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重複警告

讀經: 加拉太書1章6-10節


我希奇你們這麼快離開那藉著基督之恩召你們的,去從別的福音。 —加拉太書1章6節


「請注意,電動走道即將抵達終點。請注意,電動走道即將抵達終點。」如果你曾經使用過機場的電動走道,你就會聽過這種不斷重複的廣播。

為什麼機場要不停地重複這個廣播呢?這是為了要確保使用者的安全,並且保護當局的利益,若有人使用不當而受傷,機場當局也不須負責。

重複的廣播雖然令人厭煩,但也的確有它的價值。事實上,使徒保羅認為不停重複的警告是有必要的,因此他在加拉太書當中也這樣做。但比起避免在機場絆倒的危險,他所警示的更為重要。保羅警告加拉太人,無論是他或天上使者,只要有人傳講的不是他們曾聽過的福音,都不要聽信(1章8節)。就在下一節,保羅又再說了一遍。這是一個值得再次強調的警告。因為當時加拉太人開始相信救恩是源於好行為,而不相信真正的福音,即不相信救恩是基督所成就的工。

耶穌的福音,就是祂的受死、埋葬且復活,是為了要赦免我們的罪。這是我們有特權和責任要分享的故事。當我們傳講福音時,要清楚說明:只有靠著復活的耶穌,我們才能解決罪的問題。

— Dave Branon

祂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祂的名稱為耶穌;
除祂以外再無別的名,
有能力救贖我們。
Sper

耶穌基督是唯一通往天堂的道路。



全年讀經:
傳道書10-12章 加拉太書1章


靈命日糧:古代佳餚

讀經: 詩篇19篇7-14節


祢的言語在我上膛何等甘美,在我口中比蜜更甜! —詩篇119篇103節


不久前,我參加了一個有關中世紀的研討會。在一個專題討論中,我們甚至親手烹飪了好幾道中世紀時期常有的料理。我們用杵和臼搗碎肉桂和水果,製作果醬;切碎橙皮,加入蜂蜜和薑,烤製成甜點;壓碎杏仁並加水和其他食材,製成杏仁奶。最後,我們還準備了一整隻雞佐以白飯當作主菜。當我們試吃這些料理時,都十分享受這些美味的佳餚。

至於我們心靈的屬靈糧食,上帝給了我們一個多樣化的菜單,可以仔細咀嚼、好好品嚐,使我們得著飽足。無論是聖經中的歷史書、詩歌書、智慧書、先知書或其他書卷,都可以在我們軟弱的時候使我們剛強、給我們智慧和鼓勵、帶給我們每日所需的能力(詩篇19篇7-14節,119篇97-104節;希伯來書5章12節)。正如詩人所說:「祢的言語在我上膛何等甘美,在我口中比蜜更甜!」(詩篇119篇103節)

所以我們還在等什麼呢?上帝已在我們面前擺設了美味的屬靈筵席,我們全都受邀來享用!

— Dennis Fisher

主啊,感謝祢為我預備屬靈的筵席,
讓我能到祢面前,享用祢的話語。
我需要祢的話語滋潤心靈、與祢更親近。
我今願向祢敞開我心。

聖經是生命的糧,並且歷久彌新。



全年讀經:
傳道書7-9章 哥林多後書13章


靈命日糧:扎根

讀經: 歷代志下24章15-22節


祭司耶何耶大在世的時候,約阿施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 —歷代志下24章2節


當約阿施聽到他祖母亞他利雅的惡行時,一定既困惑又害怕。亞他利雅為了篡奪猶大國的王位,殺害了約阿施的兄弟。但嬰孩約阿施卻被他的姑姑和姑丈安穩地藏匿了六年(歷代志下22章10-12節)。約阿施在他們的關愛與教導中成長。當約阿施七歲時,他在暗中被加冕為王,而他的祖母也被推翻了(23章12-15節)。

年輕的約阿施王有一位賢臣在他左右,也就是他的姑丈耶何耶大(22-25章)。約阿施是猶大國少有的「明君」,當姑丈還在世的時候,約阿施順服上帝行正直的事(24章2節)。但是他姑丈一過世,無法繼續以身教引導他,約阿施便背離了上帝,且下場淒慘(24章15-25節)。由此看來,約阿施的信心根基並沒有扎得很深,後來,他甚至開始拜偶像。也許約阿施的「信心」一直是他姑丈的,而不是自己的。

的確,他人可以教導我們信心的原則,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親自與耶穌建立恆久的親密關係。要讓信心變得真實,就要讓它成為自己的。上帝會幫助我們與祂同行,使我們能在祂裡面扎根、生長,建立信心(歌羅西書2章6-7節)。

— Cindy Hess Kasper

我乃屬耶穌,已聞主聲音,
道主愛我何等深;
今求賜大信,向天路直奔,
常與主相近相親。
Crosby

唯有真信心才能持續到底。



全年讀經:
傳道書4-6章 哥林多後書12章


靈命日糧:被瞭解

讀經: 雅各書5章16-20節


我向祢陳明我的罪⋯⋯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祢就赦免我的罪惡。 —詩篇32篇5節


我們內心最大的一個矛盾,就是既渴望有人瞭解我們,但卻又害怕內心被人看透。我們是依照上帝的形象造的,所以我們是能夠被上帝和人所瞭解。然而,因著我們墮落的本性,我們都有不欲人知的罪和軟弱,這些就是我們常說「黑暗的一面」,是我們生命中想要隱藏的部分。故此,我們常鼓勵他人全力以赴,表現最好的一面。

我們不願意被人瞭解的其中一個原因,其實是因為害怕被人拒絕或嘲笑。然而,當我們發現上帝瞭解我們、愛我們,即使我們做了最壞的事,祂也願意饒恕我們,那種害怕被上帝看透的感覺就漸漸消失。若有一群基督徒,能明白饒恕和認罪之間的關係,那麼我們就能放心地在當中彼此坦誠自己的罪(雅各書5章16節)。

信仰生活並不只是要表現出你的好行為,也要透過向上帝和他人坦誠己罪,將我們黑暗的一面暴露在基督的光照下。這樣,我們才能得到醫治,並且活在罪得赦免的自由中。

— Julie Ackerman Link

求主助我陳明罪,
不再隱藏心污穢;
一切坦誠主面前,
不再遮掩全懺悔。
D. DeHaan

罪的控訴雖震耳欲聾,但饒恕之聲更勝一籌。-慕迪



全年讀經:
傳道書1-3章 哥林多後書11章16-3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