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單身可以不將就!因為往後餘生都有主

作者:Wendy
有聲播讀:佳音,中國

 

最近,我的心情煩躁不安,特別抓狂。特別煩惱時想大聲吶喊,把內心的不愉快都釋放出來,可是沒有效果。只好乖乖地來到祂的面前,呼求祂賜我安靜的心,挪去心裡的煩躁和怒氣,讓我平靜下來。

心情煩躁起因則是大齡剩女的標籤,和隨之而來的煩惱。作為即將步入三十的單身女青年,家人雖然嘴上沒有特別念叨我的婚姻,可行動上卻表明他們其實很在意。那天,我隨著姐姐、姐夫一起去山上果園摘水果。才剛到,果園的女主人就開始問我:結婚了嗎?有男朋友嗎?當她得知我還單身時,就提出把她兒子介紹給我認識。我當下有些猶豫,要展開認識嗎?他不是基督徒,與我不同信仰啊。我沒回答,只是沉默。

回去路上,姐姐、姐夫一直說那位男生的好話,又分析那家家庭情況、物質條件如何,結論得出園主的兒子條件也不錯!總之,他們的意思是勸我去認識認識,說不定就合適了呢?一路上,我保持沉默。一方面是內心糾結要不要去試著了解對方;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跟家人發生衝突、關係鬧僵。

當下,我透過車窗看向外面的天空,想到自己雖然三十了,難道就要將就嗎?若是這時候我放棄自己的標準去和不信主的人戀愛結婚,那我這幾年以來的等待和堅持豈不是全部白費了?況且,他們看上我的那些好,都是被主改變的生命啊!如果從來不認識祂,我也是自私、蠻不講理、愛生氣、暴脾氣的人。如果我沒有因信主而改變,他們還會說我好嗎?又想,我生命已經被祂翻轉,那如果我現在又去找不信主的人進入婚戀,那過去那些改變又有什麼意義呢?

第二天,家人一直催我給人家答覆。於是那天下午,我直接打給對方,想告訴他我不接受,可是這通電話沒有打成。後來因為姐姐的念叨和催逼,氣氛緊張起來,不好情緒開始出現,我和姐姐又吵了一架。當時我的內心很受傷,這明明不是我的錯,我主動打電話了,對方不接也要怪我嗎?姐姐不應該站我這邊嗎?怎麼倒說我故意拖著人家?爭吵後,我一邊哭一邊跟祂訴苦:「……我現在好難過,主,我現在該怎麼辦?我心裡好累,禰幫幫我吧!」

後來,透過禱告和姊妹們的勸勉,我嘗試和園主的兒子聊天相處,但不是當成相親對象,而只是一位非信徒普通朋友。有一次聊天,我明確地表明我的信仰,對方也表達了不相信任何宗教的態度。不久之後,對方就表示只做朋友。聽到這話,我心裡挺高興的!因為這免去了我的煩惱。

結婚不是兩個人,更是兩家人的事。當對方的父母仍舊不放棄時,我向天父禱告:天父爸爸,我將這事交託給禰。若真不合適,求禰從中攔阻,或讓男生不要聯繫我吧!因為我知道自己本相如何。只怕我和不信主的人結婚,以後無法帶他到禰面前,反而自己也漸漸離開禰了!

感恩的是,天父回應了我的禱告。之後幾天,那男生再也沒找我。當我家人問起,我表明對方沒找我,他們也無法說什麼,只能作罷了。

我很感恩天父賜我那麼關心我的家人,還有主里的弟兄姊妹。我知道他們愛我,對我包容、接納,讓我擁有家的溫暖。然而,我的主是我的唯一,在所有事上,我都願意尋求祂的心意,也願意為祂而活。所以大齡單身,可以不將就!因為往後餘生,都有主與我同行。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三十而已,單身不恨嫁

作者:Nelle Lim,新加坡

翻譯:夏天,中國台灣

有聲播讀:枝子,中國

 

三十多歲心態不佳的人真不適合線上約會:試想幾個月都在重複回答那幾個相同的問題,努力在一片尷尬中發展一段有趣的對話,在乏味的第一次約會時盡量不看手錶,這些都意味著特別需要忍耐力,而這些都是我事前沒預料到的。但是,年齡越來越大,我終於鼓起勇氣去尬聊,想要試試看是否會有什麼結果。

就這樣過了幾個月之後,我還真的跟某位迸出了火花。 這個人還挺有趣的。 他的內心世界似乎很豐富。 聊天時他的回答蠻有思想深度,提出的問題也很有意義,舉止得體。 儘管他很嚴肅,卻不失機智幽默感(和好看的微笑)。 我們喜歡同一部尖銳的英國喜劇、戶外活動和學習新事物。 在我們第一次約會的三個小時里,談話是如此輕鬆,以至於我根本沒想過要提前回家。

但是縱然他在約會軟體的自我介紹里標明自己是基督徒,我卻明顯發覺他並沒有建立起和上帝之間的個人關係。

對他而言,「上帝」的存在是一個更高級力量的模糊概念。他不確定十字架是如何「運作」的。 我們聊得越多,就越顯露出他的生命里沒有上帝的蹤跡。儘管他很上進,並且顯然正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然而驅動他前進的卻是他的不安全感。 他向我坦誠他害怕自己不重要且被人忽視。為了克服這種焦慮,他牢牢掌控著自己的生命絕對不會放權給他人——連交給上帝也不行,並且毫不懈怠地鞭策自己成為最優秀的那一批人。


想要「安定下來」的誘惑

繼上次四年前分手後,我告訴自己下一個約會對象必須既愛上帝又敬畏上帝。 我其實可以預見要與一個倚靠自己度過一生的人在一起會帶來哪些問題。 活過了小半輩子的我已經充分領悟到耶利米所說的:「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耶利米書17章9節),他說這個話可不是在開玩笑。

拿我自己來說吧,儘管我已經那麼努力將自己的心全然交給上帝了,結果這顆心還是給我帶來足夠多的麻煩。 試問,如果我的伴侶擺明了拒絕將他的心交給上帝,要我怎麼能夠做到相信他的任何決定或他所說的話呢? 我應該會總是懷疑他的意圖是不是出於自我中心或是自保的心思吧。更別期待他會成為我們家的屬靈領袖了。

我以為既然心裡有著明確的底線——我要的是以基督為中心、敬畏上帝的關係,並且是奔著結婚去的——現在遇到了這種不符的情況,自己應該可以想都不用想就果斷結束這段戀愛插曲。 但是當考慮這擺在我面前的選擇時,我卻猶豫了。

你已經不再年輕

你真的願意忍受下一次沉悶的初次約會嗎?

你還有多少機會能遇到這種投緣的感覺?

如果你繼續錯過這麼好的人,最終將會孤獨終老的。

當然,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他又不是無神論者。

催促我的時鐘在不停地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擺在眼前的現實是,放棄一個符合社會擇偶標準的人對於我所在的這個年齡段的人有著更大的打擊。 我能感覺到我的思緒在爭先恐後地尋找某種妥協。也許我可以振作起來,帶領他成為門徒。 也許希望我未來的丈夫能夠成為家庭的屬靈領袖是挺好的但卻不是必要的一件事? 畢竟,我也有一些基督徒朋友的婚姻,在妻子更加屬靈的情況下似乎也運作良好。也許我只是在擔心最壞的情況:這個人符合其他所有的條件,只不過他還不認識上帝而已,但他已經準備好要進入婚姻了。 這一點太重要了!

我的直覺(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聖靈)看著所有這些合理化的想法,不為所動地揚了揚眉毛。而我那被恐懼支配的頭腦還在不停地尋找更多的救命稻草。


我夢想中家的樣子

我理智上知道我必須要祈求上帝的旨意成就,即使我情感上還無法做到。有天晚上,在洗碗的時候,一個問題突然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你希望傳授給你的孩子們最重要的價值觀是什麼?」

很小聲但一針見血,我覺得很像是來自聖靈的聲音。 「很簡單啊,」我想,「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可以與愛他們的上帝建立真實的關係。 他們的順服將是對聖潔上帝唯一合適的回應。 而且他們看每個人為「照著上帝的形象所造的」,因此每個人都值得他們尊重且尊榮地對待。」

對我來說,教給他們這些價值觀,就是我能為孩子們提供的最美好的生活。嘗過了生命中有上帝同在的豐富,自己從前那段不認識、抗拒上帝的歲月就像籠罩著悲慘的陰影。 上帝愛我、我愛上帝、也愛上帝所造的人,這給了我不一樣的人生——儘管我並不總能優雅地活出這樣的生命且沒有任何掙扎,但我真的相信這是通往豐盛和完整生命的唯一途徑。

第二個問題很快就來了,「但如果你的伴侶不相信這些,或者拒絕將這些擺在首位怎麼辦?」

忽然之間……我一整周都在對付的緊張和糾結都消失了。即便是我假想出來的孩子,我也無法想像讓他們過次好的生活。那我又怎麼可以,在知情的情況下,故意剝奪他們能夠在一個同心協力引導他們過最好生活的家庭中長大的機會呢?

也許上帝知道,這是與我溝通的最好方法。因為我更可能妥協自己的利益,但絕對不會輕易去犧牲我愛的人的利益。這個思考練習幫助我看到,我對未來配偶的選擇不僅會影響我,還會對其他人——那些我可能比愛自己都更愛的人——產生非常真實的影響。

我意識到,這一次,同樣是對我內心的考驗:我是否相信當上帝為婚姻設定某些界限時,祂也最清楚我們在婚姻中最需要的是什麼?

還是我傲慢到以為自己知道得更多? 也就是我認為自己「足夠強大」到能夠解決不順服祂的引導而導致的後果,我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願創造美滿的婚姻?

在與嫁給非基督徒或靈命不成熟的弟兄的朋友交談後,我很快就消除了任何此類的幻想。 她們跟我說,無法與配偶分享她們內心最深處、與上帝同行的感受,是多麼孤獨;而獨自拉拽著家人們在屬靈的道路上前行,有多麼令人沮喪。 她們都說,儘管她們仍然要委身於現在的婚姻,但我還是有選擇權的,那就是:我絕對不應該就這樣安定下來。

相比之下,那些嫁給了敬虔弟兄的朋友們體驗了順服丈夫的意想不到的快樂,因為她們的丈夫盡最大努力愛她們,就像基督愛教會一樣(以弗所書5章25-29節),並且他們承擔了在屬靈上帶領家庭的責任。雖然這些朋友們也有她們的掙扎,但總體上來說她們的人生還是很幸福的,無論是作為女性還是作為基督徒。 她們不用明說,我自己也能看出來我為什麼不該就此安定下來。

經過幾周的思考,我告訴那位男士,我不會和他進一步發展這段關係。


直至今日的單身感言

我知道靈命的成熟意味著我的決定(包含關於婚姻的決定)都不是要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要看這些決定是否榮耀上帝(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

但是,以作為「上帝本體的真象」 (希伯來書1章3節)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做選擇,有時確實會讓我覺得是個重擔。 在低谷的日子裡,榮耀和順服上帝感覺就像是在壓抑並忽視自己的需要。

但在我狀況好一點的日子裡,我會想起上帝的應許,祂說:「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撒母耳記上2章30節)。 這句話提醒我,儘管祂不想讓我與一個不愛祂的人定下終生,但祂良善的本性也絕不會讓我孤單痛苦一輩子。

雖然祂可能不會按我所希望的方式滿足我的需要,但祂會讓我有豐盛的生命。畢竟,當我的生活既反映了上帝的聖潔,又顯示出祂是一位珍惜、愛和成全祂的孩子的父親時,這才是祂更真實的模樣。

在這單身的時節里,我看到祂賜給我深厚的屬靈友誼以減輕我的孤獨感,並讓我有機會為祂的國度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我正在學習相信祂的良善,——無論是什麼樣的形式和安排,都將會使我心滿意足。

老實說,如果上帝對我說,祂的旨意是讓我一輩子單身,我也還沒準備好。 我對上帝的信心還沒有到這個程度。 在這個階段,一天的「單身」一天當,對我來說來得更簡單一些。 只要我記得,我都會如此開啟我的晨禱:「求你使我清晨得聽你慈愛之言,因我倚靠你;求你使我知道當行的路,因我的心仰望你」(詩篇143篇8節)。 這是我信心的行動,因為今天,我會有足夠的恩典,即便單身也活得美麗。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長得不夠好看的我要如何才能快樂起來呢?

作者:Jasmine Ong,紐西蘭

翻譯:奇奇,中國

有聲播讀: 枝子,中國

 

當《摘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s)》上映時,許多人稱讚這部電影是第一部選擇亞洲演員並展示「亞洲」文化的好萊塢電影。但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裡面的人無敵富有之外,是這些角色也都長得非常好看,這進一步鞏固了美麗的外貌會帶來成功的人生信念。

在 Daniel Hamermesh 和 Jeff Biddle 於 1994 年發表的題為《美貌與勞動力市場(Beauty and the Labor Market)》的文章中,調查結果表明,那些被僱主認為長得更好看的員工收入相比其他同齡人高出10-15%。除了就業, Alan Feingold的另一篇題為《好看的人不同於我們所想(Good-Looking People Are Not What We Think)》的研究論文發現,長得好看的人也擁有更多朋友,並且在異性中更受歡迎。在 2016 年對英國12萬人進行的一項研究中,作者發現較矮的男性和較胖的女性(主要是由於他們的基因導致)會比比他們更高和更瘦的同齡人掙得少。

我不需要這些研究來告訴我這些,因為這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這些研究更加證實了我的理解,即一般來說,長得好看的人似乎更容易成功。

每個人都想成為他們的朋友;他們充滿自信,對生活應對自如;他們在 Instagram 帖子中發布的內容總是看起來#充滿祝福。我不是在談論名人或網路紅人,而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我的同學、一起去教會的弟兄姊妹、鄰居等等。他們似乎因為基因更好而獲得了某些特權。

我還看到人們如何因其外貌而失去了工作機會以及被社交圈排擠。我記得我的兩個同學就沒能在他們自己的國家找到工作。儘管他們的學習成績無懈可擊,而且精通多種語言,但由於體重原因,他們連入門級的工作都找不到。這些女孩不得不聽天由命,好像她們已經接受了命運就是如此,簡直太令人心碎。我的另一位朋友被她的親戚罵,稱她之所以還是單身就是她拒絕節食減肥造成的。

我的身材和外貌焦慮

就我而言,我十幾歲和二十齣頭的時候深受外表焦慮的影響。我有一雙又大又突出的耳朵,這讓我經常成為大家開玩笑的對象,雖然這些玩笑看似「輕鬆有趣」,但仍然傷我很深。我的身形也比大多數亞洲女性更大,這也是我的同學、親戚甚至陌生人都會反覆指出來的一點。

而這一切讓我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打擊。我會花幾個小時看著我牆上蘋果形狀的鏡子,暗暗批評自己的臉和身材。我懇求我的父親帶我去做耳朵和鼻子的整形手術,相信這樣會增加我的信心並使我能夠真正快樂。儘管我父親強烈勸阻我不要這麼做,並解釋說手術有風險,但當時的我覺得我願意承擔一切的風險,尤其是如果手術之後我可以不再討厭自己的話。

當我不那麼熱衷於做整形手術時,我又開始沉迷於減肥。我一再發誓要少吃,卻陷入了失敗和自我厭惡的惡性循環之中。減肥計劃失敗了,我會想:像我這樣的人,既沒有巨大的財富也沒有非凡的美貌,我有什麼希望獲得幸福呢?

上帝眼中的美

這個時候,聖經通過挑戰我被誤導的信念,幫助我擺脫了這個問題。我一直記得的一段特別的話是當撒母耳打算為以色列膏立下一任國王時,上帝告訴撒母耳:「不要看他的外貌和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母耳記上16章7節)。我很震驚,這位創造了全人類的上帝竟然說外表並不重要。這節經文讓我看到上帝的標準是不一樣的,祂任命一些人在祂的國度中完成他們獨特的任務,並不看他們的外表如何。我意識到是這個社會,而不是上帝,製造出了這些對美貌的理想追求和基於外表的偏見。

我最終明白了,苦難是人類的共性,無論是富貴還是美貌,都不能保證有一個沒有苦難的人生。只需快速瀏覽一下新聞網頁就足讓我看到自然災害、戰爭和疾病如何輕易地奪取生命而絲毫不會在乎你的身份地位。最近播放的紀錄片《陷害布蘭妮(Framing Britney Spears)》和由此產生的#拯救布蘭妮 運動讓我看到即使作為一名流行偶像也無法使她免受心理問題的掙扎和強烈的公眾監視。即使是女演員變身王妃的梅根(Meghan Markle)也未能倖免於公眾的攻擊和孤立,這是她自己在Oprah的採訪節目中說的。

因著這些,我開始明白通過整形手術改變我的臉或身體並不會改變我的生活軌跡。相反,當我選擇接受基督為我的救主時,我的生命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那時起,我不再需要獨自面對痛苦,因為我擁有了一位安慰者和一個朋友,祂理解我的不安全感並分擔著我的痛苦。

耶穌,一個沒有美貌(以賽亞書 53章2節)後來又赤身被釘十字架,變得血肉模糊的人——祂和美貌沒有什麼關係——卻帶給我希望和愛。祂也是那個告訴我們:「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約翰福音 16章33節)的人。

當我為無法擁有理想的體型和外貌而傷心,並對「理想容貌」給人的壓力深感悲痛和憤怒時,我會用詩篇 23 篇安慰自己,知道有上帝作我的牧者,我什麼都不缺。即便我達不到社會的美貌標準,或面臨任何形式的歧視和拒絕,我都知道上帝會引領我度過每一刻,並且祂深切關心我的一切。

在疫情的大環境中倖存下來讓我對事情有了新的認識。近來,當我結束一天的工作,知道自己已經盡我所能為我的病人和同事服務時,我感到最快樂。我也在與上帝不受時間和距離影響的友誼里找到深深的喜樂。這些事情提醒我:「耶和華善待萬民,祂的慈愛覆庇祂一切所造的」(詩篇 145篇9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一個人也很完整:我是如何學會愛上單身的

作者: Jacqueline So,菲律賓
翻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洋瀾,中國

 

一天晚上在查經小組,我們已經擁有幸福婚姻的小組長請我們組裡的單身人士分享為什麼自己仍然單身,以此來引入當天的查經主題。大部分的回答都類似於「我還沒有遇到那個對的人」以及「我在等待上帝安排的完美時間。」

輪到我的時候,我說,那是因為我手頭有太多事情要做了——我也仍然想以單身的身份去做這些事:我想體驗獨自在另一個地方生活的感覺;我想週遊世界,隨心所欲地做一些事而不必考慮別人的日程安排。

簡而言之,婚姻對我來說不是目前的頭等大事。

我想,和朋友們渴望結婚的回答相比,我的回答可能屬於小眾範疇。根據我的觀察,女生們在人生早期就學到一點——我們不應該也做不到獨處。

這樣的信息無處不在,從我的家庭和我成長的文化背景,到我讀的書和我看的節目中,比比皆是。當然,女人也可以堅強和獨立。但就像電影《魔法奇緣(Enchanted)》所展現的那樣,所有女生的人生核心幾乎都是「夢想著真愛之吻」——不管這一吻是來自英勇的拯救者還是忠實的追求者。愛情(不論是以什麼形式出現的),都是讓女人完整的關鍵。

當我們的小組長在查經結束時為包括我在內的所有單身姊妹禱告,希望我們很快能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時,我就更加確定:即使在教會裡,很多人也認為單身是姊妹們需要擺脫、忍耐和處理的事情。

今年,我33歲了,是「母胎單身俱樂部」的正式會員。我曾經有過兩個喜歡的人——都是我單相思,而且我只試過一次約會。在我人生的前25年里,我一直認為會淪落到單身的人,要麼是沒有魅力的人,要麼是那些對男生來說在某一方面做得太過或者另一方面做得不夠的人。我也曾覺得獨自吃飯、看電影及面對世界實在很可悲。

作為一個似乎從未對任何人有過浪漫吸引力的女孩來說,這種想法讓我沒有安全感、不確定自己的身份。我不想隨便找一個人湊合,因為我不想要一個我不能尊重或不能坦誠相處的伴侶。但要我為了擺脫單身狀態而妥協自己的個性和興趣,使自己成為一個男孩子更會喜歡的女生,我也感到有壓力。

從青少年時期起,我讀得最多的關於愛情的基督信仰書籍之一是Eric Ludy和Leslie Ludy合著的《上帝也寫羅曼史(When God Writes Your Love Story)》。這本書引入了一個一直陪伴我到成年的概念。在書中,Ludy夫婦對比了兩種處理渴望和慾望的方式。一種是嘗試用自己的力量去抗拒它,即便我們在心裡哭著乞求得到它。另一種是聆聽那「更甜美的歌曲」——發現比你最初渴望的東西更美麗、更令人渴望的東西。

有很長一段時間,對這個概念我都不是太明白,直到上帝開始為我演奏那首更甜美的歌曲。我是一個從小就被教導要厭惡孤獨的多愁善感的浪漫主義者,但孤獨正是我所需要的。

為了學會如何獨處,我必須獨處。

是恩賜,不是詛咒

當今世界——甚至教會——對單身的看法,都與保羅在哥林多前書7章的看法完全相反。在談到婚姻和單身時,這位著名的單身使徒說:「……各人領受上帝的恩賜一個是這樣,一個是那樣」(第7節)。這兩種身份都是上帝賜予的禮物,而不是我們以為的「婚姻是祝福,單身是詛咒或負擔」。

上帝第一次挑戰我對婚姻的渴望是在我和父親從倫敦旅行回來時16個小時的飛行中。這是我夢想中的城市,一個我一直「保留」作為未來蜜月目的地的地方。但是,單身竟然也在那裡玩的非常開心之後,主感動我,讓我反思為什麼我會想把這次旅行留到婚後。婚姻對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我想結婚是在出於某種錯誤的目的嗎?

當我第n次希望自己能結婚,這樣我就能有自己的住所時,一個大大的提示出現在我心中(在我的家庭文化中,婚姻幾乎是年輕女性離開父母家唯一可以被接受的理由)。令我驚訝的是,上帝對我抱怨的回應基本上是問我:「那麼,你擁有這個地方後,要怎麼處置你的丈夫呢?」

祂的問題使我意識到我真正想要的是獨立。我一直把婚姻看作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是走出去、開始真正成年生活的一種方式。

內心深處,我希望我的白馬王子出現只是為了我的方便,而不是因為我準備(或願意)忍受和他一起生活的各樣挑戰(哥林多前書7章28節)。我一明白這一點,婚姻對我就開始失去了它的吸引力,因為我知道盲目地追求婚姻不僅會給我自己也會給他人帶來痛苦。

相反,我開始請主用婚姻之外的新夢想和渴望填滿我的心。祂把我引向了一份我熱愛的事業(不過我沒有嫁給事業),並讓我注意到了生活中其他那些本來就已經在帶給我喜樂和滿足的事情,我曾以為只有婚姻才能給我帶來這些。

沒有分心的服侍

「我親愛的山姆,你不能總是分心。你必須在未來的許多年裡單一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去度過。有那麼多的事物等著你去享受,那麼多的角色等著你去扮演,那麼多的事情等著你去完成。你在故事中的角色要繼續下去。(My dear Sam, you cannot always be torn in two. You will have to be oneand whole for many years. You have so much to enjoy and to be and to do. Yourpart in the story will go on)」[KC1] ——佛拉多·巴金斯(Frodo Baggins),《指環王:王者無敵(The Lord of the Rings: Return ofthe King)》

在哥林多前書7章32-35 節中,保羅指出單身的人是「為主的事掛慮」,他們「殷勤服侍主,沒有分心的事」。在過去的8年里,我終於明白了祂的意思。

我上大學以來的一個愛好就是經常逛我最喜歡的粉絲論壇。當我開始與我在上面結交的朋友談論上帝,甚至輔導和照料我在社交軟體Tumblr和Discord上遇到的年輕女性時,這個愛好變成了一項意想不到的事工。

今年早些時候,我慶祝了一名澳大利亞青少年的高中畢業,我已經當她的「媽媽」四年了,也從她那裡收到了我的第一份母親節祝福。

在我獨自第一次海外旅行時,我第一次與兩個和我聊了五年的網友見面。我們花了一周的時間深入了解彼此,讓網上的聯結成為了一段持久的友誼。

因為我沒有結婚,沒有另一半獨佔我的時間和注意力,我就可以把這些分給那些上帝帶領我去服侍的人,即使他們住在不同時區的地方。當我一個人坐飛機旅行時,上帝也帶領我在途中認識其他人,讓我知道即使我獨自一人,我也不必感到孤獨。

我從單身中學到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無論我身在何處都去操練上帝的同在,當我感到孤獨時就求助於祂。

有一次,天漸漸黑了,我在曼哈頓的中央公園閑逛時迷了路。我當時幾乎恐懼地無法自已了。因為這個公園在晚上是公認的吸毒者和小偷的聚集地。讓我能夠堅持找到正確出口的就是我一直不停的禱告。我真的覺得自己不孤單,祂不僅保護我,還向我展示我周圍祂所創造的自然之美。

我接受單身這份禮物已經八年了。我經常在餐廳里一個人吃飯,一邊讀著一本好書,一邊享用我的晚餐。在《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上映的那個周末,當坐在電影院看到「愛你三千遍」那一幕時,我哭了,而我的兩邊坐著的都是我不認識的人。我獨自一人在新加坡、布宜諾斯艾利斯和曼哈頓的公園裡散步。

在很多人眼裡,我「單身」且「孤獨」。有時我也會想「如果我不是單身的話……」,在那樣的時候,我會請求基督里的好姐妹們為我這方面禱告。但不論如何,最終,我總是回到一個事實——那就是我一生的旅程都是為了發現上帝才是我的終身伴侶。無論我未來是單身還是會結婚,對上帝的追隨才讓我變得完整。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