不會離開我們,也不會令我們失望。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頭條大追蹤)

耶穌給我的生命帶來了奇妙的改變(有聲中文)

Untitled-6

作者:謝瓊葶,台灣

語音播讀:安安,香港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我的家庭很平凡。對於信仰,就是固定節期的拜拜。說是真信,倒也不盡然,畢竟平時生活與神明沒有太多的關係。只是抱持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

“只要努力就有收穫”、“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最好”是我們家的座右銘。這樣的信念伴隨着我長大,雖給我不小的壓力,但當它帶來美好成果時,過往的痛苦便煙消雲散。就這樣,我考上自己理想的科系——台大物理系。

然而,在那裡,我的信念開始動搖了。

我發現這世上真的有一些“不論怎麼努力就是達不到的事情”。我努力的學習,維持着看似不錯的成績,但其實,對於很多的物理概念,我都似懂非懂。

不久,我在大學遇到的所有問題,在大二下學期全部爆發了。球隊內的管理問題、課業上學習的挫折、人際方面的孤獨感、與父母在情感上的疏離……如洪水猛獸一般向我直撲而來。一個夜晚我走在宿舍的陽台上,想起大一時班上同學的自殺……雖然自己曾承諾過絕不會做傻事,然而當下的我不知道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Untitled

就在那一晚,高中好友與我談到了她的信仰——耶穌,並告訴我祂愛每一個人,包括我。那時的我並不相信。有一位神喜歡我,並且愛我,這怎麼可能?!然而隔天我還是答應她去教會聚會一次。那次的聚會是一位學姐的見證分享,她的經歷與當時的我十分相似,讓我不禁想要試試看認識這位上帝。因此,我在期末考時跟上帝做了個禱告。我說:“上帝哪,我真的不太認識禰,我也覺得自己沒有把書讀好是自己的責任。所以,我不求禰讓我全部及格,但我請求你讓我考試時不要緊張,平靜安穩地度過期末考就好。”

一個禮拜很快的過去。某天,我想起自己曾向上帝如此祈求過時,我被震懾住了。因為我是個非常容易緊張的人,有充足的準備尚且如此,何況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沒把書都念完就上考場,然而,那真是我生平有史以來最不緊張的一個禮拜了。

我面臨一個關鍵的決定:“要相信這是出於上帝,還是出於自己。”同時我也知道這個選擇,將帶領我走上一條完全不一樣的路。自誇而奪取他人的功勞已是相當不可取的行為,何況是上帝的榮耀呢?因此我對上帝說:“這是禰做的。我知道禰存在。”就這樣,我開始認真的面對這個信仰。

我的母親曾警告過我絕不可信基督教。信仰的第一年,我藏得很好,但紙終究包不住火,升上大四的暑假,母親發現我是基督徒的事實。

家中連續好幾周的冷戰和低氣壓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所以我妥協了,答應母親“只主日、不受洗、要拿香”的三個要求。回到北部,我的樣子讓教會的小組長感到擔心。經過好一番努力,我才決定再次仰賴上帝而非倚靠自己,重拾過去積極尋求上帝的生活,對上帝的信心也持續成長,直到寒假的來臨。

到了春節,我要面臨拿香的試探。但那次,我下定決心再也不拜偶像。除夕前的某個晚上,我鼓起勇氣對媽媽表示希望自己這次過年可以不必拿香拜拜。媽媽突然勃然大怒,,爸爸也對我十分不滿。我想逃離家中,卻又害怕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所以我唯有不斷地禱告。

母親要我在上帝和家庭之間做一個選擇。面對這個問題,我只能沉默。一切是發生得這麼快,母親憤怒的賞我巴掌、父親要我回房間收拾行李並滾出家門……家裡的大門在我面前關上,我赤着雙腳,離開了生活了將近22年的家。

起初,我常常哭泣。隨着眼淚慢慢變少,我以為自己正在修復中,卻沒注意到自己的信仰開始在很細微的部分變質。首先,我無法大聲讚美上帝。如果遇到很歡樂的詩歌,我腦中便會一片空白,因為歌詞中對上帝的描述與我的經驗完全不符合;如果遇到很委身的詩歌,像是“不論要付什麼代價…”這類的歌詞,我便會感到憤怒和不屑。因為我不覺得有多少人真的了解什麼叫做“不論要付甚什麼代價”!我開始無法與人有深度的信任,認為所有人都會離開我。

很多人聽到我的事情之後會覺得我很愛上帝、願意為祂舍己。而我也一直認為自己是因為愛上帝而打這場家庭爭戰。然而我卻不感到喜樂,事實上,我充滿了憤怒!

“上帝為什麼要讓我遇到這樣的事情?為什麼禰不願意幫我?!”

我的生活開始進入一種微妙的混亂。我仍繼續工作、讀書、服事,甚至關心人,但我與上帝沒有親密的關係,對祂的話語也不渴慕。

然而,上帝都看見了。

不久,我參加了一次營會。營會上,我遇到了來自台灣各地的青年基督徒。這讓我發現原來上帝的國度遠超過我想象。一些用我原來教會的標準來看是不順服上帝、不認真對待信仰的人,卻在相處中讓我感受到了他們對上帝積極的尋求。原來各種性格的人都可以服事上帝!此外,在營會提供的輔導室里,我有機會與一位輔導談起自己心裡的傷痛。令人驚訝的是我們雖是初次見面,他卻能夠看穿我心底的想法,甚至是我自己無法開口說出的話。在談話中,我感受到了上帝的接納。這位輔導又推薦我讀一本屬靈書籍。書中,我發現過往我在信仰的最大錯誤在於,我努力想當個好基督徒,勝過去體會上帝的美好與慈愛。我仍舊用原本的價值體系——賞善罰惡與罪有應得,來面對耶穌。對於基督信仰中最核心的信息——饒恕與恩典,我只是知道,卻不曾體會。原來,我始終沒有真正的經歷到“好消息”。

上帝的工作沒有隨着營會的結束而停止,而是全面性地展開。祂把一位可以彼此完全坦承的屬靈夥伴放在我身邊,也帶領我來到現在的教會,讓我擁有全新的團契關係。上帝也悄悄地改變了一些親戚的態度,使他們漸漸會主動邀請我回家聚餐。雖然家人的態度仍然強硬,但我可以慢慢感受到被家族重新接納。透過大量閱讀屬靈書籍,我的生命更是汲取到得以重新開始的重要養分。

隨着祂更新了我對祂的認識,我更深地明白上帝的真貌是如此的美好。原來祂並沒有把我丟在水火之中,而是與我同經死蔭的幽谷。祂並不是我所以為的充滿規則、條件、嚴厲的主,而是用自己的美善吸引我想要更像祂,且在我無能為力之處為我加添力量。以前每當事情沒有照着計劃進行時,我總是憤怒又焦慮,對自己失望對別人生氣,使得事情變得更糟。但漸漸地,我學着即使在這樣的時刻,仍心平氣和地做該做的事。我會儘可能趕上進度,但內心卻不是匆匆忙忙的,而是“耶穌,你知道我正在努力,請幫助我”、“如果失敗了也沒關係,上帝仍舊掌權,祂會陪我一起度過難關”。

我越來越能夠用孩子的心態來面對上帝。遇到困惑的事情時更常向祂尋求幫助,相信我的未來都在祂手中,我不需太擔心。當遇到誘惑時,我心裡則會想:“我不想讓天父爸爸對我失望”。當我去做對的事情時,以前會覺得“我真棒!”當然這也是真的,可當我跟上帝的關係更親密時,我第一個冒出的想法是:“我相信上帝喜歡我這樣做。”

這一切改變有多麼的奇妙,簡直無法言喻。但我還要說,這一切都是“祂”做成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與接受。我雖仍在修復與成長的過程中,家族也還尚未被上帝得着。生活中仍有各樣的壓力,對未來也不是很有信心。可我知道,上帝不曾離開。以前沒有,未來也不會。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頭條大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