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領養如何幫助我理解上帝的愛

 

作者:Leah S

翻譯:奇奇

 

我在中國的一個公共場所被發現時只有幾天大,隨後被送往了孤兒院。

在我九個月大的時候我第一次見到我的養父母。我的母親回憶起第一次見到我時,我裹著厚厚的衣服,因為孤兒院沒有暖氣。她說收養我是上帝回應了他們長達15年的禱告。

在成長過程中,我從未多想我的領養問題,因為我的父母很敞開和我聊這個事情,並完全接納我。經過一段時間在非營利領域的工作和志願服務後,我找到了一份在領養機構的工作。加入該組織後,我聽到了更多其他被收養者的故事,這促使我更加反思自己被收養的人生經歷。

領養給了我三份禮物:

1.被領養給了我新的、穩固的身份
通常,被領養的孩子會質疑自己的身份和與父母的關係。在從尼日利亞回家後,我朋友的養女不斷地吃東西,擔心有一天會沒有食物可吃。其他父母也反映說,被領養的孩子常常會通過不羈的行為來測試界限,不確定他們的新生活安排是否是永久的。

儘管我從未懷疑與養父母的關係(因為我在還是嬰兒時就被領養),但聽到的其他領養故事讓我意識到領養可能會導致身份危機,以及一個人需要時間來穩定和接受他們的新身份。

我也曾為自己的身份掙扎多年,常常感到自己無處歸屬,這讓我思考這些感受是否因為我曾被遺棄和收養。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意識到我的身份危機主要是因為我在錯誤的地方尋找認可。許多不同的環境——朋友圈、學校文化、工作情況——在我成長過程中都影響並定義了我的身份。

最終,我的第二次被收養的經歷——接受基督為救主,成為上帝的孩子——使我找到了在基督裡的身份和安全感。

羅馬書8章14-15節說:“因為凡被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上帝的兒子。你們所領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

在大學通過受洗重新確認我的信仰後,我知道在基督裡的身份使我能夠抵擋世俗的影響,讓我不被世界對我價值的錯誤評價所左右。

2.領養讓我感恩於上帝對我的完全

領養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從一開始,就有與生父母分離的創傷。

就我而言,這也意味著我是與我有著不同文化背景且思維方式截然不同的養父母一起長大的。我對書籍和學業的興趣與我父親的農業背景以及他對與機械有關的戶外工作的熱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記得坐在常青藤大學的申請表前非常迷茫,而我身邊是從未上過大學的養父母,我當時真希望能有一個人指導我一下。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理想化了基因的關聯性,認為那是我所缺失的一部分。但自從成為基督徒後,我開始理解有一位創造我肺腑並在母腹中奇妙地造我的父親意味著什麼(詩篇139篇13-14節)。祂以我所是的方式造了我,因此唯有祂才能真正瞭解我。

知道上帝是我的供應者和力量使我在沒有榜樣可以指引我的領域感到不那麼孤單和缺乏支持。我不再向他人尋求那種只有在基督裡才能找到的歸屬感和引導。

3.領養幫助我理解無條件的愛

我們的許多關係(例如工作、生意,甚至是友誼)往往是基於交易或預期的相互回報,而不是愛的承諾。這就是為什麼選擇愛一個毫無回報的小孩是多麼具有變革性。

在領養我時,我的父母承諾愛護和保護我,並在法律上承擔起了對我的責任。

即便在我拒絕和反叛他們的階段,他們也始終堅定、充滿耐心和為我禱告。他們沒有對我有任何期待,無論是我該追求什麼職業,還是我是否應該在他們老年時住得近一些以照顧他們,而只是鼓勵我遵循上帝為我生命所定的計劃。

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反映了上帝的恒常性,以及真正的契約之愛是由施與愛的那方所選擇的,而不是基於接受一方的優點。

領養總是始於失喪,但領養本身並不是那個問題。它是對破碎環境的不完美卻美好的解決方案。

上帝利用領養所引發的許多問題(例如,我是誰?我屬￿哪裡?誰瞭解我?)讓我看到祂是我的供應者。祂還借助我的養父母通過具體的、日常的愛來讓我感受到祂的愛,並讓我看到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和凡事忍耐的意義(哥林多前書 13章4-8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上帝為何要關心我的性生活?

 

作者Dan Paterson,

翻譯:奇奇

 

Dan Paterson Questioning Christianity機構的創始人,其總部設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作為一名按立牧師,Dan經常向聽眾講述福音如何與生活中一些大問題聯繫起來,特別是如何解讀基督教信仰的最大的挑戰——苦難的問題。 Dan 的妻子叫Erin,他們育有三個年幼的兒子,JosiahZachariah Seth

 

澳大利亞的社會學研究表明,聖經中關於性和性向的教導是導致年輕人無法認真對待基督信仰的最大障礙。 討論的關鍵點是,如果基督信仰所說的是真的,那對你的性取向和性生活來說就是個壞消息。

許多人認為聖經不僅在性方面的看法過於老舊和拘謹,還對我們現代文化解放了的性行為進行了限制,而且它的觀點還對性弱勢群體造成了實際的傷害,尤其是當它助長人們對 LGBTQ 人群的仇恨時。

現在,我們需要謹慎處理這樣一個敏感的問題。 然而儘管耶穌的話可能具有挑戰性,但我發現祂的動機是正確的,祂的舉止也很溫和。

當耶穌講到性和性取向時(例如,馬太福音 5章27-32節、19章3-12節;約翰福音 8章2-11節),祂並不是要用一種蠻力來壓制我們,使我們屈服。祂的話語不是政治性的,而是牧養式的。

從一開始,性就是上帝的主意。 在基督信仰故事的第一個場景中,萬物都是上帝為了美好而創造的,我們看到人類被造為男性和女性:在性別上互補。 我們看到,作為上帝設計的一部分,他們赤身裸體卻沒有羞恥。

所以上帝並非是把人創造成性別互補,並且互相有強烈的性吸引,然後震驚地於當兩人單獨待兩分鐘後的所作所為。

毫無疑問,聖經是支持性的。事實上,聖經中有一整本書——雅歌書——在講愛情和性。如果你看得懂希伯來詩歌,看《雅歌》你會臉紅的。 這本書用描述的語言闡明了一對年輕夫婦在他們關係的各個階段的性欲和經歷。

所以上帝在性方面並不是保守派。而是祂把性設計成禮物送給我們。

然而,基督信仰故事關於我們的性感受的說法卻令我們驚訝和備受挑戰,因為我們的文化已經將各種關於性和性取向的信念植入我們的心靈:

  • 性感覺就和胃口一樣,類似我們會口渴或饑餓,所以它必須得到滿足。
  • 性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暫時的和肉體上的,所以只要你願意,跟誰上床都無所謂。
  • 性感受是瞭解真實自我的關鍵點,滿足它們是獲得快樂的必要條件。

耶穌挑戰所有這些文化信念。 首先,祂公開談到性是上帝賜的禮物——應當只在婚姻範圍內享有(馬太福音 19章4-6節)。

然後,他用希臘文術語 porneia(馬太福音 15章19節、19:章9節)來表示所有婚外性行為——從看色情片到和你的女朋友鬼混,再到和同性發生關係——都是違背上帝美好設計的。

在我們認為自己做的還不錯之時,耶穌又說,上帝不只是關心你做了什麼,祂也關心你心裡想的是什麼。

根據耶穌的教導,即使心中對他人動了淫念也等同於犯了姦淫(馬太福音5章27-30節)。

你可能會認為這很瘋狂:“如果基督信仰帶來的是’好消息’,那麼為什麼要我約束自己的欲望呢?”

但當我審視被踩踏的性道德邊界所導致的後果時,例如令人心痛的#metoo運動以及色情文化正在毀壞的年輕一代(事實上還助長了性交易產業),以及普遍的性開放態度卻只導致性生活頻率下降。我發現這個世界對於性作為最終幸福的承諾反而導致了更多破碎和帶來了更多空虛的心靈。

根據耶穌的教導,我們在性方面都是破碎的。沒有人能完全只以正確的方式、在正確的時間、與正確的對象來對待性。無論是在思想還是行為中,我們都有著複雜的性歷史。

但上帝是如此深愛我們,祂不僅接納了我們原本的樣子,還不想讓我們停留在罪中。耶穌為我們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恩典、寬恕和救贖。我們也許無法控制自己的性欲望,但耶穌邀請我們將我們的性選擇——我們思想中和身體上的——重新調整回到上帝美好的設計中。

耶穌正在邀請我們進入一個更宏大的故事。一個性擁有神聖目的的故事中。

在基督信仰的故事中,性不是以我們自己為中心的。而是丈夫和妻子彼此相愛、彼此服侍的聯合。但它也只是上帝與祂子民在耶穌再來時那場天地間盛大婚禮和永恆盟約的預兆。

在基督的故事中,婚姻和性將被更美好的事物所取代,那就是在新天新地裡的永恆生命。

耶穌邀請我們約束自己的性欲、追求聖潔。不是要我們假裝沒有這些欲望,而是讓我們進入一個更宏大的故事中,在這個故事中,這些欲望指向著當祂來臨開啟永恆時,最豐盛的親密、喜樂和滿足。

我不確定我能否相信世界上那些關於性的說辭。但是,我相信耶穌。我發現祂只帶來了好消息,祂將性賦予神聖的目的,在不讓我們偶像化性的同時賦予了我們的性感覺以尊嚴,並邀請我們約束我們的欲望,以成就一個更大的故事。

耶穌來並沒有給性帶來損害,而是來幫助我們將其恢復至上帝的美好設計。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是什麼讓我決定刪除約會軟件

 

作者:Shella Wee

翻譯:RuiQi

有聲播讀:佳音

 

 

 

多年來,我一直希望自然而然地在教會裡遇到我未來的丈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我在教會中遇到的人大多是女性,或者是一些已婚男性,而遇到的未婚男性要麼比我年輕得多,要麼對談戀愛不感興趣。

當約會軟件和單身活動在教會裡都開始流行起來時,我有點心動了。我聽說有幾個基督徒通過這些方式成功遇到了另一半。但是我比較內向,如果通過這種方式去認識別人,讓我有點害怕。

我為此禱告。我也詢問了牧師和家人的建議,他們都很支持。有一次,一位教會的姊妹並不知道我那陣子在禱告什麼,就為我代禱,並分享了箴言 3章5-6節。她說她相信上帝在向我保證,我可以邁出這信心的一步。

在我使用約會軟件和參加約會活動的一年半後的今天,我認為這些方式並不適合我。我不得不向陌生人敞開心扉,經常聊天(以弄清楚我們是否有默契、共同的興趣、信仰和價值觀等),但事情卻沒有進展,這讓我感到疲累和失望。

但更重要的是,有兩件事特別促使我做出了這個決定:

約會軟件使人們更本能地對他人做出“評判”而不是“展現包容”

由於我們對約會軟件上和線下活動中的人完全不瞭解,當我們發現對方的缺點或不完美時,我們往往會很快認為這是他們性格中不可更改的一部分,並立即失去興趣。

有一次,我參加了一個單身活動,那天我異常興奮和健談。後來有些人告訴我,他們認為我是一個外向的人(但我不是),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可能對與我互動的人產生了錯誤的印象,並且可能過早地“拒絕”了其中一些人,認為他們不合適。

這些約會軟件和活動讓我們同時“認識”很多人,但也於事無補,這會讓我們認為後面可能還會有更好的人,所以最好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那些似乎有我們不喜歡的個性怪癖或傾向的人身上。

聖經鼓勵我們以愛和仁慈對待他人(例如,歌羅西書 3章12節),這需要我們不看他人的外表,對他們展現出仁慈。然而,我發現在約會中,要做到這一點更加困難,因為人們通常(甚至鼓勵)根據外表或有限的信息做出倉促的判斷。

我不否認的確有些人有嚴重的問題,我也曾有過不少糟糕的經歷,這些不幸的經歷也再次讓我確信,約會軟件和活動通常對我的屬靈生命成長不利。

使用約會軟件和活動對我的心理健康不利

我一直告訴我身邊的人,我註冊約會軟件和參加活動是為了讓 80 歲的自己不後悔。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這樣做可以幫助我過上最充實的生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卻有相反的感受。

我最終踏上了這條不健康的過山車之旅,一開始是有人喜歡我的個人資料或在聚會後選擇我的名字,但當事情沒有進展時,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我失望和崩潰——無論是那個男人開始不再回應,還是我最終結束了一場毫無意義的談話。

儘管有時是我決定結束一段關係,但我還是忍不住懷疑是不是自己有問題。

“也許是我太挑剔或太難被愛了”。“也許我不是那種讓別人感到‘合適’的人”。“我的生活糟透了,我永遠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

雖然我確實會時不時地暫停參加活動,或者不看約會軟件。但我經常對很久不行動感到不安,害怕我可能會錯過什麼。“也許下次活動會遇到一些不錯的男人?我應該去,如果錯過機會怎麼辦?”

對於自我懷疑,聖經提醒我,我們是上帝創造的獨一無二、奇妙可畏的人(詩篇 139章13-14節)。而對於我這種害怕錯過什麼的狀態,聖經告訴我不要為任何事情憂慮(腓立比書 4章6-7節),而要將我的希望寄託在上帝身上(希伯來書 6章19節)。不過,即使我反思這些上帝的話語,當我反復面對這種令人心碎的約會循環時,也很難堅持下去。

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我最終得出結論,我 80 歲的自己可能會對我的這種生活方式感到憤怒和悲傷。我想,老年的我會想要看到自己度過了一段專注於享受上帝所賜的一切和祝福他人的生活,而不是大部分時間都在追逐配偶的生活。

最終,通過禱告和與親近的人進行大量討論,我決定放棄這種約會方式。上帝讓我對這個決定感到很平安,這也證明了我已經付出了足夠的努力。

我發現這節經文背後的原則很有幫助:“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 10章23節)。

我意識到這些約會方式並不適合我這種性格。通過約會軟件和活動,需要你快速的展示你最好的一面,但我發現自己很難做到,因為我是慢熱型的人,只有多花一些時間和我相處的人才能真正瞭解我是誰。

我並不是說約會軟件或約會活動不好。我相信上帝可以使用這些途徑成就一些人的婚姻。

我並不後悔嘗試過它們。這樣做讓我更加認清了我是誰、我在尋找什麼樣的配偶,甚至在生活中我想要尋找什麼。我也認識了來自不同階層的人,並在這個過程中結交了新朋友。

自從我決定放棄約會軟件和約會活動後,我感覺自己恢復了自信和平靜。在這段時間裡,我也更親近上帝,更有能力專注於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學習新技能,花更多的精力和努力陪伴家人和朋友。

雖然我仍然想要結婚,但我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如果我能夠結婚,感謝上帝;如果沒有,我仍然會感謝上帝。我知道祂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祂的人得益處(羅馬書 8章28節)。

我想有一天我會感到孤獨,並詢問上帝什麼時候才會輪到我結婚,尤其是當我看到身邊的朋友都結婚了的時候。但我知道,即使我不理解,我也想繼續全心全意地信靠祂。只要我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中確信祂的同在,祂就會讓我的心意與祂的心意保持一致(箴言 3章5-6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關於友誼的思考——為什麼我們會容忍糟糕的友誼?

 

作者Jess McDonald Ragg

翻譯:Eric

 

你們有並沒有想過和朋友的關係能像電影《牛仔褲的夏天》裡的四姐妹一樣?周圍的朋友都是幫助你的,他們都為你著想、支持你,並知道你什麼時候需要鼓勵,什麼時候需要勸戒。

其實,友誼往往是有點難界定的。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甚至有時候友誼關係會不太健康。我想起了我小學時的“閨蜜”,她會說我“你變胖了”,並在背後說我八卦,還經常提醒我她家比我家富有。高中時我有個好朋友,他會故意鼓勵我穿不適合我的衣服,並說服我們整個小群體的朋友們甩開我,在畢業舞會上合影留念。

然而,我仍然會邀請她們參加我的生日派對,和她們一起吃午飯,總而言之,我仍然稱她們為我的“朋友”。

也許你也陷入無益和不健康的友誼中?我不是在談論正常的緊張關係或面對關係衝突的例子。我指的是對你有負面影響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會讓你在這段關係中感覺自己很卑微:用不易察覺地玩笑的方式貶低你。一些朋友似乎總在暗示他們在生活中比你更成功,以此來貶低你。

或者你的朋友讓你琢磨不透,你不知道她們今天會以哪種狀態和面目出現在你面前。

或者這些朋友似乎總是需要你的幫助和支持,但當你需要支持時,他們似乎從不出現。

那我們又為什麼會容忍這樣的朋友呢?我來分享一些建議,我想我們可能會好奇我們居然可能需要在關係方面重新學習一些東西。

首先,我們寧願有差勁的朋友,也不願沒有朋友。我們容忍別人隨心所欲地對待我們,因為我們認為這總比獨處要好。我們擔心如果我們反擊,我們會被他們拋棄。

我們不願意孤單,這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的是,人類真的是為關係而生的(創世記2章18節)。我們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是處在關係中的存在。

問題是,我們可能會因過度害怕孤獨到不健康的程度。我懷疑這種對孤獨的厭惡是雙重的:

  1. 當忙碌和被他人包圍的噪音消散時,我們會感到恐懼,因為這時我們會需要面對自己的一些我們不敢面對的想法。

然而,我們在聖經中看到,孤單(耶穌自己也經常退下來獨自一人)和孤獨的時候是正常的(詩篇16篇安慰了我的心,我們讀到大衛是孤獨和被離棄的,但上帝與他同在,祂是信實的)。

  1. 我懷疑我們把獨處等同於不重要或一文不值。我們認為如果別人不想和我們在一起,我們一定不值得朋友花時間在我們身上。

這就是我們保持不健康友誼的更深層原因:我們認為我們不太可能找到更好的朋友,因為我們本就認為自己沒有那麼好。

最近,我讓丈夫看了翻拍的《賤女孩》,格雷琴在瑞金娜女王衣櫥裡的場景讓我印象深刻。“我有什麼問題?”她唱道:“我說話的方式,穿著的方式有什麼問題?”

也許,像格雷琴一樣,我們也習慣於問,“我有什麼問題?

我想說這可能是最根本的問題。由於這種消極的自我認識,我們容忍自己被虐待。讓別人對我們為所欲為似乎更容易,因為在某些方面,這會讓我們感到自己被需要和有價值。

對自我的消極看法——一種深層的自我蔑視感——是不符合聖經的。這與上帝希望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是不一致的(詩篇139篇13-14節,哥林多後書5篇17節,21節)。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2章10節)。我們有一個榮耀的呼召和崇高的目標,這與將自己視為一個“錯誤”和毫無價值是完全不相容的。

我們能容忍糟糕的友誼,還有什麼原因呢?我們希望自己友善、友好、“包容”他人。

我們認為這意味著為了“維護和平關係”而忍受對方的不良行為,或不敢“論斷”他人特定的行為。對於我們這些天生不敢面對衝突的人來說,說出我們的真實感受太難了。這可以從我們的談話中觀察到,我們經常沒有勇氣對他人說,“你這樣做有點卑鄙”或“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

也許我們不明白如何才能在不顯得苛刻的情況下指出對方的問題。“仁慈”和“寬恕”難道不是基督徒應該做的事嗎?

“聖經不是教導我們如果有人打我們右臉,連左臉也要轉過來由他打嗎?”是的,經文是這樣說的(馬太福音5章39節)。但是這節經文說的是不要報復或對別人的錯誤行為以牙還牙。這並不是說我們必須允許他人繼續傷害我們。

聖經中提倡的好的友誼是在愛中說誠實話的友誼(以弗所書4章25節)。箴言27章告訴我們,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6節),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17節)。

我聽說過這樣的說法,並不是所有痛苦的事都會給我們帶來傷害,也不是每件傷害我們的事都會使我們痛苦。我們需要思考我們和他人行為背後的動機。

最近,我女兒踩到了花園裡一個特別尖銳的刺上。為了拔出尖刺,我不得不用力擠壓她腳周圍的皮膚,這很疼!但如果我不願意造成這種暫時的刺痛,情況會更糟。

當我們與他人劃清界限,比如指出他們正在做的傷害我們的事情,我們是在愛他們,幫助他們發現問題所在,並為他們提供一個改變的機會。

如果你有一個自誇的朋友,或者是一個精通用微妙手段貶低他人的朋友,你可以先溫和地告訴他們,別人聽到他們的話是如何解讀的。這至少讓他們有機會聽到不同的觀點並意識到他們的問題。

我們容忍有害友誼的第三個原因是什麼?我們總願意相信朋友有好的一面,我們認為如果我們愛和支持他們,他們最終會改變。

我非常努力地向我高中時最好的朋友作見證(就是那個故意把我排除在朋友合影之外的人),我會邀請她參加青年小組和教會的營會。由於我是她認識的唯一一個基督徒,我感到有義務繼續我們的友誼,即使這顯然對我不利。

雖然我們可以就我們的界限與他人溝通,但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無論是糟糕的男朋友還是有毒的朋友,我們都無法將他們塑造成與他們自己決定要成為的樣子截然不同的人。

上帝並沒有叫我們為了傳福音的緣故而捲入不健康的關係中。即使是仁慈和愛之本體的耶穌,也沒有簡單地為了讓人們相信福音,而允許人們對祂為所欲為。我想起耶穌在馬太福音10章(12-14節)中對門徒的教導。

祂告訴門徒讓百姓接他們到家裡,但如果百姓不歡迎或不聽他們的話,門徒就要離開。

如果你發現自己因為以下原因之而陷入了不健康友誼的糾結中,我祈禱你能:

1)讓上帝醫治你消極的自我認識和對孤獨的恐懼;

2)學習到愛不僅僅是“友善”和“包容”;

3)明白上帝不希望我們為了給祂作見證而保持不健康的關係。

在我們學會遠離不健康友誼的過程中,以下是三個建議,將會幫助我們尋求更多有利生命成長的友誼:

首先,為這件事禱告。在生活中,我曾有過幾次專門為友誼禱告的例子,而上帝每次都會回應我。祂可能不會像我們希望的那樣迅速解決問題,也不會提供泰勒·斯威夫特式的“陣容”,但要為能擁有好的友誼關係持續禱告。

其次,做一個複盤。你培養的關係,是那種造就你的關係嗎(即使有時你們彼此意見相左,或者你們經歷過衝突)?你的朋友們是否幫助你更親近基督,或鼓勵你在基督裡成長?你能做些什麼來在這種友誼上投入更多?

第三,積極主動。這需要勇氣和努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更有意識地追求能夠結出屬靈果實的友誼。

最近,有一位女士,我很喜歡在接孩子時和她聊天。我在學校裡認識的媽媽不多,所以我鼓起勇氣,走近她,當我們聊天時,我提議可以單獨約一次咖啡。後來我發現她是我見過的生命最豐盛的人之一。

主動可能會很可怕,但如果你需要有益和敬虔的關係,而你認識的人中有些可能是這樣的人,那就去請他們出去玩吧。很可能你離真正的友誼只差一個“深刻而有意義的”對話。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