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拿書》簡介

 

作者:謝葆芳

 

《約拿書》是舊約中 12 部小先知書中的一部。與其他先知書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主要是敘事體(而其餘的先知書大多是詩歌體)。

約拿給以色列的預言(主要記錄在《列王紀下》 14章23-28節)很不同尋常,因為其他先知都是宣布對以色列民拜偶像的審判,而約拿卻給出了平安富強的信息,儘管在一個惡王的統治下卻依然得到了領土的擴張。

重要的一點是,據說約拿是上帝派去向以色列以外的國度傳福音的第一個「宣教士」。由於當時的亞述處於相對較弱的時期,並多次與其他國家發生衝突,這樣的環境可能有助於亞述人聆聽上帝的信息。

約拿的預言——不管是對以色列的還是對尼尼微的,都強調了上帝的憐憫,讓人們看到儘管他們犯罪,上帝仍然選擇赦免他們,不讓他們毀滅。

 

作者

《約拿書》沒有明確說約拿是作者,儘管許多學者認為他是,因為書中有太多的細節只有他自己知道。大多數人都認同這本書是基於約拿自己對其尼尼微之旅的描述而寫的。

 

寫作時期

書中的事件發生在公元前 780-753 年之間。據說這部著作可能早在公元前 8 世紀中葉就開始著筆了,然而許多學者認為它是在公元前 3 世紀完成的。

 

核心主題

約拿的故事指出了上帝對祂創造物的憐憫之心,祂不僅渴望拯救我們,也想要拯救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那些在我們看來「不配」祂恩典的人,甚至那些與我們為敵的人。

 

這本書還讓我們看到:

上帝對世界萬物有絕對的主權(興起暴風雨,派去大魚)上帝堅持不懈地要傳遞祂的信息(兩次為同一個使命召喚同一個先知)

 

當人們悔改時,上帝願意寬恕他們並不再審判

這本書向我們顯明了上帝豐富的恩典——不輕易發怒,滿有愛——以及我們需要謙卑和悔改。

需要悔改的地方包括當我們不相信上帝的計劃時很難順服祂,我們對周圍發生的事情缺乏同情心,以及我們的以自我為中心,當事情不順心時常常會苦毒抱怨。

接受了上帝拯救恩典的我們,應該意識到祂並非僅僅是寬恕我們而已,而是會持續不斷地塑造和磨練我們,使我們成為祂向世人施憐憫的管道和器皿。

 

大綱

約拿書的結構十分顯明,可以清晰地分成上(約拿書 1-2章)下(約拿書 3-4章)兩部分。

 

一、上帝的呼召與約拿的悖逆

1.約拿逃避上帝(1章1-3節)

2.上帝的審判和異教徒水手們的回應(1章4-16節)

3.約拿祈求憐憫和上帝的拯救(1章17節-2章10節)

 

二、上帝的呼召和約拿的順從

1.約拿聽從上帝的呼召(3章1-3節)

2.上帝的審判和異教的尼尼微人的回應(3章4-10節)

3.約拿憤怒的禱告和上帝的憐憫(4章1-11節)

 

約拿書兩部分之間的平行關係有助於我們認識並更深入地思考我們與上帝關係中的這種模式,即:

——上帝找到我們(給我們祂的話語,通過某件事呼召我們/讓我們知罪,拯救我們)

—— 我們回應(悖逆、順服、禱告、提出疑問、降服)

——從始至終,上帝繼續在我們生命中深深地動工(管教我們)

 

參考書目:

Thomas L. Constable 博士所寫的關於《約拿書》的筆記

ESV學習聖經

Robert M. Solomon所著:《追尋的上帝:《約拿書》中的功課(God in Pursuit: Lessons from the Book of Jonah)》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約拿書》靈修7 | 當事情不如你意時

 

約拿書4章5-11節

 

5 於是約拿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裡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

6 耶和華上帝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

7 次日黎明,上帝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

8 日頭出來的時候,上帝安排炎熱的東風,日頭曝晒約拿的頭,使他發昏。他就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

9 上帝對約拿說:「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嗎?」他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

10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

11 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當事情不如你意時

 

作者:Wendy Wong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穆如清風

 

想像一下,當你的孩子快要出生時有人告訴你,你被趕出家門了,會是怎樣一種體驗。

當我們的新房東買下了我們租用的公寓,並告訴我們他想儘快搬進來住時,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了我和丈夫身上。

儘管知道我們的孩子快要出生了,新房東仍然堅決要求我們在規定日期內搬出去。我們提出請求提前結束租約,以便我們可以在分娩前搬家,但遭到了對方的拒絕。我們提出至少免除最後一個月租金,這個請求也同樣遭到拒絕(儘管我們已經提前三個月搬走)。對於這一切,對方都沒有給出任何解釋。

你可以想像,我對房東有多大的厭惡感。我覺得我大概能夠理解約拿在面對如此不公正的情形時的感受。

在對以色列民族的敵人發出了審判的預言之後,約拿在城外等待看到上帝的判決——然而卻只看到了尼尼微人的悔改和上帝的寬恕。看到邪惡兇殘的尼尼微人逃脫了他們應得的懲罰,約拿氣到想要求死(4章3節)。

在陽光下暴晒帶來的身體不適很可能加劇了約拿的不滿。所以上帝安排了一棵蓖麻來為他遮蔭——這裡出現了約拿全篇唯一一次的 「大大歡喜」(第 6 節)。

然而,就在第二天,上帝讓一條蟲子咬壞了這株植物,約拿因此又暴露在了灼熱的風中。於是再一次,他氣急敗壞地向上帝求死(8-9 節)。

約拿對上帝和他周圍環境的反應說明了他真正看重的是他自己。約拿只想要如他所願。他要看到仇敵遭報,他想要舒適,當他不能如願時,他就想死!

這促使上帝發問:如果你都如此關心這株你甚至沒有種過的植物——你能想像我對整個大城裡百姓該有多關心嗎? (第 11 節)

看到約拿書怎樣突然以這響亮的反問句結束,我想,也許上帝希望我們讀者們也思考一下當事情不如我們所願時自己對生活的態度。

當事情不如我們意時,我們是否也會像約拿一樣,感到憤怒和沮喪?我們對什麼感到「大大喜悅」呢?這說明我們最終看重的是什麼?

想想另一個人——約伯。在他失去所有一切的那天,他的反應截然不同:「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 1章21節)。

約伯的反應表明他知道所有一切——甚至生命本身——都來自他的創造主。約拿似乎忘記了這個真理,也忘記了上帝給他的所有他並不配得的恩典——救他脫離溺水,甚至為他預備樹蔭納涼。

雖然我很容易注意到約拿是多麼忘恩負義和心胸狹隘,但我卻和他一樣很難在處境中看見上帝永不改變的善良,也很難放下苦毒選擇饒恕。

然而,當我學會將目光投向上帝的恩典而不是房東的無情時,我逐漸學會了謙卑地放下自己的想法去做祂看為正確的事。因此,我們沒有以「正當的」憤怒來回應房東,而是選擇以恩典來回應:我們為他的得救禱告,也祈求我們能夠原諒他,然後就悄悄地搬了出來。

誰知道呢?或許通過我們「和平溫柔」的行為(提多書 3章2節),我們可能已經在房東心裡播下了福音的種子。雖然房東不是尼尼微,但我希望我們的回應少一些約拿,多一些約伯,來讚美上帝(約伯記 1章21節)。

 

問題反思:

1.當事情不如你意時,你對上帝和其他人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在這些情況下,你如何被上帝永不改變的恩典和良善指引而做出回應?

2.思想上帝對所有祂所造之人的關愛,這如何幫助你以正確的視角來看待你自己所關心的人事物?

 

Wendy是一位作家、妻子和母親。她完美的一天要有花生醬、與耶穌共度時光,以及與丈夫、兒子好好的擁抱。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約拿書》靈修6 | 當我們需要從自我中被拯救時

 

約拿書 4章1-4節

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

 

當我們需要從自我中被拯救時

作者:Nelle Lim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穆如清風

 

作為一名年輕的基督徒,當我讀到關於基督信仰英雄的傳記時,我常常感到的不是被激勵而是蠻有壓力。戴德生、伊麗莎白·愛略特以及其他似乎從不懷疑上帝的聖徒們的故事感覺與我自己的信仰生活相去甚遠,因為生活中我常常難以相信上帝的良善。他們的故事給我的印象是,對上帝的看法不佳是一種褻瀆,更別說對祂坦誠我的想法了。

但我很快就意識到,這些故事描繪這些屬靈偉人的方式與聖經中描述的方式並不完全相同。在聖經中,上帝 「偉大的英雄們」遠非完美。他們既有非凡的信心,也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缺點。他們對上帝也有懷疑,常常向上帝傾訴他們的憤怒和失望。然而,上帝並沒有被冒犯,而是經常利用這些最真實的時刻來進行祂最深入的門徒訓練。

例如,約拿就不明白上帝怎麼會如此不偏心地施行憐憫。上帝在以色列最大的敵人之一亞述人悔改後當即赦免了他們,這讓約拿非常憤怒(約拿書 3章10節—4章1節)。他對亞述人的仇恨使他認為上帝的一些最美好的屬性——「有恩惠」、「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改變心意不降災難」(第 2 節)——是上帝的缺點,並理應為此 「不公正」而受責備。他的觀點如此扭曲,以至於他寧願不顧他的使命且認為要是他的敵人得憐憫,他「死了比活著還好」(第 3 節)。

令人驚訝的是,上帝並沒有因為約拿發脾氣而懲罰他。取而代之的是,上帝使用約拿剛剛貶低的恩典,將他自我中心的這一時刻轉變為救贖的時刻。上帝通過問「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來幫助約拿處理他的憤怒。 (第 4 節)。「關於我,關於罪和憐憫,你此時有什麼認定?它們是對的嗎?」然後,上帝給了約拿空間來消化祂的話,承認自己的偏見,並開始看到這些偏見如何阻攔他讓他無法完全活出上帝給他的呼召。

令人驚訝的是,上帝會選擇這位有偏見的先知來完成對外邦人傳福音的任務。但在這個令人費解的決定中卻隱藏著上帝極深的恩典。這個任務絕不僅僅是要拯救亞述人那麼簡單。也是要將約拿從他的自以為義中拯救出來,並讓他看到作為上帝的先知他同亞述人一樣需要上帝的憐憫。

聖經中不完美的英雄們的故事提醒我們,在所有的故事中,最終上帝才是真正的英雄。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上帝是多麼有耐心在我們的破碎之中動工,以及祂是如何無條件地愛我們(儘管我們裡面充滿罪惡)。無論我們信主多少年,都仍然需要祂的恩典。

因此,屬靈成熟的標誌大概是當祂揭露我們隱藏的偏見時,我們有多願意接受祂的糾正。只有接受糾正我們才真正能與我們 所蒙的呼召相稱:變得像基督(以弗所書 4章1節)。

 

問題反思:

1、是否有某些偏見或怨恨使你無法全心全意地與他人分享上帝的恩典和憐憫?祈求聖靈啟示給你是怎樣的偏見和怨恨,以及你要如何開始像上帝那樣愛這些人。

2、回想某次上帝通過你的不完美來訓練你的經歷。通過那次經歷,你對祂有什麼新的認識?

 

– Nelle Lim,新加坡

Nelle 喜歡重播經典電視劇。她相信好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最真實的自己,如果沒有故事大師耶穌的故事,她也不會找人生的方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約拿書》靈修5 | 我們都需要第二次機會

 

約拿書3章1-10節

 

1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約拿說:

2 「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

3 約拿便照耶和華的話起來,往尼尼微去。這尼尼微是極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 4 約拿進城走了一日,宣告說:「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

5 尼尼微人信服上帝,便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

6 這信息傳到尼尼微王的耳中,他就下了寶座,脫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 7 他又使人遍告尼尼微通城,說:「王和大臣有令:人不可嘗什麼,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

8 人與牲畜都當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上帝。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

9 或者上帝轉意後悔,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致滅亡,也未可知。」

10 於是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於他們了。

 

我們都需要第二次機會

 

作者:Mike Riddell

翻譯:Nancy

有聲播讀:穆如清風

 

我曾經參加過一次定向越野比賽——這是一項越野賽跑,需要使用地圖和指南針在森林道路中導航前行,並在沿途的打卡點停下來打卡。

我不擅長看地圖和使用指南針,但我還是報名了,因為覺得我的跑步優勢可以彌補我的導航弱點。

不出所料,我沒有跑多好。當我應該左轉的時候我卻右轉了,當我應該下坡的時候我卻走了上坡的路。許多錯誤的轉彎讓我迷路了。直到一位領跑員過來告訴我要掉頭時,我才發現自己走錯了多少路,也才知道哪條路才是對的。

在我們誤入歧途的時候,常常是當我們的行為後果展現出來時,我們才意識到自己來到了一個轉折點,必須決定改變航向,朝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今天的《約拿書》經文就給了我們一個這種轉折點的例子,以及上帝的恩典是如何奇蹟般地改變人們生命的。

約拿書3章1-3節告訴我們,在上帝借著大魚的經歷叫醒約拿之後,這位上帝的先知得到了完成任務的第二次機會。這一次,約拿順服了,並傳達了只有一句話的消息:「 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約拿書3章4節)。

雖然約拿顯然傳達了一個壞消息,但尼尼微人的反應卻更令人震驚。《約拿書》3章5節告訴我們,這些以殘暴和邪惡暴行而著稱的人們聽到壞消息後卻以悔改來回應,因為他們「信服上帝」。這提醒我們任何人都可以回應上帝,即使我們覺得不配得的人。

在整本聖經中,每當寫到某人「相信」,這裡所說的信都遠遠不止是頭腦上的想法或對事實的承認。相信總是伴隨著回應——一種由於開始相信某事或某人而做出的基本承諾。

簡而言之,相信上帝就需要做出回應(約翰一書2章3-6節)。

在《舊約》中,禁食通常是在面對審判時尋求上帝憐憫的一種方式,而穿麻衣則是悔改的有力視覺象徵。除了這些儀式,尼尼微王還頒布了一項法令,要求所有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 約拿書3章8節)。

在這裡,「丟棄」是悔改的一種表現。在希伯來語原文中,它使用了同一個詞根,意思是「轉彎」或「回頭」,描述某人來到需要改變方向的時刻(參考以西結書14章6節; 約珥書2章12-13節;以賽亞書55章7節 )。所以,當王呼召百姓悔改時,他們的悔改行動就是放棄惡道和暴力,這是他們生活方向的改變。

令人驚訝的消息是,當人們悔改並轉向上帝時,他們會遇到一位滿有慈悲、恩典和憐憫的上帝。請注意上帝是多麼快地寬恕了尼尼微人,不降下預言中的審判,並給了他們重新生活的機會(約拿書3章10節)。

這個恩惠今天仍然存在。不管我們犯了什麼錯誤,犯了什麼罪,上帝都給我們悔過的機會並比我們想像的要有耐心得多,祂無比願意並早已做好準備,當我們悔改時原諒我們。

問題是,我們會聽從祂的呼召回頭嗎?我們會讓祂的寬恕掩蓋我們的罪孽和羞恥以使我們可以再次轉向祂,做祂喜悅的事嗎?

 

 

問題反思:

1.今天的你需要悔改、迴轉和丟棄什麼?迴轉向上帝對你來說是怎樣的?

2.你有沒有相信哪些關於上帝的真理或祂的話語,卻沒有讓其影響或改變你的生活方式?

 

 

Mike Riddell,澳大利亞

Mike是耶穌的追隨者,Zoe的丈夫,Norah和Charlie的爸爸,澳大利亞墨爾本服事「下一代」的家庭事工 牧師(Next Generations Pastor)。他喜歡與人相處,喜歡咖啡,還有立式槳板運動。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