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離開教會後,教會卻來到我身邊(有聲中文)

The-Day-I-Got-Tired-Of-Going-To-Church

作者:Raphael Z,新加坡

翻譯: Enoch Ma, 香港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曾經有段時間去聚會令我感覺像是度日如年,雖然我不清楚這種感覺的來由。然而,我最終還是在2011年的一天,決定離開我的小組和教會。

那年我在寫大學畢業論文,壓力大得我無法承受。因此我再也受不了周末去教會了。
老實說,不用去教會的日子真是輕鬆許多。那段時間每個周日早上起來我都會非常感恩,再也不用睡眼惺忪地匆忙趕着參加早堂崇拜了!不用去小組聚會也給了我更多自由的時間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而且我真心一點兒都不想念在教會和小組的日子。

教會的肢體來尋找我

在我停止聚會時,“教會”卻走到我身邊。當然不是指教會這座建築物,而是教會的弟兄姊妹們。

我們教會有兩個青年小組,一個名叫“笨小孩”(我至今搞不懂我們為什麼要給自己的小組起這個名字),另一個叫“瞳人”(出自詩篇17篇8節)。

兩個小組都有定期聚會,組員們也會一起出去玩,慶祝彼此的生日….小組的朋友們知道我不再去教會後,就溫柔地鼓勵我跟他們一起去,但他們並沒有催逼,而是給我時間,耐心地等待我迴轉。我非常感謝他們所做的一切。

每次跟他們見面我都會感到上帝的同在。我感到被他們完全地接納。這樣的友誼給了我極大的安慰,當他們與我分享自己的生活並對上帝的追隨時,我深深地體會到希伯來書10章24-25節所說聖徒相交的情境。

在一次聚會中,有位組員問我不去教會是怎樣的感覺。我坦言感到自由和如釋重負。那個時候我終於可以客觀地看待我對教會的疲憊感了。我告訴她其實不是教會或小組本身令我感到疲憊,而是我對教會和小組的看法使然。

雖然在最開始我真的很享受去教會和小組的時光,但漸漸地它們變成了一種宗教形式,我想要以此來博得上帝的喜愛而不是表達對上帝和弟兄姊妹的愛。我開始錯誤地以為為主做多一點事並證明我的價值可以更多地得到祂的愛和認可。沒過多久,這種需要向上帝“表現”的想法就讓我累得精疲力竭。我也開始抱怨自己在小組裡付出的比所得的多太多。

漸漸地,上教會變成了一種責任,去小組也變成了例行公事。正因我試圖以自己的努力去取悅上帝,我開始覺得這一切變成了我的負擔,又費時又費力。

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我一直以來都認為上帝是個嚴厲,不會體恤人的上帝。我覺得上帝並不喜歡我,而只會在我犯罪、失敗之後生氣並對我表示失望。我感到自己必須做很多事才配受祂的愛。

從小到大我的父母都沒有給過我什麼鼓勵。做得好的時候,他們不會給我絲毫的讚許;而一旦搞砸了,父母就會立即反對和大加批評。幾年前回想起來我才發現其實是這些經歷讓我錯誤地理解了上帝。我也完全誤解了上帝對我的看法。

2013年,上帝開了我的眼睛,我開始真正明白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在我牧者的幫助下,我明白了上帝視我為寶貝的兒子,祂不光愛我,還非常珍視我也非常享受我的同在。即使我一再犯錯和失敗,祂的恩典與慈愛也一直環繞着我。祂是等待浪子回頭的父親。無論我做錯了什麼,祂都等着我回去並要修復我們之間的關係。如今,我明白了祂毫無疑問是一位完美的父親,祂愛我,關心我一切的需要,並渴望與我有親密的父子關係。

重返教會

2014年的某天,我突然很想重回教會。可是我不確定是應該回去從前的教會還是“從頭來過”到另一間新教會聚會。就在我不知何去何從時,我聽到上帝的聲音:“我可曾叫你離開過?”那天下午,聖靈感動我寫了一封郵件,為自己離開小組向組員們道歉。

接下來的幾個月,我慢慢地重新融入小組和教會生活。小組裡弟兄姐妹的歡迎和接納讓我感到又回到了以前的家。我心裡立志要愛和服侍他們,因為這個家是上帝給我的,因而我決定要成為家人們的祝福。我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為了賺取上帝的愛,而是因着祂先愛我,我才有能力去愛別人——愛他人是我對上帝愛的一種表達。雖然我並不總能做得很好,但我願意委身去學習如何更好地愛。

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教會、小組生活其實是在讓我們學習合一和彼此相愛的功課(以弗所書4章1-6節)。但我之前的經驗也證明了單單去教會並不能使我們跟上帝和人的關係更親密。

因此,光去教會是不夠的,要記得我們本身就是教會。

這樣想使我能夠以一顆喜樂的心來服侍他人。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章35節)通過服侍他人我也被大大地祝福了!

就像小組的弟兄姊妹在我 “漂泊”在外的日子把教會帶到我身邊一樣,我也想要把教會帶到其他的浪子身邊,好讓上帝的愛藉着我觸摸他們,讓他們迴轉向上帝。這才是教會存在的意義,不是嗎?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重新美麗)

我在相親過程中學到了這7點(有聲中文)

WeChat Image_20170828090938
作者:Elizabeth Hogsten, 美國

翻譯:夏天,台灣
語音播讀:依含,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從前的我對「相親」這個概念非常反感。首先,這兩個字眼聽起來就讓人發毛,渾身不自在(跟一個幾乎不認識的陌生人聊一小時?謝謝,我們不約)。再則,它聽起來太世俗!我成長在一個提倡「不再約會」的時代,也聽過無數有關婚戀的忠告。我若可以跳過約會的過程直接找到未來的丈夫,那我何必要淌約會的渾水,更不要說我還可能會在約會的過程中受傷?

我的心態是——不會在結婚當天之前與任何人接吻,也不打算進入不是以婚姻為目的的戀愛關係。因此高中時期的早戀與我無緣。當然我更不會想和陌生人共進晚餐,因此我就靜靜地等待着某段友情自然而然地發展成為戀情。但這個卻從未發生在我身上。

反而,沒有去過任何一次約會的我,倒是經歷了一連串的失落與心碎。

我這麼說,並不代表我對這些年來堅持不約會感到有任何後悔。我單身的時間比我預期的長,但卻是非常充實的時光,因為它充滿了冒險、探索、以及與那全宇宙最棒的愛的親密相處。回想那些歲月,約會對我來說可能會成為一種干擾。我十分感恩過去的那段時光,因為它讓我更加了解自己,並使我更有自信地成長為一個屬上帝的人。然而,審視過去,我還是意識到阻礙自己去約會的最大原因是恐懼。我不想受傷,也不想傷害任何人。但是任何的親密關係都存在着受傷的可能性,因為敞開心扉本身就意味着有遭遇痛苦的可能。雖然我成功地逃過了約會,但卻並沒有因此逃過痛苦。

等候上帝將伴侶帶進你的生命可以是一個信心之舉,但也有可能是因着恐懼與被動而為。同樣的,主動去約會可能是因為悖逆或絕望,但也可能是出於信心的行為。不論你是等候還是在約會,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是否在與上帝同行。

這段日子,我覺得上帝要帶領我嘗試相親。不再只是觀望,而是要我真的開始實際行動。

上帝對我說「如果你跌倒了,我會接住你」,憑着信心我相信上帝的話!

對我來說,相親無疑是個冒險。我常常覺得這樣的約會對我來說太難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跟完全陌生的人閑聊,不確定自己要敞開心扉到什麼程度,不過我也從其中學習到很多,尤其是對自己的了解。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在這裡我想要對考慮嘗試相親的基督徒分享幾點心得。

1.不要想太多

在生活中我基本上沒有一天是能做到這一點的,尤其在感情方面。不過要是你能做到,這一點特別有幫助。

剛開始的時候,對我來說即使是在一個男生的交友資料下方點個贊都像是不得了的大事,但我現在已經可以將約會軟件與在網上的互動視為一扇扇的門和機會。與其拚命地尋找連結,沒有成功就沮喪,或是因為有進展而嚇得不知所措, 我提醒自己,這只是打開了一扇有可能通向一段關係的門罷了。

2.上帝的介入

然而,若是離開了上帝,連「打開門」的行為都是可怕的。未知的世界是很恐怖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在這個過程中更加依賴上帝,而依賴祂總是沒錯的!

讓上帝在你走的每一步中都查驗你的動機,並對你說話。不要以為你已經知道了上帝的心意,而是要尋求祂的帶領。通常祂的回答都會讓我驚訝。上帝對我的指引並非循着某個套路,相反,祂參與了我所走過的每一步路。

有時候,是時間不對。有時候,是跟你約會的那個人不對。還有些時候,你可能會感到這段關係令你很不舒服,但是上帝希望透過你與他人的互動來幫助你成長。

所以要注意聽上帝怎麼說,祂是全知的神。祂隨時隨地與你同在,保護你,安慰你,甚至與你一起笑一起哭。

3.保持開放但持守界限

在相親的過程中,我最大的驚喜都源於在約會軟件上為別人點贊。有些人第一眼看起來可能一點都不像是你的菜。但他們可能只是不上相或者不擅長在約會軟件的個人檔案里展現他們的幽默感。相親的最大樂趣就在於你會遇到通常不會有交集的人。準備好接受驚喜吧!

但是,如果這個人越過了道德界限,或者並不信仰上帝,請不要妥協。你值得擁有比他更好的人。

不要讓某個人把你吸引到讓你遠離上帝的地步。也不要為了討好對方或為了他的益處而妥協你的底線。把這些都交給上帝,繼續前進吧。上帝絕對可以在不讓你犧牲自己的情況下幫助他的。

4.不要沉浸在虛幻的約會環境里

讓其他人參與到你的約會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不只是與好朋友一起為那些尷尬的時刻大笑,你也需要成熟,誠實的朋友來幫助你釐清現實。

相親的本質就是用與平時交往方式相反的順序認識約會對象。你們並不是從友誼開始發展,也不是在某些群體環境中開始相互觀察的,而是一開始就一對一的單獨互動。一開始就動機明確的約會會讓某些事情變得很清晰,同時也會讓某些方面變得很危險。

「不要驚動、不要叫醒你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雅歌8章4節)

約會的氛圍可以很容易地喚醒你心裏面的渴望,這與在你面前的人是誰可能沒有很大的關係,而更多的是與約會的情境本身有關。你很容易就沉浸在異性對你的關注里。而這樣的沉醉很容易混淆你的判斷力。

所以一定要讓那些值得你信賴並且不怕指出你問題的朋友參與到你約會的過程中去。而且如果你像我一樣天真,你可能還會需要諮詢有更多約會經驗的人,他們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判斷情況並做出明智的選擇。

5.做真實的自己,但要找對契機

透過發信息來詢問某人的信仰如何並不是個好主意。在第一次約會時也不合適問,也許連第二次約會也不見得方便。

對我來說,這是相親最難的部分之一。那就從閑聊開始吧!

我寧願把自己的所有一切都公開,好讓我們可以評估彼此是否會是好的人生伴侶。但我也想要發展真誠的友誼,但是因着相親而認識的人,通常不是按照正常友誼的發展步驟來走的。我大部份的堅固友誼都發展得很緩慢,並非一蹴而就。

所以從閑談開始,逐漸建立起融洽的關係。用一個比較輕鬆的態度來開展友誼,嘗試找到共同點。給這段關係一個成長的機會。

6.視拒絕為過程的一部分

如果一個人顯然不適合你,那麼不要猶豫,立刻拒絕。 (對我來說,如果他提到到處參加派對或開始說一些低俗的話,我會儘快離開。)

你也會被別人拒絕,就像你會拒絕別人一樣。這只是相親的一部分。這是約會中比較令人不舒服的部分,但你會沒事的。拒絕會建造你的品格。

不要忘記在整個約會過程中為自己的勇氣點贊。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在為拒絕別人而感到抱歉上。要做個體貼的人,但你不需要向每一個你遇到的陌生人詳細地說明你自己。如果你真的沒有感覺,拒絕對方真的是對彼此都好。

你會在這個過程中失望,但讓這樣的失望帶你回到上帝的面前吧。你要更加堅定地站立在上帝的基石上。我們不該把希望放在另一個人身上,也不該把希望投注在任何環境,甚至是我們自己身上。那些人事物都會使我們感到挫敗,但上帝永遠不會令我們失望。

對我來說,相親中最難的一部分就是要面對那些接近完美卻不能令人滿意的人選:那些有吸引力又條件很好的人缺少和上帝的親密關係;那些有着令人羨慕的人格特質的人卻非常無趣。約會或收到玩笑式的信息也會讓我想起過去失望和傷心的經歷。然而,儘管要面對這些感覺很艱難,但把這些經歷都交拖在上帝手中卻能帶來醫治。

有時我會覺得這整個相親過程是在浪費我的時間,但是上帝卻告訴我,我正在學習的功課是無價的。

當我遇到不同的人時,我會了解到他們身上的哪些特質會更吸引我、我在關係中需要什麼,以及生命中我最珍視的是什麼。當我面對我的恐懼時,我就擺脫了過去對我的局限。而且,當我接受上帝所賜給我的這段旅程時,我對祂的信任也越來越多。有時,我感覺就像是上帝把我放在過山車上,突如其來的急轉彎會讓我反胃和不適。但是同時我也在慢慢了解,我是系著安全帶的。雖然我不知道即將發生什麼事,但是上帝知道,而我相信上帝。

7.玩得開心

最後,盡量享受整個相親過程吧!你可能會,也可能不會通過相親找到你的人生伴侶,但在這個過程中,你一定會有很大的成長。更不用說你還能收集一籮筐的尷尬故事當談資了。

所以遇到困難時挺身而進吧!尷尬的時候一笑而過,但還是保持着盼望的心。不要忘記創造萬物的上帝是多麼深愛着你!上帝看見了你在這個過程中的勇氣,善良和信心,並看它們為寶貴。祂知道什麼對你是最好的,不論繼續約會、進入婚姻還是保持單身,上帝永遠不會停止把最好的賜給你。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再見,假象!)

婚前婚後的這些小掙扎,怎麼辦?(有聲中文)

Confronting-Marriage-Struggles-Before-and-After

作者:Juli Vesiania,印度尼西亞

翻譯:孔曉慧 ,中國

語音播讀:Zel,新加坡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在愛情電影給我的印象里,婚姻就是這樣,兩個人走到一起,開始全新的生活,美好甜蜜而令人嚮往。

這讓我渴望結婚。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我希望自己和未來的孩子年齡差距不會太大,這樣我就可以做他們的朋友了,就像我媽媽和我那樣。

但是,在24歲那年,當我真的可以進入婚姻的殿堂時,我卻猶豫了。

婚前的掙扎

首先,我並不確定我男朋友就是我的“真命天子”。我如何能百分之百確定他就是上帝給我預備的那個人呢?我真的很有把握可以和他和諧共處嗎?我是真正適合他的那一位嗎?我能成為他的幫助者嗎?這些問題令我不知所措。

這時,我開始提醒自己我和他約會的初衷是什麼。建立關係之初,我問過男朋友幾個基本的問題。他敬畏上帝嗎?他是有責任心的人嗎?如果我們能最終步入婚姻會怎麼樣呢?

當我想起他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和約會之初我們對彼此的承諾,並在隨着關係深入我們更多彼此了解后,我漸漸確信了他就是上帝為我預備的丈夫,並最終答應嫁給他。

婚後的掙扎

然而婚後不久,我意識到婚姻生活並不總是美好和甜蜜的。它也不像參加派對那樣激情洋溢。更確切地講,婚姻是派對結束后的柴米油鹽。婚姻生活意味着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兩個人要努力一同生活——這肯定會困難重重。

在結婚前,男朋友和我每周只見一次面,因此我們之間的差異並沒有很困擾我們。但是婚後我們天天共處,很多不同就浮出水面。

我口味偏咸,而丈夫卻喜歡甜食。因此現在當我們出去吃飯,必須考慮到彼此的偏好。在家做飯時也是這樣,我需要做兩種不同的食物來滿足我們不同的口味。這些差異需要我們用一生來彼此習慣。

另外一個衝突是睡覺時間不同。我屬於早起型,早晨我總是精力充沛。所以我得早起早睡。而我丈夫是個夜貓子。我們要住在同一個房間,所以問題就來了。我丈夫可能還想開着燈繼續忙活他的事情,而我則想把頭埋在枕頭下,捂上耳朵,大喊,“關上燈,我要睡覺!”

這些看起來不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如果解決得不好,對兩個人的關係是非常有害的。一天,我讀到了美國神學家雷茵霍爾德·尼布爾的禱告詞。這是一篇很美的禱告,對我解決婚姻中遇到的問題很有幫助:

上帝,求你賜給我平靜

去忍受我必須忍受的事

賜給我勇氣

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

賜給我智慧

來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這篇禱告詞提醒我,有些事是我們無法改變的,這時就要我們學習去接受和適應。丈夫喜歡吃甜食,喜歡晚睡,這是我改變不了的事實。我需要做的是學習去適應和接受他的偏好。

有時,當我想要的跟他想要的不同時,問題就來了。但如果只是與我想要的相悖,那我就得學着妥協——我會做一些我並不喜歡但對他來說重要的事。如果我想和丈夫和睦相處(羅馬書12章18節),就要學習退讓。

當我們能彼此順服時(以弗所書5章21節),我們就能建立一個和諧的婚姻生活。而這些小的差異也就不會再困擾我們了。

在婚後最初的五個月,我感受到上帝在透過我與丈夫相處中的點點滴滴來塑造和改變我。儘管我們仍然要面對性格和習慣上的不同帶來的挑戰,但我明白婚姻的目的並非是追求幸福。

正如美國作家加利·托馬斯在他的書中所寫的一樣,上帝透過婚姻改變我們,讓我們更像基督。當一個人結婚後,他就會經歷上帝的重塑和改變。幸福不是目的,而是在這個被塑造的過程中產生的額外產物。

那麼,婚姻美好嗎?當然。但這並不代表你不會遇到任何問題,也不等於就毫無矛盾或者皆大歡喜。現實中的婚姻跟電影不一樣。然而它依然是美好的,這個美在於我會在婚姻中更加信靠和認識上帝,同時我的品格也得到了塑造。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作品為雅米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再見,假象!

當我饒恕家暴的父親時(有聲中文)

The-Day-I-Forgave-My-Abusive-Father2

作者 : Aryanto Wijaya,印尼

翻譯:覃函涵,中國

語音播讀:呂傑,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我曾經怨恨過我的父親。在我看來,他嗜賭成性,虛榮偽善,是個根本就不配做父親的人。

有一次,他又在外面賭了一通宵,到黎明的時候才回到家。他賭輸了1千萬印尼盧比(約合5000多人民幣)。因為輸了錢怨憤在心,他就發泄在我和我母親身上。他大聲叫嚷,對家裡的傢具拳打腳踢來泄氣。當時在做飯的母親也沒有倖免。我眼睜睜的看着他咒罵和侮辱母親。他甚至還想動手打她。我實在無法忍受了,氣急敗壞地走到他旁邊,重重地甩了一把廚房門。我大聲吼道:“你喜歡賭博是你自己的事,與我們無關。是你自己選擇要去賭的,所以無論輸贏,後果就該你自己承擔。你能不能別把自己在外面惹的麻煩帶到家裡來?”他聽完氣得要打我。我躲開了,跑出家門。他追在我後面,不斷咒罵我。我實在太恨他了,根本不想認他做我的父親。

出了門我也不知道該去哪兒,我騎着自行車漫無目的地遊盪。我不想回家——我知道剛才的爭吵讓家裡的情況變得更加混亂。於是我決定去到5分鐘路程之外的教會。那天不是星期天,所以教會裡人不多。但我還是希望能在那兒遇見一兩個教會裡的朋友,期待他們能幫助我疏解糟糕的心情。

我在教會坐了好幾個小時,任由自己思緒翻飛。早晨爭吵的場景一直在我腦海里回放。想起父親對我和母親做的那些事,我感到心如刀割。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在賭博之後拿我們發泄情緒了。只要他賭輸了錢,回到家他就會打我的母親。而我卻對此無能為力,這使我萬分痛苦。

還好那天我的一個朋友來教會了。他之前把自行車放在了教會的車庫裡,那天剛好回來取。他見我狀況不好,就問我發生了什麼。我哭着跟他訴說了家裡的事情。他聽了什麼也沒說,靜靜地擁抱了我。

當晚,我決定回家。我出來的時候沒有帶錢,也沒有帶衣物。我也覺得我不應該把我母親一個人留在家裡。然而我到家的時候,母親告訴我,父親又出去賭了。

決定原諒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覺得憤怒又傷心。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我想起自己在2004年受洗的時候,那時我決定全心全人地跟隨主耶穌。跟隨耶穌意味着我要像上帝饒恕了我們一樣饒恕別人。上帝差遣了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的罪釘死,饒恕了我這個罪人。我又有什麼權利不去饒恕其他和我一樣的罪人呢?如果我拒絕饒恕自己的父親,我還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嗎?

當我向上帝禱告求祂給我一個解決方案時,上帝給我的經文全部都是關於饒恕的。馬太福音6章12節的主禱文清楚地教導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耶穌甚至告訴彼得要饒恕別人到70個7次。(馬太福音 18章22節)

老實說,這些經文對我來說就像老生常談,沒什麼新意。在主日學和講道中,我不知道已經聽過多少遍了。然後我想起了馬太福音18章22節中提到的基督信仰的核心—— 就是接受饒恕和饒恕別人。

讀到這節經文的時候,我終於謙卑降服了。我不能再背負着仇恨我父親的重擔了。我想要釋放所有積壓的憤恨和苦毒。雖然經文明確的告訴我,要饒恕我的父親。但我知道,要做到真正饒恕並不容易。

在絕望中我曾向上帝禱告:“上帝,請賜給我力量去饒恕他。”上帝傾聽了我的禱告。之後,我安靜下來,仔細地思考了整個爭吵的過程。

我意識到我自己也犯了錯。我讓憤怒掌控了我,沖我的父親大聲叫嚷,而沒有耐心對待他。我本應該用水去熄滅憤怒的烈火,可我卻選擇了火上澆油。滅火的水,應該是饒恕。只有饒恕才能最終消解我內心的憤恨和苦毒。

因為害怕父親仍在生我的氣,於是我主動給他發了信息:“我為我自己的行為道歉。”之後我感到無比的平安和釋放。我當晚睡得特別香。第二天,我找到了我的父親,又給他道了一次歉。但他並沒有回應我的歉意,一開始我有些失望,但隨後我意識到,我沒什麼好傷心的,因為我已經做了上帝要我做的事情。

我當時並不知道,給我的父親道歉讓我開始從怨恨和自私的捆綁中走出來。之後我認識到,不管誰對誰錯,我都應該先道歉。這很重要,因為當我道歉的時候,我是在謙卑我自己。而且知道自己所做所行的,是討上帝喜悅的,我就充滿喜樂。我也確信,饒恕能讓我從怨恨中得釋放,在基督里得自由。

饒恕我的父親

從我第一次選擇饒恕我的父親已經過去很多年了。在2012年,我離開家鄉去外地上了大學,之後在雅加達找到一份工作。我不再與父親住在一起了。然而直到今日,我的父親仍在賭博。

我意識到,饒恕並不一定能改變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也未必能讓我們的情況好轉。但是,當我們饒恕別人的時候,我們就是在學習更像耶穌基督。饒恕我的父親讓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整個事件——我已經不再怨恨他了。

耶穌基督在去往受難地的途中,被嘲笑,被折磨,可他並沒有因此還擊。相反,他為那些傷害他的人禱告。在路加福音23章34節中,他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

我為我的父親禱告,希望他有一天能夠認識耶穌基督。隨着時間的推移,我也一點一滴地給他傳福音,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不管怎樣我都相信,饒恕就像我們所種的一粒種子。如果我們願意花心思去澆灌和培育它,這粒種子就會成長,並且有一天它會結出果實。這果實就是和平與重歸於好。

我能夠學習饒恕別人完全是因為上帝先饒恕了我所有的罪。因為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我們得以與天父重歸於好,享受平安。

正如天父已經饒恕了我們,你願意學習祂的樣式嗎?你願意放下自己的驕傲來原諒那些傷害過你的人嗎?

即使你現在覺得饒恕別人很困難,但這並不代表你永遠都做不到。饒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讓我們永遠記得,是上帝首先饒恕了我們,所以我們也要學習像祂一樣去饒恕別人。而上帝必會賜下力量,讓我們能夠饒恕。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雅米相關主題文章:再見,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