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應該如何看待清明?

作者:林於可,新加坡
翻譯:小七,中國
有聲播讀:Luke,中國

 

我的非基督徒家人們每年都會去一座佛教寺院向我的祖先們致敬,因為先人們的骨灰被保存在佛寺的靈灰龕里。去祭拜的時間通常是在清明節,這也是全世界各地華人們在早春都會做的事。

我的家人和我會聚集在我們祖先的佛寺裡,打掃骨灰龕壁和牌匾,祈禱,並進行傳統的儀式,如燒香和上供給給我們的祖先。這些儀式本是為了表達我們對祖先的尊重,但漸漸地,其中一些儀式已經轉向祖先崇拜。

在成為基督徒之後,我開始質疑在清明期間舉行的這些儀式,以及我是否應該和我的家人一起祭祖。

當我向我的一些基督教朋友尋求建議時,他們提到他們不願意和家人一起參加清明祭祖,因為聖經強烈禁止祖先敬拜(出埃及記20章3節)。

然而,這一立場使我進退兩難,因為完全不參加清明節儀式,可能被認為是不孝或不尊重祖先,這會導致我與不信的家人關係緊張,而我明明需要去愛他們。

我覺得我不能完全拒絕我的華人文化,忽視我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在世界上做鹽和光不是去逃避困難的情況,而是以基督的樣式對待我們的家人們。此外,聖經中也有一些記載,與清明期間的華人傳統價值觀相似,例如尊重我們的父母(出埃及記20章12節,歌羅西書3章20節)。《聖經》中也提到了到墓地的探訪(馬太福音28章1節,約翰福音11章17節)。

當我開始更多地思考基督徒要如何參與如清明節這類的華人節日時,我想到了下面這幾個值得反思的問題,並至今仍在思想:

 

哪些是傳統文化,哪些是宗教儀式?

清明節提醒華人要遵行華人傳統的孝道——尊重長輩。春節期間,我們也會做遵行孝道的事情,比如一起去親戚家吃飯。這沒什麼不對的。

然而,我們可以選擇很多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對長輩的尊重。

對有些人來說,他們可能會通過宗教行為來表達對祖先的敬意。例如,有些人選擇燒香紙(紙錢)或象徵財產的紙製品,因為人們相信這些可以在來世使用。

但作為基督徒,我們知道這樣的儀式對來世沒有任何影響(路加福音16章26節,傳道書9章5-6節,創世記3章19節),我們應該避免參加這些認為我們對離世者的命運會有影響的活動。

不燒香紙,但我們可以找到其他方式來向死者表示尊重。新加坡基督徒的傳統是把白色或黃色的花帶到墳墓,以表示對失去親人的悼念。另一種我們可以積極參與到這個節日的方式是清理我們祖先的墳墓。

 

為什麼要參加清明活動?

我選擇參加清明活動的一個關鍵原因是向我所愛的人展示上帝的愛。例如,我的叔叔和姑母們認為基督教是一種西方化的宗教,他們覺得當我成為基督徒時,我的祖先們就失去了一個孫子。然而,通過與他們一起向我們的祖先表示敬意,我得以向他們展示基督教是給所有種族和文化的人民的,這使我能夠更好地與他們分享福音。

清明節也是一個反思和感恩的時刻,讓我們能夠向祖先表示尊敬和感謝。雖然我的祖父在我出生之前就去世了,但我感恩他在撫養家庭方面付出的耐心和精力,儘管他出身貧寒,身體也不算好,但他努力工作養家,供所有的孩子上學。思想這一點有助於我為自己現在在家庭中所擁有的這些而感恩。

然而,我們應該當心我們參與清明活動的意圖。一些華人傳統的儀式,例如向我們的祖先燒紙錢和獻供,是為了祈求他們的祝福。作為基督徒,我們需要確保我們的意圖是純潔和明確的:我們的唯一目的是記念我們的祖先,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報。

如果我們用基督的力量武裝自己,我們就沒有理由害怕參加清明節的活動。我們可以祈求上帝給我們智慧,幫助我們去認識華人文化中反映基督真理的一些價值觀,並努力將它們轉化為榮耀上帝的做法。

 

 

我們如何能在人前成為好見證?

有些時候,我們的家人可能會因著我們的選擇而生氣。一位基督徒姐妹說,當她拒絕向她的祖先燒香獻祭時,她的母親就覺得是自己沒有「教養」好女兒。這給她們雙方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當我們選擇不同於我們家庭文化的做法時,家人們極有可能會強烈反應。但是,當我們將內心的掙扎向上帝交託,並願意即使在面臨迫害的情況下也要成為一個好的見證時,基督將給我們智慧來處理我們家庭中的衝突。

當我們堅持我們的基督教信仰時,即使是那些迫害我們的人也有可能被聖靈感動,承認我們敬拜的是活著的上帝(但以理書3章)。

如果你也來自一個非基督信仰的家庭,這裡有一個可能會對你有幫助的小建議:為了避免與你的家人發生爭吵或被你的家人誤解,你可以在清明節之前花時間與他們討論你的信仰。讓他們知道哪些活動你不會參加,取而代之你將做哪些事來對祖先表示尊重。例如,不獻香,我們可以在墳墓前獻花。當我們的家人在燒祭品時,我們可以清理死者的牌匾。

我在清明節前一個月左右就和父親一起討論了這件事,這使他和我的家人們放心,即使跟隨基督,我仍然會尊重我的祖先。結果,我的父親變得更願意接受福音,甚至參加了我教會的一些福音聚會。了解了更多關於基督的知識。

我禱告,每一年在清明的時候,我們華人基督徒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的華人文化以及上帝的話語,這樣我們就可以保留那些與基督教原則相一致的習俗。 即使我們尊重祖先的方式可能有差異,但我希望我們的親戚們能理解我們的信仰也能與華人文化共存。

然而,如果我們聽說某個朋友或弟兄姊妹不願參加清明活動或更願意以別的方式來向他們的祖先致敬,讓我們保持尊重,並用一顆開放的心聽取他們的觀點。 願我們能夠對清明節有一個符合信仰的平衡觀點,以便我們可以在這段時間裡既榮耀上帝又尊敬家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文章:絕望中的希望

保羅教你用4招解鎖禱告新境界

 

作者:Reclaim Today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木木

 

 

作為早期使徒,保羅給第一世紀的教會提供了一些指導,這些指導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適用。然而,保羅的教導不僅僅是一套規則或是他的期待。他所寫下的也是愛的信件——寫給上帝、教會,以及他在基督裡的兄弟姐妹們的,不論是當時還是現今。正是因著這種愛,保羅給我們留下了一些關於如何通過禱告與我們的天父連接的重要秘籍。

全天候禱告

“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 5章16-18節)

保羅提醒我們,每一天的每一刻都可以成為禱告的契機。有些禱告可能更正式或更具體,比如飯前感謝上帝,或在特定處境中尋求祂的幫助。但若要像保羅所說的”不住禱告”,有時我們的禱告形式可以更靈活。禱告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學會不斷尋找並敞開自己迎接上帝的同在。這可以是在開車上班時與祂簡短分享所見所感,或為咖啡廳裡偶遇的人獻上一句代禱。

凡事都可祈求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借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 4章6-7節)

保羅告訴我們可以自由地向上帝祈求任何事情。無論我們所求的事是大是小,上帝都希望我們與祂分享。雖然上帝可能不會總是以我們期望的方式回應我們的禱告,但我們可以放心,祂總是為著我們的益處。當我們在當前的環境中看不到美善時(因為,老實說,有時我們確實看不到),保羅鼓勵我們抓住這個應許:即使在我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上帝仍然能夠賜下平安。

聖靈會幫助我們

“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 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羅馬書 8章26節)

即使當我們感到迷茫、軟弱、不堪重負或心碎時,仍可以將這些感受藉著禱告交給上帝。有些時候我們無法組織合適的禱告詞,甚至不知該為什麼

事禱告。這時我們可以倚靠保惠師聖靈,用無聲的歎息為我們的需要向上帝代求。我們可以在靜默中與上帝交通,深信祂仍知曉並滿足我們一切所需。

使用經文來禱告

“因此,我們自從聽見的日子,也就為你們不住地禱告祈求,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上帝的旨意,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地多知道上帝,照祂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好叫你們凡事歡歡喜喜地忍耐寬容,又感謝父,叫我們能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同得基業。祂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祂愛子的國裡;我們在愛子裡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歌羅西書1章9-14節)。

作為猶太群體的領袖,保羅深諳聖經。我們可以從他書信中數百處對舊約的引用看出這點。回到經文,不僅能幫助我們更認識上帝的性情和故事,也能為我們的禱告提供美好而貼切的言語。有人因著用《詩篇》來禱告而得著巨大的平安,因其中有喜樂也有哀傷。也有人發現保羅書信中的祝福和禱告(如上述經文)意義深遠,正是上帝對他們當下所處環境的回應。若你想用保羅的話禱告,不妨參考他書信的開篇和結語,如《帖撒羅尼迦後書》1章11-12節和《腓立比書》1章9-11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詩篇29篇靈修筆記——耶和華坐著為王

 

 

作者:懷子蕙

 

各位讀者,當你舉目看向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是否感到一股沉重的無力感?世界上的許多地方,比如巴以地區、俄烏衝突的地區,正有無數平民承受著流離失所和家破人亡。即使在總體和平的國家地區,我們仍然看到人對人的迫害和惡意。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詩篇》29篇10節,“洪水氾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是的,身為基督徒我們知道,上帝的法度最嚴明,上帝的命令最的確。但既然上帝一直坐著為王,為什麼這個世界上仍然有那麼多不公義的事情正在發生?為什麼人們會被炸得四分五裂,為什麼婦女會被強暴兒童會被拐賣,為什麼人們會互相算計甚至謀害身邊人的性命。即使是上帝的百姓也不能夠倖免,我們看到上個世紀有許多的傳教士在異國他鄉或染疾病,或遭逼迫,悲慘地客死在異國他鄉,在今天,上帝的百姓也常常被看為是愚拙的。

這些事的發生使我們常常看不到上帝作為王的作為?洪水氾濫之時,上帝的榮耀被踐踏之時,難道祂的手也縮去了嗎?

《詩篇》第29篇一開始,詩人呼籲人們一起加入對上帝的敬拜,要將上帝所當得的榮耀和能力歸給他。高屋建瓴,鋪墊了聖潔莊嚴的情感。接下來第二部分,具體地強調了這位上帝的大能和偉力,本詩的核心詞“耶和華的聲音”重複了七次,不斷地闡述了上帝大能的作為,祂能使火焰分叉,發動巨雷,引起大水的呼嘯和曠野的震動。不禁讓人想起約伯記中,上帝回答約伯的話“你知道天的定例嗎?能使地歸在天的權下嗎?你能向雲彩揚起聲來,使傾盆的雨遮蓋你嗎?你能發出閃電,叫它行去,使它對你說:我們在這裡?”

詩人看到如此大能的上帝,也就看到了自己身為人的局限和渺小。視野決定認識,我們看到詩篇中的上帝,祂所做的事情都是何等得浩大,那發出雷聲,震碎樹木,撼動曠野的力量,正是上帝在運行和維護這個世界的日常工作。相比之下我們人所做的就太過渺小了。前一段時間某城市搞人工降雨,結果因為雨量和範圍出了偏差,反而導致了市區範圍內的洪水氾濫。可見這運行自然的能力是何等的奇妙和浩大。

因此在本詩的第三部分我們看到,詩人讚頌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因為他看到無論洪水氾濫成什麼樣,上帝的力量總能對它說“說:你只可到這裡,不可越過;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約伯記38章11節)。所以面對這樣一位上帝,詩人沒有疑惑沒有懼怕,反而做出了祝福的宣告,宣告上帝必賜福給祂的百姓,賜福給敬拜祂的人。

那麼現在再來看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這個世界一如既往充滿了強暴和不公的事呢?為什麼上帝的百姓在世上總要受到奚落,羞辱甚至傷害呢?其實這就是人在犯罪墮落之後的本相。自從始祖犯罪後,人所配的本來就只剩下在罪中受審判,在無盡的罪帶來的強暴和不公義中沉淪。然而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依然還有秩序被維繫,自然界依然能夠供應人類的需要,依然有上帝的話語被傳講,依然有上帝的帳幕在人間,這難道不就是耶和華坐著為王的明證嗎?

詩篇29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敬拜的視角,就是注目於上帝廣闊大能的作為,看到祂依然維繫這個世界的能力,想到祂在永約之中的應許,那我們就不再會只是看到眼前的不公義就陷入懷疑。我們的年歲不過是一聲歎息,或許這個世界上的強暴人依然我行我素;或許這個世界上的驕傲人依然逼迫教會,但我們看到那轟隆的雷聲,看到傾盆的大雨,看到搖曳的樹木,就知道他們與這些力量相比不值一提。無論洪水如何氾濫,耶和華坐著為王。

 

讓我們一起來禱告:主啊,你是永遠掌權的上帝。我們舉目望天,看到祢運行自然的能力,就知道祢的榮耀和大能。無論發生何事,請祢賜給我們忍耐到底的力量和盼望,因為祢坐著為王直到永遠。奉主耶穌基督聖名,阿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中秋特稿:真正的團圓

 

作者:青山

 

人為什麼慶祝中秋節:渴望關係圓滿美好

農曆的八月十五,全世界華人不論身在何方,都會歡慶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中秋節對華人來說有特殊的意義,最核心的象徵就是圓月。圓月在古代文化中象徵著圓滿與合一。我是在中國出生的,小時候每年的中秋節晚上,我們都會吃月餅,賞月,享受一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成年後我在外地求學、工作,就沒有和家人一起過中秋節了。但是每年八月十五,我媽媽都還是會給我打電話,問問我有沒有吃月餅。我的媽媽只是掛念我有沒有吃月餅嗎?當然不是,她只是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她對遠在他鄉兒子的思念。而人慶祝中秋節其實就是想要享受一種圓滿的美好,一種愛的關係的和諧與美好。

上帝把這種渴望放在人心裡

無論是中秋節的團圓,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家庭、朋友的依賴,實際上反映了人類內心深處的一種根本渴望——建立愛的關係。我們渴望被理解、被接納,渴望與親近的人一起分享生命中的喜樂與悲傷。這種情感根植於我們人的本性中,而這樣的渴望正是上帝賜給我們的。上帝最初創造人的時候,正是要人學習建立愛的關係。就如上帝為亞當造了專屬￿他的幫助者夏娃,使亞當可以學習與另一個人建立愛的關係。而終極的愛的關係,便是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好讓人在與上帝的同在中得到滿足,上帝也因人彰顯自己的榮耀。

罪導致人無法享受真正的圓滿和愛的關係

每次回去家鄉,我都很期待,我的家人也很期待見到我。見到家人我們也會很開心。但是很快的,每次回去不久,我和家人就會莫名其妙地產生矛盾,有時候是他們的一些觀念和行為我覺得不是很合適,有時候是我們彼此說話的語氣沒有耐心。總之,我們的團聚不會是我一開始想像的那麼完美和美好。

我的家人是愛我的嗎?當然,我也是愛他們的,我們彼此都很渴望團聚。但是家人之間總是沒有辦法完美,有時候會有吵架,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難以理解對方,有時候我們無法原諒和接納。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自我中心,我們都犯了罪。

罪破壞了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也破壞了我們與人的關係。我們變得不愛上帝,不愛人,但是非常愛自己,首先想到的都是我、我、我。因此我們再也沒有了真正的合一、團圓和圓滿。

除此之外,有的人還因為失去親人而無法團圓;或者在外地無法回家鄉團圓,因此只能孤單。當中秋節大家都在團圓的時候,身邊卻沒有人可以和自己一起分享團圓的喜悅,享受愛的關係裡的連接。

這些的不完美、失落、不圓滿,都讓我們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找不到真正的圓滿、真正的合一的愛的關係。我們與人的關係被破壞了,我們與神的關係也破壞了。

因此我們渴望真正的團圓——人與神的和好,人與人的彼此相愛。但是這種渴望能實現嗎?這種美好真的存在嗎?

在基督裡有真正的美好的團圓

聖經啟示我們,神是創造我們、愛我們的天父,我們人類的終極團圓,是與祂的合一。創世記中記載了人類與神的最初關係:在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與神同行,他們彼此親密無間,與上帝之間也沒有隔閡。這種關係是完美的團圓,是一種沒有痛苦、沒有孤獨的存在。然而,人類因為罪的緣故,背離了神,與神的關係破裂,失去了這種最初的圓滿。這導致了我們與神的分離,也讓我們在世界上的團圓變得如此短暫和有限。

但如何恢復這種關係呢?唯有藉著耶穌基督。耶穌基督是人和上帝之間的中保,中保的意思是在一段關係裡面聯繫雙方的中間人。因為他是上帝獨生的兒子,是完全的神,卻願意成為人來代替我們的罪而死。聖經說:“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哥林多前書15章3-4節)。因為耶穌基督是神人,他滿足了上帝公義的標準,因此只有他才有資格,也能夠替我們承擔罪的後果,就是死亡,還有死亡帶來的一切痛苦、失落、失去。我們的靈魂都死在罪裡面,生來就是自我中心,只有他才能救我們脫離罪和死,能夠和上帝恢復關係;也只有他能賜給我們新的心,使我們能夠學習去真正的愛人。他修復我們與神之間的隔閡,使我們能與神真正的、永恆的團圓;他也使我們能去愛人,使我們與別人真正團圓。

同時,這樣真正的團圓也包括我們在神的家中,成為神的兒女。聖經說:“凡接待他(耶穌基督)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給他們權柄,做上帝的兒女”(約翰福音1章12節)凡信靠耶穌基督的人,耶穌基督的天父也成為我們的天父。耶穌基督在死後第三天復活了,他復活說明他就是神的兒子,說明他沒有罪,說明他已經戰勝了死亡。他復活之後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約翰福音20章17節)。我們從一個不愛神,與神為敵的人,到能夠稱神為我們天上的父親“天父”。約翰福音17章裡,當耶穌向天父禱告的時候,他說:“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在這裡說明,我們不但能和耶穌基督聯合,也與其他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合一”。因為我們與上帝的兒女都是在基督裡面的,這種合一超越死亡,是人最終的團圓;這樣的團圓不是脆弱的,而是穩固在基督的救恩中,永遠不被破壞。

永恆的團圓:天堂的盼望

今生的團圓不管如何美好,總有消失的一天,因為還有死亡在等著我們。但是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勝過了死亡,所以死亡就不能破壞這真正的團圓了!即使我們的身體死了,聖經告訴我們,將來我們要復活,並且在神的國度中,我們與耶穌基督能永遠團圓,再也沒有罪和死亡能分開我們。這種團圓不再受限於時空或死亡,而是永遠的。啟示錄21章中描述了新天新地的場景:“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這段經文描繪了最終的團圓景象:神親自與我們同在,我們不再分離、不再流淚,疾病、痛苦、死亡將被完全消除。

走向真正的團圓

中秋節讓我們思考團圓的意義,提醒我們看重家人、朋友之間的關係,珍惜與他們相聚的機會。然而,這種團圓始終是有限的,無法滿足我們心深處對永恆和圓滿的追求。只有在上帝裡面,我們才能找到那種更高的團圓,一種不被時空、苦難或死亡所打破的團圓。

當我們通過耶穌基督與神重新建立關係時,我們不僅得到了今生的圓滿,更得到了永生的盼望。這是我們最終的歸宿,是那更高的團圓,真正的團圓,完美的團圓,一種永遠不會破碎、永遠不會消失的圓滿團聚。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