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片的誘惑

作者:我的琪跡,馬來西亞

chips

『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上帝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書10章13節

「馬鈴薯」是一種很有營養的食物,而它最有營養的地方就是它的皮。如果你把它連皮帶肉吃進去,對你的身體來說就非常健康。但是如果你把皮切掉,把它切成片,再用油炸一炸,撒點鹽,它立刻就會變成美味可口、又香又脆的薯片,只是營養流失,甚至還會給你的身體帶來疾病。雖然我們都很清楚地知道這件事情,但當一粒烤過的「馬鈴薯」和一包美味可口的薯片擺在我們面前時,大多數人還是會擋不住美味的誘惑而選擇薯片,忘記了哪一樣才是真正對我們有益的。試探就像這樣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試探給我們帶來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而我們卻常常忽略這一點。比如說,人犯罪是一定會有苦果的(加拉太書6章7-8節),可是我們卻常常犯罪。這或許是我們身不由己,但很多時候可能是我們因為在當時看不到後果,就不當做是一回事。

不過,試探是可以戰勝的。怎樣戰勝?唯一的方法就是靠著我們的主耶穌!主耶穌在曠野多次被魔鬼試探,但祂勝過了一切試探,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祂說過,在我們受試探的時候,祂會為我們開一條出路,使我們能承受得住。所以,當我們遇見試探的時候,總不要輕易放棄,反而要抓穩主所給我們的應許,耐心地等候上帝為我們賜下出路。

我們沒辦法阻止試探來臨,但我們絕對有能力去選擇如何面對試探。我們可以被試探犯罪,也可以抵擋試探,並求上帝幫助我們勝過試探,那全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我們牧師曾經教過我們一個勝過試探的小竅門,那就是WWJD——What Would Jesus Do(耶穌會做什麼)。當面對任何試探時,我們只要想想,如果是耶穌,祂會做什麼?那身為祂子民的我們,是不是只要效法祂就可以了呢?
希望我們一起,謹慎自守,成為世上的鹽和光,在每一件事上都能做出一個合主心意的選擇、勝過試探誘惑!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靈命日糧 :溫柔關愛

讀經:帖撒羅尼迦前書2章1-7節 

馬克斯經營了一個小農場,作為業餘愛好。最近,當他檢查所照料的母牛群時,竟然發現當中有頭新生的小牛犢。當他買下這些牛隻時,完全不知道其中有一頭懷孕的母牛;但令人難過的是,這頭母牛得了併發症,誕下小牛不久後就死了。於是馬克斯買了奶粉,用奶瓶哺乳小牛。「哦,小牛以為我是牠的母親呢!」馬克斯說。

馬克斯對小牛扮演了母親的角色。這個溫馨的故事,讓我想到保羅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也把自己比擬為充滿關愛的母親,他說:「[我們]只在你們中間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帖撒羅尼迦前書2章7節)

保羅以養育孩子的心態教導他人。他知道信徒需要「靈奶」使靈命成長(彼得前書2章2節),除此之外,對於保羅所關愛的信徒,他也特別關注他們的顧慮:「你們也曉得我們怎樣勸勉你們,安慰你 [....]

靈命日糧 :憂慮

讀經:詩篇3篇 

朋友交給我一杯裝著水的高腳玻璃杯,並要我握好。但我拿得越久就覺得越重,最後我的手酸了,只好把杯子放下。朋友告訴我說:「我學到了一個功課:憂慮就像是握著那個水杯,我為一些事情憂慮越久,我的恐懼就越大,最終將我壓倒。」

大衛王也曾經歷恐懼,他的世界被徹底地顛覆。他兒子押沙龍想篡奪王位,設計讓以色列人和軍隊轉而對自己效忠。當時,大衛不知道到底誰對他忠誠,誰是背叛他的,唯一的選擇似乎只有逃跑。他對僕人說:「要速速地去,恐怕[押沙龍]忽然來到,加害於我們。」(撒母耳記下15章14節)

大衛可能在逃亡中寫下這篇詩篇:「我用我的聲音求告耶和華,祂就從祂的聖山上應允我」(詩篇3篇4節)。在大衛恐懼時,他仰望耶和華,上帝也施恩讓大衛重得王位。

有許多的憂慮都能擊垮我們 [....]

當上帝對你的禱告沒有回應時

作者:劉爵華,新加坡
ds-reflection-when-god-isnt-answering-prayers

許多人都受過這樣的教導:遇到困難時,首先要做的就是禱告。這聽起來像個忠告,但也可能是個陷阱。如果我們把禱告看成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就偏離了上帝設立禱告的原意——禱告是我們和上帝建立親密關係的途徑。

如果把禱告視為萬能解藥,就會期待上帝來解決我們的一切問題。與女朋友分手了,禱告吧;同好朋友鬧翻了,禱告吧;父母不能理解你,答案你猜到了……禱告吧。

基督徒給出這些簡單而膚淺的建議,會讓遇到困難、灰心喪氣、禱告得不到上帝回應的人放棄信仰。 結果讓他們充滿了灰心和挫敗感,認為大概上帝不存在,或者上帝不管吧。

當我們需要上帝的説明,禱告卻得不到回應,開始懷疑上帝時,該怎麼辦呢?我們來看一個聖經裡的例子,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人無論他怎麼禱告,上帝都不回應他,他已經到了絕望的邊緣。

從詩篇77章1-3節,我們清楚地知道詩人身處強烈的痛苦和懷疑中。很多基督徒不想承認這樣的情感其實是基督徒生命中正常的一部分。詩篇中的這段經文恰好證明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

詩人清楚地知道如何在痛苦中親近上帝,他禱告並默想,但顯然上帝沒有回應他的禱告,他的痛苦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加增。

眼看詩人就要放棄信仰了,但他轉念省察自己,回顧上帝的慈愛和祝福(詩篇77章5-6節)。但從詩篇77章7-9節我們看到,他仍被問題困擾,對上帝的懷疑和絕望更進一步。

在詩篇77章11-12節,詩人對他的疑問進行了徹底的反思,他想到了聖經中最基本的真理,他的思維模式被轉變了。真理是上帝永不改變。使徒雅各講到,“…..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 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各書1章17節)。上帝是信實可靠的,祂對我們的慈愛和憐憫永不改變。

這時,雖然詩人的疑問未曾得到解答,但是他的心態發生了轉變,同時,他學習把上帝放在禱告中心而不是自己。同樣地,通過默想,聖經告訴我們的上帝屬性,我們的禱告變得以上帝為中心。我們敞開自己,按聖經上的方式來思考。當我們開始以上帝為中心來禱告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白,上帝無所不知。這樣就除去我們思維和禱告中的局限性。

但是,為何上帝在詩人呼求時保持沉默呢?想想看,假如上帝總是在我們尋求幫助時立刻回應我們,我們屬靈的生命就會不成熟,我們就會被自我的感受和情緒所控制,我們禱告就會總是以自己為中心而非以上帝為中心。上帝允許詩人經歷試煉、懷疑和絕望,帶領詩人到信仰更深處,他的靈命因此更堅強、更有智慧。

最後詩人以這樣的詩句結尾——“祢曾藉摩西和亞倫的手引導祢的百姓,好像羊群一般”(詩篇77章20節)。這節經文描述了上帝和祂子民的關係就像是牧羊人和他的羊群。

牧羊人總是有目標地帶領羊群。如果他帶領羊群到山上的草地,因為他想在那裡做些什麼;他帶領羊群到水邊,也是有理由的;他帶領羊群深入狼群,因為他想領它們去那裡。

當我們深陷困苦時,感覺像被上帝離棄或忽視了,但是我們要記得,上帝是我們的牧者,祂一直在關心和保護我們。相信上帝帶領我們經歷試煉、懷疑和絕望,最後讓你會變得更剛強。讓上帝永恆不變的屬性成為我們禱告基石吧。

透心糧提示:這篇文章是探索叢書《禱告未蒙應允時》的感想,若你需要此書,請與我們連絡。

(本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