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
被你深深醫治,再進入更深的愛中
作者:Lynn
语音播读:木木
在與同為基督徒的男友進入遠距離戀愛之前,我沒有任何與主內弟兄交往的經驗,只是會時常莫名地恐懼進入親密關係和婚姻:感覺自己已經支離破碎,沒有力氣再去愛一個人;也不期待找一個人對自己噓寒問暖,因為我可以把自己照顧地很好。那時的親密關係之於我,是可有可無的,某種程度上來講,甚至是個麻煩。
而與男友的這一段關係,因著我們之間有著上帝的參與而變得不同,它正慢慢地改變我對親密關係的看法。現在親密關係之於我,是兩個人攜手與上帝同行,彼此陪伴屬靈生命成長的過程;更是經歷上帝更深的醫治與愛,讓自己能夠走入更深的愛中,與祂建立更為親密的關係。
甜蜜過去,親密才開始
在關係中的前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是挺讓人上頭的。我們通常會感受到極強的聖靈帶領,十分篤定對方就是那個“對的人”;我們享受關係中的甜蜜時光,慶幸真實的自己終於被對方看見、被接納、被同理;我們感動於對方恰到好處的付出,終於能體會到聖經中提及的“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傳道書4章9節)
然而隨著關係進入到水深之處,生命中最為破碎的那一部分開始逐漸向對方展露,我們驀然發現好像對方已經不再是當初吸引自己的那一位了,甚至開始懷疑,如果他/她真的是上帝賜下給我的Mr /Miss Right,為什麽上帝會讓我在這段關係中感受到那麽受傷,說好的祝福在哪裏呢?
這時失落的情緒會籠罩著你,而或許這才是真正親密的開始。
敞開傷口,讓上帝醫治
我是一個外表上看上去極其獨立和幹練的人,凡事都以目標為導向,好像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對以前的我來說,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是最為重要的,不論是在工作還是在侍奉中;親密關係常常帶給我痛苦,對我來說這段關係很難讓我滿足。原以為找到一位基督徒男友,彼此信靠上帝,又時常一起禱告,有時候還在一起侍奉主,理應會更加平安喜樂。然而我沒想到的是,正是在與男友倍感安全的關係中,隨著對彼此理解的加深,相處時間的增長,我許多的童年創傷開始逐漸浮現。
我好像從獨立的大人變成了孩子。那個父母忙於工作,從小缺乏大人保護、被迫學會了懂事、傷心痛哭時不被及時安慰的小女孩兒在我內心悄然蘇醒。在親密關係中有好幾次,我都感受到異常受傷:因為自己在遠距離的戀愛中缺乏安全感,提出的很多看似合理的需求不能被及時滿足,讓我常常陷入深深的自憐情緒當中。對上帝的贊美之詞也瞬間消失,信任感也在頃刻間崩塌,我在失望困苦中質問上帝:為什麽會這樣?我本已非常懂事,提出的需要也清晰合理,對方應該也很容易做到,但為什麽總是要我像一個乞丐一樣不斷苛求,最終才會像施舍一樣被給予?
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羞恥和恐懼,不約而同地浮出水面;原本冒著粉紅泡泡的心陡然化作一片黑色的沼澤,又好似有火焰要從中噴出。
我對上帝和男友都充滿憤怒,許久之後才開始感受到憤怒之下原是深藏已久的受傷。當怒氣消散,淚水開始不停地、不聽使喚地湧出,從小到大被壓抑已久的傷痛被釋放後我才發現,原來這些傷痛都源於自己的童年:由於母親從小身體欠佳,常常生病,她自己都無法照顧自己;所以作為孩子的我很小就被迫學會了幫媽媽分擔憂慮,養成了遇事不能哭,要懂事聽話,壓抑自己需求的習慣。
“媽媽幫不了你,你要自己照顧自己。”
“你一定要獨立,未來自己保護自己。”
“哭什麽哭,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從小到大被灌輸的話語塑造了今天看似獨立自強的我。而在我不多的記憶之中,好像只有外婆,在小時候我被欺負,或無理哭鬧被父母管教之時,會不顧一切地擋在我前面,保護我,滿足我的一切願望。她成為了一顆為我遮風擋雨的大樹,兩歲不到的我在樹下任性自由地玩耍,展露笑容。
然而,男友不是我的父母,也不是我的外婆,我也不再是兩歲前的我了。
我已長大成人,成為看似無需旁人保護的一顆樹了,只是看上去枝繁葉茂,內裏卻是空的。
我明白,那些小時候未被父母及時滿足的需要,未被父母及時保護的遺憾,那些受傷卻又未曾被允許流出的淚水,不應全部由關係中的另一半去承擔、去彌補、去安慰,因為能夠在萬事上滿足我、幫助我、安慰我、保護我的乃是上帝,沒有一人是如祂一般愛我:那愛是完全的、是無條件的、是不會被收回的;足夠廣大、足夠有能力、足夠溫暖、足夠治愈,甚至是超越了時空。
當在上帝面前敞開傷口,我好像聽見祂在對那個無比憤怒又極度失望的小女孩兒說:
“我一直都在,甚至在你出生之前。你的肺腑是我所造的; 在母腹中,我已覆庇你。(詩篇139篇13節)”。
“你是我所親愛的,你的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你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你心裏。”(羅馬書5章5節)
帶我走進,更深的愛中
受傷的心被上帝的話語深深安慰後才看見,原來經營一段親密關係需要經歷如以色列人在曠野一般的無助、困惑,甚至是一度想要放棄;殊不知沒有一段深入的關係是不需要經歷困苦的。這過程看似艱難,但也時常能夠品嘗到主恩的甘甜:上帝對我的愛,並不是要賜下一位同為基督徒的男友,並確保不論如何他都會按照我的方式愛我、滿足我;而是不論在怎樣的境況之中,上帝都是我的幫助,都會用祂的雙手托住我;上帝給我的應許,也並不是我與男友的戀愛關係一定會開花結果,而是不論最後結局如何,祂都有能力繼續愛我、醫治我、更新我;祂會帶領我,讓我在此過程中更深認識自己,更深接納自己,也更深明白和理解他人。最為重要的是,在這段與上帝同行的親密關係中,我能更深經歷祂的恩典,明白祂的愛,最終讓我有能力走入與祂更深的愛中。
終於,我那看似尖硬的外殼被打破,心中聖靈的水流帶出內心溫柔的力量;
終於,我不再需要逼著自己成為一顆空心的大樹,因我已躺臥在祂更深的愛中。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寫在結婚四周年
作者:驚悅
當我們專注於今天,常常會忘記時間。婚後的每一個今天,組成了我們婚姻的四年。以前總覺得各樣生日節日麻煩得很,需要花心思準備,把精力消耗在這慶祝似乎就過於形式化,認為不過也罷。因為幸福確實在於每一天,而不在乎某一天。但是越生活越發現一些日子的重要。比如生日,不再關乎蛋糕和禮物,而是提醒我那個人的重要,他曾在期待中到來,也該在關係中被愛。比如紀念日,不是非要誰給誰慶祝,不是那個日子重要,而是那個人很重要。我喜歡在結婚紀念日回顧自己的婚姻,我想要在每一個今天數算祂的恩典。
如果要在四年的婚姻生活中搜索一個關鍵字,那麼我想是“等候”。我是個急性子,種子剛剛種下我就迫切期待著開花。而婚姻中彼此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成長和改變是在不經意間發現的,往往不會在我們所預期的時間內發生,因為這並不是我們的工作。結婚的三年裡我們少有爭執,較為溫馨的婚姻生活常讓我以為婚姻其實很容易。當然只要我們都願意順服上帝,建造榮耀的婚姻也並不是那麼難。養育一個孩子對一對夫妻的挑戰並不大,特別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總是帶著包容去愛,少有要求和責備。但是隨著二寶的出生,大寶的長大,我們在教育孩子的事上開始有分歧,我們每日為著家庭和孩子忙碌卻疏忽了彼此。
多少家庭為了家庭忙碌最後卻失去了家庭,在這第四個年頭裡我開始有了一些體會。我的丈夫是一個在工作上殷勤忠心的人,對家庭也很有責任感,甘心承擔著對家庭的供應。在家辦公的緣故,他每天和我們在一起,家庭和工作糾纏在了一起,常常讓他感到力不從心。他出於對我的體恤,願意分擔許多的家務,工作的時候也常常會被孩子的事情分心。我提議讓他到書房單獨辦公,他卻說就在客廳,因為這樣還可以幫幫我。我知道他是為我考慮,我也不再推脫,只是他能夠專注於工作的精力越來越少。我們一起帶孩子,他下班後也願意承擔家務,我們一起為著這個家忙碌著,每天一睜開眼就是做飯、帶娃、工作、家務。日復一日,我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他把精力放在了家務上。我們越來越少有精緻的溝通。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二寶轉眼就一歲了,我們卻在時間的蹉跎中模糊了對彼此最初的那份愛。我們每天一起做著很多事情,分工明確,也會為彼此付出和考慮,但我們的關係就像是24小時共事的同事,互幫互助互相尊重。缺乏良性溝通也成為我們關係的破口。更多是在教育孩子的事上打破沉默。我近乎指責的糾正,他消極的抵擋。我們關係的張力也越來越大,我第一次在婚姻中感受到無力的絕望。曾經的無話不談,變成現在的溝而不通。我總是試著解決問題,但對方總是在逃避。我一次次在上帝面前哭訴,我覺得婚姻太難了,我無法成為一個合上帝心意的幫助者,因為我的配偶似乎根本不需要我的説明。
上帝沒有馬上回應我的禱告,而是任憑我們各自在自我中掙扎著。有段時間因為我身體的軟弱,我的媽媽來我們家住了一陣子。一天晚上孩子們入睡後,我倆難得放在手中的事情出去走一走。月光下我們坐在長椅上,樹影搖曳,我們聊起了那個許久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在教育孩子的事上,他優先考慮的是我的感受。而我卻要求他去體恤孩子。次序的混亂會在矛盾和衝突中表現出來。我們都忘記了上帝是我們生命的首位。
疫情三年讓我們的生活受到許多影響,其中之一就是有家不能回。我也在婚後的第四年第一次回到我先生的家鄉。雖然四年裡跟公婆常常在網路上互動溝通,但當我真的來到公婆家,面對“遠嫁”這一事實的時候,一個陌生的環境,一雙不曾瞭解我的父母,兒媳婦本能的敏感與不安開始在我的裡面作祟。婚後我們一直在我的家鄉城市生活,接觸我的父母更多,所以婚後一直是我扮演著配偶和父母之間的調和者。
當我們帶著兩個孩子一同回到先生生長的地方,他在父母面前放鬆了起來。公婆對我很好,我在那裡被照顧得很好,也很放鬆,但是情感上仍有一絲的拘謹,尤其在聽不懂的方言上表現了出來。我努力跟公婆溝通,他們也耐心地用普通話向我表達,但是當我有聽不懂想向先生詢問的時候,他卻告訴我,忘了。有時候是表示因為自己能聽懂許多內容所以就自動忽略了。越是親密的關係越是需要更多考慮對方的感受。而在日久相處的婚姻中,我們理所當然地讓對方情感自助。其實關係越是親密,對彼此的期待也會越高,對彼此的包容也會越深厚。精美的房屋需要建造,婚姻的殿堂也是如此。我們最初在愛中建立的婚姻,也在日後的相處中磨滅了對方的期待,消耗了彼此的包容。
但是矛盾和衝突是我們溝通的機會。我們需要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説明對方瞭解自己,而不是在沉默中任憑對方去猜測。主動是我擅長的,忍耐是他的品格。我終於看見了上帝的工作。我雖然願意主動敞開自己解決問題,但是我需要忍耐等候。人的成長改變需要時間;上帝做事也有自己時候。他雖然願意寬容忍耐,但是問題在積壓中被遺忘,生命並沒有在破碎中成長。我學習當他準備好傾聽的時候,訴說我的感受。他也在突破自己面對質問的恐懼,主動地面對問題,和我一起處理問題。
上帝是垂聽我們呼求的,我們的婚姻是祂所設立的,祂也必負責到底,我們需要在其中順服,然後忍耐等候。這本身就是一個蒙福的過程,是憑信心不憑眼見的過程。我們耐心等候上帝,也彼此等候。痛苦的時候,等一等,那是因為上帝正在施工。祂在婚姻中借著我們彼此將對方打磨成最像祂的樣子,好使祂得榮。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讓上帝與我們的“不安”同行
作者:聖夏
不安、焦慮、恐懼、擔心,這些心理和情緒,在這個時代通過網路越來越被我們熟知。通過網路社交媒體查看他人的狀態來匹配自己的感受,這樣的行為也變得越來越普及。或許是看到朋友圈中某個朋友的旅行分享、美食分享、家庭婚姻,工作狀態的時候,認為每個人都過得比自己好的時候,不安也就從這些比較中產生。
於是我們開始立志,努力要像她們那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便開始採取各樣的策略來平復我們的情緒,消除我們的不安。我們試圖通過列計畫,通過做事情來讓自己忙碌,來壓制我們的情緒,讓自己過得好受一些。我們以為我們找到了安撫自己情緒的秘訣,但其實我們的不安、焦慮、恐懼,擔心還是毫無徵兆地出現,而我們則只能選擇被動地壓制平衡。
作為基督徒的我,也有屬於我自己的一套壓制方式,那就是靈修禱告。每當我感到焦慮的時候,我就會到上帝面前禱告,去坦白我的焦慮,但是其實我在上帝面前坦白自己焦慮的時候,只是很表面地將事情向祂坦白,並沒有求祂幫助自己去思考產生焦慮的更深層原因,而只是想上帝幫助自己,快速地去壓制消除心裡不的安情緒,幫助自己恢復到喜樂、輕鬆的狀態。
如果靈修禱告不能説明我達到我的目的,那我也會看其他輔助的屬靈書籍。在《品格至關重要》中我看到作者真實坦白自己的軟弱,講述自己的遭遇,承認自己的不足。那段時間我心裡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心裡感到一絲的輕鬆,從那時起我心裡好像開始覺得,承認自己不能、不行、做不好,好像也是可以的,因為就連信主那麼多年的牧者不也是會遇到很多自己解決不了事情嘛。上帝鑒察我的心,知道我一切心思意念(歷代志上28章9節) 因為上帝在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就在我的心裡動工。祂按照祂的時間預備我,給了我充足的時間,來讓我學習坦白承認自己的軟弱,但是這對我來說並非容易的事。
直到有一次,我再次陷入不安和焦慮的情緒中,我試圖重複之前所做的事情,但是這次似乎效果不是那麼明顯。我躺在床上睡不著,腦子不停地在盤算。心裡有個聲音問我:如果你只是想追求輕鬆開心的狀態的話,不是只有信上帝這一條路的,很多方式都可以的。所以你為什麼信上帝?相信祂能帶給你什麼?
當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只是把上帝當成了工具,一個能夠幫助我消除心裡不安的“橡皮擦”。我相信上帝有能力,但我相信上帝的能力只能夠幫助我消除不安,而不是帶領我認識那個令我感到不安的原因;又或者我不想去面對,規定祂只要消除我的不安就可以了,不要去深究其中緣由。其實是我不讓上帝作我的主,而依舊選擇自己作自己的主。
上帝也通過牧者來幫助我看到,我不安背後的原因是我自己心裡的標準,就像保羅說的:“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羅馬書7章21節)。我心裡好像住著一個審判官,誰都要按照他的標準來行事,如果是我自己沒有達到那個標準,我就會自責,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因此我總是要做些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我總是要去合乎那個標準,我心裡才會有平安。如果是我身邊的人沒有達到那個標準,我就會批評她們,會對她們生氣,甚至會強迫她們按照我的標準來行事。“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我是喜歡上帝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羅馬書7章22-23節)。因著這個原因,我時常覺得自己不受控制,更準確地說,是被它所控制、所捆綁。
感謝上帝,因為祂向來體諒愚蒙的和迷失的人(希伯來書5章2節),堅固我們的軟弱(約伯記4章3節)。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體諒以色列人的不安和焦慮,賜嗎那、降雲柱遮日,火柱照明;上帝帶領以色列人進應許迦南之地,知道以色列的恐懼和害怕,只是圍城繞三日便破敵。上帝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
我知道我能發現自己裡面不安的原因,不是靠我自己,而是上帝親自引導我查看。當我發現原因的時候,我發現自己並沒有想像那麼恐懼,而是感到被安慰、被醫治、得了安息。(出埃及記33章14節) 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上帝並不像我所想的那樣,著急處理我的不安情緒,而是允許我帶著不安的情緒來到祂的面前,讓我在不安的情緒中去看見自己內心深處與祂不一致的價值觀。好讓我的生命可以向上帝的標準調整。我也要承認這並不是說我就不會再有不安和憂慮了,但是我能夠帶著不安的情緒和信心,邀請上帝同我一起面對,為我爭戰。
親愛的弟兄姊妹,不安、恐懼、焦慮,擔憂或許使我們身心疲憊,但是我認為這也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因為有了這些情緒,我們才得以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人而已。我們更加清楚和上帝的差距,才能使我們回轉向上帝,承認祂是我們的上帝。我們實在感恩,祂是明白我們軟弱,揀選就不拋棄我們的上帝,因祂說:“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以賽亞書41章10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