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們戀愛了|第三章:家人反對

woman-1006102_640

作者:Sandy Zhuang, 中國

對於自己那天幾分鐘內態度180度的轉變,汪洋事後是這樣解釋的:「我那時是真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可是,當我看到你眼睛轉過去的一剎那,上帝給了我一種感動,立刻明白自己的決定是錯的。」

確定關係之後,虹總是保持着身體接觸的界限以及約會的注意事項,比如不要總是兩個人單獨在一起、不要輕易牽手、要互相以誠相待、要繼續盡心服侍主等。

汪洋和虹在這段戀愛關係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醫治和祝福——汪洋相信虹是發自內心欣賞他並且願意託付終身於他,這份信任讓汪洋擺脫了以往的自卑心態,有勇氣承擔更多的責任,也有動力付出更多的愛;而虹則是在這份關係中體會到了從未經歷的親密與輕鬆,這份戀愛關係,讓她的安全感也在更大程度上得到鞏固,因而使她更有勇氣地活出自己。

而汪洋之前之所以一直拖着這份感情不表態,是因為第一,他在虹面前感到自卑,自卑到不能相信虹會真心喜歡他,總是懷着「被拒絕」的心態,無論如何也沒有勇氣對虹表白;第二,汪洋是農村家庭教會裡長大的孩子,在戀愛觀念上相對保守,不大能接受戀愛后又分手的做法。所以,對汪洋來說「要不要戀愛」就等於「要不要結婚」;第三,如果虹不信主的父母不同意他們在一起,他很可能會選擇放棄,畢竟男朋友可以再找,但父母養育之恩不可辜負。

汪洋的擔心,在不久后成了現實。虹的父母在聽說了汪洋的家境、背景和職業后,便堅決反對這段關係。甚至連虹的表姐也勸她別那麼早結婚。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爸媽不是盼着她早點找男朋友的嗎,怎麼終於確定了關係,他們反倒不同意了呢?突如其來的壓力,讓虹感到驚慌甚至恐懼,心一下子又沉了下去。

於是虹選擇再次向鄧老師和文佳姐救助。鄧老師說要給父母一些時間來慢慢接受汪洋;文佳姐則說父母對女兒的體貼愛護之心可以理解,高學歷高收入高社會地位汪洋一個都不沾,父母自然不捨得女兒跟他吃苦。

虹這才了解,原來戀愛並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情,還得顧慮到兩個家庭。然而聖經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出埃及記20章12節),於是,伴着弟兄姐妹的禱告以及汪洋在情感上不斷的支持,儘管心中焦慮、難過、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虹還是盡量寬慰父母,從沒在父母面前表現出強硬的態度。

有一年暑假,虹回家探親,而汪洋在外地參加密集課程,兩人好幾天才有機會通一次電話。那時虹在家裡面對父母十分為難,所以在接到汪洋電話時猶如抓到救命稻草一般,沒說幾句就忍不住蹲下來,眼淚撲簌簌地往下落。虹本以為自己遮掩得不錯,誰知電話還沒掛,母親竟然已經拿了紙巾過來給她。後來母親告訴她,憑一個母親對女兒的了解,看到虹蹲下去的一刻,她便已經體會到女兒心裡有多難受。

自此,虹父母一改從前堅定的拒絕,願意試着接納汪洋。甚至在與汪洋商量聘禮時說,「既然要成為一家人了,就不必講究那麼多禮節。虹是獨生女,那麼我們有的便都是你們的;你們過得好,讓我們放心,就是對父母的孝敬了。」虹和汪洋終於可以卸下所有的顧慮了,正如聖經詩篇25篇3節所說:「凡等候你(上帝)的必不羞愧。」

上一章:退一步,還是進一步?  下一章:最美的祝福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愛是什麼)

那一年,我們戀愛了|第二章:退一步,還是進一步?

holding-hands-1149411_640

作者:Sandy Zhuang, 中國

汪洋服侍的地方屬於市區邊緣。下了車,虹本以為汪洋會手捧玫瑰、帥氣地來接她,結果看着從遠處跑來的汪洋,不僅蓬着頭、空着手,走近了更是發現連鬍子都沒刮乾淨。「看來是沒戲了」,汪洋這副打扮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是來接心儀的女孩。虹的心一下子沉到底:「哎,即便不是做戀人,來了解一下弟兄的服侍也好,當作探訪關懷了唄。」就這樣,虹還是開開心心地參觀了汪洋服侍的機構。

自從那次見面之後,汪洋還是持續每日一條問候信息,噓寒問暖無微不至,但就是沒有任何戀愛方面的明確表示。終於虹等不下去了,果斷求助鄧老師和文佳姐的意見。兩位熱心的姐姐都只能給她一些原則性上的建議,比如「要學會等候」、 「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箴言4章23節)云云。對虹而言,這份「忍耐等候」的功課,可比熬夜備考艱難多了,因為掌控權似乎不在自己手裡,難道只能等汪洋出手?甚至,只能等上帝出手?

對這件事,閨蜜小美則分析說:「會不會是他家境不好,學歷也沒你高,所以自卑啊?」虹點點頭:「一個人如果真的自卑,也只能等上帝幫助他突破自我。」後來,虹想起了曾經認識的一對基督徒夫婦,他們的戀愛情況跟自己和汪洋很像,於是便藉著一個契機,寫了一個小故事從網上發給汪洋看。

「一個弟兄快結婚時跟我們說,他剛開始根本不敢追那個姐妹,因為她特別漂亮,喜歡她的弟兄很多。在她面前他覺得自己根本沒希望,就像是一個奴隸和一位公主。讓奴隸痛苦的是,他甚至不敢承認自己的感情。他只想對公主好,看到公主幸福快樂就好。但讓公主痛苦的是,她不知道為什麼奴隸不敢靠近自己。所以她只能盡量每天都對奴隸笑一笑。奴隸跟公主都無法對對方說出自己的心裡話。但感謝主的是,最後那個弟兄和他的公主還是終成眷屬了。那麼其他的奴隸和公主怎麼辦呢?」

對於如此明顯的表達,汪洋的回復卻是:「寫得真不錯,望有情人終成眷屬。我已經貼到QQ空間了。」虹頓時感受到無奈與挫敗。

就這樣拖延了三四個月後,虹實在沒了主意,只能再次把情況向文佳姐和盤托出。文佳姐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認為,在感情上多些時日考慮是好的,但拖延了那麼久卻沒有表態,反而顯得不負責任。虹聽后就決定把最後的決定權交給主,交給汪洋,向汪洋討個明確的答案。如果他選擇關係更進一步,那麼她便願以誠相待;但若他選擇退一步,她也無怨無悔,各自珍重。

某個主日聚會後,汪洋跟虹單獨去吃午餐。席間平心靜氣把飯吃完后,虹便打算直接切入正題:

「我們……」

「這個事情,還是由我來說吧。」看來汪洋是心知肚明的,沒等虹說完,汪洋便打斷了她。「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太恰當,如果有別的弟兄對姐妹這樣,我一定也會憤憤不平。那你現在,怎麼想的呢?」

「我想,我們要麼進一步,要麼退一步。我不願意這樣拖着。」虹只要一個決定。

「這樣啊,其實我也猜到了……我覺得跟你在一起很開心,」汪洋的話,讓虹似乎看到一點希望,「只是,我想,我還沒有準備好……不如我們退一步吧。」他的眼神里,滿是愧疚和遺憾。

「……」

虹望着窗外,竭力掩飾心中的失落和委屈。略調整情緒后,虹誠懇地說:「我不怪你……」。但突然間,汪洋頓了一下說:「要不,我收回剛才的話,」他直視着虹困惑茫然的眼睛:「我們進一步吧!」

 

上一章:暗戀失敗  下一章:家人反对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是什麼)

那一年,我們戀愛了|第一章:暗戀失敗

boots-181744_1280

作者:Sandy Zhuang, 中國

19歲的虹剛信主不久,這天是她第一次參加教會的學生團契。房間里的燈光柔和,此時台上作見證的,是虹所讀大學里以嚴格出名的蔡老師,而旁邊有些昏暗的角落裡,坐着一個時不時搓手取暖的帥氣男司琴。總之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的親切自然,就像在家裡一樣。

那時的虹除了穩定參加主日敬拜之外,還會花很多時間參加各種福音活動。參與得越多,自然就有越多機會接觸到不同的弟兄姐妹。就這樣,年少的虹暗暗喜歡上一個常年在異地服侍的弟兄,平時若是能夠跟他說上幾句尋常的話,都能讓她開心不已。然而如此暗戀一年之後,那位弟兄突然歡天喜地告訴她說:「我有女朋友了!」

「哦,是……孟丹吧?」虹想起來曾見過他和孟丹不止一張合影。「是的,我們確定關係了!」

「太棒了,真為你高興!祝福你們!」虹是真心為他高興的。因為愛一個人,不就是希望他幸福么?但祝福他的同時,心頭卻湧上了無以排遣的苦澀。

「小美,你睡著了嗎?小美?」當天晚上,虹輕聲喚起同宿舍的閨蜜。

「沒睡着。怎麼啦?」小美坐起來,意識到事情有點不尋常。

「他有女朋友了。」虹用比剛才更輕的聲音說。沒有哭泣,沒有埋怨,因為虹自己心裡明白,那段暗戀,更多是幻想,面對現實只是早晚的事。

「你還好吧?」小美了解她的暗戀之苦,卻不知如何應對。

「沒事兒,我就是想找個人說一聲……」

那一夜,虹躺在床上,傷心之餘,想起了比她年長几歲、已經步入婚姻的文佳姐說過的話:「確定關係之前,女孩子不要幻想太多,因為憧憬越大,失望時就越難過。」「對,我就是抱着幻想不放,如今這樣純屬咎由自取。」虹對自己說。

後來,過了沒多久,虹收到一封郵件,是領她歸主的弟兄發來的,主題是「禱告」。文章里引用的經文是列王紀下6章19節:「這不是那道,也不是那城,你們跟我去,我必領你們到所尋找的人那裡。」雖然這句經文跟戀愛並沒有任何關係,但看到經文的瞬間,虹在想,或許正是上帝通過完全不知情的弟兄跟她說:「這不是那人。你只管盡心跟隨主,主必為你預備婚姻。」的確,跟隨上帝才是一生之久的事情,戀愛、婚姻過程如果把上帝置之度外,只擁抱着自己幻想出的幸福,那即便得到了也不一定會長久。虹捧着聖經,心中那份感動無以言表。從那時起,她便選擇以更大的熱情參與服侍,戀愛的問題就暫且放下不提。只是她沒想到,學生團契里的鄧老師,早就在幫她物色如意郎君了。

那是一次團契組織的野外退休會,回來的路上大家同乘一輛公交車。鄧老師問身邊的汪洋弟兄:「你現在的感情問題怎麼樣了?」「嗯,我還在尋找中,但也不着急。」汪洋回答得遮遮掩掩。「你看虹。」鄧老師向虹那邊使了個眼色:「勤奮用功的好學生,又火熱服侍主,是難得的好姐妹啊。」沒等她說完,汪洋就一語攔截了這個話題:「老師,我願意跟您談感情問題,但是我目前並不想具體考慮某一位姐妹。」其實,汪洋那段時間是因為家裡催他結婚、又有別的女性跟他糾纏而煩惱,所以不願意跟別人聊得太具體。但實際上他自己早已注意到了虹,加上鄧老師這一撮合,他還真有些動心了。

汪洋不是別人,正是虹第一次來學生團契時看到的那位搓手取暖的司琴。他帥氣,聰明,是在主內機構專職侍奉的音樂傳道人,彈琴的樣子令許多女孩子心生愛慕。虹是屬於偏理性的女孩子,所以當汪洋最初試着接觸她的日子裡,虹表現得非常木訥。譬如說有次虹缺席主日,汪洋主動問她:「你上周日沒有來是嗎?」「啊,是噠,上周發燒了,你每次負責清點人數、檢查誰沒來嗎?」;汪洋請大家喝豆漿奶茶,虹卻執意要自己付錢等。當這類事情頻繁發生后,虹才意識到汪洋或許是有意為之。這下虹也亂了陣腳:「真的會有人追求我嗎?我這幾年之內打算一心一意侍奉主,上帝偏偏在這個時候讓我戀愛嗎?而且,最重要的是,汪洋可靠嗎?」思來想去,虹覺得還是詢問下教會裡的長輩比較穩妥,於是撥通了鄧老師的電話。

「老師,最近那個汪洋總對我噓寒問暖的——呃,他有女朋友嗎?」虹選擇開門見山。

「他倒是沒有女朋友……他總發信息問候你?」電話那頭,鄧老師的聲音也有些意外。

「是呀,幾乎每天都發。」

「有沒有很露骨?」

「沒有。所以我才困惑的。」

「嗯……汪洋倒不是隨便給別人發信息的人,或許你可以慢慢試着接觸看看。」

聽鄧老師這樣說,虹就放心了,這代表汪洋的人品還是可靠的。之前情感上的挫敗雖然讓她感到灰心,但女孩子終歸是嚮往戀愛的。虹甚至鼓勵自己說:「像汪洋這樣一個忠心跟隨主的人,肯定錯不了。」於是,當汪洋邀請她到自己服侍的地方做客時,虹便一口答應了。

(待續……)

下一章:退一步,還是進一步?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小凱:中國比加拿大更像家

中国比加拿大更像家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譯:顧靜,中國;封面繪圖:閃電小熊,中國

小凱(化名)有着一頭棕色的頭髮和一雙灰藍色的眼睛,說著一口標準的加拿大式英語。因此,對於初次見面的人來說,聽這樣一位18歲的姑娘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並說自己裡面其實是「半個亞洲人」時,都會非常驚訝。

不僅如此。和大部分同齡人不同,這個低調的年輕人沒有選擇直接去上大學,而是暫停了學業,到離出生之地千里之外的地方——中國,去教小孩子學英語。

如果問她為什麼做這樣不同尋常的選擇,她的答案很簡單:中國是她留下記憶最多的地方。小凱在家中八個孩子中排行第二,雖然出生在加拿大,但從小隨父母在中國不同的地方長大,直到15歲才回到自己的祖國。這之間她還在菲律賓生活過一年。

在中國生活的日子不僅使小凱愛上了這個國家和這裡的人們,並讓她看到這裡孩子們的需要。在她長大的地方,童年的小夥伴剛滿六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而在此後的六年裡,她們都要遠離家人,每年只能回家呆兩個月。

所以,當她在加拿大完成了高中的學業,並在聖經學校學習了一年以後,便決定不像她的朋友們那樣直接去上大學了。18歲的小凱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下,決定返回中國,到寄宿學校去做一名志願者老師。在談到怎麼會有這樣的決定時,她說:「是爸爸讓我有了這個想法,而上帝給了我信心」。

小凱知道,很多人不能理解她暫停學業的決定。對她的高中同學來說,高中畢業之後一般都直接上大學,他們的世界就是鄰里和學校。但對小凱來說,這是難以理解的生活狀態。她說:「我很開心自己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

當然,她的朋友們大多也不會明白在異國他鄉不斷地換地方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小凱出生后不久,一家人就搬到了中國,兩年之後去了菲律賓,一年之後又回到中國。過了三年,一家人又搬到中國的另一個地方,與當地的少數民族傈僳族人生活在一起(傈僳族人通常分佈在緬甸、中國西南部、泰國以及印度的山區)。

很多小凱的同齡人都對她在跨文化背景中非同尋常的童年感興趣。與她在加拿大的同齡人不一樣的是,小凱的青少年時期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姐姐以及其他跨文化背景的小孩一起逛海灘、爬山和爬樹度過的。她回憶道:「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爬到山上去給我家養的羊找飼料」。

意想不到的是,當小凱一家為了幫姐姐開始大學生活而搬回加拿大時,15歲的小凱卻遇到了最大的挑戰。

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適應過程。她說:「我有六個月都陷在抑鬱症當中,因為我根本不想待在加拿大。我覺得我當時可能還沒有準備好適應那裡的生活。我很想念在中國的朋友,我覺得加拿大人跟我很不一樣。我害怕永遠也找不到一個真正能理解我的朋友了。」

她甚至開始生上帝的氣,覺得上帝沒有給她能夠分擔困難的朋友。但後來上帝對她說話,讓她明白自己已經把友誼看成了高於上帝的偶像。

當意識到自己把人生的價值和幸福建立在是否得到友誼上,而不是上帝本身時,她開始悔改。「我告訴上帝‘你是我的一切。擁有友誼很好,但是我也可以沒有它。我可以被你所滿足。’說這話時,我在加拿大還是沒什麼朋友。」

就在小凱向上帝悔改之後不久,上帝賜給她一些關心她的好朋友,其中有一些還是基督徒。

如今,除了大姐,小凱全家都回到了中國。對於小凱來說,回到中國的感覺就像回家一樣。她希望作為寄宿學校里唯一的基督徒老師,自己能夠給孩子們帶來正面的影響,讓他們能夠感知上帝的屬性。她說:「真希望上帝可以使用我,讓孩子們知道上帝是誰,並幫助他們更加靠近上帝。」

雖然小凱不知道這樣的生活會持續多久,但她確信:拿到大學學歷(最好是教育學學歷)之後,自己還想繼續教書。「我想去菲律賓教書,教孩子,尤其是那些不被人們重視的被寄養在別處的孩子們。我想成為一個讓他們感到被珍視,可以與他們分享上帝的好消息的老師。」

當小凱11歲認識到自己的生命屬於上帝時,就曾承諾委身上帝,現在她要實現自己的承諾。她說:「祂給我生命,對我有一個計劃,因此,我要讓祂在我生命中完成那個計劃。只有這樣,我的生命才會真正有意義。」

對於雅米提出的問題:「為什麼做現在在做的事?」小凱回答說:「我知道上帝愛我,對那些還不明白上帝的愛的孩子們,我很有負擔。我希望他們能明白上帝愛他們,也希望他們能和我一樣,在基督里找到確據與平安。」

 

*此文章英文原文和翻譯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