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

重新思考“另一半”這個概念

 

 

作者:Bima Anugerah,原文是印尼語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洋瀾

 

 

 

前段時間,Instagram上掀起了一股“全國情侶日”的熱潮,活動鼓勵用戶在Instagram上“曬出你的另一半”。對於那些已經有伴侶的人來說,這個活動有趣又有意義——無論是借機真誠地贊許一下自己的伴侶,還是單純的展示自己已經名花有主了。

然而,並非所有社交媒體用戶都有另一半。我自己還是單身,單身的人看到這樣的活動,可能會問“我什麼時候才會有男朋友?”作為一個喜歡研究神學的單身人士,我開始思考“曬出你的另一半”這句話。我想問:“我真的是生來就需要去尋找‘另一半’嗎?”如果我現在還沒有找到的話,我是不是就只是“半個人”了?哇,如果這是真的,我的單身生活該有多不幸?

 

另一半

“另一半”一詞並非是最近才火的。一位名叫庫特·卡拉威(Kutter Callaway)的作家在他的《打破婚姻偶像:重建我們的文化和精神規範》一書中提到了這個概念,我們也能在年輕人經常聽的流行歌曲中看到類似的概念。例如,泰勒·斯威夫特的歌曲《空位》就傳達了人們對愛情的渴望。

在歌詞中,斯威夫特寫道她有一系列的浪漫史。但她仍然沒有放棄對愛情的追求,這就使她有一長串“前任”,“但我仍有一處空位,寶貝。我會寫下你的名字。”通過這首歌,我看到斯威夫特想要強調浪漫的愛情是今生的必需品。以至於,如果自己的內心“空虛”,那我們立即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一個人來填補這個“空白”。

如果配對是必須的,那“另一半”似乎是個正確的術語。如果沒有“另一半”,我就不夠完整。此外,世界似乎對此也有同樣的說法。然而,我卻發現一件讓我無法接受的事。

 

 

我的救主沒有女朋友!

在基督教神學中,我們相信耶穌是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因此,我們必須在我們的主身上去找作為人的真正標準。

如果“另一半”確實是對不完整生命的補充,那麼從未談過戀愛、更不用說結婚的主耶穌是多麼不幸啊!但主耶穌就不是一個完全的人了嗎?祂是不完整的嗎?

當然不是!耶穌是完全的人,事實上,他還是一個完美的人,唯有祂從來沒有犯罪(彼得前書 2章22節)。因為祂是完全的人,才可以代替所有有罪的人類接受刑罰(參見腓立比書 2章7-8節)。如果耶穌作為一個完全的人,卻沒有女朋友,那麼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最近流行的這個詞的含義了。“另一半”這個詞出現在基督教教義中嗎?如果沒有,聖經是如何教導的?聖經教導我們不要指望伴侶使我們變得完整,而是仰望耶穌來完全我們。

像耶穌一樣完全

借用安東尼·霍克瑪(Anthony Hoekema)的說法,成為像耶穌一樣真正的人有下面3個重要方面。

首先,真正的人是與上帝有正確關係的人。這意味著我們整個生命都指向上帝(馬可福音12章30節)。

這種受上帝指引的生活在耶穌的一生中得到了清楚的體現。在耶穌受到撒但的試探時(馬太福音 4章7-11節),以及祂致力於做天父工作的一生中(約翰福音 4章34節),祂都表現出了對天父的順服。

其次,一個真正的人的生命是服侍他人的。耶穌在地上的一生體現了祂對人類的愛。耶穌說人子來不是要受人服侍,而是要服侍人(馬可福音 10章45節)。

第三,真正的人是對創造物擁有主權的人。然而,與一些人破壞創造物的行為不同,耶穌以深厚的愛展示了祂對自然的權威。這意味著,關心上帝託付給我們的創造物是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重要方面。

 

 

你是完整的!

通過耶穌的一生,我們瞭解到,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並不在於是否有伴侶。聖經並沒有將伴侶視為必不可少的那部分,而是邀請我們將我們與上帝的關係、與彼此的關係以及與自然的關係視為成為一個完整人的三個基本方面。

那麼,創世記二章十八節為何說“那人獨居不好呢?”霍克馬的回答引人深思:“但這一切不應被解讀為只有已婚的人才能體驗到作為一個真正和完整的人所具有的意義……婚姻確實更全面地表達和體現了男女關係之間的對立性和相互依賴性,但這並不是排他的。耶穌本人,理想中的人,從未結婚。”(《人: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創造》,第99頁)。

婚姻仍然是一件好事;不好的地方在於對婚姻的狹隘理解。卡拉威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視角:“但我從未暗示婚姻不重要,或者基督徒不結婚會更好。我只是說婚姻不應該是常態……換句話說,我質疑的是那種束縛當代教會想像的婚姻規範性圖景,而不是婚姻本身……我的目標並不是貶低或貶損婚姻,而是通過重新校準和重新框架來提升和擴展我們對婚姻的看法。”(《打破婚姻偶像》,第160-161頁)。

 

 

如果上帝呼召我們結婚,那就為了祂的榮耀而結婚。如果上帝確實呼召你獨自生活,只要目的是為了上帝的榮耀,那麼就獨自生活。這樣看來,不論結婚還是獨居都是好的。

因此,“另一半”的概念只是一個神話。我們從來因著沒有伴侶而不完整。同時,我們可能擁有伴侶缺仍然感到不完整,因為我們忽視了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三個方面。

如果我們現在反思自己的生活,我們與上帝、與他人和創造物之間的關係是否正確?我們是否在通過尋找伴侶來實現人生的完整?

我也沒有倖免于尋找伴侶關係的陷阱。我需要努力保持對上帝的專注,告訴自己祂才是我生命中唯一的滿足。然而,願這篇文章提醒我們,真正的完整只在基督——真正的完全人中才可以找到。回歸祂那永不讓你失望的愛的懷抱。

回到開頭所說的,在我看來,追隨潮流趨勢未嘗不可。然而,作為基督徒,我們需要對在社交媒體上展示的內容保持批判性的思維。願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3點關於等待的心得——讓等待有意義

 

作者:Kelly Purcell

翻譯:Nancy

有聲播讀:佳音

 

 

當我想到等待時,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幅畫面要麼是:

我在排隊等待結帳,或者我坐在醫生的診所裡,擺弄著我的拇指,等待本應在30分鐘前進行的看診。在那些時候,我要麼用手機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要麼歎氣,頓足,想著如果不用等待我本可以做的其他事情。

等待似乎是純粹在浪費時間。如果我能同時做幾件事,提前完成任務清單,我就會很開心。同時我也是一個做事雷厲風行的人,所以當我在等待別人開會或趕截止日期的時候,會認為他們根本不在乎這件事。

這些關於等待的感受也塑造了我看待自己與上帝關係的方式。

當祂似乎沒有回應我長久以來的禱告時,我就會覺得祂故意不顧我,讓我受苦,或者祂已經把我忘了。

按照這個世界的定義,等待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等待本身並不好受,也不重要,只是為了達到我們的最終目標而必須忍受的過程。

然而,聖經勸勉我們要等候(例如詩篇27篇14節,33篇20節,37篇7節,130篇5節),特別是在等候上帝上。聖經也告訴我們,等待並不意味著停滯不前或無所作為(例如馬太福音25章,提多書2章11-13節)。

考慮到我們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時節需要等待,等待夢想的實現,等待婚姻,等待傷痕癒合或等待有所突破,下面我分享3個幫助我學會等待的心得:

 

  1. 活在當下——有智慧地使用你的時間

我記得在我手術恢復期間,我不能開車或走遠。這是一個漫長而緩慢的時期,但我開始意識到,即使我在等待康復,我也可以做一些事情。首先,我需要做體能鍛煉來提高我未來的行動能力。此外,我有很多時間禱告,與家人在一起,發展友誼,做我喜歡的事情,比如讀書和寫作。

要好好地等待,我們才能充分利用在等待中出現的機會。

上帝賜給約瑟一個夢,這個夢等了許多年才實現。在那些等待的歲月裡,約瑟利用每一個機會來操練他的信心。在波提乏家做奴隸時,大家認為他很值得信賴的,升他為管家。在監獄裡,他用自己的天賦解夢,贏得了護衛長的好感。

在耶利米書29章,上帝告訴被擄的百姓們,七十年後他們將被帶回家。當他們等待的時候,上帝指示他們建造房屋,組建家庭,種植和收割莊稼,並繼續生養眾多。

讀這段經文總是鼓勵我充分使用好我當下的處境,“住在地上”,忠心地做好在我面前的事(詩篇37篇3節)。

  1. 記住:雖然等待是艱難的,但草率的決定可能會讓我們付出更大的代價

當我們在等待中變得不耐煩時,很可能會受到誘惑,沖在上帝之前。

大約六、七年前,我正處於一個過渡期,想要做出一些改變。我覺得上帝在告訴我祂在我身上有一些大計劃,讓我等待。並非是我聽到天堂裡有一個洪亮的聲音在對我說話,而是我的靈裡有一種感覺。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感到不安,開始自己探索各種可能。我飛往新西蘭南部跟進一個工作機會,但沒有成功。我又去見了一個地產經紀人,看看以我的收入買房子是否可行,但最後時機不對。我甚至在全職工作的同時開始攻讀碩士學位,以為如果我願意的話,這將為我在高等教育階段的教學做準備。

但第一學期還不到一半,我就覺得自己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來。我變得睡眠不足,並忍受著失眠的困擾。第一學期結束時,我意識到上帝的恩典並不在其中,所以我退學了,之後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恢復過來。

將近一年後,當我去湯加宣教時,上帝終於讓我知道祂要我搬到那裡去教書。祂確實對我有個計劃,而且最終實現了。如果我只是耐心等待,那就可以節省很多錢和避免很多壓力!

當我們感覺上帝沉默的時候,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們避免做出輕率的決定,那就是記住聖經對那些“等候耶和華”的人所應許的力量、良善和賜福(以賽亞書30章18節,40章31節,64章4節; 耶利米哀歌3章24-26節;詩篇27章13-14節)。

最近,在我懷疑是否要留在湯加的過程中,證明了這一點。在經歷了手術、火山爆發和被分手之後,我不確定這裡是否還適合我。但是我有一年沒有聽到上帝的任何指引,所以我決定依靠祂最後的指示,直到我得到一個新的引領。

一年過去了,我很感激等待的時間,這讓我從創傷後應激障礙和心碎中恢復過來,克服了一些恐懼。現在我的精神狀態好多了,我感到上帝再次鼓勵我留下來。如果我決定早點離開,我就無法面對我的恐懼,也無法像現在這樣得療愈。

  1. 仰望上帝

在等待的時候,當我們沒有看到有我們所希望的結果跡象時,我們就會感到失望。

箴言13章12節說,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令人心憂,所願意的臨到,卻是生命樹。

我們在等待中如何盼望? 關鍵是要把它與信念結合起來。希伯來書11章1節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信心是我們希望的確據。我們可以憑著對上帝的話語的信心來盼望,而不是沒有確據的一廂情願。

我還在等待,希望自己能結婚。有時候,這種希望看起來像是在懇求和哄騙上帝——“上帝啊,求你了,我想要一個丈夫。請答應我!”——就像一個沮喪的孩子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時一樣。

當我被提醒只有信才能得上帝喜悅時(希伯來書11章6節),我求上帝給我一些可以握住的經文,祂給了我詩篇37篇4節和約翰一書5章14-15節,這些經文向我揭示了祂對我的心意。我對自己的禱告越來越有信心,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以祂為樂,按照祂的話來禱告,我就可以確信祂會高興地聽到並接納我的禱告。

當我繼續等待時,上帝的話語提醒我,我的盼望和信心是在祂身上,而不是在我自己的想法或目前的環境中。

羅素·凱爾弗(Russell Kelfer)有一首美麗的詩,名叫《等候》,就是從上帝回應信徒的禱告和信徒絕望呼求的角度來寫的。作者談到上帝當然可以賜給我們所求的一切,但我們所有的禱告都“蒙應允”可能並不會讓我們更認識祂,也不會幫助我們知道時時刻刻謙卑地依靠祂是什麼樣的。

等候上帝使我們傾聽祂的聲音,加深我們與祂的關係,加強我們對祂的信靠。在等待和未知的時候,我變得格外專心地讀聖經和禱告,期待上帝對我講話,給我鼓勵或告訴我應該怎麼做。

此時此地等候上帝,引領了我去正視我對我的國家發生自然災害和恐懼和對我的未來的擔憂。這使我依靠聖靈得到安慰,並教導我如何在基督裡得盼望。知道等待是上帝計劃的一部分,祂在其中作工,使我不再逃避等待,而是擁抱它。

詩篇123章2節描述了我現在的狀態:“就像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 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 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上帝,直到祂憐憫我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上帝為何要關心我的性生活?

 

作者Dan Paterson,

翻譯:奇奇

 

Dan Paterson Questioning Christianity機構的創始人,其總部設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作為一名按立牧師,Dan經常向聽眾講述福音如何與生活中一些大問題聯繫起來,特別是如何解讀基督教信仰的最大的挑戰——苦難的問題。 Dan 的妻子叫Erin,他們育有三個年幼的兒子,JosiahZachariah Seth

 

澳大利亞的社會學研究表明,聖經中關於性和性向的教導是導致年輕人無法認真對待基督信仰的最大障礙。 討論的關鍵點是,如果基督信仰所說的是真的,那對你的性取向和性生活來說就是個壞消息。

許多人認為聖經不僅在性方面的看法過於老舊和拘謹,還對我們現代文化解放了的性行為進行了限制,而且它的觀點還對性弱勢群體造成了實際的傷害,尤其是當它助長人們對 LGBTQ 人群的仇恨時。

現在,我們需要謹慎處理這樣一個敏感的問題。 然而儘管耶穌的話可能具有挑戰性,但我發現祂的動機是正確的,祂的舉止也很溫和。

當耶穌講到性和性取向時(例如,馬太福音 5章27-32節、19章3-12節;約翰福音 8章2-11節),祂並不是要用一種蠻力來壓制我們,使我們屈服。祂的話語不是政治性的,而是牧養式的。

從一開始,性就是上帝的主意。 在基督信仰故事的第一個場景中,萬物都是上帝為了美好而創造的,我們看到人類被造為男性和女性:在性別上互補。 我們看到,作為上帝設計的一部分,他們赤身裸體卻沒有羞恥。

所以上帝並非是把人創造成性別互補,並且互相有強烈的性吸引,然後震驚地於當兩人單獨待兩分鐘後的所作所為。

毫無疑問,聖經是支持性的。事實上,聖經中有一整本書——雅歌書——在講愛情和性。如果你看得懂希伯來詩歌,看《雅歌》你會臉紅的。 這本書用描述的語言闡明了一對年輕夫婦在他們關係的各個階段的性欲和經歷。

所以上帝在性方面並不是保守派。而是祂把性設計成禮物送給我們。

然而,基督信仰故事關於我們的性感受的說法卻令我們驚訝和備受挑戰,因為我們的文化已經將各種關於性和性取向的信念植入我們的心靈:

  • 性感覺就和胃口一樣,類似我們會口渴或饑餓,所以它必須得到滿足。
  • 性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暫時的和肉體上的,所以只要你願意,跟誰上床都無所謂。
  • 性感受是瞭解真實自我的關鍵點,滿足它們是獲得快樂的必要條件。

耶穌挑戰所有這些文化信念。 首先,祂公開談到性是上帝賜的禮物——應當只在婚姻範圍內享有(馬太福音 19章4-6節)。

然後,他用希臘文術語 porneia(馬太福音 15章19節、19:章9節)來表示所有婚外性行為——從看色情片到和你的女朋友鬼混,再到和同性發生關係——都是違背上帝美好設計的。

在我們認為自己做的還不錯之時,耶穌又說,上帝不只是關心你做了什麼,祂也關心你心裡想的是什麼。

根據耶穌的教導,即使心中對他人動了淫念也等同於犯了姦淫(馬太福音5章27-30節)。

你可能會認為這很瘋狂:“如果基督信仰帶來的是’好消息’,那麼為什麼要我約束自己的欲望呢?”

但當我審視被踩踏的性道德邊界所導致的後果時,例如令人心痛的#metoo運動以及色情文化正在毀壞的年輕一代(事實上還助長了性交易產業),以及普遍的性開放態度卻只導致性生活頻率下降。我發現這個世界對於性作為最終幸福的承諾反而導致了更多破碎和帶來了更多空虛的心靈。

根據耶穌的教導,我們在性方面都是破碎的。沒有人能完全只以正確的方式、在正確的時間、與正確的對象來對待性。無論是在思想還是行為中,我們都有著複雜的性歷史。

但上帝是如此深愛我們,祂不僅接納了我們原本的樣子,還不想讓我們停留在罪中。耶穌為我們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恩典、寬恕和救贖。我們也許無法控制自己的性欲望,但耶穌邀請我們將我們的性選擇——我們思想中和身體上的——重新調整回到上帝美好的設計中。

耶穌正在邀請我們進入一個更宏大的故事。一個性擁有神聖目的的故事中。

在基督信仰的故事中,性不是以我們自己為中心的。而是丈夫和妻子彼此相愛、彼此服侍的聯合。但它也只是上帝與祂子民在耶穌再來時那場天地間盛大婚禮和永恆盟約的預兆。

在基督的故事中,婚姻和性將被更美好的事物所取代,那就是在新天新地裡的永恆生命。

耶穌邀請我們約束自己的性欲、追求聖潔。不是要我們假裝沒有這些欲望,而是讓我們進入一個更宏大的故事中,在這個故事中,這些欲望指向著當祂來臨開啟永恆時,最豐盛的親密、喜樂和滿足。

我不確定我能否相信世界上那些關於性的說辭。但是,我相信耶穌。我發現祂只帶來了好消息,祂將性賦予神聖的目的,在不讓我們偶像化性的同時賦予了我們的性感覺以尊嚴,並邀請我們約束我們的欲望,以成就一個更大的故事。

耶穌來並沒有給性帶來損害,而是來幫助我們將其恢復至上帝的美好設計。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是什麼讓我決定刪除約會軟件

 

作者:Shella Wee

翻譯:RuiQi

有聲播讀:佳音

 

 

 

多年來,我一直希望自然而然地在教會裡遇到我未來的丈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我在教會中遇到的人大多是女性,或者是一些已婚男性,而遇到的未婚男性要麼比我年輕得多,要麼對談戀愛不感興趣。

當約會軟件和單身活動在教會裡都開始流行起來時,我有點心動了。我聽說有幾個基督徒通過這些方式成功遇到了另一半。但是我比較內向,如果通過這種方式去認識別人,讓我有點害怕。

我為此禱告。我也詢問了牧師和家人的建議,他們都很支持。有一次,一位教會的姊妹並不知道我那陣子在禱告什麼,就為我代禱,並分享了箴言 3章5-6節。她說她相信上帝在向我保證,我可以邁出這信心的一步。

在我使用約會軟件和參加約會活動的一年半後的今天,我認為這些方式並不適合我。我不得不向陌生人敞開心扉,經常聊天(以弄清楚我們是否有默契、共同的興趣、信仰和價值觀等),但事情卻沒有進展,這讓我感到疲累和失望。

但更重要的是,有兩件事特別促使我做出了這個決定:

約會軟件使人們更本能地對他人做出“評判”而不是“展現包容”

由於我們對約會軟件上和線下活動中的人完全不瞭解,當我們發現對方的缺點或不完美時,我們往往會很快認為這是他們性格中不可更改的一部分,並立即失去興趣。

有一次,我參加了一個單身活動,那天我異常興奮和健談。後來有些人告訴我,他們認為我是一個外向的人(但我不是),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可能對與我互動的人產生了錯誤的印象,並且可能過早地“拒絕”了其中一些人,認為他們不合適。

這些約會軟件和活動讓我們同時“認識”很多人,但也於事無補,這會讓我們認為後面可能還會有更好的人,所以最好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那些似乎有我們不喜歡的個性怪癖或傾向的人身上。

聖經鼓勵我們以愛和仁慈對待他人(例如,歌羅西書 3章12節),這需要我們不看他人的外表,對他們展現出仁慈。然而,我發現在約會中,要做到這一點更加困難,因為人們通常(甚至鼓勵)根據外表或有限的信息做出倉促的判斷。

我不否認的確有些人有嚴重的問題,我也曾有過不少糟糕的經歷,這些不幸的經歷也再次讓我確信,約會軟件和活動通常對我的屬靈生命成長不利。

使用約會軟件和活動對我的心理健康不利

我一直告訴我身邊的人,我註冊約會軟件和參加活動是為了讓 80 歲的自己不後悔。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這樣做可以幫助我過上最充實的生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卻有相反的感受。

我最終踏上了這條不健康的過山車之旅,一開始是有人喜歡我的個人資料或在聚會後選擇我的名字,但當事情沒有進展時,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我失望和崩潰——無論是那個男人開始不再回應,還是我最終結束了一場毫無意義的談話。

儘管有時是我決定結束一段關係,但我還是忍不住懷疑是不是自己有問題。

“也許是我太挑剔或太難被愛了”。“也許我不是那種讓別人感到‘合適’的人”。“我的生活糟透了,我永遠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

雖然我確實會時不時地暫停參加活動,或者不看約會軟件。但我經常對很久不行動感到不安,害怕我可能會錯過什麼。“也許下次活動會遇到一些不錯的男人?我應該去,如果錯過機會怎麼辦?”

對於自我懷疑,聖經提醒我,我們是上帝創造的獨一無二、奇妙可畏的人(詩篇 139章13-14節)。而對於我這種害怕錯過什麼的狀態,聖經告訴我不要為任何事情憂慮(腓立比書 4章6-7節),而要將我的希望寄託在上帝身上(希伯來書 6章19節)。不過,即使我反思這些上帝的話語,當我反復面對這種令人心碎的約會循環時,也很難堅持下去。

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我最終得出結論,我 80 歲的自己可能會對我的這種生活方式感到憤怒和悲傷。我想,老年的我會想要看到自己度過了一段專注於享受上帝所賜的一切和祝福他人的生活,而不是大部分時間都在追逐配偶的生活。

最終,通過禱告和與親近的人進行大量討論,我決定放棄這種約會方式。上帝讓我對這個決定感到很平安,這也證明了我已經付出了足夠的努力。

我發現這節經文背後的原則很有幫助:“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 10章23節)。

我意識到這些約會方式並不適合我這種性格。通過約會軟件和活動,需要你快速的展示你最好的一面,但我發現自己很難做到,因為我是慢熱型的人,只有多花一些時間和我相處的人才能真正瞭解我是誰。

我並不是說約會軟件或約會活動不好。我相信上帝可以使用這些途徑成就一些人的婚姻。

我並不後悔嘗試過它們。這樣做讓我更加認清了我是誰、我在尋找什麼樣的配偶,甚至在生活中我想要尋找什麼。我也認識了來自不同階層的人,並在這個過程中結交了新朋友。

自從我決定放棄約會軟件和約會活動後,我感覺自己恢復了自信和平靜。在這段時間裡,我也更親近上帝,更有能力專注於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學習新技能,花更多的精力和努力陪伴家人和朋友。

雖然我仍然想要結婚,但我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如果我能夠結婚,感謝上帝;如果沒有,我仍然會感謝上帝。我知道祂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祂的人得益處(羅馬書 8章28節)。

我想有一天我會感到孤獨,並詢問上帝什麼時候才會輪到我結婚,尤其是當我看到身邊的朋友都結婚了的時候。但我知道,即使我不理解,我也想繼續全心全意地信靠祂。只要我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中確信祂的同在,祂就會讓我的心意與祂的心意保持一致(箴言 3章5-6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