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職媽媽就是沒有理想嗎?

The-Most-Ideal-Job-Stay-At-Home-Mom

作者:Christine,美國

在中學時,我有一次跟朋友聊天聊到了各自的夢想。忘了當時的我是想當維權律師還是宣教士。反正後來在團契的小組討論中,導師叫我們寫下自己理想中最完美的工作時,我心想,世上哪有完美的工作呢?於是便寫下了「全職媽媽」。

先前與我聊天的朋友驚訝地看着我說,「全職媽媽?你之前不是很有理想的嗎?為什麼突然想當全職媽媽?」

這讓我不禁想到,當全職媽媽就是沒有理想嗎?

在那之後,過了好幾年,我在懷第一胎時看了一本我媽媽送我的書,書中提到一位名叫撒拉·愛德華的女士養育了11個兒女的故事。

撒拉·愛德華(Sarah Edwards)出生於十八世紀,是約拿單·愛德華牧師(Jonathan Edwards)的妻子。由於愛德華牧師平常十分忙碌,所以養育孩子的責任大部分都落在撒拉身上。撒拉在管理家事方面很有能力,而且也以公平仁愛的方式教養兒女。她要求孩子不但要順服父母,更重要的是還要順服上帝。而且在每個孩子還未出生以前,她就已經開始在為他們禱告,並讓他們從小也跟着一起禱告。這是因為撒拉很清楚,要養育出一個不朽的靈魂的責任是何等地重大,以至於她常常會邊做家務邊為此禱告。

然而最小的孩子未滿一歲時,愛德華牧師忽然被教會解僱了。家庭突然失去了經濟支柱,導致撒拉不得不外出工作。但沒多久,愛德華牧師便帶着全家一起到印第安的一個村莊當宣教士。孩子們因此失去了很多在原本國家中生活的優勢,一家人也過着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在印第安服侍了8年後,撒拉與丈夫卻忽然相繼去世,留下孩子們,其中最小的才8歲。

如此一生,談何功成名就呢?

或許在我們世人眼中,這位“全職媽媽”的一生並沒有所謂的大成就。然而,撒拉·愛德華的後代當中,卻孕育出了13位大學校長、65位教授、100位律師、1位法學院院長、30位法官、66位醫生、1位醫學院院長、3位美國參議員、3位市長、3位州總督、1位財政部長、1位副總統,以及過百位的牧師和宣教士等。撒拉·愛德華忠心地養育了上帝所賜給她的孩子,而她對這世界的貢獻,竟遠遠超過任何人在工作上的成就。

當我們去衡量其他人是否有所成就時,常常看的是他們有沒有豪宅、名車,做什麼工作,或賺多少錢等。甚至有時侯我們可能也會問他在社會上有什麼貢獻,似乎只有身家過百萬、或拿了某某傑出獎項的人才能稱之為成功。

當然,有所成就或擁有財富並沒有錯,但問題在於我們將我們的心思意念放在哪裡?是放在屬世的事物上還是在那永恆的天國里?聖經告訴我們,「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馬太福音6章20-21節)我們應當尋求的不是在地上有安穩的生活、有很好的成就與財富,更不是尋找世人的認同。我們應當尋求的是那天上永恆不變的財寶。

那麼對於我們,上帝看重的是什麼呢?祂看重的是我們對祂的忠心。如同上帝使用撒拉•愛德華的忠心來成就了她從未想象過的大事一樣,只要我們忠心尋求祂,以及在祂所賜予我們的一些事上忠誠與祂,祂也必使用我們成就祂的計劃,這樣我們就是為自己集財寶於天上。

現在的我在家當全職媽媽,每天有許多機會給我兒子述說上帝的偉大。因此我時常向上帝禱告,祈求祂賜給我如撒拉那般的辛勤與忠心,並希望祂也能使用我,好讓我每天與丈夫兒子相處的時間得以見證上帝的恩典。

最後,願我們能如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3章14節所說,「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功成名就)

小凱:中國比加拿大更像家

中国比加拿大更像家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譯:顧靜,中國;封面繪圖:閃電小熊,中國

小凱(化名)有着一頭棕色的頭髮和一雙灰藍色的眼睛,說著一口標準的加拿大式英語。因此,對於初次見面的人來說,聽這樣一位18歲的姑娘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並說自己裡面其實是「半個亞洲人」時,都會非常驚訝。

不僅如此。和大部分同齡人不同,這個低調的年輕人沒有選擇直接去上大學,而是暫停了學業,到離出生之地千里之外的地方——中國,去教小孩子學英語。

如果問她為什麼做這樣不同尋常的選擇,她的答案很簡單:中國是她留下記憶最多的地方。小凱在家中八個孩子中排行第二,雖然出生在加拿大,但從小隨父母在中國不同的地方長大,直到15歲才回到自己的祖國。這之間她還在菲律賓生活過一年。

在中國生活的日子不僅使小凱愛上了這個國家和這裡的人們,並讓她看到這裡孩子們的需要。在她長大的地方,童年的小夥伴剛滿六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而在此後的六年裡,她們都要遠離家人,每年只能回家呆兩個月。

所以,當她在加拿大完成了高中的學業,並在聖經學校學習了一年以後,便決定不像她的朋友們那樣直接去上大學了。18歲的小凱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下,決定返回中國,到寄宿學校去做一名志願者老師。在談到怎麼會有這樣的決定時,她說:「是爸爸讓我有了這個想法,而上帝給了我信心」。

小凱知道,很多人不能理解她暫停學業的決定。對她的高中同學來說,高中畢業之後一般都直接上大學,他們的世界就是鄰里和學校。但對小凱來說,這是難以理解的生活狀態。她說:「我很開心自己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

當然,她的朋友們大多也不會明白在異國他鄉不斷地換地方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小凱出生后不久,一家人就搬到了中國,兩年之後去了菲律賓,一年之後又回到中國。過了三年,一家人又搬到中國的另一個地方,與當地的少數民族傈僳族人生活在一起(傈僳族人通常分佈在緬甸、中國西南部、泰國以及印度的山區)。

很多小凱的同齡人都對她在跨文化背景中非同尋常的童年感興趣。與她在加拿大的同齡人不一樣的是,小凱的青少年時期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姐姐以及其他跨文化背景的小孩一起逛海灘、爬山和爬樹度過的。她回憶道:「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爬到山上去給我家養的羊找飼料」。

意想不到的是,當小凱一家為了幫姐姐開始大學生活而搬回加拿大時,15歲的小凱卻遇到了最大的挑戰。

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適應過程。她說:「我有六個月都陷在抑鬱症當中,因為我根本不想待在加拿大。我覺得我當時可能還沒有準備好適應那裡的生活。我很想念在中國的朋友,我覺得加拿大人跟我很不一樣。我害怕永遠也找不到一個真正能理解我的朋友了。」

她甚至開始生上帝的氣,覺得上帝沒有給她能夠分擔困難的朋友。但後來上帝對她說話,讓她明白自己已經把友誼看成了高於上帝的偶像。

當意識到自己把人生的價值和幸福建立在是否得到友誼上,而不是上帝本身時,她開始悔改。「我告訴上帝‘你是我的一切。擁有友誼很好,但是我也可以沒有它。我可以被你所滿足。’說這話時,我在加拿大還是沒什麼朋友。」

就在小凱向上帝悔改之後不久,上帝賜給她一些關心她的好朋友,其中有一些還是基督徒。

如今,除了大姐,小凱全家都回到了中國。對於小凱來說,回到中國的感覺就像回家一樣。她希望作為寄宿學校里唯一的基督徒老師,自己能夠給孩子們帶來正面的影響,讓他們能夠感知上帝的屬性。她說:「真希望上帝可以使用我,讓孩子們知道上帝是誰,並幫助他們更加靠近上帝。」

雖然小凱不知道這樣的生活會持續多久,但她確信:拿到大學學歷(最好是教育學學歷)之後,自己還想繼續教書。「我想去菲律賓教書,教孩子,尤其是那些不被人們重視的被寄養在別處的孩子們。我想成為一個讓他們感到被珍視,可以與他們分享上帝的好消息的老師。」

當小凱11歲認識到自己的生命屬於上帝時,就曾承諾委身上帝,現在她要實現自己的承諾。她說:「祂給我生命,對我有一個計劃,因此,我要讓祂在我生命中完成那個計劃。只有這樣,我的生命才會真正有意義。」

對於雅米提出的問題:「為什麼做現在在做的事?」小凱回答說:「我知道上帝愛我,對那些還不明白上帝的愛的孩子們,我很有負擔。我希望他們能明白上帝愛他們,也希望他們能和我一樣,在基督里找到確據與平安。」

 

*此文章英文原文和翻譯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當家人反對我信主的時候……

girl-672254_640

作者:Sunny Pan,台灣

我今年22歲,是個基督徒,如果你問我:「你的人生有沒有過什麼苦難?」我會說:「家庭攔阻」。這是許多一代基督徒可能會面臨到的問題,我不敢說我的苦難有多大,但那的確是我到目前為止經歷過最大的苦難。

第一次經歷上帝

我出生在一個傳統信仰的家庭裡,雖然聽說過基督教和上帝,但我不認為這位上帝與我有任何關係,更沒想過有一天我會信主。直到四年前,我還是個高三的學生,必須要面對上大學前的升學考試。那時的我因為想實踐自己的夢想,所以很期待能考上理想的學校和科系,然而因為太過在乎,所以變得患得患失,漸漸失去了喜樂,人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就在同一年,我認識了上帝,才了解到原來上帝對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一個美好的計畫,我不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抓,只要完全信靠祂、按著祂的旨意走,我就能得著一個豐盛的人生。當我選擇跨出信心的步伐並試著相信祂時,上帝就接手了我所掛慮的一切,我的心也開始感到無比的平安。那是我第一次經歷上帝,從此,我便決定一生跟隨。後來上了大學,我才正式進入教會,但那也正是風暴的開始。

心碎的聲音

我家的生活雖稱不上富裕,但一家人和樂融融地住在一起,倒也還算幸福。對我來說,家人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要做任何事或決定時,他們總是我最好的諮詢者和支持者。因此,我很享受和家人無話不談的感覺,所以即使明知道家裡是拿香拜拜的,我還是想讓家人知道我信了耶穌,也去了教會。殊不知,爸媽一聽到「教會」兩個字就很反彈。一開始他們以為我只是玩玩,但隨著我去教會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他們的反對也越來越激烈。我永遠不會忘記有一次聚會完回家,爸媽對我說他們沒有我這個女兒,說我不孝,要我搬出去住,甚至要我休學。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就像匕首一刀又一刀地刺入我的心,那是我第一次聽見心碎的聲音。哥哥也因為我傷了爸媽的心,不再跟我說話,爸媽不接受我,哥哥不諒解我,一些親戚長輩也不支持,我就如同家中的罪人一般,好幾個夜晚都哭著入睡,我不懂這樣的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進窄門、走小路

有時,在教會可以聽到同樣有家庭攔阻的弟兄姊妹的見證,有人為了信耶穌被爸媽趕出家門,有人則是被打,當然也有人的攔阻沒那麼嚴重。但無論攔阻是大或小,上帝對每個人的計畫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當揹負的十字架。上帝祂認識我們,並知道我們可以承受的有多少,然而,重點是我們是否有用盡全力走到最後一刻?

還記得爸媽要我搬出去住時,我真的差一點就要賭氣走出家門。那時,我所有的思緒都被情緒所佔據,我難過到極點,我以為「搬出去」就是我要揹的十字架,殊不知我只是在為自己找一條比較好走的路。就在我想收拾行李的時候,我教會的輔導打電話給我,她要我死都不能主動踏出家門,除非我爸媽真的把我拖出去。當時的我雖然一點都不明白,甚至覺得有些不情願,但我仍然選擇順服。事實上「搬出去」比「留下來」要容易得多,在跟隨耶穌的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常想選擇較輕的十字架去揹,但那真的是上帝所期待的嗎?耶穌為了完成天父旨意、為了救贖我們,所受的苦楚不比我們更大、更艱難嗎?耶穌在被捉拿的那個晚上對上帝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馬太福音26章39節)願耶穌基督捨己的心志可以時時提醒我們。

世上的光

我很感謝當時教會小組的輔導,在我信主初期面對這樣的逼迫時不斷地鼓勵我、堅固我,並且給了我許多聖經上的教導。聖經上說我們是世上的光,「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馬太福音5章15節)如果我離開家,或許我會面對更少的不快,但待在家中,卻可以讓家人有機會看上帝在我裡面的工作。我願意上帝在我身上的奇妙工作也給家人帶來祝福。也許有許多事是我們不明白的,但因著相信上帝、相信祂對我們的計畫與帶領都是好的,就會有勇氣繼續走下去。

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

人的一生當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患難,但那些患難之所以發生在我們身上並不是上帝要惡整我們,而是上帝要在過程中試驗我們、熬煉我們,使我們可以承接祂更大的使命。這就如同舊約聖經中大衛擊打歌利亞的故事一樣,上帝沒有讓大衛直接去面對身形巨大且自幼作戰士的歌利亞,而是在那之前先讓他去面對兇猛的獅子和熊(撒母耳記上17章34-36節)。

信主四年了,雖然四年來大大小小的逼迫與攔阻不斷,但感謝主我仍然住在家裡,大學也順利畢業,和家人的關係也不再那樣緊張。這對當時處在苦難中的我來說是完全不敢想像的事,雖然家人還是很反對我信耶穌,可能三不五時仍會冷嘲熱諷一下,但上帝的恩典是夠我用的。從我遭遇家庭攔阻後,就聽說過這將會是一場馬拉松式的爭戰,或許不會這麼快結束,也不知道會持續多久,但我相信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現在回想起來,仍然很被當時的經歷給激勵。雖然當時很心碎,但卻能感受到上帝真實的安慰與同在。哥林多後書1章4節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雖遭遇患難,但其實也是祝福,為的是能更貼近上帝的心意,深刻地記得與祂一起走過的路,並安慰同樣處在患難中的人,成為別人的祝福。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面對苦難)

那天,我被告知再也不用回家了…

worried-girl-413690_1280

作者:佳恩,台灣

我從小就生長在一個思想封建、重男輕女的家庭裡。因為父母只生下了我跟妹妹這兩個女兒,所以祖父母完全無法認同母親,並時常刁難她,而爸爸更是常常對母親言語暴力。除了母親之外,他們更會限制我跟妹妹的生活,例如他們不讓我們跟鄰居交朋友;不准我們吃好吃的東西;甚至認為女孩子未來總要嫁人,所以便不讓我在該上學的年紀時上學。

直到有一天,在我小學寒假到外婆家住的期间,父親打来了一通電話,告訴我們以后都不必再回家了。而且在我們被迫離開家裡之後不久,父親就再娶了,為的是可以生個兒子來傳宗接代。此事之後,媽媽一直都感到非常自責,擔心我們沒能在一個健全的家庭長大。但感謝上帝的是,外婆和舅舅們都很樂意接納我們,幫助我們,讓我們有個地方可以落脚。虽然這看起來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但這個生活上的轉變卻成為我們日後生命中的祝福。

媽媽在我和妹妹還未出世前就已經信主,但因為之前家庭的緣故,無法進入教會聚會。當我們被逼離家之後,反而使媽媽有機會帶著我和妹妹走進了教會。從此我的生命也開始改變。

1.上帝是完全的愛

我原本以為離開了祖父母的家就可以擺脫原生家庭所帶來的痛苦。但慢慢長大之後,我才發現這些傷害給我在家庭和人際關係上帶來了很深的負面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常常覺得沒人愛我,並且時常想知道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到底是什麼?我為什麼要活在這世界上呢?我又是誰呢?

感謝上帝,自從我去到教會後,這些問題都有了答案。教會的牧師、師母還有弟兄姐妹們,一直不斷地關心我和我家人,讓我從中慢慢體會到天父的愛。我這才明白,原來上帝就是那完全的愛,我人生的價值並非由世界來定義,因為我是祂眼中的至寶,是祂最寶貝的女兒,而祂是我最完美的父親。唯有上帝,才能讓我百分百地信靠祂。

2.選擇饒恕帶來改變與醫治

歌羅西書 3章13節說,「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有一天,母親透過這段經文,教導我和妹妹要饒恕父親。當我因著上帝的愛選擇去饒恕父親,不再埋怨他時,上帝其實也在慢慢地醫治我、改變我,使我懂得如何去愛我的家人。

某天,我們去探望因工作意外斷了手的父親。他向我們道歉,並表示他对当年的事情感到非常自責,而且也對我們有許多的虧欠。聽到父親這麼說,我們就與他分享上帝的愛,也跟他說,“我們已經原諒你了。”如今我們常常與父親保持聯繫,而且他以前易怒的脾氣也已改變許多,變得溫柔和善了。後來,我和妹妹也在事隔13年後再次回到祖父母的家去探望他們。他們很高兴能看到我们,並且對於過去的事情感到非常抱歉,希望能得到我們的原諒,還說要我們時常回去看他們。

感谢主,祂不只醫治了我,也在我們家中作恢復關係的工。祂是那位恢復破碎的關係,全然醫治我們的傷痛,改變一切不可能的全能上帝!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