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的焦慮中,5個方法幫我學會活在當下

 

作者:Rachae Chong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穆如清風

 

 

在我和丈夫剛慶祝了結婚一週年後迎來了一個好消息——我們有寶寶了!當醫生確認我懷孕時,我們擁抱,歡呼,無比開心。

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最初的興奮被早孕的不適所掩蓋——早晨的孕吐、食慾喪失和整體能量水平下降。這種情況在我懷孕前三個月中持續著,並在第二孕期中也未能消散。我感到非常痛苦,忍不住開始質疑懷孕怎麼會是個禮物。隨後,我們不得不開始為寶寶的到來做準備——採購用品、不停地研究和搜索,以及制定產後護理安排。

將重擔交給祂 

我意識到,在為成為父母而忙碌的過程中,我變得自以為是,執著於把一切都做到完美,忘記了掌管一切的是我們信實而全知的上帝。在我的掙扎中,感謝《馬太福音》11章28-30節的提醒,其中耶穌呼喚那些勞苦擔重擔的人將我們的重擔交給祂,在祂裡面得享安息。我被提醒要放棄自我依賴,把我的計劃交托給祂,深知最終引導我腳步的是祂。(箴言書16章9節)

當我思考將我的計劃交給上帝的意義時,我想到了五種方式,幫助我在這個階段為祂而活:

1·每時每刻依靠祂的恩典

自從我開始進行常規檢查和超聲檢查以來,每次就醫都帶來了寶寶成長的新發現和潛在風險,這又引發了我新的焦慮。首先,我發現我有低置胎盤,這意味著我們無法購買產婦保險。接著我被發現患有妊娠糖尿病,這進一步限制了我本就不豐富的飲食。

當我為這些擔憂而苦惱時,腓立比書 4章6 節提醒我不要焦慮,而是借著祈求將我所需要的告訴上帝,記住祂關照我一切大大小小的事(馬太福音 6章26-30節)。

儘管我們無法獲得保險,但我提醒自己,我們的平安在乎上帝,我們可以信靠祂恩典的供應。我可以依靠從祂而來的力量去適應每一個變化,而不是對我無法控制的事情感到煩惱和憂慮。

2·守護我們的婚姻

即使為人父母的責任令我感到有壓力,我仍提醒自己不要忽視我們的婚姻,而是要繼續去滋養它,因為我們彼此相愛是我孩子看到基督之愛的一個體現。即使是表達感激這樣的細微之事也能讓彼此感到被愛和被關心。

我們還專門留出時間共同研讀上帝的話語,以使我們不僅獲得育兒所需的智慧和指導,也為我們的婚姻提供支持。我學會了與丈夫分享我的恐懼,以使我們可以一起為這些擔憂禱告。一起探討我們所收集的各樣育兒建議也對理清我們對符合聖經育兒觀念的期望有幫助。

我祈禱未來當我們因如何教育孩子或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而爭辯時,上帝能幫助我們記住出於對基督的敬畏要互相順服(以弗所書 5章21節)。

3.在喜憂參半中心懷感恩

回首過去的 8 個月,我非常感激父母和公婆的支持,公婆幫助我準備健康的晚餐以適應我的飲食。我也驚奇於在經歷了無數次的檢查和隨之而來的恐懼中上帝對我一直的扶持和陪伴,祂竟然還讓我在懷孕的大部分時間里能夠繼續工作。我也感恩我的同事們對我的支持,他們知道我的身體限制,樂於替我分擔工作。

4·服侍同為母親的姐妹們

有時候,我對事事做到完美的執著讓我回避媽媽這個群體。我害怕與其他媽媽比較,從而意識到自己沒有為孩子提供“最佳”的條件。

但作為一名准媽媽,我有幸加入了教會的媽媽小組。我是在尋找嬰兒用品時瞭解到她們的,令我驚訝的是,這些媽媽在分享她們的物資和建議上是多麼慷慨。

她們樂於彼此代禱和為彼此提供實際支持,展現出了彼此分擔重擔的美好圖景!我不需要因為擔心自己不好而退縮,因為在我軟弱的時刻,我可以信任基督里的媽媽們,她們會以溫柔待我。

當我想到多麼感激她們的愛與支持時,這也讓我思考如何回報她們的愛和服侍,比如發短信詢問她們的情況,為她們代禱,甚至去拜訪她們,帶一些食物或幫忙照看孩子。

5·將所有的工作視為在服侍主

人們問我是否計劃回去工作。雖然我很欣賞全職媽媽的工作和奉獻(像我媽媽那樣),但在面對難以應對的育兒責任時,確實會有將工作視為“備用計劃”的誘惑。

但正如上帝呼召我們為祂盡心盡力工作(歌羅西書 3章23節),我提醒自己不要將選擇視為二元的——要麼工作,要麼做全職媽媽,也不要認為某一種工作比另一種更優越或更神聖。

相反,我受到鼓勵去思考如何能盡可能地養育我的孩子去敬畏上帝。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我可以參與一些有意義的工作,比如做一些時間自由的工作或更加積極地參與教會事工。

當我感受到肚子里偶爾的踢動時,想到創造主在我的子宮中如何創造著我孩子的肺腑,我不由驚嘆。祂的眼早已看到我孩子未成形的身體,祂為他所定的日子早已寫在祂的冊上(詩篇139篇13節,16節)!

願我不要忘記,我的孩子屬於上帝——他的生命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不是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待的,而是我們在上帝的恩典和給我們夠用的力量去呵護和管理的禮物,應該順服於祂的掌權。

正如我的孩子是上帝獨特珍貴的創造,我也是祂手所造的,在耶穌基督里造成,為要叫我去行善,這都是上帝早已早已預備好的。(以弗所書2章10節)。願祂使我能夠有信心,無論順境逆境,使我都能遵行祂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被領養如何幫助我理解上帝的愛

 

作者:Leah S

翻譯:奇奇

 

我在中國的一個公共場所被發現時只有幾天大,隨後被送往了孤兒院。

在我九個月大的時候我第一次見到我的養父母。我的母親回憶起第一次見到我時,我裹著厚厚的衣服,因為孤兒院沒有暖氣。她說收養我是上帝回應了他們長達15年的禱告。

在成長過程中,我從未多想我的領養問題,因為我的父母很敞開和我聊這個事情,並完全接納我。經過一段時間在非營利領域的工作和志願服務後,我找到了一份在領養機構的工作。加入該組織後,我聽到了更多其他被收養者的故事,這促使我更加反思自己被收養的人生經歷。

領養給了我三份禮物:

1.被領養給了我新的、穩固的身份
通常,被領養的孩子會質疑自己的身份和與父母的關係。在從尼日利亞回家後,我朋友的養女不斷地吃東西,擔心有一天會沒有食物可吃。其他父母也反映說,被領養的孩子常常會通過不羈的行為來測試界限,不確定他們的新生活安排是否是永久的。

儘管我從未懷疑與養父母的關係(因為我在還是嬰兒時就被領養),但聽到的其他領養故事讓我意識到領養可能會導致身份危機,以及一個人需要時間來穩定和接受他們的新身份。

我也曾為自己的身份掙扎多年,常常感到自己無處歸屬,這讓我思考這些感受是否因為我曾被遺棄和收養。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意識到我的身份危機主要是因為我在錯誤的地方尋找認可。許多不同的環境——朋友圈、學校文化、工作情況——在我成長過程中都影響並定義了我的身份。

最終,我的第二次被收養的經歷——接受基督為救主,成為上帝的孩子——使我找到了在基督裡的身份和安全感。

羅馬書8章14-15節說:“因為凡被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上帝的兒子。你們所領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

在大學通過受洗重新確認我的信仰後,我知道在基督裡的身份使我能夠抵擋世俗的影響,讓我不被世界對我價值的錯誤評價所左右。

2.領養讓我感恩於上帝對我的完全

領養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從一開始,就有與生父母分離的創傷。

就我而言,這也意味著我是與我有著不同文化背景且思維方式截然不同的養父母一起長大的。我對書籍和學業的興趣與我父親的農業背景以及他對與機械有關的戶外工作的熱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記得坐在常青藤大學的申請表前非常迷茫,而我身邊是從未上過大學的養父母,我當時真希望能有一個人指導我一下。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理想化了基因的關聯性,認為那是我所缺失的一部分。但自從成為基督徒後,我開始理解有一位創造我肺腑並在母腹中奇妙地造我的父親意味著什麼(詩篇139篇13-14節)。祂以我所是的方式造了我,因此唯有祂才能真正瞭解我。

知道上帝是我的供應者和力量使我在沒有榜樣可以指引我的領域感到不那麼孤單和缺乏支持。我不再向他人尋求那種只有在基督裡才能找到的歸屬感和引導。

3.領養幫助我理解無條件的愛

我們的許多關係(例如工作、生意,甚至是友誼)往往是基於交易或預期的相互回報,而不是愛的承諾。這就是為什麼選擇愛一個毫無回報的小孩是多麼具有變革性。

在領養我時,我的父母承諾愛護和保護我,並在法律上承擔起了對我的責任。

即便在我拒絕和反叛他們的階段,他們也始終堅定、充滿耐心和為我禱告。他們沒有對我有任何期待,無論是我該追求什麼職業,還是我是否應該在他們老年時住得近一些以照顧他們,而只是鼓勵我遵循上帝為我生命所定的計劃。

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反映了上帝的恒常性,以及真正的契約之愛是由施與愛的那方所選擇的,而不是基於接受一方的優點。

領養總是始於失喪,但領養本身並不是那個問題。它是對破碎環境的不完美卻美好的解決方案。

上帝利用領養所引發的許多問題(例如,我是誰?我屬￿哪裡?誰瞭解我?)讓我看到祂是我的供應者。祂還借助我的養父母通過具體的、日常的愛來讓我感受到祂的愛,並讓我看到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和凡事忍耐的意義(哥林多前書 13章4-8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好奇怪,我竟然不介意我老公不幫忙做家務了

 

作者:可悅

過年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老公最近很久沒有幫忙做家務,或者主動照顧孩子起居(除了陪玩)了。比這更讓我心頭一驚的是,我竟然一直沒有意識到,也沒有因此生氣。這,實在太奇怪了!

我不是一個很介意老公一定要分擔多少家務的人,因為我很享受做家務,也覺得自己家務做得挺有效率的。但在結婚之前我就通過讀各種婚姻預備書籍有概念:夫妻應該分擔家務,哪怕只是倒垃圾。然而結婚後,我發現我的先生更喜歡工作,而非家務。雖然他不抗拒做家務,但要他每天固定分擔某一項家務對他來說不現實。他總是說:「如果有什麼需要做的,告訴我具體做什麼就好。」但其實他因為工作關係,並不是時刻都能在我需要他幫忙的時候出現,所以他參與家務的時間,真的只是偶爾。最後連垃圾都沒辦法幫忙倒……這實在是打破了我心中對好老公的定義。

 

你對好老公的定義是什麼?

因為結婚之前,我們都已經信主,所以我對我的老公有很多「基督徒丈夫」的期待。比如謙卑、疼愛太太,特別是表現在主動分擔太太家務這方面。如果結婚,我期待我的先生會主動掃地、拖地,這簡直就會是我心中的超級英雄;如果有小孩,我希望他可以半夜起來給寶寶餵奶,至少每天幫孩子洗澡或讀故事。但實際的畫面跟我的想像實在相去甚遠。一開始,我會因為自己想成為一個不抱怨,有無限包容的賢妻良母而忍耐。但忍著忍著,各種奇怪的想法就開始跑出來:「他怎麼可以這麼自私?完全看不到其他人的需要,只知道坐在那裡等待被服侍?」 「他父母太溺愛他了,小時候什麼家務都不讓他做,所以他現在完全沒有想法要參與家務!」 「我們出門在外,他又沒有在工作,為什麼還是我從早到晚照顧小孩,他在那裡刷手機?這太不公平了!」有的時候,我還可以開玩笑跟他調侃,說很抱歉自己沒有辦法跟他一起刷手機,因為我還要幫小孩子洗澡。到後面,這些內心底的怨言因為日積月累沒有正確地梳理就爆發了,會覺得跟很多其他我們關係中的問題一樣,不愛做家務就是先生不夠愛我的證據。

接納我?接納他?

我以為上帝會立即批評處理我先生,為我伸冤。畢竟很久以前我有在祂面前謙卑,先改變過自己。沒想到,這次還是一樣的配方,祂呼召我先審視自己。我開始整夜睡不著覺,而我老公睡得安穩得不得了。我不敢相信上帝是想讓我先跟祂認罪道歉。我不敢相信,就算我聽兩個小時的聖經,不停地聽讚美詩,我也還是睡不著。做錯或沒做好的,不是我老公嗎?在睡不著的時間裡,我實在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了,只好開始禱告起來。我先來到上帝面前,告訴祂我內心的傷心、委屈,順便告訴祂,我知道我應該為我的老公禱告,但是我真是一句都禱告不出來,因為我內心充滿了憤怒,也充滿了恨。於是我又開始向上帝認罪,為我的不原諒和苦毒道歉。這些積累的怨氣讓我變成了一個容易生氣的人,我也變得對他人不再有恩慈。我不能很好地透過祂的眼光去接納欣賞我自己,在遇到麻煩的時候也不再去仰賴上帝的恩慈。我開始用人的眼光去看我自己,而不是上帝的。不管外界對我的影響是如何,我的責任應該是守護好我的心,在上帝面前做一個祂喜悅的人——一個依靠祂,在祂裡面有安全感,又可以因著祂的愛去愛人,溫柔待人的人,哪怕是對待仇敵。而不是一個被灰心、失落、怨恨充滿,而無法為他人禱告的人。

 

 

新造的人

我一直以為信主後我就是一個新造的人了,卻不想信主十多年後,上帝在我裡面還有許多更新的工作要做。並且更新的程度,簡直是從裡到外。以前看不到,或不想面對的自己身上的問題,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原生家庭的問題都更多地顯露出來。我很想說,我認錯禱告後一切就都好了。的確是那樣,只是不是一夜之間。我開始在我的生活中一點一點做出其他的改變。這當中包括尋找專業的輔導,調整自己的時間分配,甚至包括鍛煉身體。我把自己和自己的時間交到上帝的手中,把自己對人事物的評判交到祂手中,把我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交到祂手中,也把價值觀交到祂手中,由祂重新塑造。這當中,我會困惑,會懷疑,也會需要等待自己的突破,但我知道,前面有出口,祂在引領我。
回到我先生的事情上。我沒再去管他是怎樣對待的我,或者他是怎樣做丈夫這件事情很久了。當然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有碰撞,我會「舊疾」複發。但規律就是,當我越多地關注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而不是我與先生的關係,或者我先生與上帝的關係時,我們兩個成長的空間就越大,速度更快了。我的先生還是不會主動做家務,但這對我來說已經不再是問題。因為我不再需要他成為一個標準的好「基督徒丈夫」。我開始明白,人沒有標準模式,關係也沒有標準模樣,就像人不能有刻板審美一樣。我的老公不愛做家務,不代表他不愛我,或許是他成長的經歷或個性讓他想不起主動承擔家務,與其改變他,不如從其他角度欣賞他以及用其他方法解決家務問題吧。比如,他很喜歡工作,那就讓他多工作,賺的錢給我花吧,哈哈哈哈。但在改變我的時候,上帝也在我的先生裡面做了更新的工作,讓我都快認不出來了。所以,在請上帝改變我們的另一半之前,快請上帝改變我們自己。你不想更早成為上帝手中那無比美麗的作品嗎?

福杯與苦酒——面對不信的親人,我的盼望何在?

 

作者:清晨

有聲播讀:佳音

 

 

這是一個滑向死亡的世界,生活在這裡的一切都在慢慢消逝,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不敗的花,失去是不可避免的。越是珍貴的,所愛的,我們就越是難以接受離別。有些人匆匆經過我們,失去他們就像荷葉上不痛不癢劃過一滴水珠,有些人呢,深深編織在我們自己的生命經緯之中,那些失去是刻骨銘心的,幾乎自己的靈魂也被狠狠撕裂,隨著逝者沒入死蔭。那時的眼淚,是多麼沉重,那是靈魂的決堤,生命的哀鳴。

關於失去的故事太多了,多得讓人心悸,又讓人麻木。數不清的過來人,將自己的故事在淚水裡浸過,鋪在紙上,多少年的風乾沉澱過後,觸目仍是刺痛。死亡在大地上遊行,叫囂著:我是你們的宿命!但人心天生會滋生愚昧,死亡太常見,以至於我們不以為可怖,反習以為常。死亡雖近,但前頭也還有幾十年的日子,既然無能為力,何必自尋煩惱,不如吃喝快樂吧,等到死亡忽然來敲門的那一天再痛哭便是了!

可是死亡既不是無藥可救的,也不是忽然來臨的。

我們所信的真理安慰我們的心,告訴我們,基督來過,祂必再來,那時死人都必復活,對於信的人,今生的分別,不過是暫時的煎熬忍耐。但是我們的真理也將真相直白地告訴我們,那不信的人,要承受上帝的忿怒和永恆的死亡。一方面,我們不像外邦人對死亡絕望,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像他們可以粉飾死亡。他們常常幻想失去的人變成了天上的星星,或是一廂情願相信他們生活在天堂,借此聊以自慰,我們卻不能如此自欺欺人。如果我們愛的人不信福音,走入了死亡,那沉重的真相就壓在我們心頭,這大概是最絕望的失去吧。我們明知道一條活路,一條死路,卻眼睜睜地看著我們愛的人走了死路。

上帝要我們喜樂,但是我若不憂心我家人的歸宿,只顧著歡歡喜喜享受我自己的永生,看起來是滿有喜樂,我自己卻知道,這裡面有我冷漠自私的罪名。

而且我想我有時候是過於“喜樂”了,時常忘記墮落與救贖,死亡和審判才是貫穿始終的主題,反而本末倒置,滿心滿眼只有我自己今生的生活。我若憂愁,多半是因為生活遇到了什麼麻煩,我若喜樂,也是因為我的生活順遂。我把上帝的救恩故事縮小,小到只有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這麼大,小到只看到“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不為靈魂的得救喜樂,也不為靈魂的失喪憂愁。這種“喜樂”,不過是一種情緒,而不是一種信仰。

我為我那不信的家人真正擔憂過嗎?有的,但是我的愛不足。我每天都要在禱告時提到他們的名字,切切地求上帝憐憫他們,領他們認識真理。我的父親,不善表達,有時倔強又固執,和他的交流總是被他用父親的權威草草作結收尾,拒絕真誠深入的交流,不肯表達他自己,也不願繼續聽我說;我的外公外婆,年事已高,死亡的威脅對他們來說尤其緊迫,但是也正因為他們年老,他們的思想也尤其固化,外公還是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我對他們格外掛心;還有我的弟弟,正在人生成長塑造的關鍵期,我多希望他能在年少的時候就認識上帝,不要隨從世界的潮流,能夠一生走在正道上,但是也正因為他年輕,他的心幼稚也叛逆,曾和他進行的幾次交流都無功而返。

但是我的努力卻僅止於此,我似乎也只有在每晚禱告時提到他們,在平常更多的時候,明明現在的通訊如此發達便捷,我卻也不和他們多交流,也不聯繫關心他們,甚至也很少想到他們。若說我愛他們,唉,這是多麼膚淺的愛呀。距離我這麼近的靈魂正搖搖欲墜,我卻幾乎熟視無睹,只為我自己的生活瑣事牽腸掛肚,我的喜樂憂愁都很少與他們相關,很少與上帝的國度相關,若說我有信仰,唉,這是多麼膚淺的信仰啊。

我知道,我曾經也是像他們一樣的人,閉目塞聽,像那黑暗不願接受光,但是上帝還是敲開了我的心門,去除了我的石心,給我一顆肉心,讓我可以認識祂、愛祂,也更好地認識人、愛人。如今,上帝既叫我重生,給我這樣嶄新的生命,我的心就不能再和曾經一樣只想著自己,對我所愛的人堅硬如石。而那真實的愛不是誇誇其談出來的,而是用火把點燃火把,生命點燃生命。上帝垂聽我的禱告,但我也需要行動,也許我正是祂用來挽救他人的管道。

我的性格是不愛交流,但這也許正是我應該付代價的地方,比如說此時此刻就拿起手機關心家人的生活,在日常的點點滴滴中向他們分享上帝恩典的灌溉。畢竟,我怎麼能口口聲聲提到愛,卻在真實的生活中,不願付出代價作出愛的行動呢。最後的結局是如此緊迫,容不得我掉以輕心。

但是,如果最後那不可挽回的失去還是發生了呢?我想大衛是有智慧的人,他說:孩子還活著,我禁食哭泣;因為我想,或者耶和華憐恤我,使孩子不死也未可知。孩子死了,我何必禁食,我豈能使他返回呢?(撒下12:22-23)

我只好禱告,切切地求主給我信心,讓我像大衛一樣能得寬慰,又能像約伯那樣宣告: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上帝是掌管萬有的上帝,祂有權掌管人的生命,而祂也是滿有慈愛的上帝,祂雖在高天之上,卻絕不會輕看渺小人類的悲痛和眼淚。基督曾飲了死亡和被棄的苦杯,我們的哀傷祂都切身地懂得。沒有人比祂更懂得愛,沒有人比祂更深地體會過與所愛隔絕的黑暗和痛苦。祂按著自己的形象造人,給人靈魂,教會人愛,可是因為罪,我們也會因為愛而哭泣,我們流的淚,祂都看到,都理解,都收納。我們的上帝在天上垂看,與我們一同等待。看哪,那給我們的應許是怎樣的: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21:4)

是的,我相信,那一切的眼淚中也包括我為親人的失喪而流的淚,上帝的奧秘是難測的,祂的應許卻是信實的,我不知道我要如何得安慰,但卻相信我一定會得滿足的安慰,那時我們必要從心底裡發出感恩和讚美:天地萬物的主,感謝你,你的意思原是好的!

在這個世界上,最沉痛的失去,就是靈魂的失喪,面對這樣的現實,除了信心,我不知道還能靠什麼活著,除非上帝的話語托住我,我就難以得平安和喜樂。今生是需要忍耐等候的,但仍是有盼望的。也許,如果不是我的親人朋友的悖逆,我便不懂得以上帝的憐憫為懷,不懂祂為靈魂失喪而感到的心痛,又哪裡會懂得傳福音的急迫。

死亡不是無可救藥的,那福音已經賜給我們;死亡也不是忽然來臨的,它是在很多年裡一點點逼近,一步步蠶食,多少人正在被它蠶食,可是還沒到最後,還可以回轉。上帝用肉心換了我的石心,讓我這坐在黑暗裡的人,也看到福音光明的照耀。我便沒有理由麻木淡漠,推卸責任,卻要在我愛的人中間,不信的人中間作光作鹽,作福音的使者;神有至高的權柄和完全的智慧慈愛,我就相信,祂必要救我離開因愛而生的憂傷困苦,最終我會明白,無論是失去還是得著,一切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這是我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安慰。雖然這酒在我口中發苦,但我手中的杯仍是上帝賜我的福杯。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