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自由地選擇,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電影圖片取自網絡,若侵權請告知

作者:Nico

如果你可以自由選擇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會如何構思你人生的劇本?”

 

前陣子看完皮克斯最新的一部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2》(Inside out 2)。電影落幕後,這個問題就向我拋來。電影中最讓我動容的一幕是樂樂(Joy)和焦焦(Anxiety)一直在主角萊莉的大腦里繪出不同的圖片。焦焦一直釋放未來最糟糕的圖片,希望可以保護萊莉,讓她提前為未知做好準備。樂樂則繪出一幅幅充滿希望的圖片,希望萊莉可以一直像從前一樣樂觀。因為腦海裡的圖片,萊莉需要作出不同的選擇和回應。

選擇的自由是上帝給我們特別的禮物。也因為這個權力,每一天我們都需要做出不同的選擇來回應生活里的每個時刻。《腦筋急轉彎2》的萊莉面臨了生命中一個重要的季節-青春期。在這個季節中,她即將面對全新的高中生活和與她的好友道別。因此她需要選擇成為怎麼樣的人,好讓她可以被新的群體接納。透過主角,我彷彿看到初中的自己也好希望被一群我喜歡的人接納。可是當我努力地學習迎合她們的喜好時。我也一步步地失去我自己。後來我還是進不了她們的圈子,而青春期的我第一次明白不被接納的痛和酸澀。就算長大後,有了穩定的工作和一群很愛自己的好友,我還是會在每一個新的環境感受到懼怕,害怕不被人接納,成為他們圈子的一份子。

後來有了幾段無疾而終的感情,我漸漸明白其實“接納”這回事從來沒有對與錯。不管是親人,友人還是愛人最後是否選擇留在你的身邊都是他們的自由,而往往他人的決定是我們很難去改變的。我非常喜歡在《阿拉丁》的故事里,燈神對阿拉丁說的一句話,:“我可以為你實現任何的願望,可是我不能讓人愛上你。”

那當別人沒有選擇你加入他們的生命里時,你要如何面對的呢?我希望你是可以先選擇你自己。先選擇去接納你所有的美好和醜陋,堅定地被自己選擇。不要忘了,在創世以前上帝早已經揀選了你。

“就如他從創世以前,在基督里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毫無瑕疵。” (以弗所書 1:4)

我發現通常我們被一個人,一間大學,一個公司或一個機會拒絕時,我們都會去想我們到底哪裡不夠好。就像電影里的情緒焦焦瘋狂地在問題裡面找出我們犯下的錯誤。其實情緒沒有對錯。焦焦適當地出現讓人可以避免危險和鞭策人不斷進步。可如果我們選擇一直質疑自己,只會讓我們一直打滾在泥沼里。也許你只需要深呼吸,真正去明白上帝給了我們全人類做選擇的自由。我們會被人接納,但我們也可以主動地選擇如何回應。他人的接納不代表自我的價值。我們可以決定就算眼前的人事物不接納自己,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自己的優點,繼續向前奔跑。

曾經我一度很害怕與人建立關係。因為過去和人關係上的破裂,讓我失去愛人和被愛的能力。當人想要靠近我的時候,我就會非常害怕他走入我的世界。可我偏偏是個外向,渴望被人認識,渴望與人建立深度關係的人。在這樣的矛盾下,我和人的相處就像走在鋼索上,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害怕自己不符合對方的期待。我的掙扎源自於害怕失去。在關係里盡全力付出,可是所愛的人卻選擇終止了這段關係。當中的痛苦和絕望是我不想再經歷的。

耶穌非常明白不被人接納的痛。在耶穌被捕的那一天,他最愛的門徒因為害怕而選擇拋下他。他愛的彼得三次不認他。耶穌在三年里對門徒的愛和付出是全心全意的。可最後門徒還是選擇離開了耶穌。上帝也在伊甸園給了亞當和夏娃選擇的權力。祂讓人選擇要不要來愛祂。最後亞當和夏娃選擇質疑上帝,相信了蛇的謊言。可是不管是天父還是耶穌在被拒絕後,仍然繼續愛罪人。因此,當你獨自承受著不被人選擇的痛,上帝也非常明白你正在經歷什麼。

【在多次受傷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受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海苔熊

在每一次被拒絕後,我的心裡總會充滿許多的羞愧。認為自己不夠好,才不能被一個機會或者一個人選擇。我完全無法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堪。可在一次又一次的絕望裡面,上帝總會給我勇氣讓我重新去選擇與祂連結。祂是愛的源頭。當我選擇接近祂,他人和我對自己打下的標籤會被祂溫柔地撕下。後來,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去認識自己和接納自己。因為知道自己始終是被上帝愛著的,我慢慢不再害怕會突然失去誰,也漸漸學會如何去愛人。這個過程用了我好多年的時間。如今,我還是會害怕。可當我害怕的時候,我會選擇先衝去上帝的面前,讓祂給我新的眼光去看自己和別人。

回到電影《腦筋急轉彎2》,主角萊莉選擇擁抱自己的全部,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獨立意識。過程中,她磕磕絆絆地選擇用不同的方式回應別人和自己的需要。沒有一個選擇是完美的。我們會在做選擇的這條路上吃很多的苦頭,甚至不小心傷害了自己和其他人。可是上帝從來不是要我們作多好的決定,祂更看重的是你做選擇的勇氣和一路上,你仍然堅定來到祂的面前尋求祂的幫助。

如果因為過去的經歷,讓你害怕去選擇,我想要鼓勵你不要害怕對和錯。因為有些選擇需要等很多年後,你才能明白這個選擇會讓你失去和得到什麼。現在的我選擇去和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不是我不再害怕人的拒絕,而是我相信那個把人帶入我生命的上帝。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 8章28節)

我們是上帝寶貝的孩子。一路上只要我們相信上帝,祂會讓我們在過程中去學習到不同的功課。上帝既然給了我們做選擇的自由,祂就有能力和我們一起承擔每個選擇需要付上的代價。我很喜歡約翰福音里的一句 “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章10節) 如果我們真的明白,我們從來不是自己一個人苦苦經營著我們在乎的一切,而是耶穌正在和我們經營著這一切,那我們在面對生活的選題上會不會變得更輕鬆,並且可以好好享受上帝已經給了我們的一切呢?

“如果你可以自由選擇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會如何構思你人生的劇本?”

走在人生的分岔路上,誠實地想想你最想成為怎麼樣的人。寫下來,帶到上帝的面前。祂在乎你所有的渴望。一路走來,看看自己的選擇有沒有讓你一步步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不要害怕,上帝這位牧羊人會一直更新你的心。過程中也許還是會有撕心裂肺的時刻,還是會有愛而不得的時候,可我們終會在耶穌基督里成為那個合上帝心意的人-那個你最想成為的自己。

至於我呢,我最想成為——就算最後還是失去一切,仍然可以勇敢地選擇繼續相信,繼續盼望和繼續去愛的小女孩。還有不再害怕不被人選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基督徒應該如何使用社交媒體?

 

作者: Janel Breitenstein

翻譯:Nancy

有聲播讀:Chris

 

 

我對社交媒體又愛又恨。

愛:我喜歡和世界各地的朋友聯繫,想要知道他們的生活發生了什麼——當朋友完成目標沖過終點線時我很高興,看到他們可愛的寵物或小寶寶時會為他們開心,在他們等待診斷時我知道如何為他們禱告。

恨:有時候在社交媒體上我會感覺就像是在三面都有鏡子的試衣間裡試穿小一號的泳衣一樣。我會感到自己不夠好。

我厭倦了社交媒體塑造的以下文化:
人造的虛假完美表像(我們有完美的假期和完美的孩子,拍的照片也是完美的!)下意識地在網上尋求肯定,我們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期望,有著繽趣(圖片分享類社交應用)上精心選擇角度和濾鏡的個人資料照片。

我很喜歡在烏幹達的生活,我們家的燈光像養老院那樣暗淡,我從一個不怎麼好看、有裂縫的塑料水罐裡倒出檸檬水,這完全不會成為問題。

我曾經教過《舊約》中巴別塔的故事,每次都有一句話抓住我的心:讓我們揚名立萬吧。我在為自己揚名嗎? 還是因為我的社交媒體讓上帝的名字變得偉大?

我並不是在建議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發的一切內容都要是屬靈的。我只是覺得它是沒有中間地帶的。正如我最近聽到的一句話“我們是在向體系中傾倒解藥還是毒藥?”

社交媒體是一種工具。我們可以用它來餵養我們流行文化和完美主意的偶像,或者用我們所擁有的(包括社交媒體平臺)、我們所做的或別人的想法來塑造我們的身份。又或者,我們可以用它來向這個世界訴說生命和真理,在世上擴展上帝的國度。

以下是一些我關於敬虔的社交媒體的想法:

1. “凡你們所做的都要憑愛心而做”(哥林多前書16章14節)。

愛改變了一切。有愛心意味著我沒有在用社交媒體來填補我內心的空洞。

因為“愛喜歡真理”(哥林多前書13章6節),我需要問自己一些問題,比如,“那次狀態更新——巧妙地利用我的優勢——是真的在說實話嗎?還是我在粉飾我的生活,創造一種虛假的期待?”

愛是我的動力,意味著我不再在內心裡爭競,而是把社交媒體視為一個真誠聯繫和關心他人的平臺。

我不會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好看而陷入一些謙虛的吹噓或個人議程中。

即使在我們努力想讓自己發佈的內容屬靈的時候,歌羅西書4章5-6節仍然告誡我們:“用智慧與外人交往。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

每個人對信仰都有不同的疑問,過去的經歷也都不同,對同樣的經文會有不同的反應。在社交媒體上更好得愛他人意味著對這一點要夠敏感。

在一篇關於不增加福音冒犯的文章中,R.C. Sproul寫道:

我們中的許多人對我們在基督裡的信仰如此興奮,想要與我們所愛的人分享,我們的意圖是好的……但是…..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雖然不是在語言上,卻在態度上說:“我很好,你不行。”人們理所當然會對這樣的人感到厭煩…..

很多時候,人們生氣不是因為他們被基督冒犯了,而是因為他們被我們對他們的不敏感所冒犯。[1]


2. 如果我們用社交媒體去愛他人,那它必須用得合宜

敬拜就是把事物放在它們該放的地方。羅馬書1章說他們敬拜和事奉受造之物,而不是造物主。我們也是一樣,也可能是在為這些受造物服務,讓它們佔據了生活的大部分——我們的時間,我們的注意力。

在《渴慕上帝》這本書的一篇關於智能手機如何改變我們的文章中,作者斷言,我們的智能手機簡直可以取代我們周圍真實的、活生生的人,讓我們時時刻刻和它綁在一起。(耶穌這樣做的時候,祂“住進鄰舍中間”[約翰福音1章14節]) 。我們的用餐時間尤其容易受到影響。

是的,有時候社交媒體會以真實的存在開啟更多的聯繫:“嘿,我看到了你關於你父親診斷的帖子……我很抱歉。你是怎麼處理這一切的?”或者,當我發現朋友有什麼不對勁的時候,這可能會促使我給他們打個電話。

但總的來說,社交媒體以140個左右的文字、“點贊”和“收藏”以及表情符號的形式,給人一種保持聯繫和關係的錯覺。而人際關係依賴於在你面前真實的存在,這比虛擬的存在更重要,更有價值。


3. 不要讓它削弱你的深度。

社交媒體可以讓我們眼前充斥著各樣空洞的內容,從“我在吃燉牛肉”到“我的貓病了三個星期了”再到“看看這個男人和他的沙鼠跳舞的視頻!”

當然,生活充滿了平淡和平凡。我並不是說我們的生活需要如此小心和刻意,以至於我們不能取笑好笑的事情,或者我們不能關注一個隻發佈貓笑話的號。但是那些膚淺和無意義的事情會吞噬我們的生命和時間。我們的大腦正在被訓練成類似於大腦奇多的東西——其中主要成分是空氣,再加入一點奶酪粉增添一點虛假的味道。

有例外嗎? 當然。我兒子用YouTube視頻學會了更換他汽車上的燃油噴射器,我當然也不止一次在上面學習修理我那台難對付的洗碗機。也許你偶然看到了一部紀錄片,改變了你對政治問題的看法,或者你已經學會了在IG 上關注那些效法耶穌的人(哥林多前書11章1節)。

在以弗所書中,我們被提醒要充分利用時間,因為現世是邪惡的(5章16節)。想想你的社交媒體是在驅使你進一步享受上帝,幫助你保持信靠主還是在驅使你遠離上帝。

4. 留意你的心

社交媒體不僅讓我們分心或讓我們逃避現實。它也放大了我們的內在。想想YouTube的自動播放功能——一家公司的目標是讓你一直看下去,這樣他們就能賺更多的錢,它就是這樣把你的興趣往這裡挪一點,又往那裡挪一點的。

社交媒體很容易像滾雪球一樣,加劇我們之前的怨恨或偏好。你可能聽說過,這些想讓你繼續瀏覽的公司,出於同樣的原因,會刪除他們認為可能會冒犯你的內容。

因此,我們經常生活在那些與我們想法相似的人的回音室裡——我們失去了傾聽、同情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一遍又一遍,我需要被提醒,在我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已經被原諒和接納了。當我是耶穌的仇敵時,祂就愛我到底了。(羅馬書5章8節)。

哥林多前書12章告訴我,在基督的身體裡,我沒有一個部位可以對另一個說:“我用不著你!”(21節)。我需要和我不一樣的人,讓我看到上帝不同的一面。


5. 小心數字(瀏覽量)遊戲。

對於所有的專業人士來說,作為一名作家,我非常瞭解社交媒體是如何運作的。我一直在努力調和我寫作的“平臺”部分(因為作家也被期望擁有更多粉絲)與我希望的過一個敬拜上帝的一生的事實。

對基督徒來說,社交媒體不是用來自我推銷的。平臺——無論大小——都是一個能讓我們更多地使用上帝所賜的恩賜來使祂的國度降臨,使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機會。

我記得作家兼商業教練邁克爾·海厄特曾經寫道,如果以斯拉建立了一個平臺,向上帝的子民說話,但出於虛假的謙虛,把它建立得太矮,以至於人們聽不到他的話,那將會是一種遺憾。

即使我設定了目標,我也要小心,不要讓數字衡量我的價值。有一次,當我仔細查看我的WordPress (博客系統)報告時,我丈夫對頁面瀏覽量的看法給了我很深的印象:

這與數字無關。他們是人,我知道你很清楚。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幾個小時的禮拜。如果每個人都敬拜上帝半個小時,思考祂,愛祂——那麼瀏覽量就會有一個全新的意義了。

我記得我的社交媒體專家朋友當時寫信給我說:“千萬不要讓這個數字(瀏覽量)定義你!”如果我沒有什麼好寫的東西,我不想為了保持數據而拋出一些無用的東西。社交媒體是我使用的工具——我不是它的奴隸。

本文最初發表在作者的博客上。本版本由雅米編輯。*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從電影《壯志淩雲:獨行俠》反思人工智能與人

 

作者:Jessie

 

電影《壯志淩雲:獨行俠》(TopgunMaverick)在2022年上映,獲得奧斯卡多項提名,全球票房超過14億美元,成為2022年全球票房亞軍(僅次《阿凡達:水之道》)。網絡上多數是對這部電影呈現出來的動作和視覺的評價,還有對第一部《壯志淩雲》在各方面的銜接和致敬。然而導演柯金斯基特別說到:“儘管人們會認為這部電影是一部動作片(確實有許多精彩的動作),但我覺得它是一部劇情片……它的中心內容仍然是劇情片”。我是贊同導演的這番說法的。這部片子的動作確實非常打動我,尤其是電影裡面展示戰鬥機的各種作戰場景和策略,搭配激動人心的音效,真是讓人看了熱血沸騰,然而讓我喜歡這部片子的另一個關鍵是,它回答了一個與時代相關的問題:在人工智能和人之間,人的優越性在哪裡?

主角是一名呼號“獨行俠”的美國海軍上校,儘管以他的資歷完全可以被賜予更高的軍銜,然而因為熱愛飛行,他拒絕晉升,繼續當一名戰鬥機試飛員。電影開始,一名少將企圖終止一架戰鬥實驗機的計劃,並打算將資金轉撥到較具發展性的無人機項目。那位少將對獨行俠說:“遲早有一天,軍隊不再需要飛行員,不再需要那些需要吃喝拉撒睡的飛行員;那些會違反命令的飛行員……。”比起有限的人,無人機能夠精確地分析各種數據,計算出最合宜的策略,而且絕對不會違反命令。從經濟和效益角度來看,都是無人機更值得投資,而這也是未來趨勢。

而電影的劇情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團隊裡面有一位呼號叫“公雞”的飛行員,他的爸爸(呼號“笨鵝”)在20年前和獨行俠一起執行任務的時候殉職。對此,獨行俠曾經多次駁回公雞的海軍入軍申請,因為他不想公雞也走上和他爸爸一樣的結局。就這樣,獨行俠和公雞一直存在著解不開的心結。20年後,獨行俠和笨鵝的兒子公雞一起執行任務,這次,獨行俠為了救公雞,不幸被敵機擊落。由於任務已經完成,敵軍又隨時會進行更猛烈的攻擊,上級下令所有隊員即刻返回,連其他隊員想要支援展開拯救行動都不被允許。公雞的內心萬分糾結,但最後還是違抗軍令返回去找獨行俠。

看到這裡,其實電影已經給出了回答。如果執行任務的是無人機,就不會有後面的劇情了。因為無人機不會違抗命令,並且根據所有風險分析,最好的決定就是不冒險返回搜救一個幾乎絕無生還可能的飛行員。但是公雞出於要拯救隊員的心,仍然決定奮力一搏。電影後半部分展示了師徒兩人如何在敵軍基地倖存下來,兩人相互合作的經歷就像當初笨鵝和獨行俠生死與共一般。有一句話在重要時刻總會出現:“關鍵不是戰鬥機,而是開戰鬥機的飛行員”。最後,他們使用一架款式老舊的戰鬥機,擊落了敵方第五代的戰鬥機,印證了這句話。

比起人工智能,人的優越性在哪裡?明明人會犯錯,會猶豫不決,會被情感左右,然而正是如此,只有在人中間才有可能發生奇跡,人工智能是不會產生奇跡的。如果不是公雞心中那不顧一切想要救人的心,獨行俠早就被敵軍擊斃。人會做出“傻事”,但奇跡往往就發生在不可能的境地。即使所有的數據分析都強而有力地告訴人“不可能”,人卻會因著一份割捨不下的感情,一份執著,去豁出一切。哪怕會付上代價,哪怕會犧牲自己。

人不是單純的器官組合體或功能組合體,身上所有的器官之所以能組合在一起,是為了服務靈魂。當我們說我們愛一個人,我們愛上的不是所有器官組合起來的他,而是他內在的獨立的靈魂。靈魂會為了一個更崇高的命令和目的,去做出有可能損害身體的事,所以一個人也可能會為了要拯救另一個人而付出性命。因為靈魂是上帝所賜,它能活出被造的目的,不似人工智能只能完成制定好的任務。

電影最後的場景,是獨行俠和公雞緊緊相擁。他們的心結在這次生死任務中化解了,公雞因獨行俠的那句話“不要多想,做就是了”終於克服他爸爸殉職的陰影;而獨行俠則明白了他沒有權利去阻止一個願意犧牲自己完成崇高目的的靈魂。公雞明知道他爸爸是因公殉職,他卻仍然要成為一個海軍,和爸爸在同一個海軍部隊裡,成為一名戰鬥機飛行員。正如多年前他爸爸為了救獨行俠犧牲,公雞也願意冒著犧牲性命的風險拯救獨行俠。他的靈魂為了這個崇高的目的而燃燒,而獨行俠身為熱愛飛行的飛行員,他能明白。

靈魂被造是為了完成一個崇高的目的,在這世間,它總在尋找那個能為之燃燒的目的。而這個目的,只有創造它的上帝能夠給予——榮耀上帝,並以祂為樂直到永遠。只有在這個目的裡面,靈魂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和安息。你的靈魂是否已經得到永恆的滿足與安息了呢?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主的孩子對AI的思考——人的獨特性是什麼?

 

作者:懷子蕙

有聲播讀:Luke

 

 

如同在玫瑰園中陷入懷疑和失落的小王子,我們人類也在人工智能的身上看到了與我們相似的東西,人工智能所體現的理性,高效和驚人的學習能力,這些我們本以為是我們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玫瑰”,似乎已經可以被批量複製和製造。於是會有人像小王子一樣感到難過,人類的情感和意志只不過是神經元裡流淌的微小電流,正如同電腦元件晶體管裡的高低電平一樣,這些又如何讓我們成為一位偉大的王子呢?

作為一名初入人工智能領域的研一學生,也作為一個在信仰之路上尋求真理的人,對這樣的問題,自然會產生一些想法,願造天地萬物,也造人的那一位鑒察我的內心,也賜福我以下的文字。

在人工智能的時代,人類應該何以自處的這一個問題,我認為應該重新拾起對人的認識,我們最獨一無二的“那一朵玫瑰”在哪裡?讓我們回到《創世記》,重新去看那“創造天地的來歷”。“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 (創世記 1章26-27節 )。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創世記1章31節)

看哪,最獨特的那一朵玫瑰,早在創世之初,就與我們人類同在了,那就是按著上帝的形象被造,這其中就包含著真理,公義,聖潔。只有在創造人時, 上帝沒有以一句簡單的命令吩咐,而是先在三個位格之間彼此商量, 上帝說“我們要”,而不是簡單地吩咐水,吩咐地,吩咐天空。上帝造人,為要人成為承受祂基業的兒子(以弗所書1章9-12節;希伯來書2章10節);要人成為管理祂創造的僕人(希伯來書2章5-7節);因著上帝的形象而彰顯出上帝的榮耀(以賽亞書43章7節)。因此,上帝是人類的“父親”和“主人”(瑪拉基書1章6節),並且祂預備了救恩,賜下了救主耶穌基督。基督就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像”(歌羅西書1章15節),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象”(希伯來書1章3節)。只有上帝的兒子基督才是上帝的“形象”(腓立比書2章6節),而人是照著這“形象”造的,為要成為上帝的兒子(希伯來書2章10節)。

根據聖經所啟示的關於人的知識,我們才可以找到這一朵玫瑰,就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像,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這一切都在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身上便有了最真實的體現。這個形象是從上帝本體的真像即基督身上來的。因此我們在AI浪潮中把握自身獨特性的關鍵就在於把握基督,這樣才能看到上帝形象在人身上的體現,而不是看到AI把人的各種特性都模仿去了就感到沮喪。

AI沒有信仰,也不在拯救之列,更不能賜下拯救。而我們的大君王耶穌基督,他作為三個位格之一,參與了創造,參與了護理,參與了救贖,正如小王子的玫瑰與其他玫瑰不同在於她和小王子之間所共度的時光,所產生的真實的情感和聯繫一樣,這一位救主從創世以先直到世界的末了都與我們同在,他所賜的形象,他與我們的同在深入參與並影響了無論信與不信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切遠比AI悠久,也必將比AI更加永恆,有了這朵玫瑰,我們才能稱之為上帝的兒子,成為了不起的王子。

因此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在面對人工智能挑戰我們的智力、效率、理性、學習能力時,我們才能堅定地持守和宣告,人工智能所擁有的一切,並不能取代我們自身的榮光。那些花園裡的玫瑰雖然一樣有著色澤,有著芬芳,有著需要去呵護的枝條,但是它們取代不了小王子的玫瑰在他心中的位置。同樣的,人工智能所展現出的高效和強大的算力,也不能取代基督成為人類的救主。我認為現在人們面對人工智能時所展現的不自信和害怕,是因為在深受進化論思想下,人們已經自然而然失去了這樣一種崇高的,上帝之子的身份認同,認為自身無非也是一堆化合物的混合,認為自身的情感無非也是電流的跳動,那自然而然就會在更加強大的AI面前難以自處。

下面談一談我個人對AI的理解。在我目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多多少少要與AI打交道,也看到了現在大模型和神經網絡的發展迅猛,視頻AI也以假亂真。甚至有人產生了會不會視頻博主都會被視頻AI取代的疑問。在我看來這些擔心多少有些杞人憂天了,正如照相機的誕生沒有摧毀寫實畫家的畫筆,自行車汽車火車並沒有消弭人們跑步的熱情一樣,視頻AI想要取代有內容、有創作的視頻博主還早著呢,各種AI也遠未到達摧毀創造性行業的那一天。或者換句話話說,AI缺少的恰恰就是創造力,它們只不過是對已有知識的高效集成,對龐大現存數據的高速計算,對現實世界視頻的逼真模仿而已。

AI不是現代神話,它們是廣大AI從業者日復一日艱苦開拓的結晶,承載的是更高效辦公和學習的夢想,正如一個無比精巧的扳手,它仍然需要一雙真正有智慧的手去撬動它,它本身並不包括應許和拯救,它所創造的虛擬的世界也只能作為對解決現實世界問題的參考,並不能接納想要逃避現實的靈魂。AI是現代科技從業者,研究人員譜寫在晶體管裡的0和1的史詩,但它不是神話。我們應當看到,AI的浪潮既能是一次巨大的變革與挑戰,同時也能是一次難得可貴的機會。從程序端到應用端,神經網絡,大語言模型,圖像視頻處理AI,通用人工智能,每一個部分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挖掘,在學習和工作中善用它們,也能創造無數的財富和美好,也能大大地拓展上帝國度的事工。

現代社會,大家提倡終身學習,我們既然有著上帝的形象,所以我也在此特別倡導弟兄姊妹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弟兄姊妹們,大膽地接觸這個領域,由衷地希望在AI帶來的技術革命浪潮中,有我們基督徒的弄潮兒,願上帝堅立我們手所做的工。

是創造天地的獨一真上帝,真正賜予了人類的定義,並賦予了我們管理被造界的職責。我們就像流落地球的小王子,我們終究要回到我們自己的星球,與我們的玫瑰重新在一起。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