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耶穌『同負一軛』?

作者:陳櫻之, 新加坡
yoked
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11章28-30節)

當耶穌呼召我們背負祂的軛時,祂並不是呼召我們額外再加添一個輕省的擔子,而是將我們的重擔轉移到祂的軛上。祂與我們同行,拉動軛與我們的重擔,然後回過頭來對我們說:「我會給你安息」。事實上,這個軛之所以是容易的、輕省的,是因為耶穌在那裡—我們的勞苦重擔都加在了祂身上。

耶穌呼召我們去背負祂的軛,是輕省的,因為耶穌會分擔我們的重擔。但這也許並不是那些想尋求上帝幫助的人的願望。我們往往只是希望上帝能夠徹底拿走我們的重擔,這樣我們就不需要再繼續背負並承擔這個重量了,儘管有了耶穌的軛後,這負擔已經輕省了許多。因此,一個人即使已經轉向耶穌,如果問題不立即消失,也可能還是會感到很沮喪。但耶穌從未如此應許我們。

耶穌呼召我們一同負祂的軛,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這樣做。與某人同軛意味著我們要與他(或她)並駕齊驅,保持同樣的步伐。如果軛沒放平,合作將會失效,因為他們緊緊地連接在一起,彼此制約;最後,雙方都被搞得無法動彈,寸步難行。或許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與耶穌同軛,因為耶穌所去的地方並不是我們想去的。或者祂的步伐對我們而言太快或太慢。當與耶穌同軛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要佔據主導或者按自己的意願定速度,但說真的,這有什麼好處呢?如果人本身就能承受自己的勞苦重擔,他或者她還會到耶穌那裡去尋找安息嗎?所以,與耶穌同軛,卻總想佔據主導,這又有什麼好處呢?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耶穌說,「學我的樣式」。我們需要停止自己的奮力掙扎,效法耶穌溫柔謙卑的心,這樣我們就能相信祂的帶領,相信祂的方向和速度對我們每一個人而言都是最好的。我們需要謙虛地說,「耶穌,我做不到,請祢來幫我」,並接受祂的邀請:『來』。

也許勞苦重擔的環境正是親近我們救主上帝的機會,因為只有在這些時候我們才會與耶穌同軛,與祂同行並有祂的樣式。

靈命日糧:禱告為先

讀經:撒母耳記上23章1-5節 

當丈夫和我要督促兒子練習鋼琴時,我們都會先祈求上帝幫助。我們以禱告為先,是因為丈夫和我都不會彈奏鋼琴。就是這樣,我們三人漸漸明白一些音樂的奧秘,例如「頓音」和「連音」的意思,以及何時用到鋼琴上的黑鍵。

當我們知道自己需要上帝的幫助時,禱告就成為首要之務。大衛要對抗基伊拉的非利士人時,情況危急,急需上帝的幫助。因此在作戰之前,「大衛求問耶和華說:『我去攻打那些非利士人可以不可以?』」 (撒母耳記上23章2節)結果上帝允准他;但是,跟隨大衛的人卻表示敵人的勢力令他們害怕。於是,在向非利士人開戰之前,大衛再次禱告,上帝應許他必得勝利 (4節)。

你讓禱告引導生活嗎?或者將禱告當做遭遇麻煩時的最後策略呢?有時候,我們會先制定計畫,再求上帝賜福計畫順利進行;但有時候,我們 [....]

靈命日糧:這是我的!

讀經:以西結書29章1-9節 

非洲的尼羅河,全長超過6,650公里(即超過4,100英里),向北流經多個非洲東北部國家,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數千年來,尼羅河為沿岸國家數以百萬的居民提供生計與生活需要。目前,衣索匹亞正在尼羅河興建水壩,這將會是非洲最大的水力發電廠,為該地區提供重要資源。

埃及法老王宣稱自己是尼羅河的創造者和擁有者。他和所有的埃及人都自誇說:「這河是我的,是我為自己造的」 (以西結書29章3,9節)。他們並不承認大自然的資源是單單由上帝供應。最後,上帝表明要處罰這國 (8-9節)。

我們要看管上帝創造的萬物,但也不要忘記,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來自上帝。羅馬書11章36節說:「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人類的製造與發明,都是來自上帝賦予的能力。每 [....]

靈命日糧:在失望之際

讀經:撒母耳記上17章33-50節 

在1991年8月4日,一艘豪華遊輪(MTS Oceanos)在南非的海域遇上可怕的風暴。後來,遊輪開始下沉,船長決定棄船,並與他的高級船員一起離開,但卻沒通知乘客遊輪出現了問題。乘客當中有一位英國樂師摩司•希爾斯,他發現遊輪的情況不對勁,於是向南非的海岸巡邏隊發出求救訊號。然後,摩司與妻子崔西以及其他樂師,接管了救援工作,協助把所有乘客送上直升機,最後遊輪上全體人員得以安全撤離。

有時候,我們所指望的領袖會叫我們大失所望。當掃羅王和他的軍官,受到非利士巨人歌利亞挑釁和侮辱,他們的反應是驚惶害怕 (撒母耳記上17章11節)。然而,一位名叫大衛的少年樂師兼牧羊人,因為對上帝的信心,使他對這威脅有不一樣的看法。大衛對歌利亞說:「你來攻擊我,是靠著刀槍……我來攻擊你,是靠著萬軍之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