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祢不聽我的禱告?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當我聽到我朋友的阿姨所懷的寶寶最終被證實胎死腹中時,為她難過的當下,心中充滿了不解。當我們知道懷孕七個月的她隨時會失去她的寶貝時,我們以傳送簡訊的方式告訴身邊的基督徒,為這件事情一起來同心禱告,懇求在天上的父救活這個孩子,親自安慰那位婦人。難道我們的禱告不夠迫切嗎?

身為人類的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我們不曉得為何我們的禱告不蒙憐憫與垂聽。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質疑上帝的能力,不再選擇相信祂。『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腓立比書4章6節)當我們在禱告的時候,是否會一直想著這樣的疑問:如果上帝不救活這孩子,那位媽媽會怎麼辦?假設上帝不肯聽我的禱告, 我還有什麼方法去完成那個任務呢?“如果”、“假如”、“假設”……一個充滿這樣憂慮的禱告,並不是信心的彰顯。你當完全信靠祂,就像一個弱小的小孩,卻有完全信賴父母並願意依靠他們的心。就如聖經上所說:『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馬太福音21章22節)我們通常遇到困難時都會做出及時的禱告,但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真的相信上帝會來幫助我們嗎?我們有否懷疑上帝的大能?還是,禱告只是你的暫時鎮定劑,其實並不渴望上帝真正來解救你?

如果你沒有以上的疑惑,那就獻上感恩。因為你真知道滿有憐憫和慈愛的上帝不會離棄你。即使你現在的禱告未蒙應允,並不表示上帝不垂聽你的禱告,而是上帝必有祂美妙的安排。或許,現在並不是最適當的時機給你所祈求的;又或者,祂覺得你所求的不是最適合你的。在主裡要永遠有盼望。上帝已把祂最珍貴的兒子—主耶穌基督賜給我們,難道不會給你最棒的嗎?我們當學習如何在禱告中,完全信靠上帝,並且順服祂;而不是一味地要求祂給你所要的,不理會祂對你溫柔的呼召。祂是我們的上帝,我們不該把祂當作我們的僕人。

在地上,一位媽媽失去了肚子裡的寶寶;在天上,那個寶貝或許已安然地躺在基督的懷裡,等待自己的媽媽也被接回天家的那一天,與她一同在基督裡團聚。

祢知道
[天韻/祢的手永遠比我大]
祢沒有在我需要安靜的時候 給我獨處的房間
祢沒有在我需要同伴的時候 給我一張樂意傾聽的臉
祢沒有等我準備好的時候 才交給我該學的功課
祢沒有讓我太早知道 下一分鐘會面對什麼樣的煩惱
但是(因為)祢卻真知道 我生命中最深的需要
每個挑戰的臨到 只教我明白自己的渺小
因此我漸漸知道 祢在我身邊引導
最想不到的情境 祢讓我隨時隨地 有祢可以依靠

此篇文章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你吃飯了嗎?” ——耶穌的“靈食”

作者:王志希

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
——約翰福音4章34節

初來中國的外國人或許會納悶,中國人遇見親朋好友時的問候語,為何總與食物有關——“你吃飯了嗎?”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Max Webber)在1915年出版的漢學著作《儒教與道教》中早已指出這一點:“實際上,同英語中的客套話‘How do you do?’(您好!)相對應的中國人當作問候形式的客套話是:‘你吃飯了嗎?’”(《儒教與道教》,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262頁)

沒錯,中國人很重視食物。《漢書》所說的“民以食為天”,反映了根深蒂固的“食文化”。不過,對於食物的重視,並非中國人的專利——或許,天下萬族萬民莫不重視之。畢竟,人類要存活於世,食物無一日可缺。藉著“食物的隱喻”,耶穌在撒馬利亞教導祂的門徒,除了養活身體的食物,世上還有一種“靈食”, 同樣不可或缺:“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約翰福音4章34節)。

不過,什麼是“差我來者的旨意”和“祂的工”呢?使徒保羅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摩太前書1章15節) 原來,“拯救罪人”,便是差耶穌來的天父的旨意,也是祂派給耶穌的工作。在教導門徒之前,耶穌與撒馬利亞婦人對談,講論救世主已經來到的好消息;這一番對 談,就是耶穌所“吃”的“靈食”——拯救這一位“有五個丈夫”的婦人,便是耶穌遵行差祂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的絕佳範例(約翰福音4章1-26節)。

我們日日吃飯,方可養活身體;同樣,藉著所言(saying)、所行(doing)與所活(being),我們日日宣告“基督耶穌拯救罪人”的大好消息,方可養活心靈。跟隨耶穌的你和我,便可常以這一個“食物的隱喻”,省察自己的心靈:今天,“你吃飯了嗎”?

(此篇文章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第30日:愛人如己

第29日:小佈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