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命日糧 :友誼

讀經:撒母耳記上23章14-18節 

友誼是人生最棒的禮物之一。一個真正的朋友會為對方的好處著想,幫助對方得著那上好的福分,就是帶領朋友認識上帝,並全心、全性、全意地愛我們的上帝。為主殉道的德國牧師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說:「真摯的友誼會成全上帝在對方身上的旨意。」

大衛的朋友約拿單,是真正友誼的最佳典範。當時,大衛正在逃亡,他躲在西弗曠野的樹林裡,他知道「掃羅出來尋索他的命」(撒母耳記上23章15節)。掃羅的兒子約拿單到那樹林裡尋找大衛,目的是要幫助大衛,鼓勵他要倚靠上帝的保護,如經文所述:使大衛倚靠上帝得以堅固(16節)。這一幕表達了基督徒友誼的精髓。

基督徒的友誼超越共同的興趣或利益、超越情感、超越才智和談笑。這種友誼的最終目的,是以聖經的話語來幫助朋友,讓他們認識上 [....]

靈命日糧 :無須替代

讀經:詩篇139篇1-12節 

我去聖地牙哥看望兒子史提夫時,我們決定去影子山教會參加主日崇拜,聽大衛.耶利米牧師(Dr. David Jeremiah)講道。星期天,我和史提夫起了個大早,開了近一個小時的車來到教會。但是,我們原本的期待卻落空了,因為那天大衛.耶利米牧師並不在那裡講道,而是由另一個牧師替代。

幾個星期後,我們在大湍市所參與的教會安排我講道。當我站在會眾面前時,我忽然意識到:會眾也許會感到失望,因為他們原本是來聽我們的牧師講道的,但因為牧師不在,而我只能算是一個替代的講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對熟悉的人比較信賴,覺得比較有安全感,但我們必須知道他們有時可能不在,可能被替代。然而在生命中,我們最需要、最該信靠的那一位上帝,卻永遠不需替代者,因祂無處不在(詩篇139篇7-8節) [....]

靈命日糧 :祂仍活著

讀經:路加福音24章13-34節 

春天的花朵在我家的院子裡綻放,我五歲大的兒子興奮地踩進水仙花圃中。突然,他注意到地上有一些植物殘骸,便說:「媽媽,當我看見有東西死了,會讓我想起復活節,因為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我微笑著答道:「當我看見植物綻放生命,例如這些盛開的水仙花,就會讓我想到,耶穌已經復活了!」

我們確實知道耶穌由墳墓裡復活了。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載,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後的第三天,有兩個門徒正前往以馬忤斯。耶穌親自與他們同行,與他們一起吃晚餐,甚至為他們上了舊約預言的課程(24章15-27節)。這次短暫的相遇,向這兩個門徒表明耶穌戰勝了死亡,祂已經從死裡復活。結果,這兩個門徒立即回到耶路撒冷,告訴其他門徒說:「主果然復活了!」(34節)

如果耶穌沒有從死裡復活,我們這些基督徒的信仰將毫無意義,而 [....]

靈命日糧 :戰勝死亡

讀經:馬太福音28章1-10節 

收音機正播放著一個座談會的廣告,內容耐人尋味。播音員說:「你可以永遠戰勝死亡!來參加我的座談會,你就可以知道!」我不禁猜想,那位講員為何自稱能戰勝死亡?他的建議又會是什麼?或許是些關於節食、運動,或是將我們的身體凍結之類的東西吧?然而,再聽了一會兒,我不禁啞然失笑,其實他是說:「你可以永遠免除債務。」因為英文中的「死亡」和「債務」的音相近,乍聽之下,難免混淆。

然而,對基督徒來說,我們真的能戰勝死亡,因為耶穌已償還了我們的罪債(哥林多前書15章55-57節)。我們因為犯罪而與上帝分離,但耶穌為了償還我們的罪債,甘心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在耶穌死後的第三天,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另一個馬利亞到墳墓去要膏抹耶穌的身體,一位天使告訴她們:「祂不在這裡,照祂所說的,已經復活了」(馬太福音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