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挫折,我還事奉嗎?

作者:王薏綾
有聲播讀:枝子

 

我們每個人在服事當中都難免有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預備已久的事奉,卻在最後一秒發生突髮狀況導致結果不如想像中的好,甚至招到別人的批評;又或許我們付出愛心和關心,卻沒有得到回應。這種種的失望都會讓我們失去事奉的動力,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和身份。以下三點分享給大家,這些曾幫助我克服在事奉中所遇到的失望。

1.在意上帝對我的看法,而不是人對我的看法

在事奉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別人的批評。這難免都會讓我們灰心,導致我們失去信心。在這樣的時候,我會趕緊回到天父面前, 問自己,我是為了上帝而事奉還是為了人而事奉呢?在教會做帶領工作的時候, 我都會有些害怕緊張,害怕別人說我帶領的方式和風格不好。我會非常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 這導致我在服事的道路上感到疲憊。因為無論我自認為做得有多好,我都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需要,我也無法讓每個人都喜歡我。然而,當我是為了上帝而事奉時, 我就不會那麼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了。 我在意的是上帝對我的看法。身為天父的孩子,我知道自己是天父的寶貝,是祂愛的創造,更知道上帝看重的是我對待事奉的心態和態度。

2.不尋求人的獎賞,而是天上的獎賞

當我們明白自己服侍的是上帝,而不是人時, 我們就不會那麼容易在事奉的道路上放棄。因為我們知道事奉是上帝要我們做的事情,當我們無法從人身上得到肯定和獎賞時,上帝最終會認可我們。由於我在宣教和社會關懷的服事上比較有負擔, 所以我參加了好些短宣和社工。這一路走來, 真的不容易。因為我的服事崗位是要接觸到人的, 所以很常時候,當我所關懷的對象不給我回應時,甚至是拒絕我時,我會感到很沮喪。雖然如此,我知道我所受的苦不是徒勞的,我所做的不是為了得到世人的獎賞而是為了得到天上永恆的獎賞, 那榮耀的冠冕,正如彼得所勸勉的:「我這做長老、做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做長老的人: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上帝的群羊,按著上帝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得前書 5章1-4節) 。

3. 謙卑學習

當我們在事奉的道路上遇到批評時, 我們也需要謙卑來聆聽別人的意見好讓我們可以更加進步。當我們面對批評導致我們厭惡對方時,這時候我們更加要省視我們的內心,是什麼讓我們不願意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呢?是否我們內心的罪、驕傲、成長過程的傷害阻擋了我們?這也許是很好的機會讓我們來認識自己,也認識別人。當我們發現問題是在於我們自己的內心時, 我們也要在主面前真實悔改, 生命越來越完整。我還記得當我第一次參加敬拜讚美團當助唱時,牧者和主唱在我排練的過程中指出來我需要進步的地方。當我聽到他們對我的評論時, 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傷心生氣,甚至我以後都不想在教會唱歌了。然而,當我冷靜下來時, 我來到天父的面前禱告,求主來幫助我, 幫助我曉得如何把歌唱好也可以有自信一點。禱告好後, 我就放下我自己,謙卑來聽從牧者、主唱的評論並且好好分析它。這事以後, 我成長了好多,也在敬拜讚美的服事上有很大的突破。

總結來說服事最美和唯一的動機就是上帝救贖了我們,我們以愛來回應祂,所以我們為主服事。盼望我們都能一生事奉主直到主再來的那天,如遇困難,我們就定睛仰望祂、依靠祂,在祂裡面成長。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一個農村小夥子遇見愛的故事

作者&有聲播讀:佳音,中國

 

他是個初中沒畢業就輟學的農村小夥子。輟學之後,他讀了兩年電腦學校。讀著讀著,學校也關了,老師都自謀出路去了。於是他只能自己找工作。農村出來又沒見過世面的小夥子,心比天高,覺得自己應該月入過萬,不曾想,連份體面的工作都找不到。慢慢地,他開始抑鬱,不與人交流溝通、不出門,只把自己封閉起來。他也不吃飯,甚至想絕食來了結自己,當時他瘦得只剩下皮包骨頭。

後來,父親的朋友送給父親幾本書,父親不看,隨手扔在了一邊。他在家也是無聊 ,就隨手拿起一本《遊子吟》讀了起來。從那時候起,他知道原來有一位上帝一直愛著他。於是他慢慢開始走出抑鬱。後來一位主內長輩告訴他,工作不分高低貴賤 ,耶穌就是一位木匠,工作也是敬拜上帝的一種方式 。那時候起,他便開始出門工作,乾的是裝修行業,說起來還是耶穌的同行呢。

19歲那年,家人開始給他介紹相親對象,催他結婚。在農村,開始工作掙錢的下一步就是結婚生子,傳宗接代。不過那時候,他還沒有結婚的心思,所以就一直拒絕家人的安排。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有了想結婚的念頭。這個時候的他,知道自己的生命是上帝給的,因此自己的婚姻也要交在上帝的手裡。他立志要找一位主內的姊妹結婚,於是家人介紹的相親對象,他總是拒絕。就這樣一年一年過去,眼看著曾經的同學一個個都已經結婚生子,生二胎,同學的孩子陸陸續續都上小學了,他還是形單影隻。眼看都快三十了,婚姻大事卻還沒有著落。


由於他之前得過抑鬱症,再加上一直遲遲未婚,村裡的人,包括自己的親戚,就開始大肆散播閑言碎語,說他是個瘋子、廢物,都這個歲數了,還不結婚,說不定是個殘缺不全的人吧?除了身邊人的閑言碎語,父母更是極力反對他的信仰——聖經是扔了一本又一本,但他自己又買回一本又一本。因為父母反對,他很少能夠正大光明地去教會聚會,只能平時偷偷閱讀屬靈書籍來靈修,講道也在網上偷偷地聽。

除了無法有教會的正常聚會和團契,他的工作是裝修行業,平時根本沒機會接觸到年輕女孩。就這樣,身邊出現主內姊妹的概率幾乎為零。但他跟上帝說:主啊,我的生命是禰給的,我把我的婚姻也交在禰的手裡,如果禰讓我結婚的話,請禰把姊妹帶到我的面前,因為禰是最了解我的。如果你的旨意是要我不結婚,像保羅一樣,那我也甘願順服。就這樣,他把這件事交在上帝的手裡,內心也就可以很平靜地看待婚姻了。

就在這禱告的三個月之後,他在一個QQ群里認識了一位主內的姊妹。當時群里有一位精神受到困擾的群友在群里求助。小夥子自己是蒙上帝的愛才走出抑鬱的,因此當他看到這位群友也在這種痛苦中掙扎,就特別想幫助她,也希望對方能靠著主愛剛強起來。於是,小夥子就開始在群里開導這位群友。與此同時,另有一位小姑娘也在開導這位群友。群友的精神狀態不太好,沒辦法與人有正常的交流和溝通。小姑娘為了能更好地幫助這位群友,就主動加了這個小夥子的QQ,他們兩個人開始商量如何與這位群友溝通,以及如何幫助她。

就這樣,小夥子和小姑娘開始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小夥子覺得這個小姑娘的頭像特別可愛,也對小姑娘很有好感。平時有事沒事就想和她說幾句話。聊著聊著,小夥子發現雙方在信仰上很有共鳴,價值觀相同,年齡也相仿。這時候小姑娘對小夥子也有了好感,他們的聊天也就慢慢地多了起來。後來,小夥子知道小姑娘想換工作後,就熱心地給小姑娘介紹自己的朋友幫她找新工作,又在她手頭拮据的時候主動伸出援手,還假裝給朋友買禮物,其實是細心為她準備喜歡的零食。


在這一點一滴的相處中,更是透過禱告尋求上帝心意之後,小夥子確定了這小姑娘就是上帝帶到自己面前的那個姊妹。小姑娘也覺得跟小夥子在一起很安心。於是不久之後,小夥子就把小姑娘帶回家,向自己的父母介紹。父母看到自己的兒子終於談戀愛了,很開心,激動地一宿都沒睡著。雖然知道小姑娘也是基督徒,但兩老都熱情地邀請小姑娘每天來家裡吃飯。自從小夥子談了戀愛,父母對他的信仰也不再那麼激烈反對了。經過一段時間相處,小夥子的父母越來越喜歡小姑娘,後來家裡連聖經也不用藏著,兩老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歡歡喜喜地看著小夥子和小姑娘步入了婚姻。
結婚之後,小夥子和小姑娘立志組建一個以基督為中心,專心敬拜上帝的家庭。如今他們不但可以正大光明地到教會去聚會,更是委身在教會中服事。雖然這段婚戀也有許多的坎坷,但每當有人問小姑娘關於這農村小夥子的事,她總會和人說:「他的生命比我好。」
故事裡面的小姑娘就是我,這小夥子就是我現在的丈夫。在基督里,我們都找到了生命的答案。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大齡單身可以不將就!因為往後餘生都有主

作者:Wendy
有聲播讀:佳音,中國

 

最近,我的心情煩躁不安,特別抓狂。特別煩惱時想大聲吶喊,把內心的不愉快都釋放出來,可是沒有效果。只好乖乖地來到祂的面前,呼求祂賜我安靜的心,挪去心裡的煩躁和怒氣,讓我平靜下來。

心情煩躁起因則是大齡剩女的標籤,和隨之而來的煩惱。作為即將步入三十的單身女青年,家人雖然嘴上沒有特別念叨我的婚姻,可行動上卻表明他們其實很在意。那天,我隨著姐姐、姐夫一起去山上果園摘水果。才剛到,果園的女主人就開始問我:結婚了嗎?有男朋友嗎?當她得知我還單身時,就提出把她兒子介紹給我認識。我當下有些猶豫,要展開認識嗎?他不是基督徒,與我不同信仰啊。我沒回答,只是沉默。

回去路上,姐姐、姐夫一直說那位男生的好話,又分析那家家庭情況、物質條件如何,結論得出園主的兒子條件也不錯!總之,他們的意思是勸我去認識認識,說不定就合適了呢?一路上,我保持沉默。一方面是內心糾結要不要去試著了解對方;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跟家人發生衝突、關係鬧僵。

當下,我透過車窗看向外面的天空,想到自己雖然三十了,難道就要將就嗎?若是這時候我放棄自己的標準去和不信主的人戀愛結婚,那我這幾年以來的等待和堅持豈不是全部白費了?況且,他們看上我的那些好,都是被主改變的生命啊!如果從來不認識祂,我也是自私、蠻不講理、愛生氣、暴脾氣的人。如果我沒有因信主而改變,他們還會說我好嗎?又想,我生命已經被祂翻轉,那如果我現在又去找不信主的人進入婚戀,那過去那些改變又有什麼意義呢?

第二天,家人一直催我給人家答覆。於是那天下午,我直接打給對方,想告訴他我不接受,可是這通電話沒有打成。後來因為姐姐的念叨和催逼,氣氛緊張起來,不好情緒開始出現,我和姐姐又吵了一架。當時我的內心很受傷,這明明不是我的錯,我主動打電話了,對方不接也要怪我嗎?姐姐不應該站我這邊嗎?怎麼倒說我故意拖著人家?爭吵後,我一邊哭一邊跟祂訴苦:「……我現在好難過,主,我現在該怎麼辦?我心裡好累,禰幫幫我吧!」

後來,透過禱告和姊妹們的勸勉,我嘗試和園主的兒子聊天相處,但不是當成相親對象,而只是一位非信徒普通朋友。有一次聊天,我明確地表明我的信仰,對方也表達了不相信任何宗教的態度。不久之後,對方就表示只做朋友。聽到這話,我心裡挺高興的!因為這免去了我的煩惱。

結婚不是兩個人,更是兩家人的事。當對方的父母仍舊不放棄時,我向天父禱告:天父爸爸,我將這事交託給禰。若真不合適,求禰從中攔阻,或讓男生不要聯繫我吧!因為我知道自己本相如何。只怕我和不信主的人結婚,以後無法帶他到禰面前,反而自己也漸漸離開禰了!

感恩的是,天父回應了我的禱告。之後幾天,那男生再也沒找我。當我家人問起,我表明對方沒找我,他們也無法說什麼,只能作罷了。

我很感恩天父賜我那麼關心我的家人,還有主里的弟兄姊妹。我知道他們愛我,對我包容、接納,讓我擁有家的溫暖。然而,我的主是我的唯一,在所有事上,我都願意尋求祂的心意,也願意為祂而活。所以大齡單身,可以不將就!因為往後餘生,都有主與我同行。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如何成為一個值得朋友信賴的傾聽者?

作者:Janel Breitenstein

翻譯:Anna,中國

有聲播讀:洋瀾,中國

 

午飯過後,我和朋友站在路邊,正準備去開各自的車,這時我的朋友向我透漏了一些很難啟齒的事,這些事在那個場合說出來挺尷尬。我在準備離開前意識到她可能也會有同感。

我覺得我之後說的幾句話很讓她驚訝。「嘿,謝謝你給我分享這些。我知道這可能會讓你有點一絲不掛的感覺。但是謝謝你能信任我來保守你的秘密。我們一起為此禱告。」

她盯著我,然後說:「當你需要的時候,希望我也能成為那個為你保守秘密的人。」

這樣說出來讓對方聽到很重要。我們都清楚基督徒有時候多讓人害怕,即便對於同是基督徒的我們來說,也是如此。雖然嘴上說「坦誠相待」和「真實的分享」很容易,但真正做到卻不容易。

然而建立誠實的關係是上帝對我們的心意。

羅馬書15章7節告訴我們要像耶穌那樣去歡迎和接納他人。我看到整本聖經都在傳遞這樣的信息,「我會以你原本的樣子來接納你。在你疲於應付、精疲力竭的時候我給你安息。你會被不配得的慈愛包圍和吸引。」

聖靈提醒我,要彼此認罪,好使我能夠被醫治(雅各書5章16節),並且我們要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弗所書4章2節)。看到這之間的聯繫了嗎? 我們既在尋找能信任的肢體……也在努力成為那個值得被信任的人。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成為那個值得被信任的傾聽者呢?

真理 #1:成為一個為人遮羞的人。

這要看我們如何回應那些與我們意見相左、甚至冒犯我們的人(即使那個人是我們的好朋友或親人也不例外)。我知道有人會想:如果他們認為我喝瑪格麗特酒是罪,那麼可以想像他們會如何論斷我的同性吸引傾向。

很明顯上帝不會對真理打折扣。耶穌對法利賽人的評價直言不諱,說他們是毒蛇的種類。耶穌對這些人批評嚴苛,因為他們自義。

當然討論不同的觀點或者指出錯誤的地方是可以的,但是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是否能夠在自己心中察覺到一絲優越感呢?——那種自己絕不會犯這種錯誤的優越感?

詆毀他人品格、痛斥某一類人,或者匆匆對他人的動機做出判斷——這些都很嚴重。因為我們在營造一種氛圍,讓人覺得哪些人可以被接納,哪些人不可以。

羞恥會讓人想要尋找遮蓋。耶穌背負了我們的羞恥,所以我們不再被羞恥感捆綁。在我眼中,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就是能夠遮蓋別人羞恥的人。

就連以弗所書4章29節也表達了相同的信息: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

真理 #2:不說客套話

幾年前,我在聽一個報告。當時有人去世了,我們的青年領袖給我們建議如何去安慰死者的家人,其中一條忠告我記憶猶新:不要告訴他們這是上帝的旨意。

也許當時的我還不夠成熟,因為我不理解為什麼不可以這麼說,但是以弗所書4章15節道出了原因:用愛心說誠實話。

就連上帝也會以每個人當時的處境來啟示真理。對於夏甲,祂是看顧人的上帝。對於以利亞,上帝是一個微小的聲音。對於摩西,上帝是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的荊棘。

因為真理沒有愛就不是完全的真理(就像愛沒有真理就不是完全的愛一樣)。

遺憾的是,不合時宜地引用的聖經經文、一些陳腐的基督教諺語會像指甲的倒刺一樣在我們悲痛的時候冒出來。使人不悅的是他們所傳遞出來的信息:你有問題,需要得到解決。我看到一片能拼上的拼圖,就拼上去了。一句良言如果在錯誤的場合說出來就削弱了它的力量,過於簡單化了別人的需要。

解決的辦法就是要恰逢其時地共情——表示理解對方面臨情況的複雜性。

上帝在向我們說話之前都會先詢問我們:你在哪裡?(創世記3章9節);你在這裡做什麼?(列王記上19章9節);要我給你們做什麼?(馬可福音10章36節)

真理 #3:分擔重擔

通常當我們分享內心重擔時,我們是想找到一個人可以幫我們共同分擔這個獨自難以承擔的擔子。

加拉太書6章2節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互相擔當重擔如何完全了律法呢?我想是因為互相擔當重擔無疑是個不太尋常的事,很麻煩,需要自犧牲。

作家和傳教士 Dave Furman指出「同情」這個詞語的字面意思是指與他人一起「搖頭嘆息」。所以,一個安全的地方是指能有一個人和我們一起為著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遭遇而搖頭嘆息。「這實在是不妥。這違背了上帝造這個世界的本意。」

有時,我們受傷害的朋友會問:「為什麼?」但是她真正想說的其實是,這不合情理。 我卻已經開始滔滔不絕給她分析原因。如果我們尚未真正理解對方表面問題背後的真正用意就回答對方,那通常會溝通不暢。

她真的想知道我急切分享給她的那些答案嗎?

耶穌跪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時候,祂知道將要發生的每一件事。祂知道祂將復活,即便如此,祂也會憂愁,向父禱告時極其難過。

但祂沒有直接就跳躍到復活這一步。一個讓人可以信任的人會停下來,和你一起承擔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有時,一個值得信賴的安慰者要承認自己不知道應該說什麼。最終,謙卑是我在尋找那個值得信任的傾訴者時最重要的特徵:對自己能提供的幫助不言過其實也不自慚形穢。

真理 #4:表達同理和讓對方放心

當某人向我們坦露心事時,我們分享自己的經歷應該給她一種「我認為我多多少少能理解你」的感覺,但要鼓勵他們繼續分享更多。

這就是說我們要避免說話時顯得自己勝人一籌——比如:「我也有相似的經歷,但比你的嚴重得多或比你的輕很多。」或者說:「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也曾經歷過。」有時,我們太急於去表達這種感同身受反而讓我們不能認真傾聽。

同理並不意味著添油加醋,讓憤怒和傷害繼續發酵。這就是我的弱點了:有時會和對方一起陷入情緒化當中以致於我無法幫助對方平復情緒。比如,當耶穌在井邊遇到撒瑪利亞婦人(約翰福音4章1-26節),祂沒有參與到她對別人的責備中,而是幫助她轉而走向醫治和轉變。

有一次,我要去見一位朋友,她的婚姻觸礁了,走之前我的丈夫智慧地提醒我:「請記得你們的談話是以幫助她還能回家和丈夫重歸於好為目的的。」他解釋說我的同理可以使她更遠離她丈夫——也可以幫她回家後有新的力量、視角和勇氣來面對婚姻中的難題。

真理 #5:傾聽,幫助他們自己找到解決辦法

通過觀察來傾聽。70%的對話是非言語的。他們的語氣和身體語言表達出什麼信息?他們什麼時候閉口不言?他們什麼時候低頭或眼含淚水,或憤怒前傾?(也要考慮你自己的身體語言和表情是不是表達出了坦率和接納。)

然後,溫和地提問,給對方說話的機會(甚至選擇不說話)。通常,他們會一直等著,期待有人會提問題,即便是他們沒有想過的問題。

準備一些尖銳的問題,然後以溫和、尊重他們的方式來幫助朋友理清事情的原委。

那件事是怎樣的呢?

你害怕發生的事是什麼呢?

你最想保護或避免的是什麼呢?

我聽得出____對你來說很重要。你認為是不是變得太重要了?

你最喜歡做什麼?

你認為自己需要什麼?

你希望自己能說些什麼?

你希望那個人能明白什麼?

聆聽意味著學著重複剛才聽到的內容。比如:「你剛才是不是說……」, 「所以我剛才聽見你說…… 」 ,「我理解的對嗎?」「這是不是你想要表達的?」

終究,當朋友讓我自己找到答案,再捎帶給我一些有說服力的洞見時,百分之百比他們獨自喋喋不休更有效。

我發現自己需要不停地成長去做一個別人可以信賴的傾聽者:要更能夠花時間陪伴他人。要學會傾聽對方,而不是只關注自己的看法。學習聆聽聖靈的帶領。讓對方透過我看到上帝會如何聆聽一個人的經歷並對之回應。

成為別人信賴的安慰者需要努力。但是能學習像耶穌那樣去愛是值得付出努力的——而且我從這個過程中重新體會到上帝是如何愛我的。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