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福音的過程中,他不但成為了一名說唱歌手,還建立起了自己的服飾潮牌

WeChat Image_20170505085716

作者:Tam,新加坡
翻譯:湘穎,中國
封面與文中照片拍攝:Blake Wisz,美國

George Moss完全了解明明不敢興趣,還不得不坐着聽完一場講道是怎樣一種感受。但諷刺的是,正是這一點促使他開始全職服侍。如今,George是美國密歇根州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福音說唱歌手。

George是家裡三個孩子中最小的那個,他在大急流城(美國地名)中西部一個被人稱為「聖經地帶」的區域長大。小時候的George並不喜歡去教堂,但家裡不准他不去。為了逃避在每個禮拜日都得和祖母坐着參加完整個漫長的禮拜,15歲的George只有一個選擇——加入一個由六名青年組成的說唱團體。

「我認為在教堂說唱是我聽過的最愚蠢的事。」如今已經34歲的George說。「但我姐姐不斷地鼓勵我加入他們。因為我也實在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於是我開始跟他們一起練習。」

當發現了自己的音樂天賦時他終於打消了最初的疑慮和厭惡。他說:「最初我是被迫留在那裡,然後慢慢發現我確實有一點兒天賦」。「而且一旦我開始從觀眾那裡得到正面的回應,想要繼續唱下去的熱情就更大。」

由於George不得不寫和唱跟福音有關的歌曲,這也促使他去更多地了解上帝,並使得他與上帝的關係更加親密。「在那個團隊里做音樂是我的轉折點。那時我的信仰才真正成為了我自己的。」George承認。

WeChat Image_20170505085723

就當George同時在音樂和靈命上有所成長時,他和兩個朋友開始在其他教會表演節目。一天晚上,在一個教會表演結束后,一個青年牧師遞給George一個信封。裡面是一張很漂亮的感謝卡,令他吃驚的是,還有一張75美元的支票。這是他第一次做着喜歡的事同時還得到了報酬。

「當時我才16歲,所以75美元對我來說是一大筆錢。在帶着三個孩子的單身母親身邊長大,錢總是很緊張」他說。「所以,當我第一次做着就算沒有酬勞我也樂意去做的事竟然還得到報酬時,我就知道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業了。」後來發生了什麼,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了。

為基督而說唱

發行了多個唱片后,在2002年,George 第一次和同在大急流城的藝術家Michael Fugitt開始在美國基督教音樂舞台上表演。這個嘻哈二人組合「UN1ON」的首張EP發行后就開了一次全國巡演。但在幾周巡迴演出后,George意識到他需要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事業,於是他開始在當地的基督教電台工作。

他的電台節目在當地廣受歡迎,他在六年後發行了個人單曲,還帶來了2008年的專輯《All or Nothing》,其中《Whoa》和《Transparent》是主打單曲。2012年,在跟像說唱歌手KJ-52這樣的基督教音樂大腕們巡演過之後,這個本地的廣播名人發布了另一張專輯《It’s Time》。

今年早些時候,George又發布了一首融合了流行電音和說唱音樂的特色新單曲《Take On The World》。他在社交媒體上的關注度增加證明了上帝是如何使用他的音樂觸及更多人的,超過三萬人關注了他的Facebook,Twitter上他有近13萬的粉絲。

WeChat Image_20170505085727

以建立在基督教原則上的歌詞為標準,George的歌曲探討了如試探、信仰,和正義的憤怒等問題。在不讓歌詞過於宗教化的同時他大量引用了聖經中的比喻和眾所周知的經文。

在他2015年發行的單曲《Set It Off》中,他採取了大膽的方式來挑戰現狀,歌詞中談到了基督徒的虛偽,他打破了傳統,用音樂講述這個殘酷的事實。George說這個單曲的創作靈感源自於他意識到自己對耶穌的認識遠不及對「教會」的認識那麼多。

這也是他對於美國教會中「粉絲」文化的回應。他觀察到基督徒們追隨某個牧師教導,某個作家,甚至是某個基督徒藝術家的熱情遠遠超過跟隨耶穌的熱情。

「如果我們真的想去愛人,就要明白愛不會總伴着彩虹和陽光。當你愛一個人時,你會告訴他真相,而有時真相會很傷人。」已經結婚並且有一個兒子的George說。

在音樂界度過了近15年,George描述自己的經歷時說就像坐過山車一樣,每天都會面臨著新的挑戰。有時,他會外出為2萬名狂熱的粉絲進行巡迴表演,有些時候,他在青年團契的表演只吸引到兩名聽眾。

「有那麼幾個星期,我以為我將改變整個世界,然而有些日子,我卻想放棄……我幾乎經歷了所有可以想象的事,但是到最後,金錢,名利,成功,甚至失敗和背叛都不能成為我的驅動力。」George說。

WeChat Image_20170505085731

為基督而穿

他的熱情不僅僅只表達在音樂上,這個說唱藝術家也是「OXEN」服裝品牌的創始人。

在發現粉絲們會留意他平時所穿的衣着后,George冒出了要在穿着上展現耶穌的想法(他想要在一切事上榮耀主,不止是在音樂和生活上)。於是潮牌「OXEN」誕生了。

WeChat Image_20170505085734

*照片由OXEN官網提供

「那時我都是在商場買那些我覺得很酷的衣服。但當看到我的粉絲真的會因為我穿某個牌子的衣服而去買同款時,我開始更加留意我買的是哪些牌子。」他說。

有一天,他注意到一個他經常購買的品牌推出了一個新的T恤系列,而T恤上的圖案是一個衣着暴露的女子,這讓George很受打擊,他忽然意識到購買並穿着這個品牌意味着他是在支持這個公司和它的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在告訴我的歌迷們,我贊同這個品牌描繪女性的方式。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知道我必須要更加註意我穿的是什麼。」

WeChat Image_20170505085739

*照片由OXEN官網提供

當他找不到一個能夠真正展現他信仰的品牌時,George決定創建一個自己的品牌。「我取名叫『OXEN』(公牛),是基於馬太福音11章29節耶穌所說的『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我想要大家在看到這個牌子時就記起要『負耶穌的軛』。」

為了「負軛」和與他人分享他的信仰,George走遍整個美國,在學校、教堂和節日活動中演講,影響了成千上萬的青少年和年輕人。

音樂的創作、服裝的推出和粉絲們都是組成George服侍的元素,他明白一切的成功和動機都要以一件事為中心,那就是為基督培養門徒。他說:「多年來,我都把自己看做是一位傳福音者,而依靠其他人來做門徒培訓的工作。但後來我意識到,所有信徒都有責任去做門徒培訓。

WeChat Image_20170505085742

George擴大了他的服裝品牌,並開始建立「OXEN」事工團隊,計劃今年晚些時候起步。這個事工將包括在線培訓視頻課程、聖經學習課程,目的是教育和裝備信徒們去培訓門徒。

「我意識到牛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帶着軛工作的。在它們帶軛之前,必須接受訓練。它們需要花時間學習主人的命令,理解主人的意志。只有在被訓練之後,它們才能真正進入田地完成主人交代的工作。」George說。

在經歷了音樂界和生活上的起起落落之後,George希望對那些對做基督教音樂感興趣的人說「保持你們對基督的熱情而不僅僅是對音樂的熱愛。」「因為我們太容易投入到創作關於耶穌的音樂中而事實上自己根本沒有在跟從耶穌。」

WeChat Image_20170505085747

針對雅米的問題:為什麼要做你正在做的事?George回答說:「因為我想激勵世界各地的人們活出愛和理解,並順服上帝的話語。」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有目的的人生)

香港有這麼一家法國餐廳,用全部收入資助了近3000多名特殊兒童接受語言治療

ER_5347_s

採訪者兼作者:雪倫,馬來西亞

香港有這麼一家法國餐廳,用全部收入資助了近3000多名特殊兒童接受語言治療。

Area-A
*餐廳內部

走進這家餐廳,百合花的香氣撲鼻而來,法式格局加上溫暖的燈光讓餐廳更顯典雅,也富有異國情調。餐廳里的每一個角落都經過精心布置,漂亮的燈飾,精緻的餐具,優美的古典音樂,讓在這裡進餐的人可以很放鬆地去享受。前菜法國鴨肉和主餐焗荷蘭牛仔柳相當美味,最後配上一份梳乎厘更甚完美。如果你是一個喜愛法式浪漫的人,那麼不妨將La Parole列入你必去的餐廳列表之一。

1H

*焗荷蘭牛仔柳

WechatIMG52
*超好吃的梳乎厘

La Parole是間位於香港上環柏廷坊的法國餐廳。看似一般的法國餐廳,背後存在著非一般的意義存在。La Parole的老闆——黃氏夫婦常年將餐廳的所有收入,扣除開支后,全數捐給他們創辦的另一個非營利志願機構——庭恩兒童中心(Benji’s Centre)。黃家寧與其太太黃何淑英在2004年於香港首創提供單一語言治療服務的庭恩兒童中心。主要是幫助來自低收入家庭患有語言障礙的小朋友,希望他們能在6歲前這段黃金治療期得到治療,至今已經幫助近3000名孩童。此中心設定70%學額為免收費,30%收取低於市價一半的費用。然而現在則約9成以上的家庭是免收費接受治療。

Picture1

*黃氏夫婦

治療中心的成立

黃氏夫婦原本各有自己的生意,因唯一的兒子黃庭恩患有唐氏綜合症,從小在學習上有較多的困難。在教導兒子的過程中,夫婦倆發現語言治療是很重要的關鍵,而6歲前是接受治療的黃金時期。如果錯過了黃金時間,則會學得較慢,越遲會說話,會讓孩子越沒信心。後來,兒子黃庭恩在年幼時因意外逝世。太太黃何淑英說,兒子去世時他們非常傷心,當時的她有很多的不明白,為何上帝有這樣的安排,跟着她感受到上帝給予的平安和看見一些引證,使深信這事發生必有上帝的容許和祂的心意,於是他們夫婦問上帝,「祢究竟想我們怎麼服侍祢?祢想要我們的生命如何榮耀祢?」因著兒子的緣故,夫婦倆非常熟悉兒童特殊訓練的相關事宜以及認知到香港在這方面治療資源的缺乏。這讓他們意識到香港還有很多特殊兒童需要幫助,於是便有了成立語言治療中心的想法。

2

*庭恩兒童中心

然而成立以及維持一個語言治療中心需要十分龐大的開銷。因此,夫婦倆決定在成立語言治療中心前先做生意賺取資金,後來這些生意也慢慢發展成現在的社會企業(Confiserie Benji Limited)。

為了實現成立語言治療中心的事,黃氏夫婦於2002年開始社會企業,用本來籌備要用來作兒子治療費的錢做起巧克力代理和餐飲業,而La Parole就是其中一間餐廳。淑英說,這些計劃的開始都是經過跟上帝禱告尋求,並確定后才做的,因此她從未為此擔心過,心裡有十分的平安。她深信着聖經以賽亞書說的,「堅心倚賴祢的,祢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靠祢。」La parole是法語,語言的意思。在法語的聖經中,La parole意思是上帝的話。淑英表示,他們做的一切是跟着上帝的話去做,只要走在上帝的旨意里便已足夠。她也說,之所以選擇做餐飲業是因為這樣同時也可以提供許多失業人士就業的機會。

La-Parole-Shop-Front

*La parole餐廳

上帝時刻的帶領與安慰

經營語言治療中心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同的挑戰和困難。但淑英卻說一路上總是能夠看到上帝的帶領和安慰。每當看到很多小朋友因為他們的幫助,在性格上變得開朗,肯開口說話,學習能力變得進步許多時,她都會感到備受鼓勵,覺得再辛苦也要做下去。在過去1年,由於香港經濟較差,社企的生意大不如前,中心的籌款也不理想。因此,治療中心的委員會做出了辭掉部分中心社工的決定,將經費集中在核心言語治療服務上。為了這問題淑英失眠了好幾個晚上。她很難過,擔心被辭退的社工接受不了,也擔心會引起中心的動蕩,心裡很不平安。後來她實在睡不着,半夜起來禱告,求上帝給她心裡有平安,好讓她翌日有智慧去通知同事離職這件事。她跟上帝說,「我不知道可以再做些什麼了,所以我把這件事交託給祢,我很辛苦,我要去睡覺了!」

第二天早上預備回中心時,淑英接到私人助理的電話,得知有位熱心捐款人捐80萬港幣給中心作家長關顧服務的贊助。這位捐款人是她餐廳一位熟客,后成為好朋友,一路以來非常支持中心的服務。中心從未收過這麼大的一筆捐款,正好解決了面對的困難。

3

*庭恩兒童中心

除了財務上的挑戰之外,令淑英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有個家長曾寫了一封信給她。信上寫着「致庭恩的信」。信中提到許多家長很感謝庭恩,因為他很多小朋友才有機會得到這服務,讓他們能在黑暗和絕望中看到希望。最後信中還說,「你(庭恩)不要擔心你的父母,因為我們會很關心他們,你放心在天父上帝那裡繼續享受就行啦!」當淑英看了那封信,她感動得哭了,覺得自己被上帝安慰了。一直以來,她都以為他們(治療中心)是個施與者,給這些有需要的家庭治療服務,而這些孩童和家庭是接受者,是被同情,被幫助的。因着這封信淑英才發現,其實這些接受者也是幫助者,讓她從這些家庭的身上學習到了很多,讓她的生活變得更富足。淑英說,「你問我在過程中遇到困難怕不怕,我可以說我不怕,我覺得因為上帝知道我們會擔心,會害怕,所以總是常常在我們身邊給予見證,安慰並鼓勵我們。讓我看到了祂真的是在使用我們,使用這個治療中心在幫助許多家庭和孩童。祂是個滿有恩典,又真又活的上帝!

黃氏夫婦倆除了提供特殊孩童治療服務外,更是時常跟他們的家庭分享福音,一起禱告,以上帝的愛來愛他們,讓對方看到自身的真實,也感受到上帝的同在。所以後來有很多孩童的家長,也在這十幾年來信了主,進而一家歸主。

4

*庭恩兒童中心

最大的功課是「忍耐」

成立語言治療中心這麼多年了,淑英說她在當中學到最大的功課是忍耐。要給予特殊孩童語言治療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每天對着這些有特殊需要小朋友,尤其有自閉症傾向加過度活躍的,都需要付出更多愛心和耐性。淑英說,「有時我去探望這些小孩子,幾個小時下來,結束時簡直累癱了,從而可以想像他們的父母每天在精神和體力的付出及其辛勞。」沒人可以保證孩子在接受治療后一定會很快有所改善,有時候可能幾個月,甚至一年也不會有太大的進步。有時這可能會讓他們會面對學校的投訴、勸喻退學、或被同學欺負等問題,加上他們身處窮困當中,每天要經歷的困難更多。因為看到家長的艱難,以及自身的體會,淑英知道要幫助這些人得要學習有一個溫柔,忍耐和恩慈的心與家長同行,讓他們感受到被愛與接納。「社企也不是每天都有好生意。雖然偶爾也會擔心,但我還是要忍耐,且繼續相信上帝有祂自己的計劃。那在這個等候的過程中,我們要學習預備好自己,求上帝監察我們,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再繼續做好一點。」

5

*庭恩兒童中心孩子的日常學習

未來期望

現在淑英希望社會企業的生意可以日益增長,好讓她們可以有更多的資金來幫助前來中心接受治療的孩童。同時,也要給社會企業的同事多一些訓練,讓他們有所成長,建立一個堅固的團隊,這樣才可以讓這個語言治療中心的計劃走的更長遠。

當上帝為你開一道門,不要視而不見

最後,淑英表示,我們很多不同的恩賜是從上帝而來的,我們要認識我們的恩賜,同時也不要浪費這祂給我們的祝福。當你有一顆願意侍奉的心,有時上帝便會使用一些特別的人和事物,在你面前打開一個門,讓你看見祂要你去做的事。但如果你跟上帝不夠親密,可能就聽不見上帝的聲音,無法看到門內的景象。

「我曾經也想過要等一下,準備好了再去開門。」淑英說到,「但上帝卻對我說,你已經看到了他們的急切需要,你還在等甚麼?」因為看見上帝很愛這群特殊孩童以及他們的家庭,就跟愛我們一樣,所以淑英也就跟着上帝的話去做了。她鼓勵道:「當我們一路事奉的時候,上帝是會賜下很大的福樂給我們。在過去的日子裡,可以服事上帝和這群有需要的孩子和家長,我很滿足,也有很大的平安與喜樂。」

所以,當上帝給了你一個恩賜,又給你機會使用它時,你會怎麼做呢?

*文中照片由La Parole餐廳提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信心不能停)

新加坡總檢察長之子黃律勝:從「魔法圈」律師到校園牧師

Paul-Wong-Hotshot-Lawyer-to-Devoted-Campus-Pastor

作者: Janice Tai, 新加坡

翻譯:覃函涵, 中國

封面拍攝:Ian Tan, 新加坡

作為新加坡最知名的律師之子,子承父業似乎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劍橋大學法律系畢業之後,黃律勝在倫敦知名的律師事務所Linklaters謀得一份工作。Linklaters是倫敦五大律師事務所之一,與其他四所頂尖律師事務所並稱“魔法圈”(Magic Circle)。

作為律師,他的工作是給FTSE公司,也就是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市值最高的前100家公司,撰寫法律文書,幫助這些公司售賣股債,籌集資金。

可正值他事業的高峰,30歲的黃律勝卻決定放棄這一切,跟從天父上帝的腳步。

律勝的父親黃魯勝在新加坡律師界成就斐然,要追隨父親的成就實非易事。黃魯勝在2016年11月被任命為新加坡總檢察長。在此之前,他曾是新加坡最大的律師事務所之一Allen & Gledhill的主席兼資深合伙人。

律勝在英國的律師事業也是一片光明。在他2年前向公司辭職的時候,他已經領着6位數英鎊的年薪。如果他繼續幹個2-5年,就有晉陞為合伙人的希望。

不過,律勝選擇了離職並接受了聖經教師和牧師的預備培訓。2016年8月底他回到新加坡成為新加坡管理大學基督徒團契小組的校園牧師。

律勝從一家擁有2000多名律師的大型律師事務所轉而來到大學的校園事工。這個事工組織目前只有一個全職帶薪員工——律勝自己,外加一個實習生。

在這裡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促使他做出這樣的選擇?

Paul-Wong-4

* 照片拍攝:Ian Tan

低入谷底

你如果問如今33歲的律勝是否曾經想過要做全職事工,他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沒有!

青少年時期的律勝也叛逆過。在莱佛士初级学院(Raffles Junior College)上學時,他每周都會翹幾次課去Lucky廣場打檯球,或者去市中心看場電影。

當然作為基督徒,該履行的義務他也全都照做。他每周日會去衛理公會教堂禮拜,也在教會的青年小組裡彈吉他。到倫敦工作之後,他就到離家和工作地半個小時車程的一個當地教堂聚會。

律勝說「去教會對我來說就是一件每周日早晨要做的事兒,但它跟我的人生決定和世界觀沒什麼關係。如果教會的事情和工作衝突的話,我總是會工作優先的。」

當時他經常加班加點地工作。他每周工作6天。如果哪天他能在半夜12點之前離開辦公室回家睡個整覺,那簡直就是天降鴻運。有一次,他連續工作了3天,熬了2個整夜都沒有回家,就為了趕一個工作。

「我一直覺得,如果上帝把你放在某個大學或者律師事務所里,那麼你能做的最榮耀上帝的事情就是成為那裡最好的學生或者最好的律師。但後來我認識到,其實並不是這樣。」

律勝說,當他不再像一個基督徒那樣思考和生活的時候,他的屬靈生命跌到了谷底。

覺醒

2011年的一個星期日,律勝覺得去教會太遠太麻煩,十分惰怠。當時他已經到辦公室了,為去教會得重新打個來回再回來加班,費時費力。他的同事也勸他乾脆去一個只有5分鐘車程的另一個教會。

於是他就去了。那個教會裡的所見所聞深深觸動了他。「我過去聽過很多很好的講道,但總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但這裡不一樣,上帝的話語被大膽地詮釋出來,我也看到了許多活出真理的生命,這對我有如當頭一棒。聖靈藉著上帝的話語在做工,並改變了一切。」律勝說。

之後他開始每周都去這個教會聚會,還參加了一個聖經學習小組。當時他們正在花1年時間學習馬可福音。這個經歷讓律勝感到十分震撼。

律勝說「我當時想,馬可福音是新約的四本福音書中最短的一個。我已經讀過不下10遍了,為什麼還要花1年時間學它?然而後來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我其實根本不懂如何去讀聖經。這個經歷讓我謙卑下來。我小時候的教導讓我一直認為,聖經可以當做一本神話故事書來讀,我可以隨意把文字拆出來,斷章取義。然而諷刺的是,作為律師,我知道這是最糟糕的閱讀方式。」

一次小組聚會,我們正在讀馬可福音第8章。耶穌告訴眾人,要做祂的門徒必須要舍己,背起各人的十字架。律勝說「就在那時,我意識到我雖然自稱基督徒,但我仍然是為自己而活。我開始思考跟隨上帝到底意味着什麼,我也認識到我之前根本不了解什麼叫「『門徒』」。

在那次覺醒之後,律勝開始花大量的時間來侍奉上帝。他開始在律師事務所一個午餐時間的事工服侍,並帶領公司和教會裡的人做一對一的聖經學習。為了騰出這些時間,他削減了工作時間,每周至少減少了7個小時。律所按工作時間計費,他這麼做自然讓公司的收益陡然變少,也直接影響了他在公司的前途。

「我的老闆非常理解我,而且我覺得我沒必要非要成為最優秀的律師了,我只要做對上帝最忠心的律師就可以了。我要做的僅僅是帶着正直的心做好工作,並帶領我周圍的人認識上帝。」律勝說。

他的巨大改變讓他的母親很擔心,以為他加入了邪教,畢竟,母親希望他更多地打拚事業。

律勝說:「那幾年我很可能就離開上帝了,然而祂使我的經歷變廢為寶。」律勝3年前跟他的妻子Angela結婚,兩人育有一個一歲的女兒,名叫Elizabeth。

嶄新的生活

妻子的支持對律勝接下來的決定至關重要。

由於律勝花在教導聖經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從2013年開始,他的教會領袖就不斷鼓勵和催促他考慮全職侍奉上帝。律勝跟教會領袖們一起討論,跟妻子商量,同時向上帝禱告。

律勝並沒有收到來自上帝的超自然「召喚」,諸如做夢或者看見異像之類的。「有的人會有這樣的經歷,但我不認為我們一定需要一個特殊的召喚才能侍奉上帝。聖經里唯一的召喚就是要我們回應耶穌。既然大家都說我有教導的恩賜,我就應該使用它來侍奉上帝,所以我選擇順服,用自己的恩賜為上帝做工。」律勝說。

另外,他考慮到,繼續律師的工作會讓他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教導。如果他做個牧師,教導和裝備大學生和工作人士,他的工作將會影響到更多的人。

因此在2014年,他下決心辭了職,參加了一個為期2年的全職牧師培訓課程,之後在2016年去了新加坡管理大學團契。團契里有90個大學生。他們每周二聚會,律勝不光講道,也培訓學生領袖們自己在校園裡組織聖經學習小組。“看到學生們對上帝的渴慕,我很高興。也很開心我能在他們正在形成自我認識和世界觀的時候引導和帶領他們。”律勝說道。

Paul-Wong-3

* 照片拍攝:Ian Tan

他現在仍然每周工作6天,因為他喜歡在周日準備講道內容。但是現在他所面對的壓力性質完全不一樣了,變得更加有意義了,以前是為了趕工作的最後期限,現在則是為了周圍人的得救,以及為他們的屬靈成長擔憂。

「全職侍奉上帝最難的不是這個決定本身,而是如何向周圍的人解釋這個決定,」律勝說。妻子很支持他。出人意料的是他的父親也支持他,並告訴他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律勝的母親卻是反對得最強烈的一個。母親與律勝的父親分開之後獨自養育他,並且從小帶着他去教會認識基督,還在教會裡做帶領服事。母親覺得律勝不應該浪費自己的「好學歷」和「光明前途」,應該多工作幾年,為自己攢下將來養老的資本。但後來母親迴轉過來了,現在也全力支持他的事工。

隨之而來的是,律勝必須削減生活花銷了。參加培訓的那2年他沒有任何收入。也就是說,他不能再隨意打出租車,也不能隨意在外面餐館吃飯。現在他掙着固定工資,薪水就是所有普通教師薪資的平均數,妻子則在家全職照看他們的女兒。

Paul-Wong-2

​* 照片拍攝:黃律勝

然而對律勝來說,最大的犧牲並不是財務上的,而是作為一個雄心勃勃的男人,要適應自我和社會自豪感的驟減。「不僅是我的事業和薪水待遇不同了,我的社會地位也跟我的同儕們完全不一樣了。但我現在所做的事情,拿世上的任何東西我也不換。」律勝說。

他最喜歡的經文是以賽亞書第25章,裡面描繪了永恆的未來和將來的希望。這些話語激勵他去追求屬天的永恆賞賜,而不是地上的財寶。

「這章經文改變了我的世界觀」律勝說,「我們看得見的這個世界有一天會毀滅,唯一能留下來的是上帝的子民。它告訴我我為何而活和應該怎麼活着,也提醒我我現在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信心不能停)

為了幫助窮人,他拋棄了富足的生活——採訪非盈利組織RADION創始人黃清水

to-reach-the-poor-he-became-poor

作者:Alvin Chia, 新加坡

翻譯:夏天,台灣

家裡的寵物狗死了,是把它埋了,還是吃掉?

2008年,在泰國北方裴省與當地少數民族Hmong一起生活時,現年35歲的新加坡人黃清水就遇到了這樣一個難題。

清水收養的寵物狗有一天在路上被卡車無情地碾死了,當地村民們則在旁邊看着,如果沒有人認領,他們就等着把狗吃掉。

清水此前在新加坡政府工作,但為了改善Hmong族人的生活條件,他在2007年創辦了國際性非營利機構RADION,希望將基督信仰化為誠摯丶實際的行動。該機構旨在幫助邊緣化的弱勢群體。他們服務的項目包括收容窮人、幫助容易受到犯罪傷害及染上毒品的兒童和青少年,並保護遭到家庭暴力的女性受害者。

清水是在事業一帆風順時突然感到空虛而開始着手公益的。他說:「我常在想,生活難道僅僅是追求和擁有一份人人羨慕的工作,開名車,品美酒嗎?當生命走到盡頭時,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呢?站在創造主的面前,我該如何向祂交代?說我追求了一輩子世界的光鮮嗎?」

於是在26歲時,他辭掉工作,成為一名志願者,到Hmong族村落的難民營服務了一年。一年後他回到新加坡,開始進一步研究Hmong族。他說:「當我了解得越深入,我就越難受。這個族群有那麼多的需要,那麼多的社會問題,還有許多未曾被觸及到的社區,然而向他們伸出的援手卻這麼少!」

儘管有這樣的認知,清水還是經歷了一番掙扎后才下定決心要全職且長期投身服事Hmong族人。他說:「我在維持原有的工作還是到深山生活這兩個選擇中痛苦掙扎着。」

在教會連續聽到兩堂哈該書的講道后,清水被說服了。清水說:「整卷哈該書都在問同一個問題:當人們看見了需要,他們怎麼還能夠繼續不痛不癢地維持自己舒適無憂的生活?」哈該書第1章第8節特別令他感動。這節經文提到,上帝對那些只顧建造自己房屋的百姓說,去建造上帝的家吧!清水當時對上帝說,如果他下星期再聽到同樣的經文,他就把這句話當成是上帝呼招他去服事Hmong族人的印證。

接下來的那個星期,同一位牧師走到講台前,翻開她的聖經,再一次朗讀了哈該書1章8節……那一刻,清水紅了眼框,內心激動不已。就在同一個星期,他收拾行囊,取消了預訂的一輛跑車,飛往泰國。他分享道:「我曾經和我的基督徒朋友開玩笑,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呼召時,兩行眼淚瞬間從我的臉頰上滑落——『心痛』的眼淚。」

「新加坡有太多讓我放不下的——豪車、名酒和高薪職業。放下這一切實在是與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價值觀背道而馳。

但是清水曾在16歲向上帝許下誓言,說無論付上什麼樣的代價,他都要跟隨上帝。就是這個誓言讓清水沒有退縮。清水在信奉道教的家庭中長大,1996年他就讀國中三年級時成為基督徒。他的父母親和姐姐也在一年多后信主。

和朋友一同創立RADION的初期是非常困難的。 RADION剛開始運作的第一年,清水過着勉強糊口的日子,並且自掏腰包支援大部分的扶貧項目。在頭兩年他就花掉了5萬多新幣。清水說:「一開始我們不知道會在那裡待多久。但是,當我們意識到長期留在那裡是唯一能真正幫助Hmong族人的方式時,我們決定繼續做下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各種各樣的困難開始出現」。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事工,現在清水每年回新加坡四次,與人分享。

除了財務上的挑戰之外,還有情感方面的。例如他心愛的寵物狗Kaew死了這件事。清水說:「最痛苦的不是失去它,而是之後要面對的。」

「如果當時我把狗埋了,村民會覺得被冒犯,因為這樣就浪費了一頓好肉。不過我實在無法忍受看着鄰居吃掉我的寵物,所以我不得已,最後決定自己吃掉……這件事絕對是我這輩子做過的最艱難的決定。」

儘管有難處,清水也看見了上帝如何使用這個機構來供應窮人身心靈方面的需要。例如,2007年,他的團隊在入冬之前發放了1600個毯子給Hmong難民,其中包含大量來自老撾的難民。這群老撾難民曾經在越南戰爭中支援美方,也在老撾內戰中抵制共產主義,因而如今在泰國尋求庇護。

清水後來才得知,這群難民當中的基督徒領袖一直在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供應老人和孩子們毯子。清水說:「他們哭着告訴我之前如何向上帝呼求,希望上帝垂聽他們的禱告。他們跟上帝說如果祂是真實的上帝,就請上帝憐憫他們,感動守衛營地的泰國士兵提供一些毛毯給他們。因此,當看到上千張毯子送進難民營時,他們知道上帝親自回應了他們的禱告,上帝毫無疑問是真實存在的。」

自2007年以來,清水的機構也有機會在工作中分享福音。他們第一次即興分享福音是在一個擁擠的小屋裡,分享的信息是上帝如何不離棄祂的子民。村民們聽到這個信息后雙眼都濕潤了。他們竟然沒有衝到外面搶領救濟物品,而是待在那裡專心聆聽。在那一天,一共有60個人信主。

接觸更多的人,讓更多人聽見福音的志向使得RADION和清水繼續前行。清水說:「我們和其他基督徒事工擁有同樣的盼望,就是帶領更多的生命歸向基督!」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基督信仰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