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米信仰問答專欄:叩!叩!請問一下……爲什麼聖經反對同性戀?

「LGBTQ」可以說是近十年來最熱門,也是最敏感的話題之一,因此基督徒也繞不開要去面對這樣的疑問。難解的不只是這個疑問本身,還有迴應後的各種壓力和聲音。然而最重要的是這個疑問背後,「如何看待上帝」的問題。
因此當我們關注世界上各種議題的時候,求主賜我們辨別力和智慧,能夠謹慎小心。無論如何,總要按照真理正確地認識上帝和自己,並且竭力離開罪惡,轉向基督,在聖潔中享受上帝所賜的平安和喜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雅米信仰問答專欄:叩!叩!請問一下……「我怎麼知道上帝對我工作/情感/方向的旨意?怎麼做選擇?」

基甸爲了「確定」是上帝要他去拯救以色列人的,就求了羊毛有露水和沒露水的證據(參士師記6章);今天我們不在以這個方法來求從上帝而來的證據,卻總也有別的方法。這些行爲無不例外——我們總想知道到底神的心意是哪一個?

如今,上帝不會從天上發出聲音來告訴我們:「你要選擇A!」,那我們究竟如何能得知上帝的心意呢?尤其是在人生許多重要的選擇上,我們總擔心「一步錯,步步錯」,擔心自己的選擇和決定不在上帝的旨意中,因此也得不到上帝的祝福。

然而上帝顯明的心意早就已經啓示給我們了,就是聖經!我們永遠可以透過祂顯明的心意爲指引和方向來做每個決定。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如何確定上帝的心意呢?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雅米信仰問答專欄(第二期):叩!叩!請問一下…… 「基督徒可以化妝、醫美、微整形嗎?」

 

在這墮落的時代生活真是不容易!世界的標準會評判我們,我們裏面的罪性又總是想要討好這個世界的標準。在「美」這件事上,到底界限在哪裏呢?有什麼聖經原則是我們可以去考慮的?

正如保羅所說:「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哥林多前書6章12節)當我們在自己的處境考慮「是」或「否」的問題時,我們需要謹慎地省察自己的心,避免被「詭詐的心」所欺騙。其次,仔細思考聖經的原則如何運用在我們的實際的境況中,避免簡單粗暴地說「對」或「錯」。但總的來說,我們在每件事上都要最大程度地追求「榮耀上帝」和「愛鄰舍」,而要做到這兩件事,我們唯有靠着主耶穌基督。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成為你的朋友


成為你的朋友

作者:暢然

     基督徒的一生都掌握在上帝手中,即使交友也是一樣,上帝將不同的人帶到我們的生命中,使我們成為祂恩典流通的管道和器皿,將祝福帶給我們的朋友。孔子說過「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意思是與正直的人、誠實的人、見多識廣的人做朋友,是有益處的。我們該如何效法那位良友,做別人的好朋友?筆者認為,要首先有願意成為他人好朋友的心。

1. 學習認識他
水中照臉,彼此相符; 人心相映,也是如此。(箴言27章29節)上帝創造基督徒,絕不是讓我們與眾寡合,而是彼此交通。朋友就好像我們的鏡子,我們與他們互動,好認識自己在不同情景下的反應,從他們和我們的相似之處中發現他人和自己的本相,得到他們的勸誡、讚美或者責備。

認識人絕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需要願意付出時間、資源,來與對方建立關係。聖經當中,主就是這樣做的。得知稅吏撒該想見他,他就住在對方家裏。當百夫長說他的僕人生病時,耶穌也是毫不遲疑地說「我去醫治他。」除此以外,他還去西門彼得家醫治他的嶽母、去管會堂的家醫治他的女兒。

回顧一下,當我們追劇、打遊戲時,是否忽略身邊朋友心靈上的需要,少一句真誠的關心?我們是否也有像主這樣的愛心,去接待、醫治,為的就是想更認識一個靈魂?
認識人也需要適度開放自己。因為過去一些受傷的經歷,年紀漸長的我不願意再向人傾訴自己的心聲,擔心自己會向人傾倒負面情緒。為此,我常常疏於與朋友聯繫,因為服事、工作的緣故,甚至到了電話不接、信息不回的程度。一位朋友為此責備我,我解釋說,因為我有時也有負能量,不願意傾倒在他人身上,她有時向我傾訴情緒,我也無法承接。她先向我道歉,接著說:「朋友之間本來就可以互相傾訴一些難過的事,不能相互傾訴的朋友要靠什麼鏈接?靠空氣嗎?」
這件事讓我有很多反省,或許發生過一些事,讓我們不再輕易信任別人,這沒問題。不過,若是真的認定並選擇一個人為你的朋友,也要適度向人開放。「「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原文作“磨朋友的臉”),也是如此。」(箴言27章17節)因為唯有真誠相交,才可磨練出更好的性格和思想,朋友之間互相砥礪、交流和分享,讓我們彼此更加堅韌,認識自己和認識他人,從此而來。

2.憑信真愛他。

哥林多前書中這樣詮釋愛的真諦: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哥林多前書13章4-6節)我們選擇一個人做我們的朋友,就是要選擇愛他。

聖經教導我們,所有的承諾都要基於愛的關係。我們愛朋友,並不因為這是一種基督徒或者作為朋友的義務,我們也無法僅憑自己有限的個人意誌去愛。誰能保證許下了婚姻誓言,夫妻就不會離婚?誰能保證簽下了合同,員工的出席率就達到百分之百?誰能保證今天跟朋友約好下週相聚,我們就不會失約?

「我們愛,因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因為 基督已經做了我們的表率,在十字架上使我們與上帝和好,而我們也這樣愛人。

祂為門徒洗腳,我們也學習謙卑,放下自己的驕傲,服事我們的朋友。祂行醫治神跡,我們也抽出時間,安慰心腸破碎的朋友,探望臥病在床的朋友。祂教導門徒,我們也傳福音給需要上帝兒子生命的朋友。

憑信心真愛我們的朋友,而不只是憑藉他們的表現,他們是否付出與我們對等的東西,不只是憑藉義務。我們只要仰望 上帝,求祂賜給我們力量。真實的友誼往往伴隨著摩擦、爭執,但是只要我們仍願意傾註情感,也就會更多相信愛。我們看到上帝的愛在我們生命當中所做的工作,也看到我們的愛在朋友生命當中所做出的改變。

3. 選擇原諒他
有時候很奇怪,我們會選擇原諒一個素不相識的人,但卻很難選擇原諒自己的朋友。曾經付出的愛是真的,但經歷的傷害也是真的。儘管我們真的經歷了傷害,但如若真有回旋餘地,想想看我們是否真的尊重過其他人?

大學畢業後我經歷過一段與人同住的日子,當時的舍友是我的好朋友。同住摩擦不斷,我從未與人產生這麼多的沖突。一次我無意看見她與我們共同好友的聊天記錄,上面細數我得罪她的種種行為。在她的口中,我是一個得到愛卻不懂得分享愛的人,後來我們又有幾次激烈的沖突,我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

我至今耿耿於懷。我教會的牧師問我:「你願意原諒她幾次?」我恍然發覺,會不會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要求別人?人與人的相處,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線隔在中間,我們不該用自己的線衡量別人。我期望我的朋友彬彬有禮、不與我發生沖突,我的朋友期望她的朋友絕對真實、毫無隱瞞。我是否按照她喜歡的方式與她相處?是否體諒、理解她?

彼得來找耶穌,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
「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18章21節)

後來,彼得三次不認主,而主仍然給他機會,也告訴他,「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

主赦免我們的罪,不斷給我們機會。這樣的愛激勵了彼得去悔改,以至於徹底翻轉了他的生命。我們也可以效仿主,雖然我們並不能像主一樣,能夠預知我們的弟兄會得罪我們幾次,但當我們為著主的緣故饒恕他們的時候,或許收穫了一個更加忠心的朋友以及讓他們在生命當中有所改變。即或不然,當我們選擇結束一段關係的時候,也可以了無遺憾。

「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親密。」箴言(18章24節)。上帝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正像《恩友歌》裏唱得那樣:「何處能尋這般良友,同嚐一切苦與愁?我們弱點主都知道,放心到主座前求!你若正逢友叛親離,快向耶穌座前求!到祂懷中祂必保護,有祂安慰便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