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Going繼續前進——讓恩典流入原住民的生命

 

口述:Lisa

整理:Jessie

 

Lisa是一位臺灣布農族原住民。她從小在部落長大,卻因自己的原住民身份受到不少歧視和差別對待,因此也對自己的身份感到自卑。然而現在的她是一名原住民事工——「Keep Going繼續前進」的負責人,她和團隊策劃和開展了一系列建造原住民生活的服事,包括運動教育陪伴計畫、原住民幼兒文化語言教育、生涯規劃講座等,幫助原住民兒童和青少年能在長期缺乏良好陪伴的成長環境下,依舊長成自己茁壯的樣子,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Lisa曾經經歷飽受暈眩症的折磨長達三年,在痛苦中她呼求上帝,上帝也醫治了她的病。於是因著上帝的拯救,她踏出服事他人的第一步;在上帝持續的帶領下,她不斷前進,一步一步地、不後悔地,走在這條公益的道路上。讓我們來看看她是如何在上帝的帶領下「繼續前進」的吧!

 

「我覺得我還那麼年輕,怎麼會這樣?」

 

「我是26、27歲的時候信主的,那時候事業其實正在往上。」Lisa原本是做生涯規劃的講師,也算職場上小有成就。但她突然生病了,一種讓她每天醒來都覺得暈眩的怪病,卻在醫院查不出原因。

「我每天睡覺醒來,就覺得天旋地轉,真的沒辦法工作,後來只能辭職。那時候我真的很崩潰,我才20幾歲欸,怎麼會這樣?」

她回憶,那段時間情緒非常低落,也嘗試讓媽媽和阿嬤為她禱告,但禱告了很久,病都沒有好轉。那時候,她也開始懷疑,「上帝真的有在聽嗎?」

就在她幾乎快放棄的時候,朋友Verena送了她一本聖經。

「她跟我說,可以放在床邊,難受的時候就翻一翻。我其實當時沒什麼信心,但很感動——原來還有人關心我。」

某一天,在痛苦中她禱告了一句:「上帝啊,也許是我錯了。如果祢真的是又真又活的神,求祢向我顯明。」

她隨手翻開聖經,看到那段新約中患血漏的女人——「她抓著耶穌的衣穗,內心就相信耶穌能醫好她。」Lisa一邊讀一邊哭,「我哭到睡著,醒來之後突然發現,欸,我的暈感好像比較不嚴重了。」

從那天起,她開始規律讀經、禱告,半年後病情明顯改善,甚至不再需要吃藥了。

她也開始跑步。

「對我來說,生病成就了我靈魂的一場拯救。每走一步都是恩典。」

體育陪伴,是因看見也曾被忽略的孩子

 

信仰重新點燃了Lisa的生命,也開啟她重新出發的旅程。
她開始投入公益活動,一開始只是參與教會的一些服務,直到某一天,她在偏鄉看到一群原住民小孩在玩一輛破舊的嬰兒推車。
「他們玩得超開心,但我站在旁邊看,心裡超震撼。」

「我就問自己,怎麼過了幾十年,原住民孩子的生活狀況和教育資源,還是和我小時候一模一樣?」

她想起自己的童年,因為原住民身份被歧視、被霸凌,曾非常自卑,也一度拚命努力,只為了證明「我可以」。

她意識到,這些孩子不是不優秀,而是缺乏陪伴——「是那種真正的陪伴,不是命令,不是忽略,而是走進去、陪著他們一起成長。」

「我也想到,其實孩子很喜歡運動,那有沒有可能從『體育』開始,成為我們陪伴他們的一種方式?」

體育是打開關係的鑰匙。Lisa開始想辦法籌備一個「體育陪伴」的計畫。但誰來教?誰來帶?

她想到過去職場上認識的一些退役運動員。

「他們剛退役時,會有一段『空窗期』。我就想到:能不能邀請他們來做陪伴者?他們本身就有運動技能,又正好有空檔,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重燃熱情』的機會。」

這個點子,就這樣逐漸成形——體育陪伴事工啟動。

「我邊找零錢邊哭,只為了湊35塊車錢」

 

有了計畫,就開始要跑資源、寫計畫書。Lisa不只寫企劃,還一通通打電話、發信。
直到有一天,她接到一個建設公司董事長的電話,說願意聽聽她的計畫。

「我超開心的,但那個時候我真的連車錢都沒有。我要搭車去見董事長,結果我身上連35塊都不夠。」

她蹲在地上,一塊一塊地找零錢。「我邊找邊哭,邊禱告:主啊,現在有這麼一個機會,只要祢讓我找到35塊,我就可以搭車去了。」

最後,她真的湊夠了。

她趕去見董事長,把計畫講出來。對方聽完非常感動,不僅願意支持,還免費提供了一個辦公場地給他們使用。

就在同一天,她的堂弟也傳來好消息,說有個基金會願意提供物資。後來這位基金會的執行長,甚至決定提供啟動資金。

「我真的超級感動,上帝在同一天為我們預備兩份大禮!」

她說,那一刻,她想起一句經文——「從前我風聞有祢,如今我親眼見祢。」

和阿嬤說「我愛你」,卻被語言擋住

 

除了體育陪伴,Lisa也開始關注原住民母語的流失問題。

「有一次我回部落,那時候阿嬤還在,但已經失智了。我們很久沒見了,她已經不記得我,也不記得怎麼說華語,只記得族語。」

Lisa想對她說「我愛你」,想祝福她健康,但她發現自己說不出來。

「我好像已經不會說族語了。明明她在我面前,可我覺得好像有一堵看不見的牆,把我和她隔開了。」

那個瞬間,她心痛極了,也意識到語言不是單純的工具,更是一條通往文化、身份、家庭的路。

「現在很多年輕原住民都不會說自己的族語,那不只是語言的遺失,也代表我們跟文化、跟祖先、跟自己族群的關係正在斷掉。」

於是她推動起「母語傳承」計畫,從幼兒園開始教,從日常用語開始,透過遊戲、故事、唱歌,一點一點地把語言帶回孩子的生活。

後來,這個計畫也成功獲得政府標案,「代表我們終於有穩定的薪資,也更有資源做這件事,真是感謝主!」

KeepGoing的意義,是上帝帶我一步一步走過來

 

Lisa給這個事工取名「KeepGoing繼續前進」。

不是因為她從來沒有停下,而是她知道,曾經有太多次,她想停下來、放棄、甚至懷疑上帝。

「我暈眩的時候,連走十步都很喘,但靠著上帝,我一步步走過來了。」

她想把這份「繼續前進」的精神,也傳遞給原住民的孩子。「我不需要你很厲害,但我希望你相信自己,也繼續走下去。」

每次體育陪伴,她都會對教練們說:

「我不需要我們的孩子球技多麼棒,打得多標準,但我要你們和他們聊天、陪伴、真正建立關係。這才是最重要的。」

給年輕人的一句話:「你最近好嗎?」

 

Lisa經常在生涯探索講座中提醒孩子,不要害怕講錯。

「很多原住民青少年會擔心自己講不好普通話,就不敢開口。我們要傳遞的是,不要怕出錯,也不要怕被標籤。」

她鼓勵孩子一起討論未來,不是一個人講給你聽,而是你也參與其中。

她也特別想對年輕人說:「在探索未來之前,先問問自己——你最近好嗎?你快樂嗎?」

「很多大人抱怨孩子沉迷手機,我覺得,我們也該想想,為什麼他們的自由和快樂,都跑到手機裡去了?我們能不能也給他們一個與人互動的自由和快樂?」

結語:一步一步,繼續走下去

 

Lisa的生命從沒有一帆風順,但每一個低谷,都成為她扶起別人的力量。

「KeepGoing繼續前進」,不是一個組織的名字,而是許多原住民孩子,在被看見、被愛的開始。而這第一步,始於上帝先愛Lisa,在耶穌基督裡拯救她,並使用她繼續把恩典和愛流淌回她從小長大的地方,她的族群。用服事,陪伴和她一樣的原住民孩子,在未來繼續前進。

Keep going 社媒網站連結:

Keep Going 臉書帳號

Keep Going Instagram帳號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人物專訪 | 上帝是我的大Boss——一個基督徒女孩的創業之路

 

口述:安然

整理:Jessie

 

背景:安然是一位在自媒體、培訓、銷售等多個行業打拼過的“斜杠女孩”,不久之前她開始創業,主要是幫助別人透過新媒體打造個人IP。她的工作內容在許多人看來是比較緊跟時代潮流的。但其實在創業之前,她也曾經走過一段漫長又迂迴的工作之路。她曾在艱難的“後疫情”時代苦求一份工作,曾經以積極又出色的工作表現得到表揚,卻也曾經跌落到穀底,迷茫、壓力、不知所措。在這段期間,她在上帝裡面得到安慰、指引和成長,當她重回職場,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她了!她是一位被信仰深深重塑的人,一個願意在工作中活出真實、柔軟、又堅定力量的靈魂。,讓我們來看看吧!

 

那一次辭職是人生的轉折點

“我做過很多工作,和我大學的專業幾乎不相關,”安然微笑著說,語氣平淡,卻透露出一絲底氣。“培訓講師、人力資源業務夥伴、做內容、運營賬號,我一直是個很認真投入去做事的人,也確實做出過一些成績。”

但在2021年10月,她突然做出了一個決定:辭職。

“公司對我其實並不公平,但我當時已經疲憊了,很想休息一下。”她回憶說。

那段時間,她陷入了低谷,但也正是在那片低谷中,她讀到了提姆·凱勒的《諸神的面具》。

“我以前從沒意識到,原來我已經在崇拜工作。我太想在工作裡證明自己,太想被肯定。那本書讓我看到,我把工作變成了偶像。當時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通讀聖經、靈修、禱告,讓我看到書裡的話語,應許,好像突然醒悟過來。”

後來在祂的帶領下,安然加入一家新的公司,她花了兩年的時間在克服,學習,改變,不斷面對自己內心的偶像,並且持續靈修生活。

兩年後,她覺得工作已經沒有挑戰,服侍也沒有果效,堅持下去在那邊工作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又辭職了。

 

 

上帝要我回去——不是為公司,而是為祂

幾個月後,一個出人意料的電話打了過來——她曾辭職的公司邀請她回去。

“這件事真的很神奇。”她說,“我很清楚知道,這是上帝要我回去的。”

再次走進那個熟悉的辦公室,她的心態已經完全不同了。

“我以前會害怕老闆、想討好領導,生怕自己做不好。但這次我回去的時候,心裡非常平安。因為我知道——是我的大Boss上帝叫我回去的。”

她說:“當我知道自己是上帝差回去的,我就不怕人的眼光了。不是我變厲害了,而是我知道誰在背後支持我。

 

 

找到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風格

曾經在一段培訓工作中,安然也陷入過自我懷疑。

“當時我和一個同事一起做培訓,她的風格很鋒利、有攻擊性,很多人喜歡她。我心裡就開始想:是不是我也得像她那樣?”

於是她試圖調整自己,變得“更犀利”。但很快,她就感到嚴重的不適應。

“我變得很擰巴,感覺不像自己,這不是我”

於是,她開始反思,也繼續在靈修中尋找方向。那段時間,她更加確認:上帝給她的恩賜,是溫柔、傾聽和真實。

“我開始學著接受自己的獨特,不再用別人的成功模板來衡量自己。”

 

 

更有底氣,也更有愛

“以前我面對衝突的時候會害怕、不知所措。但後來有一次我的人事經理對我大發脾氣,我反而很冷靜地說:‘我們彼此冷靜10分鐘,再來溝通。’”

那次談話之後,對方主動為情緒失控道歉。

“那一刻我真的覺得,是上帝改變我。我可以帶著愛,也帶著底氣面對問題,不是討好,也不是逃避。”

“我相信,我現在在職場裡,是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每一段工作經歷,都不是白費的

當我問到如何看待一些工作中“沒有意義”的階段時,安然輕笑了一下:“我以前也覺得某段工作很無聊,成長慢,沒挑戰。但現在回頭看,才發現,那時候鍛煉出的能力,現在每天都在用。”

她堅定地說:“上帝不會浪費我們的每一段經歷。”

她相信:“不管你現在覺得工作多無聊,只要認真完成,你在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會被上帝記念。你不是為公司而作,是為上帝而作。”

 

 

慢一點,不代表你輸了

我們提到很多年輕人都有“慢下來就會被甩掉”的焦慮。安然笑著說:“我太懂了,我自己也曾焦慮。”

“但我後來意識到,我們不能把‘快’當成唯一的價值。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核心使命是什麼?

她繼續說:“如果你清楚你的目標是服事上帝、榮耀上帝,那就不會輕易被世界的節奏帶著跑。我們不是在卷,而是在走在自己的節奏裡。”

 

 

我想有影響力,但我不要被流量牽著走

在自媒體時代,許多人渴望做出“個人IP”,希望被看見、被關注。但安然卻說,她越來越不追求“影響力”本身。

“我們不該總想著‘我要有影響力’,那會讓人沒有安全感。我們要先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然後再考慮有沒有影響力。”

她輕輕一笑,說:“我現在的目標是:真實地活出上帝給我的恩賜,不是靠流量去證明自己。

 

寫在最後:給年輕人的一句話

在採訪尾聲,我請安然給正在職場中掙扎的年輕人一句話。

她想了想,說得很堅定:

“不要白白吃苦,而是要在基督裡吃苦。因為那才是有永恆盼望的。”

她說:“有時候等候真的很重要。你看不到果效,不代表上帝沒有動工。我現在願意對上帝說:我在哪裡,願禰賜給我的人也在哪裡。

也許,我們都曾在職場中跌跌撞撞。但像安然這樣的人,用自己的故事提醒我們——工作的終點不是名片上的title,而是活出一份真實的身份,一份對上帝的回應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雅米禱告空間

歡迎來到雅米禱告空間‼️

這是一個由雅米團隊在 GatherTown 上搭建的線上禱告空間,一個可以靜下心來、為彼此禱告、一起探索的特別角落。

你可以在這裡:

1、打扮專屬你的虛擬人物
自定義專屬你的“皮膚”,髮型、服飾任你挑選。

2、把你的禱告事項寫下來,我們一起守望

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能讀到你的事項,並為你禱告!

3、邊禱告邊尋寶,發現溫暖驚喜
由雅米美編精心設計的插圖搭配經文,作為寶藏免費送給你!看看你能找到嗎?

4、開啟麥克風和鏡頭,一起禱告不孤單
在充滿趣味的禱告空間里線上禱告,給你充滿遊戲體驗感的禱告時段!

操作指南 ☞

什麼是 Gather Town?
Gather Town 是一個充滿臨場感的線上虛擬實境平台。它模擬真實世界的交流方式,使用者在平台上會有一個虛擬替身 ,可在不同空間內移動 ‍♂️‍♀️。當兩個虛擬角色靠近彼此時,音量會逐漸變大,也可以開啟視訊聊天 。

該怎麼操作?

  1. 點擊 GatherTown 連結進入平台,幫自己的虛擬人物取個名字。
  2. 進入平台後,使用上下左右方向鍵 ⬆️⬇️➡️⬅️ 移動替身。
  3. 熟悉移動操作後,就可以開始探索空間啦!
  4. 按下「X」可以查看空間內隱藏的內容。
  5. 使用筆記型電腦或桌上型電腦操作最為順暢。

點擊連結進入空間,把你的代禱事項寫下來,我們一起守望!

雅米禱告空間


風聞有你——用音樂榮耀上帝!

 

口述:Bernice,Ken

整理:Jessie

 

背景:

風聞有你(Heard of You是由馬來西亞夫婦 Ken Bernice 一起創辦的音樂佈道事工。其異像是通過音樂榮耀上帝,向人們傳遞信仰的力量。事工通過定期舉辦音樂佈道會、演奏會製作和多媒體外展等形式,積極向社會傳播福音與生命的故事。作為這項事工的核心團隊,Ken 是一位熱愛演奏薩克斯的音樂人,而 Bernice 是一位活動主持人,同時負責事工的日常管理工作,全職事奉前是一名合格的藥劑師。夫妻倆育有一對可愛的孩子,他們的家庭生活與事工使命相輔相成,秉持著通過音樂和行動見證信仰

 

 

異象音樂榮耀上帝

Ken從中學時期就已經有一個清晰的異象——要用音樂榮耀上帝、用音樂佈道。兩人在大學時就“敢敢去做”,辦了一場售票的音樂會。“我們才20歲,那場演出是在Syuen Hotel,有薩克斯、鋼琴、合唱團、古箏、還有主持人,甚至連記者、國會議員都來了!”Bernice一邊笑一邊回憶。“我們是看別人的音樂會,模仿來做的。現在想回去,那時候其實很多東西都不懂,比如版權之類的,也沒顧得太多。”

2014年7月24日,《The Grace》音樂會的舉辦,成了Heard of You的起點。那不是一次普通的表演,而是他們第一次踏上“用音樂服事上帝”的路。從那之後,他們開始籌辦更多音樂會——雖然有些是流行曲為主的演出,但他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不管是什麼風格的音樂,都要回到福音的核心。他們會花時間查考歌詞的背景、意思、能不能帶出真理。

不過,事工並不是一開始就叫“事工”的。真正的轉變發生在2020年。

 

 

那一年,是他們人生最混亂的一年:疫情來了,Ken的演奏工作一夜間停擺,收入驟減;兩人準備結婚、買房,經濟上處處都需要錢。Bernice那時候還是藥劑師,但她心裡已經掙扎很久:“我已經是註冊藥劑師,但我知道我不想做了,我覺得我的靈魂不在那邊。”她甚至想辭職,但又卡在合約和現實之間——她是拿高教部獎學金讀大學的,理論上必須服務滿期,否則就得賠償。那年剛好有新條例,她也不確定是不是已經符合條件。

“那段時間我真的很怕,我從來沒有經歷過那麼不穩定的時期。”她輕輕歎了一口氣,“但最後我還是辭職了。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我哭了兩個星期。”
她直到半年後,才鼓起勇氣告訴父母自己已經辭職。

然而正是那段“空白期”,他們才開始認真整理自己過去做的東西。“我們以前沒有‘事工’的概念,都是比較被動地做。但那年因為疫情,很多事情停下來,我們才開始一步步去想清楚我們在做什麼、要做什麼。”

 

 

開始“風聞有你”事工

事工的名字——風聞有你(Heard of You,也是在那個時候定下的。Bernice說其實中文名是先出來的。“Ken是吹薩克斯風,我是麥克風的主持人嘛,兩個都是‘風’。而‘風聞有你’這句話,是出自約伯記,也表達我們渴望人不只是‘風聞’,更要遇見上帝。”

他們認真邁出的第一步,是一起開始讀神學,主要修事工發展方向的課程,預計今年完成。

“Ken是從15、16歲的時候就有這樣的呼召的,那時候他經歷信仰復興,之後又在大學接觸到學園傳道會,對佈道、講道有更深的體會。他那種佈道的恩賜,是我一開始不太明白的——他可以用很簡單的語言,把很深的真理講出來。而且我發現他不是只是要‘吹歌’,他是想用音樂傳福音。”

 

 

“我自己一開始其實並沒有成為‘師母’的感動,所以我也掙扎過——如果我一直都沒有這個呼召,那我和Ken還要繼續走下去嗎?”Bernice笑著說,“當時真的有找過一些牧者聊這件事。”

但他們最終還是在2020年5月結婚——在疫情剛開放婚禮的那個星期,應該是霹靂州第一場婚禮。“還上了報紙。”她笑了笑,“婚禮對我們來說不只是儀式,而是一個宣告,一種對婚姻意義的理解。後來我也寫了一篇文章,把這個意義整理出來,也在我自己主持婚禮的時候跟新人分享。”

 

 

經歷生活的翻轉

開始事奉之後帶來的,除了心路歷程的掙扎,還有現實的經濟壓力。“從有固定薪水的藥劑師,到沒有收入保障的freelancer(自由業者),我的理財觀完全被翻轉了。”Bernice說。

“但是上帝就會仿佛在問我:你相信我嗎?”她開始思考一切的源頭——她的金錢,她的才幹,她的未來,其實都是屬￿上帝的。
“後來我們重新調整我們的金錢觀:everything is from God,一切都是屬￿上帝的。所以我也要earn for God,save for God(為上帝掙錢,為上帝存錢)。這樣我不再怕沒錢,因為我知道我不是為自己在活。”

 

 

他們的事工逐漸擴展,包括音樂佈道、音樂會、多媒體外展、生命課題講座等內容,也開始接觸到 “牧養音樂人”的門訓工作。“我們發現音樂人也需要牧養,他們有自己的世界和掙扎,而我們正好能理解。”Ken 補充道。他們希望未來能在中文教會中成為連接音樂和信仰的橋樑。

服事的掙扎

儘管服事路上遇過一些誤解與質疑,比如有人說Ken“不夠聖潔”,或是一些教會對於音樂服事缺乏支持,但他們都選擇帶著柔和與堅定繼續走下去。“我們堅持一個服事原則——要甘願吃虧,以耶穌為榜樣。”Ken說,“因為‘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當然,臺上的光芒也曾帶來迷惑。“你會很快感受到那種被聚焦的榮耀感,就像坐跑車和坐普通車,那種體驗感是加倍的。”Ken坦誠道,“所以我們每次上臺前都需要預備心,要禱告,把榮耀歸給上帝。”

 

 

而說到他們如何平衡家庭、服事、神學和工作,Bernice的回答也很特別:“我們不會把這些拆開來看。我帶孩子、辦音樂會、分享Life Talk,這些不是不同的角色,而是一個生命的延伸。全部,都是在事奉上帝。”

她說,“現在很多人有‘聖俗之分’,但我們覺得,其實沒有。每天都屬￿上帝。不是只有在事工裡才是服事,帶孩子、煮飯也是。只不過服事的場地不一樣而已。”

談到要給年輕人一句勸勉和鼓勵的話,Ken說在他們家有一個原則,他轉身看著他們年幼的兒子,笑著問他:“最好的要給誰?”

小男孩毫不遲疑地回答:最好的要給耶穌!

這家人,把他們的熱情、音樂、才華,甚至不確定的未來,都毫無保留地擺在上帝的面前。

最好的,要獻給耶穌。

他們的生命,是這句話最真實的注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