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命日糧 : 基督受難

讀經:以賽亞書53章4-7、10-12節 

吉姆.卡維佐(Jim Caviezel)在電影《受難記》中飾演耶穌的角色。在他接演之前,導演梅爾.吉勃遜警告他說,這是一個艱鉅的角色,同時恐怕還會衝擊到他在好萊塢的演藝事業。但卡維佐終究還是決定接下這個角色,他說:「雖然這並不容易,但我覺得我們要拍好這部電影。」

在電影拍攝期間,卡維佐曾被閃電擊中,體重掉了約20公斤,而且在拍攝耶穌被鞭笞的場景時不慎受到鞭傷。但後來他卻表示:「我不是要人們專注在我身上,我只希望他們能看見耶穌,並藉此引人歸主。」這部影片對卡維佐和劇組其他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至於觀看這部電影的數百萬人中有多少人的生命得著轉變,或許只有上帝知道了。

基督的受難是指耶穌在世上遭受最大磨難的那段時間,從祂光榮進入耶路撒冷城開始(棕枝主日),接著遭到背叛、 [....]

靈命日糧 : 替罪的耶穌

讀經:彼得前書3章13-18節 

一名20歲的富家子弟與朋友飆車時,不慎撞死了一名路人。雖然他後來被判了3年徒刑,但有些人認為,出現在法庭受審,並繼而入獄服刑的那名男子,其實是肇事者花錢找來替他頂罪的人。這種花錢找人頂罪的做法,在某些國家時有所聞。

找人頂罪的做法,聽起來可恥且令人髮指,但兩千多年前耶穌也代替我們「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彼得前書3章18節)。做為上帝全然無罪的祭物,基督藉著一次獻上自己,使凡相信祂的人永遠聖潔(希伯來書10章10節)。基督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身體承擔了我們犯罪所應受的刑罰。現今有些人願意幫犯罪的人頂罪,是為了賺錢,但基督代替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是因為祂甘願白白地為你我犧牲生命,好讓我們得著「盼望」(彼得前書3章15、18節;約翰福音10章15節)。耶穌這麼做是為了彌合 [....]

靈命日糧 : 彼此相愛

讀經:約翰福音13章3-5、12-15、31-35節 

英國王室有一個可追溯至13世紀的傳統。那就是王室成員會在聖週四,即基督受難日的前一天,送禮物給貧苦的人。聖週四這一天也稱為濯足節(Maundy Thursday),而濯足的英文(maundy)乃源自拉丁文(mandatum),意思是「命令」。在濯足節這一天,王室成員記念耶穌在受死之前,給祂朋友的一條新命令,祂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翰福音13章34節)

耶穌是一位領袖,但祂卻成為僕人的角色,為祂的朋友們洗腳(5節)。接著祂吩咐門徒也如此行:「我給你們做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15節)。然後祂作了更大的犧牲,付出自己的生命,被釘死在十字架上(19章30節)。耶穌出於憐憫和愛,犧牲了自己,好讓我們可以 [....]

面對苦難的勇氣

作者:Paul

有聲播讀:Luke

   

各位親愛的讀者們,不知道在您的基督徒生命中有沒有類似的掙扎——就是在許多的處境中,我們往往會面臨一個選擇:「是否要因著順服上帝的話語,承受緊接而來的苦難」。這是什麼意思?例如,聖經呼召所有上帝的兒女要誠實 ; 但在現今的職場中,很多時候「誠實」就意味著利益上的損失,甚至可能必須要成為公司中的異類。又或是,聖經告訴我們要「愛人如己」; 可是,「愛人如己」通常表示我們要不斷的犧牲自己的權益,而這是明顯違反現今文化的觀點。其實這樣的景況不單是在職場,同時也充滿在我們的家庭、學校和婚姻中。所以,雖然我們所在的環境,可能不會有來自外在直接的壓力和苦難,但必然會面對從「世界文化和思想」來的挑戰。因此,若我們誠實的面對自己,會發現一個順服上帝話語的人總是活在「苦難和壓力」之中。那我們是如何面對苦難呢?但以理書第三章的聖經故事,可以給予我們真正的方向和確據。

    本章的背景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攻下了猶大南國後,就擄去了一些以色列的年輕人,使他們成為自己的臣僕(但1:3~6)。當時尼布甲尼撒造了一座金像,吩咐所有的人都必須敬拜這座像,凡不敬拜的人就會被丟入火窯之中(但3:5~6)。然而,有三位以色列的青年人——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卻不願意遵照尼布甲尼撒的命令,因此有些巴比倫人就來控告他們(但3:8~11)。所以,尼布甲尼撒王非常震怒,就對他們說:「你們再聽見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樣樂器的聲音,若俯伏敬拜我所造的像,卻還可以;若不敬拜,必立時扔在烈火的窰中,有何神能救你們脫離我手呢」(但3:15)。

    從上述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面對到一個嚴峻的處境——「因順服上帝的話語,失去性命 ; 或是為了自己的性命,選擇敬拜王的金像」。親愛的讀者們,當然他們所面臨的景況確實比我們艱難太多,但所面對的挑戰卻是雷同的。在今日,整個文化的潮流都在告訴我們:「要為自己而活 ; 要為著自己的夢想和目標而活」; 所以,從藝術、影劇、音樂、書籍到人與人之間的談話,我們都可以聽到這樣的觀點:「不要在乎別人怎麼想,不要讓別人定義你,你可以自己定義自己,要活出美好的自己」。當有人不願意「遵照」這樣的思想去行時,我們就會發現「他」就會逐漸成為了異類,準備面臨來自文化群體的壓力和排斥。我們有看到了嗎?儘管沒有實體的金像佇立在前 ; 但是文化的金像卻如此真實的逼迫著我們向它卑躬屈膝。而很可惜的是,我們同時也是身處在一個非常不願意受苦的時代(受苦不就代表著我的利益受損了嗎),因此為了「逃避」拒絕跪拜文化偶像所帶來的苦難,我們可能會選擇:「完全的拒絕這個世界,躲進自己的堡壘之中,對於非基督教的事情漠不關心 ; 抑或是,我們會修改上帝的話語,認為上帝愛我們,所以我們可以任意妄為」。但這都不是聖經所給予我們的教導。因此,讓我們來看看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是如何來回應這樣的壓力和苦難的。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對王說:「尼布甲尼撒啊,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窰中救出來。王啊,他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3:16~18)。



    各位讀者們,這實在是非常好的榜樣。從他們的回答中,有一句很關鍵的話語:「即或不然」。這使我們看到,他們並沒有想盡辦法「逃離」這個世界給予的壓力和苦難 ; 也沒有因著苦難,而選擇違背神的話語。同時,經文告訴我們,面對苦難的動力並非是因為他們的意志力,而是在於他們的信仰告白:「我們所事奉的神」。是的,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確實因著這樣的回答被丟入火爐中,可是我們卻看到了神與他們同在(但3:25)。而我們也確實有可能因著順服神,而被丟入屬於你我的火爐 ; 但讀者們,你要知道「我們所事奉的神」必會與我們同在,因為祂——主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被丟入終極的火爐中,就是十字架。因此,很有可能在現今的苦難中,我們似乎看不到盡頭和光明 ; 但是不要懼怕,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與你我同在。而更美的是,因著基督救贖與復活,當我們結束地上苦難的時候,上帝必會醫治、憐憫、恢復和接納我們。不但如此,祂還會邀請我們進入祂的宴席,一同吃喝快樂,在那時就不再有眼淚和疼痛了(啟21:4)。

    我們如何能在面對這充滿苦難的世界,並能站立的穩?答案就是,你要藉著上帝的話語,定睛仰望基督耶穌,不斷的思想福音。直到真理充滿在你的心中,使你能夠真正的明白、確信並充「滿勇氣與喜樂的」相信基督所說的:「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