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當愛與接納成為呼召——採訪基督心理咨詢師Amos教授

口述:Amos教授
採訪:Kim
整理:Jessie

你是否還記得7歲那年的志願?也許你早就忘了,也許你回想起來還會笑自己天真,然而Amos教授,一直朝著自己幼年就立下的志願前進,並最終實現——成為一位臨床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諮詢師」這個稱呼,說明他在臨床心理學多年耕耘,是一位掌握專業技巧與素養,並擁有多年經驗的心理諮詢師。然而,他也樂意人們稱他為「基督心理諮詢師」,把「基督」擺在前面,他想要告訴人們的是,他之所以能面對不同的人,都選擇無條件的接納和包容,是因為他所認識的上帝也同樣如此地愛他。在他幼年的時候,就將陪伴、輔導來幫助別人的呼召放在他心裡,發芽、成長,最終他也成為一棵能為別人遮蔭的大樹。Amos教授目前在哥倫比亞國際大學擔任臨床心理學碩士班教授和該專案主任,就教授的職任而言,他非常年輕,你也許猜不到他的年齡!

成長的道路雖有挫折,卻充滿愛與接納

Amos教授從小在一個基督化的家庭中長大。他說:「我很感恩自己是在一個充滿愛的背景下成長。」

「父母是比較注重我們兄弟姊妹的情緒,情緒是都有被接納的。」雖然父母也不是完美的父母,但他們帶著「比較開明,和願意學習的態度」來建立家庭,讓Amos從小就有一個重要的信念:「雖然家庭不完美,但是一切都是可以被改變的。」

小時候,他也經歷過一段時間的「留守」,但正是信仰的根基,幫助他的父母改變了傳統的華人思維方式。Amos教授說:「我想是上帝的愛改變了他們……他們的溫和是影響我很深的。」

Amos教授回憶起小時候的夢想,仍然記憶猶新:「在我很小的時候,大概就是小學一年級,我記得當時我填志願的時候,就填了心理諮詢師這樣的志願。」

說起這個想法的來源,竟然是一部電視劇:「我記得當時我在電視上看到一齣連續劇,就有一位心理諮詢師,如何用愛,很溫和地幫助一個原本想要自殺的青少年。」

他覺得,「很神奇,竟然用語言、用愛就可以改變人心。」雖然在當時的馬來西亞,心理諮詢師是一個非常冷門的職業,但家人都非常支持他。父親曾說:「也許上帝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把這樣的呼召放在我心裡了。」正是在父母的鼓勵下,他堅定不移地走上了這條路。

雖然夢想明確,但這條路並不平坦。Amos教授分享他所經歷的挫折。

「一開始我是到英國去讀心理學並接受訓練。當時一個人離家在外,我也生了一場大病,感覺孤立無援,非常痛苦。」那時的他,也遠離了上帝。「覺得我都這麼痛苦了,為什麼還要相信上帝?」

畢業後,他經歷了一段長時間找不到工作的挫敗,「有大半年的時間在英國找工作,投了80多份履歷,都沒有回音。」似乎是上帝在引導他,要他回到馬來西亞。於是,他回到馬來西亞,到了大城市工作。

那段時間,他說:「我在大城市工作,其實也很不順,遭遇過很多很糟糕的事。」他與家人的關係變得疏離,信仰也幾乎中斷。「但是在那個時期,我的父母仍舊沒有放棄我,在信仰上還是包容我。」

他表示,雖然遭遇挫折,但上帝每一次都會出現、帶領。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獲得了一份在一所基督教心理輔導中心——「新山博愛輔導中心」工作的機會。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重新回到教會,也回轉向上帝。

回轉向上帝,重建信仰

隨著對上帝的認識和經歷的加深,Amos教授開始發現信仰在他的生命中有著深遠的影響。他說:「信仰幫助我如何更好地去做一個諮詢師,就是對來訪者無條件地愛和包容,但不是沒有邊界的。」

「就是說,無論你的價值觀和我有多麼不同,我仍舊接納你。然而諮詢師還是有自己的觀點,我也不會真的放任對方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我還是會有對錯的立場,但我選擇不去批判,而是站在一種試著理解對方的角度。」

Amos教授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旅程。因此,作為諮詢師,他不會過度干涉來訪者的選擇,也許對方確實需要經歷過,才會有所成長。不是阻撓,而是陪伴。

他繼續解釋這種陪伴的態度,就像聖經中「浪子的父親」的形象:「等待,而這樣的等待,其實是對上帝的信靠。信靠、等待,陪伴對方成長和回轉。」

雖然當時在輔導中心工作的薪資並不高,但Amos教授在那段期間重新體會到——心理諮詢其實是要進入那些「社會底層」群體的生命之中。

「他們有的真的沒什麼資源,其實他們很多時候才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群……但有時候身為諮詢師,我也會覺得很無力,好像無法給他們什麼『實際的幫助』。然而有的時候,小小的改變也是改變。」Amos教授說。

「我們可以分擔一點他們的痛苦,讓對方知道,他們不是一個人在經歷痛苦。」

在這個過程中,「信靠」對Amos教授而言變得格外重要。在人生的許多苦難與悲傷當中,信仰讓他有依靠、有力量繼續前行。「作為一位諮詢師來說,我是有底氣的……在困難中,我仍可以相信上帝會繼續供應和帶領。這樣的信靠使我放下自己的驕傲,相信上帝,依賴上帝。」

輔導中心的一位五十多歲的女諮詢師深深影響了Amos教授。「她幫助我重新審視作為諮詢師的價值觀。」

Amos教授眼中流露出感恩的神情:「也是透過這位女士,我來到了CIU(哥倫比亞國際大學)Kepha學院,成為了臨床心理輔導碩士項目的主任。」當他回首過往,才發現每一條路、每一個腳步,原來都有上帝的美意在其中。前往新山博愛輔導中心,改變了他對心理學與信仰的看法;而來到CIU,看似年紀輕輕就擔任教授與主任的職位,他卻深知這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與呼召。

臨床心理學與信仰,到底關係為何?

成為教授與專案主任之後,Amos教授所面對的是更專業、更深入的觀念探討。畢竟他既是一位基督徒,又是一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難免需要正視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他選擇以「基督心理諮詢師」來定義自己。

對於信仰與心理學的結合,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談到心理問題與屬靈問題之間的界線,Amos教授坦言:「其實我覺得,很難界定。」

「如果是作為一位諮詢師來說,尤其是基督心理諮詢師,他就需要有一個成熟的靈命去分辨這兩者。」

他認為:「教牧輔導和心理諮詢並沒有哪一個『比較好』,這兩者其實是可以互補的。」當來訪者是基督徒時,教牧輔導可以幫助他在信仰上重新建立,而心理諮詢則能協助處理情緒與心理層面的傷痛。這兩種方式是可以整合運用的,關鍵是要了解對方的處境與需要。

當然,他也強調,心理諮詢更偏向面對大眾,而教牧輔導則是針對基督徒。兩者各有所長,也都有成長與進步的空間。但無論如何,Amos教授認為,最大的福分,與真正得救的途徑,仍然在於耶穌基督。

既然如此,在臨床諮詢中要如何「帶出信仰」?

這是許多基督心理諮詢師都會面對的問題。Amos教授認為,信仰不應該是一個強加於人的工具,而應該是一種「活出來的見證」。

「有些個案在諮詢的過程中,會被諮詢師的生命吸引,他們會好奇你是不是基督徒。因為他們在基督心理諮詢師的身上,看見了耶穌。」

他不會主動與個案談及自己的信仰,因為這是專業倫理的一部分。但他說:「如果對方本身是基督徒,而且在談話中不斷提到信仰,那我就會順著他的信仰,來幫助他面對問題。」

「比如說,有一位個案覺得自己很失敗,無法面對自己,那我就會問她:如果今天耶穌站在你面前,你覺得祂會怎麼對你?那個瞬間,她哭了出來,說:『耶穌會接納我。』那一刻,她就能開始正視自己了。」

年輕人情緒問題日益嚴重,背後是關係的斷裂

針對當代年輕人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危機,Amos教授也有他自己的觀察。雖然這不是基於系統性的研究,但多年臨床輔導的經驗,讓他看見了一些明顯的趨勢。

「雖然現在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便利,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卻越來越薄弱。」他說:「以前只要出去玩,就會開心,但現在好像不一定。」

「我的觀察是,年輕人面對很多創傷……而且信仰在這個社會也越來越受到挑戰。人的情感是有需求的,而那個需求就是『渴望被愛』,但這方面卻越來越缺乏。」

而「信靠」也逐漸被削弱。「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可以信任誰,或者不知道該怎麼去信任。這樣的缺乏,慢慢就會引發很多情緒問題。」

「如果你有一個呼召,就記住它」——給想學心理學的年輕人

在訪談的最後,Amos教授特別向那些有志於進入心理學領域的年輕人送上他的勉勵:

「歡迎!非常歡迎來學心理學。」他的語氣真誠而熱切,「我們需要有負擔的年輕人,特別是基督徒,來學習、來成為基督心理諮詢師。」

他特別強調「呼召」這兩個字:「如果你內心有一個使命,有一個呼召,渴望去幫助人,那你要記住這個呼召。」

「說不定,你的付出就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命。就像當年博愛輔導中心那位女士,改變了我的生命一樣。」

說這句話時,他的語氣平靜,但眼神裡透出堅定與溫柔的光。

寫在最後:溫柔的力量

從一位在電視上看到心理諮詢師的小學生,到如今成為臨床心理學者與大學教授,Amos教授的故事,或許不是典型的「成功勵志」典範,但卻蘊含著另一種「屬天的真實」。

他不曾用宏大的語言去描述信仰與專業,反而更多提到的是「接納」、「信靠」、「等待」、「陪伴」——這些帶著溫度與生命力的詞彙。

Amos教授的道路,表面看似順遂,實則充滿各種挑戰與掙扎。心理學這條路,不僅是幫助他人的道路,也是一條尋找自我、探索心靈的旅程。而上帝最終也引領他,回到自己身邊,回到那個早在童年心中萌芽的呼召——走在那條藉著愛,使人得痊癒的道路上。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Keep Going繼續前進——讓恩典流入原住民的生命

 

口述:Lisa

整理:Jessie

 

Lisa是一位臺灣布農族原住民。她從小在部落長大,卻因自己的原住民身份受到不少歧視和差別對待,因此也對自己的身份感到自卑。然而現在的她是一名原住民事工——「Keep Going繼續前進」的負責人,她和團隊策劃和開展了一系列建造原住民生活的服事,包括運動教育陪伴計畫、原住民幼兒文化語言教育、生涯規劃講座等,幫助原住民兒童和青少年能在長期缺乏良好陪伴的成長環境下,依舊長成自己茁壯的樣子,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Lisa曾經經歷飽受暈眩症的折磨長達三年,在痛苦中她呼求上帝,上帝也醫治了她的病。於是因著上帝的拯救,她踏出服事他人的第一步;在上帝持續的帶領下,她不斷前進,一步一步地、不後悔地,走在這條公益的道路上。讓我們來看看她是如何在上帝的帶領下「繼續前進」的吧!

 

「我覺得我還那麼年輕,怎麼會這樣?」

 

「我是26、27歲的時候信主的,那時候事業其實正在往上。」Lisa原本是做生涯規劃的講師,也算職場上小有成就。但她突然生病了,一種讓她每天醒來都覺得暈眩的怪病,卻在醫院查不出原因。

「我每天睡覺醒來,就覺得天旋地轉,真的沒辦法工作,後來只能辭職。那時候我真的很崩潰,我才20幾歲欸,怎麼會這樣?」

她回憶,那段時間情緒非常低落,也嘗試讓媽媽和阿嬤為她禱告,但禱告了很久,病都沒有好轉。那時候,她也開始懷疑,「上帝真的有在聽嗎?」

就在她幾乎快放棄的時候,朋友Verena送了她一本聖經。

「她跟我說,可以放在床邊,難受的時候就翻一翻。我其實當時沒什麼信心,但很感動——原來還有人關心我。」

某一天,在痛苦中她禱告了一句:「上帝啊,也許是我錯了。如果祢真的是又真又活的神,求祢向我顯明。」

她隨手翻開聖經,看到那段新約中患血漏的女人——「她抓著耶穌的衣穗,內心就相信耶穌能醫好她。」Lisa一邊讀一邊哭,「我哭到睡著,醒來之後突然發現,欸,我的暈感好像比較不嚴重了。」

從那天起,她開始規律讀經、禱告,半年後病情明顯改善,甚至不再需要吃藥了。

她也開始跑步。

「對我來說,生病成就了我靈魂的一場拯救。每走一步都是恩典。」

體育陪伴,是因看見也曾被忽略的孩子

 

信仰重新點燃了Lisa的生命,也開啟她重新出發的旅程。
她開始投入公益活動,一開始只是參與教會的一些服務,直到某一天,她在偏鄉看到一群原住民小孩在玩一輛破舊的嬰兒推車。
「他們玩得超開心,但我站在旁邊看,心裡超震撼。」

「我就問自己,怎麼過了幾十年,原住民孩子的生活狀況和教育資源,還是和我小時候一模一樣?」

她想起自己的童年,因為原住民身份被歧視、被霸凌,曾非常自卑,也一度拚命努力,只為了證明「我可以」。

她意識到,這些孩子不是不優秀,而是缺乏陪伴——「是那種真正的陪伴,不是命令,不是忽略,而是走進去、陪著他們一起成長。」

「我也想到,其實孩子很喜歡運動,那有沒有可能從『體育』開始,成為我們陪伴他們的一種方式?」

體育是打開關係的鑰匙。Lisa開始想辦法籌備一個「體育陪伴」的計畫。但誰來教?誰來帶?

她想到過去職場上認識的一些退役運動員。

「他們剛退役時,會有一段『空窗期』。我就想到:能不能邀請他們來做陪伴者?他們本身就有運動技能,又正好有空檔,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重燃熱情』的機會。」

這個點子,就這樣逐漸成形——體育陪伴事工啟動。

「我邊找零錢邊哭,只為了湊35塊車錢」

 

有了計畫,就開始要跑資源、寫計畫書。Lisa不只寫企劃,還一通通打電話、發信。
直到有一天,她接到一個建設公司董事長的電話,說願意聽聽她的計畫。

「我超開心的,但那個時候我真的連車錢都沒有。我要搭車去見董事長,結果我身上連35塊都不夠。」

她蹲在地上,一塊一塊地找零錢。「我邊找邊哭,邊禱告:主啊,現在有這麼一個機會,只要祢讓我找到35塊,我就可以搭車去了。」

最後,她真的湊夠了。

她趕去見董事長,把計畫講出來。對方聽完非常感動,不僅願意支持,還免費提供了一個辦公場地給他們使用。

就在同一天,她的堂弟也傳來好消息,說有個基金會願意提供物資。後來這位基金會的執行長,甚至決定提供啟動資金。

「我真的超級感動,上帝在同一天為我們預備兩份大禮!」

她說,那一刻,她想起一句經文——「從前我風聞有祢,如今我親眼見祢。」

和阿嬤說「我愛你」,卻被語言擋住

 

除了體育陪伴,Lisa也開始關注原住民母語的流失問題。

「有一次我回部落,那時候阿嬤還在,但已經失智了。我們很久沒見了,她已經不記得我,也不記得怎麼說華語,只記得族語。」

Lisa想對她說「我愛你」,想祝福她健康,但她發現自己說不出來。

「我好像已經不會說族語了。明明她在我面前,可我覺得好像有一堵看不見的牆,把我和她隔開了。」

那個瞬間,她心痛極了,也意識到語言不是單純的工具,更是一條通往文化、身份、家庭的路。

「現在很多年輕原住民都不會說自己的族語,那不只是語言的遺失,也代表我們跟文化、跟祖先、跟自己族群的關係正在斷掉。」

於是她推動起「母語傳承」計畫,從幼兒園開始教,從日常用語開始,透過遊戲、故事、唱歌,一點一點地把語言帶回孩子的生活。

後來,這個計畫也成功獲得政府標案,「代表我們終於有穩定的薪資,也更有資源做這件事,真是感謝主!」

KeepGoing的意義,是上帝帶我一步一步走過來

 

Lisa給這個事工取名「KeepGoing繼續前進」。

不是因為她從來沒有停下,而是她知道,曾經有太多次,她想停下來、放棄、甚至懷疑上帝。

「我暈眩的時候,連走十步都很喘,但靠著上帝,我一步步走過來了。」

她想把這份「繼續前進」的精神,也傳遞給原住民的孩子。「我不需要你很厲害,但我希望你相信自己,也繼續走下去。」

每次體育陪伴,她都會對教練們說:

「我不需要我們的孩子球技多麼棒,打得多標準,但我要你們和他們聊天、陪伴、真正建立關係。這才是最重要的。」

給年輕人的一句話:「你最近好嗎?」

 

Lisa經常在生涯探索講座中提醒孩子,不要害怕講錯。

「很多原住民青少年會擔心自己講不好普通話,就不敢開口。我們要傳遞的是,不要怕出錯,也不要怕被標籤。」

她鼓勵孩子一起討論未來,不是一個人講給你聽,而是你也參與其中。

她也特別想對年輕人說:「在探索未來之前,先問問自己——你最近好嗎?你快樂嗎?」

「很多大人抱怨孩子沉迷手機,我覺得,我們也該想想,為什麼他們的自由和快樂,都跑到手機裡去了?我們能不能也給他們一個與人互動的自由和快樂?」

結語:一步一步,繼續走下去

 

Lisa的生命從沒有一帆風順,但每一個低谷,都成為她扶起別人的力量。

「KeepGoing繼續前進」,不是一個組織的名字,而是許多原住民孩子,在被看見、被愛的開始。而這第一步,始於上帝先愛Lisa,在耶穌基督裡拯救她,並使用她繼續把恩典和愛流淌回她從小長大的地方,她的族群。用服事,陪伴和她一樣的原住民孩子,在未來繼續前進。

Keep going 社媒網站連結:

Keep Going 臉書帳號

Keep Going Instagram帳號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人物專訪 | 上帝是我的大Boss——一個基督徒女孩的創業之路

 

口述:安然

整理:Jessie

 

背景:安然是一位在自媒體、培訓、銷售等多個行業打拼過的“斜杠女孩”,不久之前她開始創業,主要是幫助別人透過新媒體打造個人IP。她的工作內容在許多人看來是比較緊跟時代潮流的。但其實在創業之前,她也曾經走過一段漫長又迂迴的工作之路。她曾在艱難的“後疫情”時代苦求一份工作,曾經以積極又出色的工作表現得到表揚,卻也曾經跌落到穀底,迷茫、壓力、不知所措。在這段期間,她在上帝裡面得到安慰、指引和成長,當她重回職場,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她了!她是一位被信仰深深重塑的人,一個願意在工作中活出真實、柔軟、又堅定力量的靈魂。,讓我們來看看吧!

 

那一次辭職是人生的轉折點

“我做過很多工作,和我大學的專業幾乎不相關,”安然微笑著說,語氣平淡,卻透露出一絲底氣。“培訓講師、人力資源業務夥伴、做內容、運營賬號,我一直是個很認真投入去做事的人,也確實做出過一些成績。”

但在2021年10月,她突然做出了一個決定:辭職。

“公司對我其實並不公平,但我當時已經疲憊了,很想休息一下。”她回憶說。

那段時間,她陷入了低谷,但也正是在那片低谷中,她讀到了提姆·凱勒的《諸神的面具》。

“我以前從沒意識到,原來我已經在崇拜工作。我太想在工作裡證明自己,太想被肯定。那本書讓我看到,我把工作變成了偶像。當時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通讀聖經、靈修、禱告,讓我看到書裡的話語,應許,好像突然醒悟過來。”

後來在祂的帶領下,安然加入一家新的公司,她花了兩年的時間在克服,學習,改變,不斷面對自己內心的偶像,並且持續靈修生活。

兩年後,她覺得工作已經沒有挑戰,服侍也沒有果效,堅持下去在那邊工作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又辭職了。

 

 

上帝要我回去——不是為公司,而是為祂

幾個月後,一個出人意料的電話打了過來——她曾辭職的公司邀請她回去。

“這件事真的很神奇。”她說,“我很清楚知道,這是上帝要我回去的。”

再次走進那個熟悉的辦公室,她的心態已經完全不同了。

“我以前會害怕老闆、想討好領導,生怕自己做不好。但這次我回去的時候,心裡非常平安。因為我知道——是我的大Boss上帝叫我回去的。”

她說:“當我知道自己是上帝差回去的,我就不怕人的眼光了。不是我變厲害了,而是我知道誰在背後支持我。

 

 

找到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風格

曾經在一段培訓工作中,安然也陷入過自我懷疑。

“當時我和一個同事一起做培訓,她的風格很鋒利、有攻擊性,很多人喜歡她。我心裡就開始想:是不是我也得像她那樣?”

於是她試圖調整自己,變得“更犀利”。但很快,她就感到嚴重的不適應。

“我變得很擰巴,感覺不像自己,這不是我”

於是,她開始反思,也繼續在靈修中尋找方向。那段時間,她更加確認:上帝給她的恩賜,是溫柔、傾聽和真實。

“我開始學著接受自己的獨特,不再用別人的成功模板來衡量自己。”

 

 

更有底氣,也更有愛

“以前我面對衝突的時候會害怕、不知所措。但後來有一次我的人事經理對我大發脾氣,我反而很冷靜地說:‘我們彼此冷靜10分鐘,再來溝通。’”

那次談話之後,對方主動為情緒失控道歉。

“那一刻我真的覺得,是上帝改變我。我可以帶著愛,也帶著底氣面對問題,不是討好,也不是逃避。”

“我相信,我現在在職場裡,是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每一段工作經歷,都不是白費的

當我問到如何看待一些工作中“沒有意義”的階段時,安然輕笑了一下:“我以前也覺得某段工作很無聊,成長慢,沒挑戰。但現在回頭看,才發現,那時候鍛煉出的能力,現在每天都在用。”

她堅定地說:“上帝不會浪費我們的每一段經歷。”

她相信:“不管你現在覺得工作多無聊,只要認真完成,你在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會被上帝記念。你不是為公司而作,是為上帝而作。”

 

 

慢一點,不代表你輸了

我們提到很多年輕人都有“慢下來就會被甩掉”的焦慮。安然笑著說:“我太懂了,我自己也曾焦慮。”

“但我後來意識到,我們不能把‘快’當成唯一的價值。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核心使命是什麼?

她繼續說:“如果你清楚你的目標是服事上帝、榮耀上帝,那就不會輕易被世界的節奏帶著跑。我們不是在卷,而是在走在自己的節奏裡。”

 

 

我想有影響力,但我不要被流量牽著走

在自媒體時代,許多人渴望做出“個人IP”,希望被看見、被關注。但安然卻說,她越來越不追求“影響力”本身。

“我們不該總想著‘我要有影響力’,那會讓人沒有安全感。我們要先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然後再考慮有沒有影響力。”

她輕輕一笑,說:“我現在的目標是:真實地活出上帝給我的恩賜,不是靠流量去證明自己。

 

寫在最後:給年輕人的一句話

在採訪尾聲,我請安然給正在職場中掙扎的年輕人一句話。

她想了想,說得很堅定:

“不要白白吃苦,而是要在基督裡吃苦。因為那才是有永恆盼望的。”

她說:“有時候等候真的很重要。你看不到果效,不代表上帝沒有動工。我現在願意對上帝說:我在哪裡,願禰賜給我的人也在哪裡。

也許,我們都曾在職場中跌跌撞撞。但像安然這樣的人,用自己的故事提醒我們——工作的終點不是名片上的title,而是活出一份真實的身份,一份對上帝的回應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雅米禱告空間

歡迎來到雅米禱告空間‼️

這是一個由雅米團隊在 GatherTown 上搭建的線上禱告空間,一個可以靜下心來、為彼此禱告、一起探索的特別角落。

你可以在這裡:

1、打扮專屬你的虛擬人物
自定義專屬你的“皮膚”,髮型、服飾任你挑選。

2、把你的禱告事項寫下來,我們一起守望

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能讀到你的事項,並為你禱告!

3、邊禱告邊尋寶,發現溫暖驚喜
由雅米美編精心設計的插圖搭配經文,作為寶藏免費送給你!看看你能找到嗎?

4、開啟麥克風和鏡頭,一起禱告不孤單
在充滿趣味的禱告空間里線上禱告,給你充滿遊戲體驗感的禱告時段!

操作指南 ☞

什麼是 Gather Town?
Gather Town 是一個充滿臨場感的線上虛擬實境平台。它模擬真實世界的交流方式,使用者在平台上會有一個虛擬替身 ,可在不同空間內移動 ‍♂️‍♀️。當兩個虛擬角色靠近彼此時,音量會逐漸變大,也可以開啟視訊聊天 。

該怎麼操作?

  1. 點擊 GatherTown 連結進入平台,幫自己的虛擬人物取個名字。
  2. 進入平台後,使用上下左右方向鍵 ⬆️⬇️➡️⬅️ 移動替身。
  3. 熟悉移動操作後,就可以開始探索空間啦!
  4. 按下「X」可以查看空間內隱藏的內容。
  5. 使用筆記型電腦或桌上型電腦操作最為順暢。

點擊連結進入空間,把你的代禱事項寫下來,我們一起守望!

雅米禱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