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不換教會

berdoa-1024x613

作者:Lim Chien Chong,新加坡;翻譯:劉學鳳,中國

Chien Chong曾在新加坡一家初級學院(Junior College)任教6年,於1998年全職加入新加坡青年歸主協會(Singapore Youth For Christ),以下簡稱SYFC,並與2005年成為SYFC全國總監。Chien Chong目前在教會擔任講道和聖經課程的服侍,同時在新加坡的多加教會、青年團契參與佈道、培訓和教導的工作。Chien Chong結婚14年,育有兩個可愛的男孩——Joshua(10歲)和Elijah(7歲)。

「 你是說這麼多年你還在同一家教會嗎?」兩年前,有人向我提出這個問題。

提問的朋友分享說對自己的教會非常失望,並在想有什麼理由讓自己留下來。這個問題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至今還留在35年前我十來歲時參加的教會。

簡單介紹下我的教會。這些年來我們教會的平均出席人數一直保持在一百左右,期間有新人加入,也有人離開,還有一些出去建立了新的教會。

對於我的教會,我也曾經面臨和其他很多人相同的掙扎和問題,比如觀念不同、對於優先項目的安排有不同理解、對帶領人員和某些成員不滿、也在應該如何講解上帝的話語上有分歧。

曾有朋友邀請我到他們的教會,但我都拒絕了,並不是因為我對教會沒有失望和沮喪。我也確實認為教會可以組織得更好一些,會眾也應該對上帝的工作更感興趣並更多參與其中。儘管如此,我還是決定留了下來。

這讓我有時在想:我留下來的動機是什麼?我留下來僅僅是因為懶得改變嗎?難道我不應該對教會有合宜的期待?如果我的教會不達標,我不應該離開嗎?

保羅在以弗所書2章19的話語幫助我明白了什麼是教會,以及教會的作用。雖然這節經文指的是普世教會,但也幫我形成了對自己教會的看法。

1.教會是一個國和一個家
「(你們)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裡的人了。」(以弗所書2章19節)

我們既是上帝國度的子民,也是擁有同有一位天父的弟兄姊妹。我可以選擇讓誰成為自己的朋友,卻無法選擇讓誰成為自己的家人。既然如此,我就應該向對待家人一樣,委身去適應教會的弟兄姊妹,與他們建立關係,並同他們一起來解決教會的問題。

大多數時候這並不容易,但我知道我需要努力去理解他人並與大家交流,有時候還要在其中調解斡旋,因為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我們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價值觀,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作為家人的身份。

2.教會是以上帝的話語為根基的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以弗所書2章20節)

對於上帝的子民來說,上帝的話語是中心。這也是為什麼有的教會把講壇設立在教會的中央來提醒我們真理的重要性。很多人就因為感到沒有得到很好的餵養而離開了自己的教會。

我理解其中的掙扎。我可能不是每個周日都能在教會經歷靈命上的更新,但我需要在與上帝的每日同行中被祂的話語更新。每周的講道不能取代我對上帝話語每日的默想。即使我沒有在教會得到令自己滿意的靈命餵養(這並不是說我在教會裡什麼都沒有學到),我仍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與他人有建設性地分享我從上帝的話語中所學到的功課。這些功課可能是在正式的場合中學到的,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場合中學到的。

3.教會是以耶穌基督為根基的
「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以弗所書2章20)

作為基督徒,我們是耶穌基督的追隨者。我們的生活,不論是公共生活還是私人生活,不僅必須根植於上帝的話語,還要根植於基督所做的工以及我們與祂的關係。

如果我宣稱自己追隨耶穌,但我的生活方式、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如何處理與他人的不同之處上反應不出耶穌的品格,這就非常諷刺了。另外,耶穌死在十架上,已經讓我與上帝和好,也與人和好,我沒有理由不去追求和諧、和睦。

4.主親自建立教會、並使之連接和成長
「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上帝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以弗所書2章21-22節)

雖然我非常盼望我們教會在力量和數量上有所增長,但我要不斷提醒自己,讓教會成長的是主自己。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忽略那些使會眾離開的因素。我們應該誠實好好地查驗一番,看我們的教會生活對每一個人都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可能有很多方面等待我們去改進,這樣我們才真正活出上帝子民的樣式。

然而,我知道我需要耐心,因為人的改變不是在一夜之間。而且,任何人心的改變都需要上帝做工。這意味着我應該更多地為自己的教會禱告。

所以對於「你是說這麼多年你還在同一家教會嗎?」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是的,為什麼不呢?」我自己的生活中還有很多方面等待我去完善,與其他教會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我的教會並不完美,我也不完美。事實上,這就是我們作為上帝的子民聚集在一起的原因嘛。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教會生活)

如何看待教會領袖的失敗

When-Our-Church-Leaders-Fail-768x460

作者:Kezia Lewis, 泰國;翻譯:Jaslyn,新加坡

最近,教會領袖失敗的新聞已成家常便飯。我們不停聽聞牧師欺詐、侵吞教會的錢財,或捲入色情、婚外情的醜聞。

聽到類似的消息時,我們往往會給這些領袖定罪。若與他們來自同一間教會,我們可能會與他們撇清關係,或當著全世界的面批評他們。我們受到了傷害,所以自然想以傷害償還傷害。一個朋友曾說:「受了傷的人會傷人。」因為這些領袖犯了錯,令我們大失所望,所以我們覺得,為他們給我們造成的痛苦懲罰他們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我們或許可以有更好的回應方式,比如:

向他們彰顯愛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章34-35節)

當我們教會的領袖犯錯時,我們應該對他們彰顯愛。我們不為他們犯罪找借口,也不袒護他們,更不包庇他們讓他們免於承擔後果,但是,我們也不需要踐踏他們。我們不應該因他們判斷的失誤就把他們描黑。

怎樣才能做到這樣呢?一種方法就是不要說三道四、流言蜚語。我們可以從家中開始,為孩子豎立榜樣,彰顯對領袖的弟兄之愛。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我們往往會喋喋不休,並想挖出這些教會領袖更多的「缺陷」。我們也可能會在教會或小組聚會時說要為他們禱告,結果以說他們的壞話告終。

當我們在孩子面前有這樣的行為時,我們會讓他們覺得說是道非是可以接受的行為。我們把失敗的領袖描繪成一直計劃在教會進行大肆破壞的惡棍,把他們塑造成怪物;我們忘記他們行過的善,只記得他們的錯誤;我們把他們活埋在他們的罪中,卻忘記他們在上帝面前的身份。

為他們禱告

因為站在最前線,教會領袖會面臨更多的屬靈攻擊。撒旦費勁心思力求拆毀他們,因為知道當他毀掉上帝教會的領袖時,他就能挫傷和削弱領袖之下的會眾。當一個領袖失敗時,我們甚至可能會失去一些基督里的弟兄姊妹,因為他們對上帝和祂的教會完全失望了。

因此,我們不管何時都應該為我們的領袖禱告。當他們失敗時,我們更應該為他們禱告。我們不應該讓仇敵得逞,屈服於他的戰術;我們也不應該把我們失意的領袖雙手奉送給他。相反,我們可以把領袖托舉起來交給耶穌。

牧師和教會領袖同我們一樣都是人——他們有自己的爭扎,也和我們一樣受到誘惑。正如我們不用自己做過的決定來定義自己,我們也不能用他們曾經做錯的決定來定義教會領袖——我們的真實身份在耶穌那裡。是的,我們會犯錯,會作出糟糕的決定,但失誤也許是和耶穌建立更加親密關係的開始。讓我們禱告這對我們的領袖來說,也是如此。

陪在他們身邊

當我們教會的領袖失敗時,我們應該陪伴在跌倒的弟兄姊妹身旁,這是對他們顯示愛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接近他們,為他們禱告,並幫助他們從殘局中復原,讓他們能夠重新站起來。我們不要把他們從生活和教會中隔絕,因為現在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耶穌。

曾經有位朋友對我說:「你的丈夫不是上帝。他會犯錯誤,也會傷害你,就像你也會犯錯誤並傷害他。畢竟,他是人。」這個建議給了我力量,讓我可以恩待我的丈夫,就像他也體恤我一樣。保守我們,使我們婚姻堅固的是我們與耶穌的關係。唯有耶穌是完美、無可指摘的。

我相信相同的道理也適用於我們的教會領袖。我們很容易把他們看成不會犯錯、完美無暇的人——我們不覺得他們會犯錯,並忘記他們不是上帝。我們忘記他們是有瑕疵的,並且會出錯,因為他們畢竟是人。

因此,當(不是如果)他們陷入困境時,不要感到震驚,不要吝嗇恩典。與其遠離他們,好像他們實在骯髒難堪,不如奔向他們,扶持他們到耶穌那兒。我們只需要看看自己,就會想起自己並沒有比他們潔凈多少,但耶穌還是認為值得為我們犧牲。

即使他們失敗,耶穌也還是愛我們教會的領袖;祂會原諒他們,並在最黑暗的時候陪伴他們。我們也可以這樣做。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教會生活)

你還在對教會失望嗎?

3-Reasons-Why-People-Stay-Away-From-Church-768x460 (1)

作者:Yosua Andreas,印度尼西亞;翻譯:鍾林君,中國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就遇到很多人拒絕相信耶穌,也不願意去教會。當他們跟我分享背後的原因時,我往往不知該如何回應。但是他們的看法讓我開始更多思考上帝的話語。我認為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想法,並學會如何給出解釋,好正確地回應他們。以下我想與大家分享我遇見過的三種情況。

一、認為教會裡的人都很懦弱、膽小

一個曾經定期去教會的朋友跟我講,他之所以不去教會了,是因為「教會裡的朋友都很沒趣。你叫他們跟你一起逃課,他們說不行;讓他們跟你晚上一起出去玩,他們說太晚了;讓他們在考試的時候彼此搭把手,他們也說不可以。不像我現在的朋友們,那麼勇敢,讓我自己都覺得更膽大,更強大一些。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沒人敢瞧不起我或找我麻煩。」

有一段時間,我不斷地思考這位朋友所說的「強大和勇敢”到底是什麼意思。他好像把“強大和勇敢”與一些越界的行為等同了起來,比如說考試作弊。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做一些不應該做或是有風險的事情才算是有勇氣呢?為什麼遵守規則或規矩就變成了「懦弱」、「膽小」?

聖經告訴我們,「強大」、「勇敢」可以如保羅、司提反——不惜一切代價,堅持活出上帝的話語,而不是以叛逆來體現自己的勇氣。即便冒着生命危險,他們也都選擇控制自己的言行,堅守自己的信仰。

作為基督徒,我們如果真的渴望自己活出上帝的真道,就要學會接受上帝的做事方式。這也意味着當別人告訴我們不要做一些不正確或對自己無益的事情時,我們需要接受意見。如果我們期待的是大家對我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什麼都好說的話,我們必然不能如願。

二、認為教會裡的人都很虛偽

「我不想去教會,因為那裡的人都很虛偽——連牧師都是!」你是不是也經常聽到別人這麼說?很不幸的是,這是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我們必須得承認教會裡沒有完美的人。很多基督徒(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沒能活出自己的信仰。但如果你仔細想想,有哪個地方是沒有偽君子的呢?我們會因為周邊的朋友影響不良或導師懶散而退學嗎?我們可以選擇換一所學校,可是誰又能保證,其他學校就沒有這樣的人呢?不管到哪兒,我們都會遇到難纏的人、虛偽的人、或言行不一的人。

雖然這不能構成基督徒不活出信仰的借口,但是如果我們的生活完全取決於周邊人的狀態,我們遲早都會想要放棄和退縮。比起周邊的人如何,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清晰的目標,知道自己為什麼做或不做一些事情。例如,如果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拿到學位的話,我們就不會因為身邊的朋友有問題而放棄學業。

如果我們去教會的時候清楚地明白大家都是需要上帝的罪人,並且我們都是一同行走在靈命成長的旅程中,我們可能就更容易接納他人的不足了。但如果我們抱着一種自以為義的態度,並且期待教會裡的每一個人都生活得完美無瑕的話,我們必然會失望。

三、認為教會裡的人不講邏輯

一位鄰居有一次跟我媽媽講,她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並且覺得耶穌也只不過是凡人。她的理由是:「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的話,為什麼我那麼窮,孩子那麼不聽話?」

我想,鄰居這樣想的一個前提認定是:「只要這個世界上有惡與苦難存在,上帝就不可能存在」。讓我們首先一起來看看上帝是否存的問題。有很多仔細觀察這個世界的人都承認上帝的存在顯而易見。亞里士多德認為所有的運動都源自一個原動者。他認為我們所看到的運動背後都有一系列事件使之發生。而這一系列事件又由一個可以使其他物質運動,但自己恆定不動的對象產生。他將這一對象稱為原動者。

當我們看到一部手機時,我們會認為手機是隨機產生的嗎?當然不會。我們知道有人通過一定的程序將其製作出來。同理,這個世界所有存在的事物也明顯地證實這個世界有一位創造者,一位原動者,也就是上帝祂自己。聖經很清楚地在羅馬書1章20節闡述了這一點。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如何來解釋這個世界的惡與苦難呢?為什麼上帝好像沒有在危機中回應我們的禱告?我在聖經《約伯記》中找到了答案。撒旦試圖用苦難來讓約伯懷疑上帝的存在,但約伯仍然相信上帝是他生命的所有者,並且在難題接踵而至時仍相信上帝。最後,約伯終於對上帝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識:上帝是賜生命的主,也是世間一切,包括我們的苦難的掌權者。

一個更為驚人,更為美麗的事實是,我們有一位能完全明白我們任何經歷的上帝。成為人的樣式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的時候,主耶穌自己也經歷了情感上,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折磨。但凡我們覺得上帝拋棄了我們,或是離我們很遠的時候,請記住,主耶穌自己被掛在十字架上時,也經歷了天父轉臉不看祂的時刻。

我們或許該調整一下自己的想法。只有當我們帶着一顆饑渴的心來到教會,並想更多認識上帝的公義時,我們才會因上帝自己而滿足(馬太福音5章6節)。如果我們去教會只是想要滿足自己的期待,我們終究會失望。

你有沒有認識的朋友正對教會失望呢?讓我們用溫柔與愛心向他們陳明真理,並幫助他們把焦點重新聚集在上帝身上吧!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印尼文原文發表在雅米印尼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教會生活)

別天真了,教會裡沒有完美的人

Church-No-Perfect-People-Allowed-768x460

作者:Charles Christian,印度尼西亞;翻譯:鍾林君,中國

一間教會門口掛着一個牌子,上面寫着「完美人士請繞行」,這讓我覺得十分有意思,也提醒我: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美的——即便是上教會的人。如果教會只是完美人士才能參加的聚會的話,那裡邊一定空無一人。

然而,我們很多人卻因為教會堆滿了不完美的人而難受。我有朋友就因為對所在教會的一些人感到失望而離開了那間教會。另一個朋友的爸爸,作為所在教會的執事,竟不允許我的朋友參與教會的事情,因為他已經見識了教會的「真面目」,並且覺得大家都是假冒偽善的人,這聽起來實在是讓人憂傷!

當我們剛來到一間教會時,很容易覺得所有人都是愛上帝、彼此相愛並恨惡罪的。但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不是因為我們對這間教會還不了解呢?當我們再靠近一點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真相併非如此。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教會」這樣東西,因為聖經上說人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章23節)。教會是由罪人組成的。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罪的人。

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可能會想:「去教會的人跟不去教會的人還有什麼區別嗎?」我的回答是「有的」。我覺得教會裡的罪人與其他人不同,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會裡的罪人承認自己是罪人

在路加福音18章9-14節里,耶穌講了一個關於法利賽人和稅吏的比喻:

耶穌向那些仗着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說:「有兩個人上殿里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站着,自言自語地禱告說:『上帝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地站着,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這個比喻中有兩個不同的個體——一個是受人尊重的宗教教師,另一個則是受人排擠的社會邊緣人士。但是除了明顯的社會地位差異外,耶穌想要強調的是他們彼此間迥然不同的態度。稅吏知道並承認自己是個罪人,而法利賽人則將自己看得很高。耶穌讚許了稅吏的態度,並且說他「倒算為義了」。

法利賽人的自以為義使他們無法意識到自己其實「生病了」,並且需要醫生(馬可福音2章17節、馬太福音9章12-13節)。而這也是我們在教會裡的每一個人所面臨的危險——一不小心,我們也可能陷入這樣的思維。

我們是否意識到了自己內在的敗壞,並帶着一顆悔改的心來到主基督面前呢?

2.教會裡的罪人知道要依靠上帝

教會裡的罪人相信上帝,並且知道自己並不能拯救自己——只有上帝能從罪中拯救他們。

我們依靠上帝而活,這就包括將我們最深、最黑暗的掙扎坦誠在上帝面前,並常常尋求祂的供應與原諒。

西班牙16世紀一位名為聖女德肋撒(St. Teresa of Avila)的修女曾經極為真誠地禱告說:「噢,上帝,我不愛你。我甚至連愛你的想法都沒有,但我希望自己可以去渴望愛你(Oh God, I don’t love you, I don’t even want to love you, but I want to want to love you!)。」

我們是否每天依靠上帝而活,並將自己的心傾倒在上帝面前呢?

3.教會裡的罪人每天與罪抗爭

誰對罪都沒有免疫。我們還是會偶爾犯罪,但我們卻不斷地努力去悔改,並抵擋罪。這並不是一場輕鬆的戰役。上帝提醒我們要警醒,因為我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書5章8節)。

只有在我們依靠上帝並與祂緊密同行時,我們才有可能戰勝日常生活中的試探。並且每次跌倒,我們都能依靠上帝的恩典,重新站起來。

我們是否有每天與罪抗爭並尋求上帝的力量去戰勝罪呢?

4.教會裡的罪人知道去愛其他罪人

教會裡的罪人知道上帝也愛其他的罪人,就像祂愛教會裡的每一個人一樣。因為上帝也愛其他罪人,所以我們也要去愛他們。我們不對他們所犯的錯誤指手畫腳,也不對他們視而不見。相反,我們為他們禱告,用愛的方式提醒他們,幫助他們悔改並成為更好的人。

我們像上帝那樣去愛其他人了嗎?

作家Morton Kelsey曾說:教會不是聖人的博物館,而是罪人的醫院(The church is not a museum for saints but a hospital for sinners)。事實不就是如此嗎?但是不止如此。因為耶穌所做的,我們已不僅僅是呆在教會裡的罪人,而是教會裡已蒙救恩的罪人。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教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