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在婚外戀中徘徊的你(有聲中文)

作者:Janel Breitenstein,美國

翻譯:Linda,新加坡

語音播讀:小七,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小盒,中國

*背景音樂:www.bensound.com

嘿,在你手中這杯拿鐵的後面,我已經看到了你眼中的憂慮。我知道你不想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你從來不想有外遇。你以為婚姻會使你全然滿足。但是我知道你的渴望到了極深之處,你甚至害怕面對自己的內心。

真希望婚禮上的那句「我願意」能使我們永遠忠於我們的另一半。但是現實卻事與願違。

的確,婚姻是一個重大的選擇,我們只做一次就好。但婚姻同時也是不斷地重複“我願意”這個承諾,在你有做不完的家務時,在他下班后只顧翻看新聞而不理睬你時,也在你母親去世后十分難過,非常希望有一個人來填補這個空缺時。

不幸的是,基督徒們往往沒辦法明白和坦然承認「我們的心容易偏離」這個事實,直到事情已經發展到無法挽回。情感問題是尤其容易一發不可收拾的,因為在妥不妥當的行為上很難有明確的界限。我們很容易就深陷其中。

聰明的謊言

「愛一個人是無罪的。」我最近在一個電視劇里聽到這麼一句精心包裝的話語。我想告訴他們:愛確實不是罪。但是在這部劇里,編劇在利用這說法為婚外情和其他性犯罪辯白。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人們認為愛就是做你想做的事,只要你和你喜歡的人開心就好。(你可以去問一下某個有外遇的人的伴侶,或者在破碎的家庭里長大的小孩,他們是否有感受到「被愛」)。聖經里對愛的定義是舍己,為他人的益處捨棄你的生命、幸福和夢想。

但當我們感到不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去其他地方尋找,不是嗎?有些時候,我們的生活境遇會令我們變得非常脆弱。十分需要被什麼填補。我最近就有這樣的經歷,我感到非常沮喪和沒有安全感。我發現主要吸引我的並非是那個人本身,而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的被喜歡和被珍視。也許對你而言,是需要感受到自己被人需要、很迷人、心靈的相通、快樂、自由。這些渴望本身並沒有錯。但當它們變成我們的需求,成了我們必須擁有,配得擁有的時,這就成了一個問題。

朋友,容我跟你實話實說。這世上沒有任何人能填補你的這個空缺。就如 C.S. Lewis在他的書《返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里說的:

「如果人們確實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那麼大部分人都會明白,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是這個世界無法給予的。這個世界盡它所能地在提供給我們各樣所需,但很多時候這些事物無法履行承諾。我們第一次墜入愛河時的那種感受,或者第一次想到去外國旅行時的那種美妙,以及頭去上某門令我們興奮不已的課程時的感覺……那樣的渴望絕不是一段婚姻,一次旅行或者一段時間的學習就能夠讓我們滿足的……我們好像就是少了某樣東西。」

這也許說明了為什麼67%的第二次婚姻(至少在美國是這樣)會以離婚收場。我見證了一位朋友離婚後的心酸歷程,發現我們會把許多問題帶入到下一段感情中。這是因為那些沒有得到滿足的渴望、那些空洞和那些在婚姻中的障礙都深深的藏在我們裡面。

朋友,請聽好:你的渴望確實很合理。但是,事實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完全滿足你的要求。讓我們像大衛在詩篇27篇中所寫的一樣來求告上帝:「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祂的榮美,在祂的殿中求問。」我並不是在試圖忽視你的情感、性、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但是,我確實認為當我們的靈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在其他方面尋求。當我們靈魂的渴望得到了滿足時,其他方面的需要就會更容易解決。

我大概列了下面幾點,希望可以幫助你在情感、身體或心靈被牽扯着遠離你與另一半的「合而為一」時度過難關。堅持住,我的朋友!用你希望你另一半為你爭戰的方式去爭戰吧!

1.設置界限

跟你的伴侶溝通並商討如何避免使自己陷入試探。我有一個正在了解基督信仰的朋友最近問了我一個他認為過於拘謹的準則——就是男生不要單獨和非他們妻子的女性在同一屋檐下獨處。我跟他解釋說這是因為我們要讓自己“無可指摘”(提摩太前書3章2節)。在我和我丈夫結婚前,我的父母不允許我們兩個在家裡獨處。這個原則保護我們在當時彼此不越界。而至今我在跟其他男性的相處中依然遵守這個原則。

2.逃離

就像聖經里的約瑟一樣,逃離吧。提摩太後書2章告訴我們「逃避少年的私慾」。逃避這個詞的詞根是「逃亡」,意思是不要陷在其中。「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離開你們逃跑了。」(雅各書4章7節)。切斷一切讓你有可能開始對某個異性產生幻想或情感聯結的事情。 這可能需要你:

在社交媒體上取消對那個人的關注

刪除和拉黑那個人的電話號碼和郵箱地址

選擇不去參加有那個人在的任何社交活動

向你的伴侶承認你被其他人吸引

改變一下工作時間或少上一門課程

離開和那個人一起的事奉崗位

非常直接地跟對方說清楚,不給對方留下任何空間和可能。

同時逃避不對的思想:

「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哥林多后書10章5節)。不單單要逃避:還要向前跑。奔向上帝。藏身在祂裡面。因着信任,奔向你的伴侶,用愛心去行動,這樣你的心思意念也會跟隨。連續30天,天天禱告,一天兩次,祈求自己能對自己的配偶生出渴望。

3.感恩

一個適用於任何形式的不滿、痛苦、貪婪和焦急的良方就是感恩。感恩讓我把眼目從自己身上轉離,讓我不再看我沒有的,而是向上看。當然這不是廉價的心靈雞湯,而是真的相信上帝已經足夠,並且會賜給我夠用的一切。

若我再次被別人吸引時,我會開始寫下一系列我欣賞丈夫的地方——他了解我,我們有過那麼多美好的經歷。如果以色列人都會忘記他們愛的上帝以及上帝在他們中間行的神跡,我也極有可能一樣。我想要守住上帝給我的祝福——那就是站在我面前的丈夫。

你瞧,我的朋友。婚姻是信心的表現。但並非是對你的伴侶有信心,也不是要對你自己有信心。而是相信上帝會賜給你足夠的力量讓你堅守婚姻。

祂賜給你的是充足的。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里成長

險些失敗的婚姻教會我的三件事(有聲中文)

作者:Jonathan Hayashi,日本

翻譯:Penny Lau ,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我和太太剛結婚時,我們經常吵架。

我們會為芝麻小事吵得天翻地覆,而且我倆結束爭吵的方式截然不同。太太通常會情緒比較大,找各種辦法解決問題。而我則比較冷漠,會習慣性地逃避衝突不去追究引起爭吵的真正原因。我甚至還會等待老婆說出不合理的氣話,這樣我就可以抓住她的把柄並擔任起“調查員”的角色來就她所說出的話理論一番。我還會編出一些理論來合理化我的立場。

漸漸地,我們的關係惡化了。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們必須採取一些行動來挽救我們的婚姻,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應該從何做起。

最終,我們決定一起去接受婚姻輔導。我還記得當時我的心裡是這麼想的:「親愛的,你得禁食禱告了!悔改吧,老婆!輔導員說的你一定得照做才行!他們會把我每次跟你說的再跟你講一遍的。」自私的我一直都認為我們婚姻的問題都是我太太引起的。要修復我們的感情,她一定要改變。我就是帶着這樣自我為中心的念頭開始了我們的婚姻輔導。

然而因着愛和恩典,上帝介入了這個過程,並讓我看到我錯得多離譜。在輔導課程過去一半之後,我發現我自己——Jonathan Hayashi——才是真正出問題的那一位。這是我生命的轉折點,上帝讓我看到我的驕傲如何吞沒了我的心,並影響了我與身邊人的關係,特別是我最珍視的婚姻關係。我很感恩能及時通過婚姻輔導發現到自己的問題,上帝讓我看到我急需悔改和改變。

於是,我花了一些時間來自我反省。上帝向我顯明這三件事。

 

1.我對婚姻的錯誤觀念

我聽信了媒體對於婚姻的謊言並且把我的婚姻“過度浪漫”化了。我不自覺地為我的太太設定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認為她必須做到這些才能讓我們的婚姻更持久。我把婚姻這個概念理想化了,更錯誤地以為婚姻能使我變得「完整」,並渴望婚姻能帶給我一直期待的那種「幸福」——我想着我們的關係不會出現任何的衝突,我們也能一直這麼相愛着。我一直以為婚後生活會更加輕鬆,因為我和老婆可以一起面對生活中的各樣難題。

但是,我真是大錯特錯了。我們都各自把新的問題帶進了彼此的生活中。當我對婚姻的憧憬破滅之後,我感到痛苦萬分。我知道,對基督徒來說離婚不是一個選擇。我還記得我當時是這麼想的:「哎,我看我的人生就這樣完了,要一直這樣痛苦下去了。」

但感謝主,因着恩典,祂讓我認識到自己對婚姻的誤解,並且讓我看到聖經中關於婚姻的真理:上帝所創造的婚姻是要讓我們相互扶持並將我們指向主。婚姻不是用來滿足彼此需要的關係,因為唯有耶穌基督才能真正滿足我們每一個人的需要。婚姻從來不是為我或者我老婆設定的,而是要透過我們的婚姻來為上帝做見證,彰顯祂的榮耀。我發現自己在尋找內心渴望的安全感時找錯了源頭,我以為我老婆能夠給我安全感。然而,只有耶穌基督才能真正滿足我的渴望。

聖奧古斯丁曾說過:「你為了自己的緣故創造了我們,主啊,我們只能在你裡面才能得着安息。」

 

2.對自己的錯誤觀念

「你為什麼不尊重我?為什麼不支持我?」我經常這麼反駁我老婆。老婆聽了后,往往會陷入自責和羞愧的渦旋中,從而更努力地討好我。

當我花時間研讀上帝的話語時,上帝開啟了我的雙眼,讓我看到我裡面對於自己的價值以及男性身份的深深不安全感。其實,我一直以來都在不斷地想要從我老婆那裡得到對我個人以及我工作的認可和肯定。當她給不了我想要的時,我就會不高興並把憤怒都發泄在她身上。

上帝讓我看到自己是多麼的愚蠢。祂提醒我必須要迴轉到上帝面前認罪、悔改。我不應該用拆毀他人的方式來建立自己的價值。我的人生有價值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而是因為耶穌基督已經為我犧牲自己的生命。

 

3.基督是完美的典範

記得有一次我和太太一起開車到一個地方時,發生過這麼一件事。在我們倆聊天時,我被她說的一句話傷到了。這又讓我一如既往地開始無厘頭地指控她併合理化我自己的說辭。然而太太卻仍然親切又很耐心地把手放在我的手上,很溫柔地對我說:「親愛的,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是請你記住,我一直都是支持你的,從來沒有想要與你做對。」

她的這個充滿了基督之愛的舉動直擊我的內心 ,讓我想起耶穌基督將祂那無條件的愛給了我這個不值得的罪人。當我想起以弗所書5章21-33節時,我發現我與「你們做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以弗所書5章25節)」 裡面描述的差得太遠了。基督愛教會愛到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我呢?卻在那裡為著毫無永恆價值的小事發脾氣。當我看到耶穌基督那犧牲的愛,願意順服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時,我的心被感動了,並開始悄悄地改變——首先作為一個基督徒,然後是一個老公。

上帝用祂神聖的愛與耐心,讓我看到了婚姻盟約的美。

慢慢地,我開始學習去珍惜我的太太和我們的婚姻。我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我對上帝的感恩。因為祂把我的妻子賜給了我。她是我們孩子的母親,也是我最親愛親密的朋友。她那堅定不移的愛以及陪伴鼓勵着我每一天都與主同行,學習像基督一樣的去愛我的伴侶和孩子。

我相信上帝為著要幫助我成聖而把她帶入我的生命。我們的婚姻也是一個持續成長的關係,藉著上帝的恩典,我們倆在這個過程中都會越來越有基督的樣式。

上帝挽救了我的婚姻,我相信,祂也能幫助你改變。

你願意接受祂的幫助嗎?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里成長

我以為婚姻能改變我的生命(有聲中文)

作者:Agnes Lee, 新加坡

翻譯:秋晨,中國

語音播讀:依含,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別再撓了,只要你不撓,你就可以像其他女孩子一樣漂亮了!」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媽媽會反覆地這樣對我說。

我患有濕疹。這是一種皮膚病,會讓我的皮膚髮紅、開裂、發癢、且布滿水泡。我媽媽很擔心我,她認為除非有一天我的濕疹痊癒了,否則我結婚的希望將很渺茫。

儘管隨着我慢慢長大,我的皮膚狀況在逐漸變好,可是和其他女孩們比起來,我的皮膚仍然顯得既乾燥又有暗瘡,於是我媽媽的恐懼成了我的恐懼。我開始變得很在意我的外貌。我的不安全感使我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結婚能解決我的問題。

我對婚姻有過很多幻想,並且相信它會徹底改變我。畢竟,真愛不是能戰勝一切嗎?我想,結了婚,我就能變得更自信,也不會像現在這樣脾氣暴躁,我會按我本身的樣子被愛和被接納。

20多歲時,我遇到了我的他。他接受了我乾燥而坑窪的皮膚,很快他就成了我的丈夫。我好驕傲我終於結婚了。對於我的新情感狀態我很滿意,我也很有安全感,因為我知道我不再是剩女了。

然而,好景不長,婚姻僅僅給了我虛幻的安全感。

結婚不久,我開始看到我和丈夫實際上並沒有太多共同點。在我們約會時,我很努力地想保持這段關係,因此我總是屈服於他,從不會表露自己內心的想法。

我們兩個簡直是不同世界的人。他喜歡看電影,而我卻常常在電影院睡着。他喜歡西餐,而我更喜歡亞洲食物。我們每次出去約會總會在做決定時陷入爭吵。在家裡,他會看電視直到深夜,而我喜歡在晚上10點睡覺。他貌似不太在意保持環境整潔,而整潔對我來說太重要了。

我們倆都很固執,都不願意妥協,因此我們總在無休止地爭吵。隨着孩子的出生,我們吵得更厲害了,而我的脾氣也變得越來越差。即使是很小的事都會使我大發雷霆。在家摔門成了我的習慣,有一回,我甚至將iPad摔到了地上。我們之間的頻繁爭吵使我心力交瘁。

此前,我以為婚姻會完全地改變我,並且給我帶來安全感。我以為我將在婚後變得更有耐心更有愛心。然而,我徹底錯了。婚姻讓我感覺不被愛,我甚至後悔結婚。儘管我很受傷也很擔憂未來,尤其是當我有了一個需要我盡責的孩子后,但是離婚的想法還是揮之不去,我在想我是否可以擔當去做一個單親媽媽。

這樣的狀況持續了數月,直到我的屬靈導師很關愛地找到我,並將我指向福音。我從聖經中讀到這樣的經文:「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真正的愛首先來自於上帝,我們兩個都迫切需要上帝來到我們的生命里。在我們把愛給予他人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上帝對我們的愛之長闊高深,並且接受這份愛。

只有上帝的愛能醫治我們並帶我們走出婚姻中所面對的張力。

隨着我繼續學習聖經,另一段經文也打動了我:「你們中間的爭戰鬥毆是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從你們百體中戰鬥之私慾來的嗎?」(雅各書4章1節)我意識到我們爭吵的根源是我太關注自己想要的東西了。我把我的渴望和利益放在了我丈夫的之上。我沒有把上帝擺在我們婚姻的中心,而是把我自己放在了中心,這也讓我不能夠把上帝給我的愛帶給我的丈夫。

學習聖經和對上帝的渴慕是我的轉折點。我轉向了上帝,並且尋求聖靈幫助我用上帝的眼光來看待我自己的價值,同時,我求聖靈給我力量,在爭吵時學習自控。慢慢地,我的脾氣變好了,我和丈夫之間的爭吵也越來越少。

因為上帝的出現和介入,現在我和我丈夫的關係有了好轉。我的經歷讓我意識到,不以上帝為中心的婚姻永遠無法給誰的生命帶來轉變。婚姻若是基於人自己的力量,不管如何努力都不會如我們希冀的那般順利和幸福,因為我們都是墮落在自己罪性中的罪人。

我們需要比我們更強大的力量來翻轉一切。我們需要上帝。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里成長

面對被同性吸引的朋友,基督徒應如何回應?(有聲中文)

作者:Ng Chee Boon,新加坡

翻譯:漱翎,中國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Ng Chee Boon出生在所謂的「千禧世代」。他迫切希望教會能把福音帶給那些被同性吸引的人們。在他所在的教會中,Ng Chee Boon積極地在社區,宣教,聖經教導和青年團契等領域中服侍。

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同性戀個人是在我上大學之前。那時候我的一個男同學跟我告白。我當時完全不知道要怎麼回應他。除了打消他進一步接近我的想法(不給他不切實際的希望)之外,我不知道還能做什麼。

現在回頭來看,我才意識到對於我的那個同學來說,主動向我「出櫃」表白需要多麼大的勇氣。相比之下,我給他的回應是多麼的蒼白無力。

多年之後的今天,我開始深入研究基督徒們對於LGBTQ(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群體的態度。對於當今時代來說,這是一個緊迫的問題。如果看一下社會主流媒體的報道和社交媒體上的報告,我們很容易會認為基督徒對LGBTQ群體的自然反應就是把他們當做潛在的威脅。也就是說,基督徒們主要把這個問題當做是對傳統婚姻和家庭的威脅(當然,這也的確是個很重要的問題),而忘記了LGBTQ群體里也是一個個有感情和血肉的普通人。

聖經告訴我們絕對不能縱容同性戀行為。但是如果我們關注的焦點是把耶穌基督救恩的好消息傳出去,那麼我們難道不應該把「他們」(LGBTQ群體)當做是我們的禾場嗎?他們難道不是同你我一樣,也需要耶穌嗎?另外,我們有沒有想過與我們同為基督肢體的家人中也有人正在因為受同性吸引而掙扎?或許在我們待的教會裡就有。

我感到自己很幸運,因為有機會聽到一些被同性吸引的基督徒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其中有一個是牧師的孩子。另外一個弟兄講到他曾經躲避上帝很多年,後來上帝親自介入他的生命,感動他去讀聖經,並斷絕了一段長久的同性戀情,甚至帶領他參加了人生的第一次小組團契。

另外的一個男生一個女生分別分享了他們各自對於自己性別認知的掙扎,以及他們如何克服恐懼,即使覺得跟教會的大部分人分享自己的經歷不太安全,卻仍然堅持跟隨上帝而不放棄。還有一個年輕的弟兄講到了自己不停換教會的經歷,因為他想找到一個能夠幫助自己的地方。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聽到這些弟兄姐妹面對這麼多挑戰卻依然堅信上帝的故事,我的內心受到莫大的鼓勵。但與此同時,我也感到很有負擔,因為我認為教會在這方面做的很不夠。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更多基督里的幫助,醫治和希望。我聽說過同性戀個體抱怨教會排斥他們。很多人不敢告訴別人自己被同性吸引,因為害怕他們的家人朋友會因此遠離他們。我也見過一些父母因為他們的孩子突然向他們出櫃(坦白自己被同性吸引)而十分痛苦。

那麼,作為教會我們應該如何幫助那些受同性吸引困擾的人們呢?根據我與他們的接觸和調研,在這裡我做了一些總結。

在開始之前,我先來解釋一下我的用詞。 首先, 我在這裡把「同性戀」和「被同性吸引」這兩個概念等同起來了,雖然「被同性吸引」的人並不一定會因此產生「同性戀」的行為,而且行為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其次,被同性吸引只是LGBTQ群體面對的其中一個問題。本文中我只聚焦在“同性吸引”這個方面,但我知道對於跨性別這個問題,我們也需要更多的討論。

 

1.認識到被同性吸引的人群是教會的一部分

即使我們在自己的教會裡沒有遇見任何一個被同性吸引困擾的人,但這不代表就沒有。在我的教會裡,我知道有兩位弟兄有這樣的掙扎。但是據我的牧師說,實際人數還要更多。

有些教會中可能有很多弟兄姐妹都有這樣的掙扎。我聽說過在某個教會裡,每個有這種掙扎的人都會告訴他們的小組長。他們教會也有處在相同掙扎中的全職同工。因此,對於我們其他人來說,我們需要注意自己在平常交談時的言語。要小心不要因為莽撞的言辭冒犯了我們的弟兄姐妹——不管是在言辭中嘲笑被同性吸引的人,還是邊緣化這個群體。以防教會對於這些弟兄姊妹變成了一個“不安全”的存在。

 

2.搞清楚自己最終的出發點

這是個事關動機的問題。對於我們被同性吸引的朋友(其他朋友也一樣),我究竟想要帶給他們什麼?我想,我希望他們都能夠認識耶穌,成為上帝的兒女,並在這短暫的人生中竭儘可能活出豐盛的生命。

被同性吸引的人也是人。他們也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因此他們也有尊嚴,也值得被尊重。關於如何與他們接觸和交往,我們還有很多要學習的。與此同時我們要為曾經沒有用基督的愛和恩典對待他們而悔改。最難的部分在於我們要在愛他們,接納他們的同時堅持聖經中關於兩性性別的教導以及知道我們都是罪人,並無差異,唯有靠着上帝的恩典我們才能得救。

我們需要認識和了解他們,並把耶穌介紹給他們。不僅僅是因為LGBTQ群體會影響社會立法和公眾良知,更是因為他們也是一個個獨立的生命,他們也需要耶穌。我們每個人都是罪人,都需要從自己的偶像和破碎中被解救出來。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整個世界都在看着我們。教會對於被同性吸引人群的態度、言辭會直接影響到民眾們對於福音的看法,尤其是對“千禧世代”的年輕人來說。

 

3.認識到被同性吸引是一件很個人的事

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被同性吸引」僅僅當做一個社會議題或神學問題來對待。而事實上,它是個非常個人化的事情,因為性別認知直接構成我們每個人自我認知的一部分。我們也要明白,當被同性吸引的人決定跟隨耶穌時,也必然要付出很多隨之而來的代價。這要求跟他們接觸的人需要真正有一顆牧者的心(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也都一樣)。這也意味着我們不能指望有一個千篇一律的方法來「」“解決”所有被同性吸引的人的困擾,而是要了解他們背後的經歷,看到他們每個人不同的需要,然後去愛、接納和幫助他們。

 

4.為被同性吸引的人們營造安全的教會環境

除非他們在教會裡覺得安全,否則我們無法近距離地接觸和影響他們的生命。我們不要把同性戀看做是最罪大惡極的罪。如果你認為同性戀的罪很糟糕,那麼也請同樣看待犯姦淫、離婚、搞婚外情。還有驕傲、屬靈驕傲和拜偶像,難道不是更糟糕嗎?

我們有沒有為建立一個不是大家表面上裝作多麼好、多麼成功,而是讓人們可以真實地面對和公開自己的破碎和軟弱(而不被論斷)的良性的教會文化出了一份力呢?在新加坡與一位牧師談到這個話題后,我被觸動了。他告訴我,當他和他的夫人決定在“語言上完全赤裸地公開”他們自己在罪中的掙扎時,教會裡有好些人也也選擇了向教會出櫃。

當然,我們需要上帝的奇妙恩典才能建立這樣的教會。我們都需要打破這個世界的常規,學習真誠地坦承自己的罪和破碎。如果我們都不願意坦然面對自己的掙扎,又怎麼能指望別人跟我們敞開呢?

假如有一個朋友向我們公開了自己在同性吸引方面的掙扎,然後呢?我們要怎麼做?我們願意做他的信仰同伴、與他同行、幫助他繼續走屬靈的道路嗎?這條路很可能會很漫長也很艱難。但也許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能真正懂得什麼是活像耶穌。

 

5.傳講全備的福音

對於同性戀我的看法並不是基於聖經中提到的「隻言片語」。當然,這些經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上帝的旨意和救恩——也是基督信仰的根基。

自身被同性吸引所困擾的VaughanRoberts牧師曾經說過:「千萬不要把‘性’跟‘婚姻’、‘上帝的創造’、‘救贖’以及‘新生’割裂開來討論。」。上帝全備的福音指向的是耶穌基督。在基督里,一切都得到恢復和變成完全。所以在我們談論這些問題的時候,請記得最終的目的是向對方講明耶穌。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我們真的很容易把自己的自我認知和價值建立在基督以外的其它事物上。性和性別認知固然重要,但它們不是生命的核心,上帝才是。當主耶穌在井邊遇到撒瑪利亞婦人的時候,祂並沒有上來就指出她犯的罪,而是將「生命的源泉」——也就是耶穌祂自己給了她。

我聽說過一個曾經是倡導同性戀平權的社會活動家後來成為了福音派傳道人。如今他致力於在教會服侍那些在情感上和性問題上破碎的人。在一個領袖培訓會上,他分享說,性別認知曾經佔據他自我認知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在耶穌進入他的生命之後,那逐漸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因為耶穌自己一點一點地更多填補了他的身份。

 

6.建立良性的文化和氛圍,讓人們能享受基督里的豐盛生命

有很多被同性吸引的基督徒因為堅信上帝話語而選擇了獨身。他們中是不是所有人有一天都會與異性結婚呢?我不這麼認為。

既然如此,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到當我們總是把婚姻鼓吹成是最終極的、最重要的關係時,他們的感受如何呢?當我們強調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時,我們要想到是否我們已經不經意地把他們排除在外了。我們也應該要積極地思考和尋找其它的一些方式,讓這群弟兄姊妹也能經歷和體會到有深度的親密關係。這對於教會中單身的人群,和其他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或者無法建立婚姻的人們也同樣有意義

基督徒之間是否可以建立與性無關的美好友情呢?這是我們的時代面臨的問題。自從所謂的“性解放”運動之後,我們傾向於把任何事情都跟性扯上關係。但事實並非都是如此,也不應該總是如此。美國聖經學者WesleyHill也是一名被同性吸引的人士,他在回憶錄《潔凈等待——基督的信實和同性戀關係的反思》一書中就提到,其實被同性吸引的人們能夠給教會帶來積極的改變,幫助建立更好的教會,尤其是在建立深度友誼這個方面。對於像Wesley這樣選擇了獨身的基督徒來說,屬靈的友誼非常重要,讓他能夠享受到在基督里親密美好的關係。我們的教會是否能夠提供這樣深度的屬靈友誼,讓所有人,不論結婚的還是單身的都能享受生命的豐盛?

 

7.最後,我們需要極大的憐憫行動與我們的言語相配

我們給予愛和同理,不應該建立在對方是否聖潔,或者是否跟你意見一致上。這讓我想起曾擔任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高級官員的C.Everett Coop。作為一名基督徒,他對於自己關於同性戀的看法毫不含糊,但LGBT群體卻為他歡呼,因為他為艾滋病宣傳教育和艾滋病患者們付出了非常多。

我還想到一個在加拿大埃德蒙頓的Bissell中心服侍的朋友。這個機構專門服侍無家可歸的人們。我的朋友告訴我,在她服侍的社區里有很多無家可歸的年輕人都是被趕出家門的同性戀者,而她的事工給予了他們無差別的對待。在新加坡的基督徒中,我們能聽到這樣的故事嗎?

我們(包括我自己)都有許多需要悔改的地方,也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讓我們現在開始談論這些問題,靠着上帝的奇妙恩典,去竭力創造真正的福音教會和福音社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看Wesley的另一本書《屬靈的友誼:一個被同性吸引的獨身基督徒如何在教會中找到接納和愛》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