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上帝

作者:Shehara de Mel,斯里蘭卡

“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我在生命中看不到上帝的同在?為什麼祂的應許沒有實現?選擇跟隨祂給我帶來的只有更多的痛苦、難過和孤單寂寞。我的朋友、家人都開始拒絕、批評、嘲笑我。”

這是一個好朋友發自內心痛苦的哭喊。他幾年前信主,從那以後,生活就急轉直下,至少看上去是那樣的。

對於許多剛信主的人來說,這樣的經歷可能並不陌生。正如我的朋友一樣,周圍的環境會開始發生改變。朋友們因為不瞭解你的信仰而開始迴避你。如果你的家人不相信上帝,他們也可能會拒絕、批評或者試圖打擊你。對於年輕人來說,想要生活在當今的世界並服事基督實屬不易。我們可能會在周圍那些很“酷”的人當中顯得格格不入。來自同儕的壓力,不斷地被人否定以及對基督或我們自己的誹謗都會讓我們自然而然地有一種被邊緣化的感覺。

但這個世界的拒絕並不足為怪。因為現今的時代與耶穌或者使徒所在的時代並無兩樣。他們被嘲笑、遭逼迫、遭拒絕甚至被扔石頭。保羅可謂是尋找到上帝而歷經百般試煉的典型例子。但他沒有環顧四周,而是仰望上帝。

撒旦會傾盡全力動搖並吞噬年輕的信徒,直到他們失去盼望,直到他們不再信靠上帝。他會在他們的腦中播下各種懷疑,提出各種問題,直到他們開始接受謊言,懷疑上帝對他們的旨意以及上帝在他們生命中的同在。

但是上帝應許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希伯來書13章5節)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記住仰望上帝。上帝垂聽我們的呼求,看見我們的眼淚,也深知我們的心。當我們忙於環顧周圍的環境,沉溺在絕望的海洋之中時,祂正施行神蹟要救拔我們。

我們從上帝的話語中看到這些令人安慰的確信:“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以賽亞書40章31節),以及“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各書5章16節)。因此,當你感覺自己被邊緣化的時候,不要向下看,也不要環顧四周。仰望上帝,祂會使你抬起頭。

(此篇文章譯自雅米英語網站)

靈命日糧 :信任

讀經:路加福音16章1-10節 

在我家附近,有許多人家常常將自家的農產品及盆栽擺在路旁出售,他們是以一種「信任方式」來經營。有時候,我們也會開車到這些無人看管的攤子,幾經挑選後,就把錢放入攤子邊的錢箱或是舊咖啡罐內。然後,回到家裡享用這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然而,這種「信任方式」並非每次都奏效。我的朋友潔琪在她的住家前也擺了個花卉攤子。某天,她看見窗外有一位穿著體面的女士,戴著一頂大帽子,將好幾盆鮮花放入她的後車廂。潔琪不禁笑逐顏開,心想自己的勞力沒有白費,至少可以帶來五十美元的利潤。可是,後來當她去查看錢箱時,卻發現是空的。在這種「信任方式」下,反而讓人看出這位女士的不誠實。

對那位女士而言,隨手拿走幾盆鮮花,或許是小事。不過,在小事上誠實,也代表著我們對大事的處事態度(路加福音16章10節 [....]

靈命日糧 :重獲希望

讀經:約珥書2章21-27節 

沒有人能說自己從無遺憾。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經常會做出錯誤的選擇,比別人走了更多的彎路,這對我們的身心靈都會產生一些長久的影響。

我有個朋友,多年都處在酗酒和濫用藥物的景況之中。但是上帝讓他的生命有了奇妙的改變。最近,他剛剛慶祝自己成功戒掉了酒癮和毒癮25年。現在,他的事業有成,有一位愛他的妻子,孩子也很愛主。他對那些處在生命低谷的人很有負擔,他成為他們的導師,以智慧和愛心幫助他們脫離舊有的生活方式。

上帝不曾撇下我們,即便過去我們做了不當的決定,使自己活在遺憾當中,但我們現在可以選擇要如何生活。我們可以選擇繼續過著沉淪的生活,讓悔恨吞噬自己的生命;也可以選擇投向耶穌的懷抱。正如上帝在約珥書2章25節中,呼召以色列百姓悔改,祂應許他們說:「蝗蟲、蝻子、螞蚱、剪 [....]

“你吃飯了嗎?” ——耶穌的“靈食”

作者:王志希

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
——約翰福音4章34節

初來中國的外國人或許會納悶,中國人遇見親朋好友時的問候語,為何總與食物有關——“你吃飯了嗎?”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Max Webber)在1915年出版的漢學著作《儒教與道教》中早已指出這一點:“實際上,同英語中的客套話‘How do you do?’(您好!)相對應的中國人當作問候形式的客套話是:‘你吃飯了嗎?’”(《儒教與道教》,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262頁)

沒錯,中國人很重視食物。《漢書》所說的“民以食為天”,反映了根深蒂固的“食文化”。不過,對於食物的重視,並非中國人的專利——或許,天下萬族萬民莫不重視之。畢竟,人類要存活於世,食物無一日可缺。藉著“食物的隱喻”,耶穌在撒馬利亞教導祂的門徒,除了養活身體的食物,世上還有一種“靈食”, 同樣不可或缺:“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約翰福音4章34節)。

不過,什麼是“差我來者的旨意”和“祂的工”呢?使徒保羅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摩太前書1章15節) 原來,“拯救罪人”,便是差耶穌來的天父的旨意,也是祂派給耶穌的工作。在教導門徒之前,耶穌與撒馬利亞婦人對談,講論救世主已經來到的好消息;這一番對 談,就是耶穌所“吃”的“靈食”——拯救這一位“有五個丈夫”的婦人,便是耶穌遵行差祂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的絕佳範例(約翰福音4章1-26節)。

我們日日吃飯,方可養活身體;同樣,藉著所言(saying)、所行(doing)與所活(being),我們日日宣告“基督耶穌拯救罪人”的大好消息,方可養活心靈。跟隨耶穌的你和我,便可常以這一個“食物的隱喻”,省察自己的心靈:今天,“你吃飯了嗎”?

(此篇文章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