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饒恕

作者:潘錦霞,24歲

今年三月,我參加了在印度Jharkhand州召開的牧師會議。在無數見證上帝信實和恩典的故事中,其中一個很引人注目。

Vimala是一個嬌小的女人。她那張稜角分明的臉掩飾了她正在經歷的苦楚。當她站在眾人面前時,她用流利的印地語描述著。但是,她說著說著就哽咽了。咬住嘴唇,竭力眨掉眼淚,她繼續講述。她的丈夫是一個牧師,三個月前在離我們會場不遠的一個村莊被綁架了。她丈夫在騎車回家的路上遇到兩個像是迷路的人,所以他把他們帶到要去的目的地。到達之後,那兩個人把他打暈了。自從那時起,Vimala一直期待著丈夫的歸來。她極痛苦地回憶起最後一次和他見面的場景。

在那攻擊之後,綁架者打電話給Vimala索要贖金,以此換回她丈夫的性命。電話不時地打來。但是,作為一個牧師的妻子,她僅僅能夠養活兩個兒子而已,她拿不出贖金。她轉向上帝禱告,然後等候……一天,一周,一月。不久,綁架者不再打來電話了。

擦掉淚水,Vimala向我們說出了自己最大的恐懼——她的丈夫可能已經死了。在這種情況下,她負起責任,牧養丈夫建立的教會。同時,她又當爹又當媽地撫養兩個孩子。

當我借助翻譯聽到這個故事時,我很震驚,她居然從未埋怨過綁架者或上帝,而是不停地讚美上帝,能夠使她和孩子們平安無事,能夠給他們力量和勇氣繼續向前。她知道,在這一切患難當中,上帝仍在工作,讓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祂的人從中得益。因此,她願意完全順服。

她的故事令我感動得流淚。儘管她是用外語描述,但我能感受到她的痛苦、她的創傷,她內在的信心支撐著她。她的故事使我想起聖經中的約瑟。

在創世紀37到50章,我們看到一個饒恕的案例。約瑟的哥哥們恨不得殺了約瑟。最後,他們把他賣作奴隸。在埃及裡,約瑟在獲得高位之前經歷了很多苦難。如果有誰是有理由去怨恨他人的,那人一定是約瑟,因為他有充足的理由這樣做。但是,當約瑟的哥哥們尋求饒恕時,他在創世紀50章20節中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透過約瑟和Vimala的生命,我們學到一個關於饒恕的重要功課:我們能夠饒恕他人,是因為我們的安慰和安全感不是受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所掌管,而是受造物主所掌管。

在人看來,饒恕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屬天的説明。當我們與天父的關係不斷加深時,我們就能夠說:“主啊,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馬太福音6章12節)。

(此文章譯自透心糧英語網站)

靈命日糧 :禱告夥伴

讀經:帖撒羅尼迦前書3章6-13節 

有一次,我與數月未見的好友安琪共進午餐。用餐過後,她拿出一張紙條,上面記著我們上次見面時的代禱事項。這段時間,她一直在為我代禱。她逐項詢問我事情的發展,想知道上帝是否應允了這些禱告。然後,我們也談到了她需要代禱的事項。有這麼一位禱告夥伴是多麼令人感到安慰和鼓舞啊!

使徒保羅與他服事的教會,也建立了禱告關係,包括帖撒羅尼迦教會。他為他們的信心、愛心和盼望而感謝上帝(帖撒羅尼迦前書1章2-3節)。保羅渴望見到他們,他「晝夜」向上帝祈求,要見他們的面(帖撒羅尼迦前書3章10-11節)。他祈求上帝幫助他們「彼此相愛的心,並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充足」(12節)。他也為他們禱告,讓他們的心能在父上帝面前無可指責(13節)。當讀到保羅信中的關心和代禱時,相信他們必深受鼓舞。保羅深知自己 [....]

饒恕他人(二)

audio-teaching
《饒恕他人》是從美國RBC Ministries的廣播節目「每日聖經課程」中精選出來的錄音片段,英文節目由哈頓•羅賓遜 (Haddon Robinson), 馬汀•狄漢 (Mart DeHaan), 愛麗絲•馬太 (Alice Matthew)主講。華文錄音由蔣曉群、閻大衛等錄製,亞洲RBC Ministries發行。

第二段:溝通技巧 ——饒恕的含義

1. 不記舊帳
2. 化解仇恨
3. 選擇去愛
4. 忘卻過去
5. 信靠上帝去
6. 為什麼不能“饒恕”?
7. 能饒恕不懺悔的人嗎?
8. 饒恕後仍需付“代價”
9. 你能饒恕他人

<< 第一段:邁出第一步——上帝的饒恕過程

靈命日糧 :耶穌的團隊

讀經:路加福音5章27-35節 

在2002年,奧克蘭運動家棒球隊以一種不尋常的方式組成了一支常勝軍。他們在2001年失去了三個頂尖的球員,也沒有錢去聘請其他的超級球星。所以球隊的經理貝爾.比恩決定僱用一些「過氣」和被別的球隊認為球技不夠好的球員。結果這支不被看好的球隊一口氣贏了20場球賽後晉級區域賽,總共贏了103場球賽。

這件事讓我想起耶穌門徒的組合。祂揀選了粗魯的加利利漁夫、宗教狂熱者,甚至是被鄙視的稅吏利未(馬太福音)。這使我想起一節經文:「上帝……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哥林多前書1章27節)。上帝使用這些忠心的人(除了猶大)加入祂的事工,其影響力改變了整個世界。 

這讓我們學到了一門功課。有時候我們總是想挑選那些熟悉的、有影響力和富裕的人,而忽略了那些社會低層或身體有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