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正在跟非基督徒交往,我該怎麼辦?

作者: Jane Lim      翻譯:悅    有聲播讀:木木

 

我就是那個朋友,曾經交往了一位非基督徒男友。

讓我來講講我的故事。我們因為有共同的朋友而相識(但並非被朋友撮合),我從第一眼見到他就喜歡他。基於「必須跟基督徒交往」的教導,我問了他的信仰情況。他告訴我他還沒想清楚,儘管他就讀於一間基督教學校,也理解救贖的含義,但是還是有很多的問題和困惑,去教會也沒能完全幫助他解決這些疑問。

任何一個教科書式的基督徒都會說,這段關係應該結束了。但是我卻天真地以為,或許,我們可以只做朋友。

不出意料地,這段關係超越了友情。他聰明、風趣,並且(很抱歉這麼說)比我認識的所有主內弟兄都更有趣。我們可以聊很多的話題,包括信仰,他也很樂意聽我分享我的信仰,即使他自己不信。

因為很討厭「借約會來傳福音」,我從沒嘗試過帶他去教會,也不希望他是因為我們的關係而假裝信主。我希望他自己來認識上帝,這個決定可以不受我們之間關係的影響。

就這樣一年以後,當我清楚這段關係的走向的時候,我終於下定決心告訴了朋友們。因為如果繼續下去的話,我必定會越來越專註在這段關係上,從而會損害我跟上帝的關係。其實也不難去找借口,說這兩種關係並無衝突,但是聖靈啟示我,如果我不向上帝敞開與這個男生的關係的話,是不可能跟上帝建立忠誠而更親密的關係的。

我知道我們得做個徹底了斷,但是這個決定太痛苦了,我沒法靠自己做到。所以我找到兩個好朋友傾訴,我知道她們會很好地傾聽,不會立刻指責或者論斷我。而且,我相信她們會告訴我我需要聽到的話。儘管我不能清晰地記得她們說的每一句話,但是我記得她們很憐憫地傾聽和為我禱告。在很認真地聽我說完後,他們表示理解和共情,我記得其中一個朋友溫柔地說,「我想你知道該怎麼做。」這對我來說太重要了,因為她們把我當成一個成年人來對待,充分地相信我,而不是長篇大論地給我說教。她們既沒有嘗試去減輕我的掙扎,也沒有讓我輕易跳過。

相反地,她們為我禱告,並且請求上帝賜給我只能從祂而來的安慰和信心。這不是一個一次過的禱告,她們陪著我為我做了很多禱告,來讓我繼續聆聽上帝的話語,擁有傾聽的耳朵和心。

之後她們還時不時地問我情況如何。她們從不會給我設置時間限制或者發放最後通牒。與之相反,她們鼓勵我持續地尋求上帝,通過禱告與祂連接,並且聆聽祂的話語。

時間到了,上帝聽到並且回應了她們的禱告。經過了成年累月的掙扎,我終於聽到了上帝的話語,並且是以我完全不能拒絕的方式。上帝這樣問我:

你是否愛我勝過一切你擁有的?

勝過一切我能給你的?

你相信我會讓你幸福嗎?

對你來說,是否有我就足夠?

這些問題刺痛我的心,我沒有辦法說不,所以儘管很痛苦,也很讓人心碎,我最終還是放棄了那段關係。

終極問題是,祂在我心裡居首位嗎?

每個人的故事都不盡相同,我跟四位經歷相似的人聊過,就是一個關係當中,其中一人信主,另外一個是非基督徒或者對信仰不是很認真。從這些故事裡(包含自己的)我看到,問題出在更深層的地方,至少表明下面兩種狀況中的一種:

信主的一方並不如自己想像那般堅定(他們相信上帝,相信耶穌的救恩,他們會去教會,也參加聖經學習小組,但是他們生活的其他部分並沒有完全交給主)

他們不能,或者不願意把自己的幸福交給上帝。

我深刻地了解這種掙扎。我曾經不想放棄自己的幸福,也不相信上帝會為我預備伴侶。

曾經一度,我是帶著私心去跟隨上帝的,想著如果我做的足夠多的話,上帝會回應我的禱告,讓那個男生信主,來滿足我的渴望。但最終,上帝明確地告訴我,在我所有的追求中,我把祂當作了我想要達到目的的工具。通過我自身的痛苦經歷,我發現所有在這些事情上經歷掙扎的弟兄姐妹,都需要自己來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朋友,我們不能用長篇大論來回應,或者用經文來攻擊他們。

這並不是說,作為朋友,我們要三緘其口。 我們要用愛心說誠實話(以弗所書4章15節),以此為目的,我們可以鼓勵朋友們,並幫助他們更接近真理。同時也要知道,我們跟朋友關係的親密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幫助的效果。你們之間的信任程度能支撐你們討論這個話題嗎?

以我為例,因為我跟上面提到的四個人的關係,沒有我跟我前面兩位朋友那麼親近,所以我不能同樣程度地鼓勵到他們。也就是說,他們通過跟我討論他們的親密關係,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我機會,去傾聽和討論一些問題。我試圖去了解他們在關係中處於什麼狀態,對方讓他們覺得非其不可的原因。我問他們是否在這段關係中有所保留,是否預見了將會出現的問題。

除此之外,我也問了他們跟上帝的關係怎麼樣,並鼓勵他們不要停止追隨上帝的腳步,緊緊跟隨祂。在他們給我空間去表達的時候,我嘗試去分享我的見證,上帝是如何感動我,使我有能力做出分手的決定。經過這樣的交談,我希望可以挑戰他們去思考自己的戀愛關係如何暴露出他們跟上帝關係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上帝對他們的重要性。

最後,我也像我的朋友們那樣,為他們做了禱告。

希望我對他們的支持,能像我的朋友們對我的支持一樣「成功」,但是我知道人的轉變全靠聖靈做工,就像傳福音一樣,轉變人們的思想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只需要說出真理和表達愛。

我根據自己的經歷寫下這些,並不是要提供一個解決方案,而是分享一下,如何在他人迷失時繼續與他們作朋友——去愛他們,陪伴他們,去了解他們正在約會的人,讓他們融入我們的生活。

這也就是說——或許你不同意,但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因此就結束與他們的友誼。我相信肯定有其他寫得更好的文章會投反對票,然而不管怎麼說,請仔細閱讀並在禱告中來考慮各樣的觀點。

對我而言,我想到我的那些非基督徒朋友們,我們的友誼並不以相同的信仰為前提條件。如果我可以繼續關心他們,我不更應該繼續照顧我的基督徒朋友們嗎?迴避和離棄她是好的選擇嗎?

儘管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但我認為,即使我們不認同朋友的選擇,也可以用某種方式支持他們,愛他們。讓他們知道,我們將永遠關心他們,作為他們的朋友,我們仍然希望幫助他們將信仰堅持到底。

 

*此圖文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如果祂再給我一個特殊需要的孩子,我也願意

 

翻譯:奇奇

 

當 Susanna Chong 在第二次懷孕期間出現間歇性出血時,醫生敦促她進行基因檢測。醫生擔心她的第二個孩子會像第一個一樣——嬰兒時期就被診斷出患有多種殘疾,不能走路或說話。

然而,Susanna堅決拒絕,決定在不做基因檢測的情況下繼續懷孕。 「如果上帝希望我再經歷一次跟第一個孩子一樣的情況,我也可以的。」她的小兒子Kuan Yi現在已經成長為一個活潑健康的小學五年級學生。

Susanna在吉隆坡與 YMI 交談時,回憶起這段經歷笑著說:「我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我有這麼大的膽量,但不知怎的,主就把這樣的勇氣放在我心中。」的確,自從她的第一個兒子Kuan You(現年 19 歲)出生到現在,Susanna走過了很長一段旅程。

那時,Susanna和她的丈夫結婚六年,渴望有一個孩子。好心的朋友曾建議她為此向主懇求,但她拒絕了這個想法,相信如果上帝願意,會自己賜給她一個孩子。

但有一天,在上班的列車上,她感覺到聖靈問她是否願意將自己的孩子奉獻給主。在與丈夫分享了這個經歷後,這對夫婦在禱告中答應了上帝。五天後,Susanna發現自己懷孕了。

這對夫婦非常興奮,想知道上帝會給他們的兒子怎樣的計劃,覺得他可能會被呼召成為宣教士。考慮到這一點,Susanna想儘力為上帝的計劃做好準備。當時她在Kinokuniya書店工作,所以買了很多關於產前護理和懷孕的書籍,並儘可能多地學習育兒方面的知識。

山谷中上帝的呼喚

九個月後,Kuan You順利出生。然而,大約在兩個月大的時候,他開始出現反酸和嘔吐的情況,24 小時內多達 88 次。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Susanna注意到她的兒子沒有達到正常孩子的發育指標,比如他們叫他他沒有回應也沒有按照正常的標準增加體重。到了第五個月,專家終於診斷出Kuan You患有腦損傷。Susanna和她的丈夫隨後被告知,他將無法像正常孩子一樣說話和走路。在 17 歲時,Kuan You被正式診斷出患有CFC綜合征(cardiofaciocutaneous syndrome)。

「當我聽到這個消息時,整個世界都崩塌了。我完全不知所措」回想起這個痛苦的記憶時, Susanna淚流滿面地說。之後她辭掉工作照顧Kuan You,也開始自我封閉。她會在吃飯的時候不斷地流淚,甚至向丈夫隱瞞她哭過,她知道丈夫自己也在經歷同樣的艱難時期。

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個月,直到她哥哥的電話叫醒了她。

哥哥擔心Susanna完全封閉自我,所以跟她講Kuan You需要她,因為他無法照顧自己。當時 10 個月大的Kuan You體重只有 4 公斤,對大的聲音會反應過激,由於他的病情,他每晚只能睡 45 分鐘。

看著自己的兒子,Susanna決定直面眼前的情況,去尋求輔導,並盡一切可能來幫助Kuan You。每天早上,她帶著Kuan You出去散步,將她的掙扎告訴主,主會安慰她,讓她看到主是大有能力的,從而逐漸將她從黑暗中救拔出來。

「我沒有陷入抑鬱真的是上帝的恩典」 Susanna說。 「當時我身處深谷,但祂一步一步地把我帶出來。」

不斷被堅固

 

轉折點出現在 2012 年 3 月,當時Susanna前往台灣觀察一個特殊需要的事工。她對台灣對特殊需要兒童的接受程度以及社區內對特殊需要人群的高度重視感到震驚。回到馬來西亞五個月後,應當地教會牧師的邀請,Susanna成立了一個特殊需要小組(寶貝班)。剛開始只是一個小型聚會,但教會通過提供教會場所給他們使用和幫助招募志願者來給她支持。他們的團體向所有人開放,包括非基督徒。

仿效台灣的特殊兒童營,Susanna 也開始與其他特殊需要專家和家長一起組織年度營,以幫助各類殘障患兒的家庭(不管是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家庭)。每次可以有多達 40 個家庭加入營會,向專家和其他家庭學習如何更好地照顧他們的孩子。

在Susanna參與和組織這些營會的過程中,她看到他們如何完全改變了這些家庭——因為他們過去覺得沒有人能理解他們,許多人自己承受著無法言喻的傷害和痛苦。他們對自己所承受的一切也常常會有羞恥感,這又使他們更加遠離外界。

「這些父母開始意識到他們並不孤單。這也改變了他們看待孩子的方式,看到他們不再是受咒詛的而是被祝福的,並幫助他們看到可以如何利用上帝的愛來教導他們的孩子。」

隨著營會舉辦進入第 10 個年頭,Susanna 很欣慰地看到它持續在馬來西亞各地帶來社會更多對特殊需求的關注,首先是從為營地招募的 100 多名志願者開始的,他們開始愈發意識到社會上特殊需求群體面臨的挑戰。

主借著Susanna對特殊需要人群的事工徹底改變了她的生命。她很快就開始走上講台,大膽地分享Kuan You的事,以及上帝如何教會她無條件的愛,因為她學會了無條件地愛Kuan You。

「我以前不喜歡人們在商場里盯著我兒子看,但 10 年過去了,這不再困擾我了。我能成為他的母親很自豪,並且可以毫不猶豫地把他帶出來」,Susanna說,「我學會了看到這是上帝對Kuan You、我和我的家人的特別計劃。」

上帝對祂兒女的愛

 

Susanna敦促有特殊需要孩子的父母不要放棄,勇敢地邁出為孩子尋求幫助的第一步。她希望他們可以看到,在上帝的眼中,他們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沒有什麼不同,雖然他們可能不夠聰明也不夠有力量。她還希望鼓勵父母明白特殊需要的孩子也和上帝有美好的關係,即使他們看不到。

「當上帝的靈對他們的靈說話時,會發生一些我們可能不知道或看不到的奇妙事情,」 Susanna說。她補充說,上帝給了Kuan You一個可以照亮整個房間,讓任何陰沉的氣氛變得活躍起來的爽朗笑聲。

最終,正如Susanna所說,孩子是上帝的禮物,他們屬於上帝。就在去年,Kuan You因癲癇發作住院兩個月,情況危急。這一段經歷讓她想起了Kuan You是上天賜給她的一份特別的禮物,他是屬於上帝的。這意味著她必須將兒子完全交在祂的手中。

Susanna表示,不知道Kuan You什麼時候會離開,因為他已經超過了醫生對他的期待活到了19歲。儘管如此,她堅信,Kuan You這十九年的生活過得很充實,因為他每天都在為主作見證。雖然她很擔心Kuan You的未來,如果自己比他早離開這個世界會怎麼樣,但她還是決定把這個擔心交給主。

反過來,主問她:「當你看到我時,你看到了什麼?」沉思片刻,Susanna回答說,她看到了「信、愛和望」

「然後上帝告訴我,這就是Kuan You的未來,充滿信心、愛和盼望。這是主給我的保證,所以我不必擔心他的未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你有時間閑聊嗎?

作者:可悅    有聲播讀:洋瀾

 

現代人的生活是忙碌的,總是從一個待辦事項趕到下一個待辦事項;一個目標趕往下一個目標,就連有幸進入全職媽媽角色的我,竟然也是好幾年沒睡過一個整覺,好幾個月追不到一部劇。我們每天把每一個時段寫滿,生怕浪費一丁點時間,連健身、美容、讀書都是需要完成的任務,見朋友更是要提前預約。因此,有一天,當有個媽媽朋友臨時提議在等孩子上興趣班的媽媽們一起出去走走的時候,我竟然神經一緊張,心想:我今天手頭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呢,毫無目的地去走走?不會太浪費時間了嗎?

不會拒絕人的我,最後當然戰戰兢兢地跟朋友們出來。一邊有的沒的聊一聊,一邊心裡暗自計算,自己還有哪些事情沒有做,在聊天的時候可以做點什麼。

奇怪的是,當我們聊了一會兒之後,我突然意識到,這樣面對面跟人聊天的感覺怎麼這麼好呢?就彷彿是口罩戴久了,突然可以摘下口罩自由呼吸的那一瞬間,一股強烈的健康的感覺襲來。這樣的經歷,我的身體好像很想念。聊著聊著,我們開始分享彼此生活中的經歷,分享我們各自的委屈,困惑。我在心裡問上帝:「這樣的分享,價值在哪裡呢?」漸漸地,我好像發現,這不就是生活的意義所在嗎?生活的意義不在於我們成就了哪些事情,完成了哪些待辦事項,雖然那也很重要;生活,更重要的,可能是在我們經歷這一切的時候,我們與他人間彼此的交流,彼此的扶持,以及彼此的鼓勵,因為正是在這樣看似浪費時間的交流中,我們施展了共情、傾聽等上帝賦予我們的愛的能力,讓我們成為了人,而不是完成任務的機器。

聊著聊著,我的朋友突然問我:「你是怎麼成為基督徒的呢?」這時,我心裡一驚,這不正是我最重要的工作嗎(馬太福音28章19-20節)?如果我不花時間與人閑聊,哪能給別人機會來傾聽我的信仰故事,我又哪有機會跟人分享最值得我花時間來分享的耶穌的教導呢?

那天的閑聊,竟然成為我那一段時間跟人聊上帝最多的專註時刻,也給我更多機會去了解那些我稱之為朋友的人——更多地了解她們的喜好,知道她們內心在乎什麼,也有機會去分擔她們最近心裡的負擔。不然,我要怎麼為她們禱告呢?我會在忙碌的日常里想起來去為她們禱告嗎?

我已經忘記那天我是否完成了我的待辦事項,到現在為止我都沒有遇到麻煩,所以應該是沒問題吧。但是大半年過去了,我還時時記起這次閑聊帶給我的衝擊和影響。忙碌的生活中,我需要刻意地安排閑聊時間,讓我有機會去更深入地認識傾聽我的朋友們,也有更多的機會來跟隨聖靈的帶領去與人分享上帝的愛。因此,我在今年為自己設立的目標當中,默默加入了與人閑聊這一項,明白這是讓我成為一個更健康的人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你呢?要安排時間和朋友閑聊嗎?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教會在改變,我們需要做怎樣的調整?

作者:啟發亞太團隊     翻譯:奇奇

 

全球疫情大流行已經持續了兩年,很明顯,教會不會回到從前主要是在線下實體舉行聚會的狀態。 「教會」已經「離開了那棟建築」,隨著大流行的繼續,會眾現在可以選擇在線參加聚會。作為基督徒,我們也需要與時俱進,才能繼續活出大使命。

為了了解教會的一些新興趨勢,啟發亞太團隊坐下來與啟發 亞太區執行董事兼武吉免登聖三一教會 (HTBB)牧師 Miles Toulmin 談了一番。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阿斯伯里神學院(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植堂主任 Winfield Bevins 博士,參考了他的播客:《影響教會未來的 10 種趨勢(10 Trends Impacting the Future of the Church)》。

1、走向數字化和混合化

教會的數字化改變了全球教會信徒的習慣和行為。這也為我們打開了大門,讓我們可以接觸到我們以前無法接觸的空間(和人)。在未來的幾年裡,我們可能會看到福音在線上更多地出現,教會會繼續嘗試不同的模式——實體聚會、在線聚會和混合聚會(實體和線上聚會同時進行)。

對於牧師來說,這意味著要研究在你的教會中可以怎樣嘗試。對於我們這些苦苦掙扎不敢向朋友傳福音的人來說,這意味著我們現在只需在網頁上點擊一下就可以有更多機會來分享耶穌,不管是分享你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資源,還是邀請他們在線訪問啟發課程網站。

與你的教會領袖溝通並利用現有的資源。嘗試不同的線上資源,確定其中哪些適合你們的會眾。無論結果如何,你所做的努力都會提醒你的會眾,你們的教會在這樣的艱難時期仍然活躍著。

隨著疫情大流行的爆發,HTBB 推出了一系列在線活動,例如Zoom在線禱告會、播客系列、門徒培訓課程、在線 啟發課程等等。自 2020 年 3 月以來,其在線禮拜已有超過 780,000 次訪問,期間接到了 3,800 多個代禱請求。 「成為在線服侍團隊的一員是我能夠度過過去一年半疫情生活的最大原因之一」HTBB 成員勞倫說。

2、教會本地化

在一個基督教正變得全球化的世界裡,人們開始意識到需要本地化教會而不是簡單的複製。一個本地化的教會會保持福音的核心信息,並努力將它與所接觸的特定群體和文化聯繫起來。

在McCrindle 調查公司一項名為「澳大利亞教會的未來」的研究中,他們問了30 位牧師「會眾想從他們的教會得到些什麼」。結果表明,人們想要一個更加「本地化」的教會——讓教會融入社區,並讓更多元化的人群成為領袖。

本地化教會需要我們考慮目標群體的語言和文化形式。做到這一點,其中一種方法是做針對特定語言人群的服侍,例如普通話聚會,或者找到我們可以滿足當地社區需求的特定方法。例如,我的教會HTBB創立了緬甸教會,以幫助在馬來西亞的緬甸難民們找到安全的空間並建立他們的社群。

關鍵是開始的時候要簡單並且低成本,快速學習並一直進行下去。即使你只有一個幾個人組成的核心團隊和少數會眾,這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如果你正在尋找能夠幫助你教會本地化的資料, Alpha 課程是免費的,並且有每種亞洲語言的版本可用——從普通話到泰米爾語和日語都有。

3、將福音帶到街頭

我們正看到人們思維方式的轉變,從讓人們進入我們教會的那棟建築到將福音帶到工作場所、到人們的家裡、到第三空間和社區中。

許多基督徒都熟悉「植堂」這個詞。然而有趣的是,新約中並沒有提到這個詞。從歷史上看,重點不是「植堂」,而是種植福音。教會是在某個社區中種植福音的結果。

這種將福音傳播到街頭的想法可能會在較小的基督徒社區中越來越普遍——微型教會、家庭團體、工作場所的團契等。作為回應,在啟發,我們針對這些不同的情況推出了不同的課程,例如適用於工作場所的啟發課程,適用於監獄的啟發課程,適用於老年人的啟發課程。

分享好消息的責任並不僅僅是牧師或教會領袖的。藉助啟發等在線資源和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分享福音,即使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

4、成為雙工

我們之前提到的小型教會和將福音帶出教會建築,這些小教會的許多牧師和領袖都是身兼數職。他們在教會的服侍通常沒有薪水,他們在職場上還有一份工作。

雙重職業的想法的意思是牧師在職場上工作。這「幫助牧師建立信譽並在他們的社區中與他人建立關係,並打開了福音的大門。」 [i]

然而,這個呼召並不適合所有人。在委身於此之前,請確定你感覺到上帝要你這麼做,禱告並做出評估,以確保這是上帝給你的帶領。對於一些牧師來說,服侍和與社區建立更多聯繫的方式可能是在醫院或臨終關懷中心擔任兼職牧師,或在當地聖經學院擔任客座講師。

5、以不同的方式衡量增長

很長時間以來,教會一直非常關注人數增長,並以此作為成功的標誌。疫情大流行使我們重新評估了教會的真正意義以及我們真正需要衡量的是什麼。

保羅在歌羅西書 1章28節中說,我們的目的是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當會眾們積極地過「在基督里」的生活,當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屬靈成長才是一個健康、興旺的教會的關鍵標誌時,教會就會倍增。

我們開始看到教會在屬靈深度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方面有所成長,我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社會行動,例如「食物銀行」行動向那些掙扎在饑飽線上的家庭提供援助之手,使教會能夠接觸到教會之外的人並將福音帶給他們。

如今我們正處於教會新季節的來臨時期,如何應對這個時期將出現的挑戰和機遇,將對教會在未來幾年和未來一代的傳福音有效性產生影響。

改變歷史只需要十二個門徒。在歷史的進程中,上帝使用我們作為工具,但祂才是解決方法。現在正是教會興起、前進並繼續信靠祂的時候。

 

 

*本文改編自啟發亞太團隊的兩篇文章《教會的 10 種新興趨勢》。

 

啟發課程是一種由當地教會帶領學習的有效的傳福音形式。啟發課程以基督教信仰的本質為核心,幾乎適用於任何情況,這樣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他們朋友的生活被福音所改變。教會現在可以通過各種視頻會議平台在線運行開展啟發課程學習。要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 https://asiapacific.alpha.org/。

 

[i] Connelly, N. (2021). Bivocational Ministry Is On the Rise, and This Pastor Is Embracing It. (https://www.faithward.org/bivocational-ministry-is-on-the-rise-and-this-pastor-is-embracing-it/)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