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擺脫沒有按計劃讀經的罪惡感了

 

作者: Jon Coombs

翻譯:RuiQi

有聲播讀:以晨

 

 

Jon Coombs 是澳大利亞墨爾本Mooroolbark浸信會的首席牧師。 在超過 15 年的時間裡,他一直通過教會、學校、宣教機構和非營利組織從事著各種形式的事工。 他擁有墨爾本神學院的道學碩士學位,並定期在他的博客joncoombs.com 上寫作。

 

許多年前,我曾立志要在一年內讀完整本聖經。 這意味著每天我要閱讀4-5章經文,就可以在 12 個月內完成創世記到啟示錄的閱讀。 這是我第一次這樣做,完成後我非常有成就感,並且與上帝的關係也更加親近,這種感覺真的很棒!

從那一年起,我就想保持這個習慣,爭取每年都能讀完一遍整本聖經,但我好像再也沒能完成過。

也許你和我一樣。 為新的一年制定了計畫——一年內讀完整本聖經。 但是你可能會發現,剛到 1 月的第三周,你已經落後三天的讀經量了,如果要趕上進度,相當於需要在一天內補讀 12 到 15 章經文。 由此你會開始對自己的計畫產生懷疑,內疚感會隨著沒有繼續跟隨計畫進行而越積越深。

突然間,你發現自己已經在質疑與上帝的關係是否真的像你想像的那樣好了。

從小時候起,我們就在教會或是在基督信仰的家庭中被教導說讀經和禱告是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 我同意這一點。 聖經本身就提到了讀經和禱告的必要性。

當上帝在出埃及記 24 章中將祂的話賜給摩西時,就是希望祂的子民要回應並服從它。 在申命記 6章4-9 節中,也有重複的命令。

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
也要系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

讀經的習慣就是不斷重複上帝的話語。

這是為了幫助我們敬拜上帝。 幫助我們聽到祂的聲音(耶利米書 33章3節)。

這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多地瞭解我們作為祂子民的身份(彼得前書 2章9節)。

這是為了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是一個大故事的一部分(詩篇 139篇16節)。

讀經不是為了讓我們感到內疚

作為一名牧師,我應該常在主的話語中,因為我需要為我所帶領的會眾負責,所以當我無法跟上讀經計畫時,就會感到加倍內疚。

但讀經計畫的重點並不是讓我們感到內疚。 我們並不是因為讀經而得救或與上帝和好的,我想我們都知道這一點。 然而,我們很容易以這種方式去思考,因為我們的心傾向於通過自己的表現、任務以及我們所參與的屬靈活動來確定我們和上帝的關係。

保羅在腓立比書 3章2-11 節中提醒我們,我們不是靠自己和我們的自信才得以與上帝和好。 相反,是通過我們對耶穌基督的信仰,祂在十字架上所做的比我們對讀經計畫和連續讀經天數的堅持要更有價值。

當我們確實因為沒有讀經而感到內疚時,也有可能是我們受到了聖靈的催促,但我懷疑也可能是我們把期望放在了錯的地方。 這樣的期望將讀經變成一種應當履行的責任,而不是與上帝同行的喜樂。

在福音的好消息中,可以發現上帝不是要我們履行責任,而是有信心和想要主動通過聖經尋求更認識祂。 因此,當我們確實沒趕上讀經計畫時,也不要愧疚,我們應當繼續閱讀,知道這並不會動搖我們信仰的基礎。

讀經的重點不是要我們遵循一系列規則

關於讀經,並沒有明確的規則。 沒有人可以要求或規定你一定要讀哪一部分或固定數量的內容。 重要的是去讀它。讀一節經文或讀一整本書,無論怎樣,目標就是去讀它。

我喜歡設置讀經計畫,因為它幫助我一點一點地閱讀聖經,説明我有目標地閱讀,並給我清晰的規劃和帶領。

我們可能會有點選擇困難,因為聖經本身提供了太多可供選擇的選項。 當我們想讀上帝在早期歷史中的作為時,我們可以看看舊約早期的書。 當我們想聽聽耶穌的生平和祂自己的話時,我們會去看《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或《約翰福音》。 當我們需要安慰,或正掙扎在自己的情緒中,或者只是想安息在上帝的話語中時,也許我們會選擇去讀《詩篇》或《箴言書》之類的書卷。

當我們隨便打開聖經,看看哪一頁在對我們說話時,就有點像開盲盒。但也許更好的方法是選擇一卷書並從頭至尾仔細閱讀。 這樣,我們將能夠更全面地瞭解上下文,理解章節之間的聯繫,而不是曲解單獨的經文或段落的意思。

我對於讀經計畫的感受是雖然不容易堅持但卻是充滿喜樂的。它幫助我看到了聖經的全域,向我展示了上帝如何在人類歷史上做工。 它使我更能效法基督和祂的道路(羅馬書 8章29節)。

閱讀聖經對於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以及瞭解和敬拜祂都至關重要。 當我們閱讀祂的話語時,我們會發現聖靈以我們無法想像的方式在改變我們的心。 我們會發現自己改變了,並意識到上帝呼召我們成為祂的跟隨者。

我一直非常鼓勵大家去制定讀經計畫。 但我不鼓勵因為沒有完成計畫而產生的內疚感。 盡你所能的去閱讀,按照自己的步調制定計劃,並在此過程中敬拜上帝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在我裡面犯罪的真的就是我嗎?

作者:Janel Breitenstein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小七

 

幾個月前,有人告訴我,他們偶然發現了一項對孩子的全新管教策略。當他發現孩子做錯事時,會制止孩子當下的行為。然後告訴他們:「這不是你!」

我一直在思考這一點,我看得到這背後的聖經依據。

從某種意義上,對於我們這些已經接受耶穌進入我們生命的人來說,上帝已經把我們的石心換成了肉心,從裡面改造了我們。我們是新的被造,擁有新的生命!某種意義上說,與媽媽頂嘴甚至把用完的濕毛巾扔在地上都不再定義你這個人了。

然而——我朋友這套理論的另一方面讓我感到不安。因為在另一方面,這就是我孩子的真實表現呀。其實我也是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在重複這些行為的原因。

馬太福音 12章34節 說:「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我很喜歡愛爾蘭傳教士Amy Carmichael對此的看法:「不管你怎麼晃,一杯滿溢的甜水裡不可能灑出一滴苦水來。」

有時,我急著擺脫某個標籤——說那不是我——只不過是一個一碰就破的借口罷了。

是在對自己說 「你不應該那樣!你的身份更高,不應該做出這種行為!」

但這是真的嗎?儘管我很想說即便我撒謊,我也並不真的是個撒謊者,但事實是,我撒謊並不是偶然的意外。謊言來自我的內心。 「我並不是有意的」這句話很少是完全真實的。

雖然我很想告訴你,雖然我的孩子會偷東西,但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不是小偷——然而,如果偷東西的人不是小偷,那誰是小偷?是經常偷東西才算嗎?多少次偷竊才能被稱為小偷呢?

標籤的好處與壞處

我看到抵制貼標籤也有兩面性。在我們裡面,既有上帝的形象,也有來自罪的詛咒。

從好的角度來看,任何人都不會一直只展示一面。

我們中間那些經常說髒話的人也不是一天到晚一直在罵人。可以用百分百來形容的標籤是,「我 100%是上帝的孩子」,「我100%結婚了」這樣的。

而不好的一面呢,驕傲讓我拒絕承認自己最糟糕的那部分。我記得在我十幾歲的時候,當我的父母在逼著我說出真相時,我特別吃驚:「你是說我是騙子?我不值得信賴嗎?」

當我在約翰一書 1章9 節讀到:「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 「認」的希臘語原文意思是承認,說出實話。

只要我們意識到標籤/命名的局限性,它就有可能幫助我們。為了使標籤具有建造而不是破壞我們的作用,我們可以:

1.把標籤看做是提出問題和尋求理解的機會,而不是一個固有模式。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許多人會拒絕性格測試的原因。我們認為,自己不僅僅是一個標籤。不要把我放在某個盒子里。當標籤不能帶來對自己的真實理解時,就無法幫助我們了。

2.思考一下標籤是否有助於我們以「憑愛心行事」的方式來建造他人(以弗所書 5章2節)。

這一條就排除了一切拆毀他人和妨礙他們認識耶穌的標籤:「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以弗所書 4章29節)。

3.我們的標籤應該為自己帶來悔改和改變,為他人帶來同理和重建。

上帝的命名給了我們選擇命名是有力量的,無論是用於善還是惡。

我喜歡聖經中上帝根據祂對人們的旨意重命名他們的方式——有一天,祂會為我取新的名字(啟示錄 2章17節)。你可以說我的內心有兩個名字在爭鬥:罪人和被贖之人的身份(保羅在羅馬書 7章21節-8章2 節中就很好地講述了這一點)。

上帝是我們最終名字的賜予者,祂在眾人中召我出來——(約翰福音 15章15節)

被更新,不再是罪的奴僕(羅馬書 6章6節、8章15節、加拉太書 4章7節)。

女兒。後嗣。 (路加福音 15章22-24節,羅馬書 8章15節)

聖徒。 (哥林多前書 1章2節、以弗所書 1章1節、腓立比書 1章1節、歌羅西書 1章2節)

被揀選的、聖潔的、無有瑕疵。 (以弗所書 1章4節)

你能想像到擁有一個描述了你被造的一切美好旨意的名字嗎?

我曾經讀過一個非常吸引我的寓言:

一位老祖父對孫子說:「我的孩子,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兩隻狼在爭戰。一隻是邪惡的。它是憤怒、嫉妒、貪婪和怨恨。另一個良善的。它是喜樂、愛、希望、謙遜、善良、同理心和勇敢。」

男孩想了想,問道:「爺爺,哪只狼贏了?」

爺爺輕輕地說:「你餵養的那隻。」

在將我們命名為「新人」時,我看到耶穌將我們從老我中救拔出來(加拉太書 2章20節),讓我們選擇要餵養哪種身份。我們每天做出的或大或小的決定都決定了我們在餵養哪個身份決定讓哪個身份主宰我們(羅馬書 6長16節)。

我育兒策略的一部分是經常公開地談論我自己的罪,並與我的孩子談論他們的罪。不是以「你就是這麼糟糕!」的方式,而是與他們真實地談論我們的罪和在基督里的身份。

我希望我的孩子們看到他們內心深處的那條線,看到他們心中的狼在貪婪地咆哮。儘管如此,我更希望他們看到有一種力量無限強大。若是要給他們一個標籤:我會叫他們征服者,即便是在六歲的年紀。

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想要他們長大離開家的時候記住一個最深刻的真理——那就是我們需要耶穌。

我有虛偽的問題;我相信和我一起住過的人都知道這一點。我覺得我們每個人裡面都住著一個法利賽人,不管是不是信徒,他用那雙圓滾滾、傲慢的眼睛論斷著他人。

壞消息是:這就是我呀。

好消息是:因為祂,我不會一直都這樣。

用美國牧師和作家提摩太·凱勒的話來說:「福音就是:我們發現,我們的罪惡和缺陷遠比我們自己以前所認為的要多,但與此同時,我們在耶穌基督里得到的愛與接納,也遠比我們曾經希望和想像的多。」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關於勝過「誘惑」的一點默想

作者:林中煦,中國

有聲播讀:枝子,中國

 

有時候行在路上,看見周圍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霓虹燈、紅綠燈,映照著天邊的顏色,黑色的夜晚,好像也增添了很多的魅惑。有時候亦想,在這世上逍遙一下,以後再去想那些生死之事吧!但是我的理性會當即告訴我:這樣想,對嗎?主耶穌基督在世上又是過著怎樣的生活?加爾文、馬丁·路德、愛德華茲……他們在世上過著怎樣的生活呢?這些我們的屬靈的「老師」和「父親」,在世界是如何生活的呢?

不得不承認,二十多歲是我們最易於受到誘惑的年紀。此消彼長的特殊年齡階段里,我們看見自己漸漸走向「成年人」的世界。於是,誘惑也開始伴隨著出現。

提起「誘惑」,有時候我們就會下意識和物質聯繫在一起。物質的誘惑的確是非常真實。但是最容易讓人的心靈陷於囹圄的又何止物質這麼簡單。在我自身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最難攻破的(也常常是被撒旦利用的軟肋),是來源於人際關係中的困惑。

聖經吩咐我們,要與真正的朋友作伴。「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言27章17節)。但很多時候,我們的本性卻會指引自己與那些不願意追求上帝的人作伴。這往往是我們年輕基督徒最容易受到的誘惑之一。

回顧自己過往,成長曆程之中,多有朋友帶著自己吃喝玩樂,耽溺於無意義之事。自己的心亦是常常剋制不住自己。一邊受到責備,一邊繼續玩樂。或許也是「律法主義」的心思在作怪。因為,和人相處本沒錯,關鍵在於是否會影響自己的靈性狀態。若是沒有影響自己和主的關係,良心平安,便就無礙,但是良心若是不安的話,的確需要停下來想一想了。

有一段話說得很好:幼時受誘惑於餅乾;青年時受誘惑於情人;中年時受誘惑於金錢;老年時受誘惑於權利和地位。人這一生啊!總是在不斷地征戰、打仗。自己和自己較勁,自己和自己作鬥爭。但是對於我們這上帝的百姓而言,這打仗的含義又多了一層深刻的屬靈意義。因為我們與世人相較之下,自己所謂的「受到誘惑」的最終結局是遠離主。還有比這更可怕的一件事嗎?孫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則百戰不殆。所以我們應當知道自己為何會被引誘,而決勝之道又在何處。分析一番,與之對照,好校準自己的心,這才是我們應當有的做法。

首先我們是否知道為何會被這些吸引呢?天然存在著的罪性固然是有的,但是我們也不能把這一切都歸結於「原罪」身上。細細想來,是因為有時我們缺乏謹守警醒的心,於是我們被世界推著走,別人怎樣行,我們也怎樣行。但是很多世人看來無傷大雅之事,對於我們基督徒而言,卻往往是一個大坑,是一個深淵。那我們是否像看守兵器的人一樣呢?我們又是否拿起兵器來戰鬥呢?既知道這世界如戰場一般,我們又怎麼可以不警醒面對呢?聖經上說,我們應當全副武裝起來,因為知道黑暗的權勢真實存在著,「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以弗所書6章12節)。這敵人看不見,卻很真實,並且它想吞吃我們的靈魂,這是它最終的目的,「……撒旦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路加福音22章31-32節)。

沒有任何一個基督徒,不對這世界有過「妄想」的。魔鬼並它的爪牙也利用這點,來攻擊我們的心靈。因此我們更當時常警醒,因為只有這樣行,才能夠保守自己常在主的愛中,不被黑暗所俘虜。或許,有時,我們因為沉浸在罪惡之中所犯下的罪,就成為它們眼裡的笑話,我們又因為犯罪而產生後的低迷的情緒,就成為它們美味的食物。但是我們意識到這點了嗎?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的試探。但同時,亦可能成為一種被主所使用的工具,藉此,反而成為你跌倒又爬起來的契機,一個使你與主的關係更加親近的契機。

那麼,第二步就是,我們怎樣才能化危機為契機呢?出路在哪裡呢?箴言書有言,「制伏己心的強如取城」(箴言16章32節)。可見制服己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人若不從內心真正做出改變,實難控制自己的行為。但聖經上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約翰福音15章5節)。主是葡萄樹,我們是枝子,很多時候我們自高自傲,也加上罪性的原因,不願意常常與主相連,當我們不與主相連的時候,要想抵制住人間燈紅酒綠的誘惑,實則是難的。但是,當我們用好這劑良方,就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和安慰,同時也就勝過了所謂的誘惑和軟弱。

願我們都可以單單注目於祂。將眼目調轉過來,不再看那誘惑我們的,而是看向祂,一如被蛇所咬的以色列人看向銅蛇就得醫治一般,看向祂,單單看向祂;仰望祂,單單仰望祂。那麼在這時刻,危機也就自然而然,轉化為契機了。所謂「誘惑」,在與天國相比的甘甜喜樂面前,實在就算不了什麼了。

奧古斯丁有言:愛上帝,然後做你該做的。(Love God and do what you want )。願我們在感受到真實的人生誘惑時,不要沮喪,不要害怕,也不要太吃驚,快快逃到耶穌基督那裡去,與祂這棵根深葉茂的葡萄樹緊密相連,接下來,主自會帶領我們,我們也會明白自己該如何行。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我可以認個罪嗎?

作者:Jane Lim,菲律賓

翻譯:Cindy Wang, 澳大利亞

有聲播讀:Joya,中國

 

大約五年前,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固定參加小組以後,我終於加入了教會新成立的女子查經小組。記得剛加入時的一次小組學習後,大家談起各自的禱告請求,其中一位姐妹說:

「 請大家為我禱告,我感覺自己有點購物上癮。花了太多錢去買不需要的東西。」

我聽了後,心裡突然有股難掩的沮喪。不是因為她的禱告請求有什麼不對,而是因為我發現我無法像她那般的坦誠。從「 請大家為我禱告,因為我感覺自己有點購物上癮」到「 請為我禱告,因為…..我戒不掉色情片和手淫…… 這讓我如何啟齒?

高尚的罪與不那麼高尚的罪

美國作家Jerry Bridges寫了一本書叫《高尚的罪(Respectable Sins)》。我雖然還沒讀,但卻一直記得這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書名,因它太適合用來形容大多數能說得出口的罪了——比如沒耐心、批評論斷/八卦、非法下載東西、工作狂——基本上是每個人都比較可能做的事情。

當我們準備「不失面子」地向他人認罪時,往往會不由自主地言語婉轉,讓自己看起來不要那麼糟。

所以本來是,「我今天早上對我媽大吼大叫」,會變成「我和我媽吵架了」;本來是「昨天晚上我看了色情片/讀了一本低俗的愛情小說」,我會說,「我常常有不純潔的念頭。」如果連這都說不出口,我可能會挑個「較輕」的罪來認。或者乾脆什麼都不說。

有時候,我們不願認罪的背後,也許是因為:

我們太驕傲了,不願承認自己內心深處的掙扎和自己需要恩典;我們比較擔心別人的想法,而不是上帝的想法;或者我們在上帝面前並沒有真心悔改——也就是說,我們可能缺乏對上帝的敬畏, 或者言辭中沒有絲毫悔改之心,所以我們僅僅是「告訴上帝一下」我們的問題,好像這就夠了一樣。

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不分對象地向任何人坦白一切。但當我們思考罪和認罪的必要時,我們必須回到聖經,來查驗我們的內心。我們是在試圖將自己的罪合理化,讓自己看起來沒那麼糟呢,還是願意謙卑,看到自己迫切地需要上帝呢?

認罪的好處

作為信徒,我們被召做「光明的子女」,「那暗昧無益的事不要與人同行,倒要責備行這事的人」 (以弗所書5章8-13節),這樣我們才能長久活在光中。

但是,對於那些守著秘密,掙扎在難以啟齒的罪中之人來說,我們知道鼓起勇氣認罪是多麼困難—— 即使這些暗中的秘密讓我們痛苦不堪:

「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詩篇32篇3-4節)

色情成癮的確消耗了我的精力,提不起精神做任何其他事情,尤其是那些會使我良心受到責備的事情 (比如讀聖經,聽講道,禱告等)。

那樣的日子裡,我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日常——上班、吃飯、洗澡——然後直接帶著筆記本電腦上床,「放鬆」身心。但是不管怎麼「放鬆」,我仍舊是很累。這個習慣時間越久,就越難「擺脫」;我越是設法保守這個秘密,它就越發轄制著我。

聖經告訴我們,真正的悔改是承認我們得罪上帝的嚴重性,和罪對我們身體和靈魂帶來的傷害之大,因此,我們不能輕視。我們承認自己罪性的醜陋,不再設法粉飾和遮蓋彷彿自己沒那麼糟糕,因為我們深知上帝看到也知道這一切,也只有上帝能把我們從罪的深淵裡拉出來。

但是正如我們需要向上帝認罪一樣,聖經也告訴我們需要彼此認罪。作為肢體的一員,我們應相互依賴。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哥林多前書12章26節)。雅各書5章16節說:「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

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2-14節和加拉太書6章1節提醒我們彼此認罪有助於我們建立教會,這樣我們可以互相鼓勵,相互監督,並「用溫柔的心」把落入罪中的人「挽回過來」(加拉太書6章1節)。

如何認罪

如何在所處的團體當中建立健康、合乎聖經的認罪習慣呢?

首先,我們需要找到那些在信仰上成熟的,並熟知和理解上帝話語的信徒,因為他們能用愛心說誠實話,並陪伴和監督我們。

其次,我們也要努力成為這樣成熟的信徒,主動在教會裡製造安全的空間,便於會友敞開心扉。有時,這意味著做團體中第一個認罪的人,勇敢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有時,可能需要我們斟酌口中的話和對別人的判斷,並始終保持謙卑和感恩,記住我們都是蒙上帝憐憫的人。

最後,符合聖經教導的認罪並沒有停留在承認罪這一步,而是帶我們進一步悔改。缺乏對聖經教導的認罪可能導致我們陷入不健康的自憐、同情的情緒起伏里,卻沒有真正經歷饒恕、醫治和恢復。

所以當我們認罪時,我們也要準備好接受譴責, 要堅決對付自己想要為犯罪做辯護或合理化的本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請他人在聖靈的帶領下向我們提一些針對癥結的問題,陪我們一起禱告,宣告上帝的話語,並在需要的時候問候督促我們。

坦白認罪

回到我在文章一開始講的當時的狀況,因為我剛加入這個小組,我覺得立刻和她們談我的掙扎也許時機不恰當。不過,聖靈不斷催促我向她人說出我的掙扎,並讓我明白單憑自己的力量,想默默地戰勝這罪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做了兩件事:

第一,我向我最好的朋友認了罪,她是一名成熟的基督徒,也理解我的掙扎。我問她能不能監督我,她同意了。所以我們幾乎每天都聯絡彼此,要麼她會問候我,問題克服得如何;要麼我會在受到誘惑時聯繫她,她就會立刻為我禱告。

第二,我參加了教會組織的治癒性禱告課程,上了幾次課之後,我了解到自己掙扎是一個長期問題,需要特別的醫治性的禱告。每星期,禱告事工的同工們會邀請有需要的會友預約,所以我報了名。因為禱告事工的領袖們都接受了專門的訓練,並採取措施,為認罪和禱告創造了一個安全的空間,所以這個醫治禱告課程對我有很大的幫助,也讓我得了醫治。

向其他的基督徒認罪的經歷,讓我認識到與罪做鬥爭不需要自己單槍匹馬,到頭來徒勞無功。儘管我仍有時頂不住誘惑,又試圖遮蓋,但行在暗中的時間越來越短,因為我知道隱藏的事,遲早會被顯露出來,而我越早承認就能越早獲得代禱,也能越早回到光中。

並非每一個認罪的經歷和過程都一樣,但符合聖經的認罪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作為基督的肢體,讓我們一起來禱告,願大家都得著勇氣,謙卑地承認自己犯的罪;也求上帝賜給我們智慧和辨別的能力,讓成熟信徒們來幫助我們,同時自己也要竭力在基督里長大成熟,也能幫助其他有掙扎的基督徒,彼此聆聽,在信心裡經歷基督在我們身上恢復的工作。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