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帝讓我得新冠?

 

作者:聖夏      有聲播讀:Tiffany 

 

隨著疫情最近在國內的大流行,看著朋友圈不少的朋友們都相繼被感染。看著大家的動態,我看到很多的朋友不光經歷病毒對身體的攻擊,還有在痛苦萬分的時候,對自己能否痊癒感到恐懼與擔憂。

這也讓我想起了4月份在韓國疫情大爆發的時候,我確診時的心路歷程。

從一開始自我檢測出陽性之後,我並沒有過多的擔心,因為身邊有不少的朋友已經經歷過了,雖然是痛苦的,但是大部分都說像是感冒,並不可怕。所以我其實並沒有太害怕,因為我覺得我的身體素質還是很好的,應該很快就會康復。而且我事先並沒有其他什麼癥狀,從前一天晚上感覺喉嚨痛到到第二天檢測出陽性,我也才用了幾個小時就確診。

 

確診之後的48個小時內,我的癥狀從稍微的咽喉痛到反反覆複發燒,導致全身沒有力氣;半夜的時候不敢呼吸,因為每次的呼吸都會加重嗓子的劇痛;好不容易熬到早晨,我幾乎說不出話來,每次喝水我都覺得喉嚨像是被刀割一樣。可我知道我得起來整點東西吃,我得吃點葯,但是吃完葯,我又出現了其他的癥狀,口裡不斷分泌唾液,也這導致我噁心想吐,我的鼻子也好酸啊,開始流鼻涕,有些呼吸不了。我感到我的喉嚨、眼睛、耳朵都有嚴重的灼燒感。

我以為我能夠熬過去這幾天,但是當時卻不敢確定了,別人可以,我能行嗎?每次的下咽,喉嚨間的劇痛都在消磨我的信心,我一直在控制我的下咽動作,但是我還是控制不了,我只能任憑整個面部的扭曲連帶鎖骨用力,幫助我下咽的時候能夠減少我的喉嚨的疼痛,雖然這根本不起任何作用,但是這是我能做的唯一努力了。

 

我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心裡開始充滿絕望,我已經不再盼望吃藥能幫助我挺過這段艱難的時期,因為我感覺藥物對我似乎只起到了微小的作用,因為我還是很痛苦很難受。我不知道這樣的痛苦還要持續多久,想著想著眼淚就開始順著眼角滑落,這使得我的心漸漸平復下來。我開始向上帝呼求,雖然之前也在向主呼求,求主減輕我的痛苦,但是此刻我心裡卻多生了一份疑問和埋怨。

為什麼上帝允許這病毒感染我?為什麼上帝要允許所愛的兒女承受現在這般痛苦?我不能明白上帝的允許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還有當我想到上帝此刻與我同在,就在我身邊看著我難受,卻「袖手旁觀」,我更加不能理解,我心裡好傷心好難過。想到祂明明有能力幫助我,但是卻什麼都不做,我覺得祂太過殘忍和無情。

可是就在這時我也突然想到主耶穌被捕之前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主耶穌「……禱告說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祂說:『阿爸,父啊!在禰凡事都能,求禰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禰的意思。』」 (馬可福音14章35-36節)上帝不愛主耶穌嗎?當然不是。主耶穌的順從,成就了上帝美好的旨意。看似殘酷無情的背後,是祂對人的愛。約翰福音3章16節記載: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我知道我的埋怨好似約拿有些不通情理,因著認識上帝,我知道我的生命在祂眼中看為寶貴,祂比任何人(包括我自己)更愛護我,愛護我的身體,這一點我十分確信。上帝說,祂的恩典夠用,所以我知道我現在所能經歷的都是祂測量好的,是在我能承受的範圍之內。

 

信主這幾年,面對苦難我有了較客觀和理性的分析。我不再一股腦兒的認為信上帝就意味著生命中完全沒有艱難的事情,也不再要求上帝完全按照我的要求為我成全。我知道我所經歷的每件事情,所走的每一步都有上帝的帶領和祝福。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是會像孩子不管不顧地一通埋怨,但是祂總是耐心等待指引我,直等到我發現祂的心意。

當我回想上帝今年所賜的經文: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雅各書1章2-3節)我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因為上帝總不使我們在信祂的道路上跌倒。

我通過這次的經歷讓我反思我自己信靠上帝的根基不是不生病,不是不遭遇苦難,而是遇到這些仍然相信祂的帶領,因為祂賜的不是膽怯的心,而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摩太後書1章7節) 並且「那賜諸般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里召你們得享祂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彼得前書5章10節)。

我也盼望現在正處在病痛中的弟兄姐妹能夠被主堅固,在痛苦難過的時候能夠和上帝坦白自己的感受或者埋怨,因為祂愛我們,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是祂親手所丈量的。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疫情期間,上帝對我換工作的帶領

作者:佐奕      有聲播讀:Joya

 

一天早上,讀到詩篇111篇3-4節:「祂所行的是尊榮和威嚴,祂的公義存到永遠。祂行了奇事,使人記念,耶和華有恩惠,有憐憫」。這句經文突然提醒我,我應該把上帝對於我們換工作的帶領記錄成文字,好讓我未來有機會可以和別人分享,也讓更多人看到祂所行的奇事,和祂的恩惠憐憫。

我之前的工作,是從2020年10月開始的,是一份上帝垂憐帶領的工作。那個時候我剛剛研究生畢業,也剛剛信主,奮不顧身地想要更多地為上帝做工,也希望可以和肢體們在一起。於是,在第一次的疫情衝擊過後,我在眾人眼中很順利地找到了工作,薪資尚可,所做的內容也是我感興趣的方向。

來到公司後一段時間,我的工作觀有了很大的顛覆。老闆絲毫沒有架子,來的第一天就請客大吃一頓,也給我配置了很不錯的設備支持我工作。我覺得和他相處起來很輕鬆,不用打腹稿,有事說事就好。

整個公司只有七個人,對於之前一直在大公司實習和工作的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釋放,彼此之間的關係都很簡單,絲毫沒有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宮斗大戲。這裡的兩位姐妹也都幫助我度過了家人反對,非常煎熬的信仰初期,對於我幼小的靈命是一個很好的遮蓋保護。

但是從工作內容和模式的角度來說,我在這裡一直都有些使不上勁兒。其中,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孤獨。有一段時間,我感覺全天工作陪伴我的就是一個冷冰冰的電腦,不需要和人有任何位格上的接觸。

 

 

而老闆在做任何項目的時候,如果不是直接參与者,就不需要知道。所以很多次,我都是隱隱約約知道公司有什麼新計劃要開始了。這種感覺讓我很不舒服,一方面,這與我從大學開始就培養的團隊工作模式非常不同,完全有悖於我所知的市場策劃工作模式。

另一方面,這和我外向的性格也格格不入,與人有交集本身對於我而言是一種獲取能量的方式,所以整體的工作模式對我而言就成為了一種消耗。

在這個過程中,我好幾次都想要離開,並且也有過實際的行動。但是每一次,上帝都讓我感覺時候還沒有到。於是,我又坐下來和老闆溝通,調整工作的內容。

後來,我也接到了一份工作,這份工作本身對於我而言是一個很好的安慰和鼓勵。我的同事很能夠讓我有機會發揮我的恩賜並真誠地鼓勵我,讓我從一個低價值感的狀態中可以緩和。

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將一段時間的靈修感悟與宣傳文章巧妙地結合併表現出來。這樣的工作性質和過程實在是太棒了。

然而上海疫情期間,我在這裡的工作卻畫上了一個休止符。在家工作的這段時間,我進一步發現了自己和另外一名叫多多的同事的默契(我們之前會一起做一些討論 ,發現過程很能激發我們彼此的靈感)。

上帝讓我們看到彼此非常不同的地方,當然,這在初期也是摩擦矛盾不斷,在禱告和彼此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一邊讚歎上帝造人的豐富,一邊為我們可以互補的地方而感恩。

同樣對於上帝創造的各樣關係以及藝術表現感興趣的我們開始萌生了想要做一個小小工作室的願望,並開始進行初步階段的一些鋪墊和嘗試。

 

 

而隨著解封的步伐越來越近,我卻發現自己的情緒越來越糟糕。我不想離開家裡去上班,甚至一想到就會想哭。回復老闆的消息也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一項指令需要消化很久。

一開始,我以為只是我捨不得家裡的狗狗和貓貓,然而慢慢我發現,不是這樣的。好像之前所有的情緒積累到現在成為了一座大山。我一想到那樣的工作模式,就心有餘悸,對於任何可能要開展的項目都呈現出排斥狀態。

每天早上,我和多多都很難爬起來去上班,身體好像自覺地會進入更多睡眠的模式。而在工作中,面對一點問題,我都會情緒失控,開始伏在桌面上哭泣,下班後也帶著沮喪回家。這樣內耗的狀況,我向上帝禱告,也祈求祂改變我,但是並沒有好轉,我知道靠著自己的血氣是不可能去堅持下去的。

而與此同時,我開始萌發了想要裸辭和多多一起經營我們小工作室的想法。然而疫情期間經濟狀況嚴峻,而我們想要做的這一塊,是需要長期的積累,才可能會開始盈利的。

說實話,按我們的性格和現在生命狀態,都很難去接受收入極不穩定的生活。然而這就又成為了一個僵局。既然沒有辦法裸辭,又不想繼續在這裡工作,加之外面寒冰一般的就業市場,我們想要一起同工來為上帝工作的想法好像越來越渺茫……

 

 

在這段讓我十分壓抑的時間裡,上帝還是透過祂的話語給我信心,我一定會有機會可以與祂同工,可以服事祂。靠著一點點信心,我只能著手做眼前的一些瑣事。

上帝並沒有讓我們等很久。大約幾天後的一個周末,教會的一個姐妹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工作機會。整體環境非常舒服,我們的恩賜才能也能得到發揮,然而這份工作的薪資和住宿條件卻達不到我們的期待。多多比我冷靜一些,說要再禱告一下。

很有意思的是,上帝確實在慢慢地引導我,讓我重新去思考:難道這份工作的物質條件真的不夠我用嗎?相比起我過去想要裸辭做兼職,現在的工作提供的環境和基本的福利保障不是要比前者穩定許多嗎?上帝讓我看到了祂對我的保護和我自己的不滿足。

在和老闆協商的過程中,上帝教導我,我要做的不是求一個印證,或是說命令上帝必須按我的心意給我最好的,而是要我學會去抉擇,去看到每一個決定中,結果都不會完美,都不會那麼完全合我心意,那我最看重的是什麼呢?

上帝的帶領很奇妙,我發現祂在此之前已經早有預備,從我們看的《魔鬼家書》;聽的主日信息;肢體之間的交流;主日學的內容……我都越來越清楚,上帝是希望我們在工作中可以發揮祂給的恩賜,祂也是希望我們可以快樂的,而非一直像苦行僧一樣。

而現在這樣的一份工作機會,傳揚福音的自由度、我可以服事的內容和人群,包括靈活的環境(可以讓我們繼續有時間做工作室)讓我看到相較於留在之前的機構,可以更大程度上地有利於福音。這也是上帝所看重的。

作為對於上帝的回應,我們最終還是選擇了這份工作。在這樣的過程中,我開始更加明白被上帝帶領的感受,做決策時侯更看重的是什麼,與上帝同工對於我們的生命而言所產生的價值要遠遠高於一切。

我想,上帝並不那麼看重我們最後選擇的結果,而是這樣一個不斷尋求的過程,是祂悉心培養我們的。也很感恩,當下功課確實如祂所應許的,並不是難負的軛。

後續與老闆的溝通也很在上帝的保守之中,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看到了他的無奈和愛心。而我們也「提醒」了他,幫助他調整自己的方向。

整體換工作經歷就是這樣,我很希望做下記錄,回頭可以數算恩典,以後有機會和其他人分享祂奇妙的作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軟弱之道——靠主得力的人生》讀書筆記

 

作者:晉餘生

 

巴刻的這本書首先講述的是關於軟弱。提到軟弱,就不得不談到它的反義詞,剛強,那麼剛強包括哪些方面呢?身體素質、道德水準、人際關係,都存在強與弱之分。接著作者提出軟弱的意義。

實情是,在許多方面,特別是在屬靈的事上,我們都是軟弱不足的,我們需要正視這一點。罪傷害了所有人際關係,讓我們都陷入無能的境地。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的有限,這一認識會在我們裡面生出謙卑和對自我的不信任,也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無法自救。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白,在人生路上的每一個關口,我們都需要倚靠基督,我們的主和救主,需要操練這種倚靠,直至養成屬靈的習慣,好能領會保羅所領會的,「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後書12章10節)

之後作者以哥林多後書為引子,詳細地介紹有關軟弱的話題。在此之前,他先介紹了哥林多後書的背景以及保羅寫這封信的目的。

 

 

首先,保羅希望,哥林多人確知他因為愛他們,所以向他們敞開自己,也請求他們同樣敞開;

其次,保羅希望,在他到的時候,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可以預備好他們承諾交給保羅帶到耶路撒冷的捐項;

第三,保羅希望,這封信能夠消除那些意欲叫哥林多信徒與自己反目的擾亂者的影響,這些人曾攻擊保羅「軟弱」,以表達他們對保羅的鄙視(哥林多後書10章10節)。

作者之所以挑選這一卷書,主要是因為在此書中記載了使徒保羅的軟弱以及上帝對他的態度:

 

 

為了讓他不致驕傲,「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旦的差役要攻擊我」(哥林多後書 12章7節)。我們不禁要問,這根刺是什麼?是眼疾?身體的疾病?跛足?顯然,這根刺是與身體有關的,也是痛苦的,否則就不會被稱之為「一根肉體上的刺」了,但除此之外,我們就不了解了,並且也無需了解更多。

保羅告訴我們,他曾三次鄭重地懇求上帝:「為這事,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 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 12章8-9節)。

因此,保羅未得醫治,但卻不是因為被上帝拋棄。恰恰相反,正如保羅自己所見證的:「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後書 12章9-10節)

 

保羅為何就有這麼大的信心來面對自己的軟弱呢?他的動力又有那些呢?

對此,保羅有三重動力。第一,保羅要一生討主的喜悅;第二,保羅要在末日審判時上帝能看自己全然忠於基督;第三,保羅因被基督的愛激勵而能自守、有目標、有方向、有行動。

另外我自己認為軟弱的定義是:一種感到不足夠、不充分的狀態,軟弱讓我們無法達到我們渴望達到的境地或目標。

那我們應該如何對抗軟弱呢?

以下是我總結出來的,對抗軟弱的三個要點:

 

 

1.仰望基督

基督是愛我們和擔當我們罪孽的主。我們要全心接受祂作我們的主和救主。然後在祂面前,下決心離棄以往自我中心、充滿苦毒、自憐、嫉妒和失敗感的人生,從此努力成為祂忠心的(faithful),也就是充滿信心的(faith-full)門徒。遵守祂的教導,也被祂所眷顧。

 

2.熱愛基督

永遠感激祂對我們無盡的愛。凡事努力討祂的喜悅。讓祂的愛約束我們,推動我們,安慰我們,一直保守我們。並像保羅一樣,再不把人的評價看為重要,正如他之前寫給哥林多人的信中說到:「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哥林多前書4章3-4節)。像保羅那樣去生活、去愛吧,你心中的冷漠就會被熱誠所代替。

 

3.倚靠基督

倚賴祂透過聖靈賜給我們所需的力量去事奉,不管眼下不快樂的處境和不友好的人如何令我們受挫。保羅很清楚一點,就是我們不該把基督徒在生活中經歷軟弱當做不尋常的事,倒要以此為滿足甚至誇口。我們越跟隨主,上帝越會讓我們體會到軟弱和痛苦,好讓我們像保羅那樣學會在主里剛強。當我們認識到自己軟弱時——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在主里剛強。這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你覺得呢?

 

 

那基督徒最常見的軟弱是什麼呢?

 

巴刻的回答是金錢的軟弱。

 

當我們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經得到滿足,而我們還有餘錢在口袋裡時;當我們發現自己嘴上說工作是為了謀生,是為了服事上帝和服務他人,但實際上卻是在為自己賺錢時;當我們的生意獲利豐厚、財源滾滾時,我們當怎樣行?耶穌和保羅給出了同樣的回答。

要把這些錢財用在上帝和上帝的子民身上而非用於自己。用這些金錢去拓展上帝的國度;用它們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把自己看做一個管理者、一個管家、一個上帝基金的受託人,要為你的職分感到榮幸,同時也要全然忠於把錢財託付給你管理的上帝。

 

那麼何為基督徒的奉獻呢?有以下四個方面:

 

1.基督徒的奉獻既是一項屬靈恩賜,也是一項效法耶穌的屬靈操練。

有些恩賜屬於超自然的能力,是基督超然賜下的;另一些是自然的能力,但在每次運用的時候,都被內住的聖靈重新引導、分別為聖並運用出來。因此,保羅曾顯出的醫治的能力屬於第一種類型的屬靈恩賜,而他不斷教導福音真理的能力則屬於第二種。奉獻,就屬於後一種屬靈恩賜,屬靈操練需要付出努力才能獲得果效,要想做得好,需要不斷操練,直到養成思維或行為習慣,並且往往也有一些特定的技巧。

 

2.基督徒的奉獻是對上帝錢財的管理。

我們所管理的錢財不屬我們,而是屬上帝。是的,上帝把這些錢交給我們使用,但所有權乃是祂的。我們現在有權使用這些錢財,但總有一天我們必須為它們的用途向主交賬。

 

3.基督徒的奉獻是使用上帝的金錢來事奉。

奉獻的事工有多重目的:傳揚福音、支持教會、照顧困苦中的個體(如耶路撒冷比喻中那個撒瑪利亞人照顧被打得半死的猶太人)和與耶路撒冷的信徒一樣貧困的群體。奉獻的事工形式多樣,但都是為了拓展上帝的國度,任何時候,基督的教導在哪裡被尊崇,上帝的國度就在那裡降臨。不消說,上帝的所有子民都應參與這一事奉。

 

4,基督徒的奉獻是對屬上帝的錢財的一種態度。

對恩慈的上帝表示感激;對有需要的鄰舍慷慨相助;對救主基督耶穌全心跟隨,並做一個榮耀上帝的人。只要把這四個應有的態度謹記於心,就能讓我們勝過我們心中那個最吝嗇的自我。

 

那我應當如何奉獻呢?首先,奉獻應當是自願的。其次,奉獻應當是樂意的。再來,奉獻應當經過深思熟慮。另外,奉獻應當智慧地辦理。基督徒之間的團契和交通,需要雙方在彼此的關係中做到三點:要信任他人,要被別人信任,自己也要配得被信任。

最後,奉獻應當儘可能合作完成。

可是我們還是常常失敗,我們又當如何面對自己的失敗呢?

 

 

從哥林多書中我們可以看見當時的保羅所面臨的困境。他被哥林多人排擠,但是他依然沒有灰心。保羅卻沒有落入自憐之中,也沒有流露出消極悲觀的態度,而是流露出面對一切難處時在基督里都必將得勝的信念。他宣告並確信,在此生的旅程終結時他定將迎來榮耀的盼望。談到此處,不得不補充一下有關榮耀的三層的意思:

「榮耀」首先是指上帝所彰顯的、或說是上帝向我們所表明的、他自我彰顯的活潑同在,讓我們可以耳聞、眼見。

其次,「榮耀」是指敬虔的人所獻給上帝的,或說,榮耀是敬虔人對上帝的讚美,因為上帝向他們顯出祂是配得讚美的。

第三重意思是從第一重引申而來的,指上帝那不斷更新我們的工作,使「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里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哥林多後書3章18節)。這個過程是上帝的靈借著上帝話語所發動的,讓我們認識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件還未完成的作品,因為「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哥林多後書4章17節)。

最後,我們究竟盼望什麼呢?我們會得著新的居所。我們會得到一個更好的身體。我們會得著新的衣服。我們新的身體將會完美地配合和傳達出我們完美的新生命——也就是我們被更新的道德和屬靈品質。我們將過上新生活。

讀完本書的我,謝謝巴刻前輩寫的這本《軟弱之道》,跨越時空與我對話,。讓我明白哥林多後書的寫作背景,也讓我更加了解了保羅。更是在有關軟弱的應對上給我教導。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失敗」吐槽大會邀請

 

芬蘭在2010年開始,定每年的10月13日為「國際失敗日」

在這一天,人們可以分享自己失敗的經驗,反省其中要改進的地方,然後擁抱和接納失敗。

藉著這樣的一天,提醒人們失敗是正常的事,關鍵是在失敗後能夠勇敢地站起來。

失敗只能說明事情在二分之一的概率中落入了其中之一的概率,但失敗不會否定一個人,也不會給任何人定罪。

既然接納和擁抱失敗是人生成長的必經過程,那麼相信大家都有過失敗的經驗。

雅米想要聽到大家失敗的經驗和對失敗的感受,不是為了「比慘」,而是提供一個可以讓大家自由抒發自己的失敗的平台。

因為我們的失敗其實也在上帝的手中,失敗也常常會使我們正視自己的渺小,並且轉而尋求上帝。

 

Q&A#國際失敗日# 

① 你最記憶猶新的一次失敗是什麼?

② 你有什麼感受?

③ 你從中領悟到了什麼?

 

歡迎你在留言區告訴我們,我們會整理後與所有讀者分享,彼此安慰和勉勵!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