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焦慮重要的第一步——尋求專業幫助

作者:Amanda Weatherall       翻譯:秋雨      有聲播讀:木木

 

記得我15歲時,第一次焦慮症發作。當時我正駕車去參加青年團契,感到胸口沉悶,呼吸不暢,心中有一種莫名的苦楚讓我特別想哭 。當時我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後來我才明白自己患上了焦慮症。

從7歲開始,焦慮就與我如影隨形。那時我在學校里第一次被人霸凌,一些同學對我品頭論足,而且不讓我參與他們組織的活動。我常常帶著如鯁在喉、胸口憋悶的感覺含淚入睡。

這麼多年來,我受到過各種各樣的拒絕與排擠,尤其當要好的朋友這樣對待我時,我更是感到傷心欲絕。我在社交場合越來越焦慮,我覺得自己不配和別人交朋友。

久而久之,我變得沉默和膽怯。終於,我開始徹底迴避各種社交活動,並以別人不想見到我、甚至我壓根就不想去等作為借口說服自己 。

為了掩蓋心中的焦慮,我想方設法迴避那些令我感到不自在的事情,這導致我陷入了抑鬱,因為我對生活毫無期待。

 

 

抑鬱和焦慮?不,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然而,儘管發生了以上這些事情,我仍然無法接受自己患上了抑鬱和焦慮症。我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理由去焦慮或是抑鬱,因為我有良好的家庭,家境優渥,身體健康,學習成績也不錯。

我覺得尋求幫助就相當於承認自己很失敗,並且我認為,我之所以感到「焦慮」,只是因為我無法很好地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我從不承認自己需要幫助也不主動尋求幫助。

雖然家人注意到我可能出了什麼問題,但也無濟於事。我父親不覺得焦慮是一種疾病,並且對藥物治療的有效性持懷疑態度。我想他認為心理健康問題更多是屬靈上的問題,而不是生理上的問題。

起初,當我告知家人我很焦慮時,他們總是對我說:「別多想就好」。後來他們才開始意識到我的確不太對勁,因為僅僅一件小事就足以把我弄得崩潰,或是讓我墮入深淵無法自拔,而且當他們試圖安撫我時,我卻向他們大發雷霆。

大學畢業時,我的焦慮程度達到了頂峰——我無法再逃避做出畢業以後何去何從的決定,而涉及未來的任何談話都讓我感到心煩意亂。

正是在那段時期,我意識到焦慮也影響到了我和男友之間的關係。當他沒有秒回我的簡訊時,我會做出過激反應;當安排好的事情在最後一刻有所改變時,我會感到非常惱火。

這些時刻讓我看到自己的焦慮對他的影響是何其嚴重,以至於損害到我們的關係。朋友和家人也開始擔心起來,開始分別有不同的人建議我去看心理醫生。這些因素最終促使我踏出了尋求幫助的第一步。

 

 

尋求幫助的過程並非易事

 

尋求幫助很不容易。為此,我需要打很多電話,需要做預約——而這些事情本身就會搞得我焦慮不安。

但是,聽到那些接受過心理健康輔導或是參加心理健康治療的人的講述,並與他們交談之後,我決定嘗試一下。

起初我見了一位醫生,他給我做了一份心理健康問卷,然後推薦給我一位心理醫生。我運氣很好,沒費什麼周折就找到了一位令我非常滿意的心理醫生。在接下來的兩年里,我又換了幾位不同的心理醫生——通常都是在治療無法再取得更多進展的時候。

我的心理醫生中有些是基督徒,有些是非信徒。我認為公開自己的信仰非常重要,感恩的是那些非基督徒心理醫生非常尊重我的信仰,而基督徒心理醫生,由於他們有著親身參與教會的經驗,也非常理解我所承受的壓力。

與心理醫生會面讓我感到很輕鬆,在那裡我不必擔心他們會認為我不快樂或是不夠喜樂是因為我的信心不夠。此外,與一個外人客觀地討論我的問題對我的病情很有益處,這樣我就不會感覺自己是在把問題歸罪於身邊的家人和朋友。

當我對於是否要尋求幫助感到猶豫不決的時候,詩篇42篇對我深有啟發,特別是第5節經文: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上帝,因祂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祂。

這段詩篇讓我意識到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經歷,選擇心懷盼望不僅需要付出努力,做起來也並非易事。

儘管我掌握了許多識別焦慮和如何應對的知識,但在實際操作上卻並不順利。我非常情緒化,身體上仍然受到焦慮的影響,因此重建積極思維方式變得異常艱辛。

於是我開始服用藥物,以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減少發作頻率,我的焦慮和抑鬱癥狀因此得到了控制,這樣我就有足夠的精力著手解決引發疾病的問題,並且建立良好的應對機制。

 

 

我從治療過程中學到的

 

從治療過程中,我學會了識別焦慮在我身上的表現,以及如何趁著病情還未繼續惡化之前阻止它。

對於我來說,焦慮發作時首先表現為一種不安的感覺,讓我無法開始任何任務。

有時我的手部發癢,心率加快。當這些癥狀出現時,我會告訴自己放鬆,做幾次深呼吸,並且反問自己:「我在為什麼而焦慮?」

我發現自己經常在不得不做的一些事情上感到焦慮,例如寫一封重要的工作郵件。為了避開處理那封郵件,我可能會找一些其它的事情做,儘管我也無法專註於那些替代的事項。我會同時開始做多件事情,然後每件事都無疾而終。

接著,我努力去釐清自己的感覺:「寫郵件讓我感到害怕,因為我擔心別人會誤解我。」我領會到的一個關鍵點是,這些想法並非都是壞事!擔心會被誤解正說明我很重視人與人之間良好的溝通,而溝通在任何公司或機構都非常重要。

然而,如果我的思維模式陷入:「我的寫作能力不好,因此肯定會被誤解的」這樣一種錯誤的假設就毫無益處了。

為了避免陷入這種思維模式,我會這樣安慰自己:「我並不需要一氣呵成一封完美的郵件,我可以先擬一個草稿,然後請別人來幫忙校對。」 有時還可想出可行的變通辦法,例如:「如果我擔心被誤解,也許可以找對方面談,而不是發郵件」。我還可以禱告,將龐雜的工作分割成若干步驟,一步步循序漸進。

當我暫停下來,把讓我焦慮的事情大聲講出來,或把它們寫在紙上時,就能幫助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些事情。

接受治療使我認清自己需要從周圍的親人和朋友那裡獲得什麼樣的支持:我發現當自己非常焦慮時,我需要那些保持冷靜、有耐心、能夠安靜地傾聽並撫慰我的人幫助我。

隨著我逐漸更多地分享自己所經歷的,向男友及家人解釋我的心路歷程,他們從中了解了更多關於焦慮的知識,並知曉如何能夠更好地幫助我。他們耐心傾聽我的憂慮,這對我非常有益。

然而,將我與上帝的關係作為我生命中的基要真理,才是緩解我病情的最佳良藥。

每當我陷入焦慮和抑鬱,認為「我會犯錯誤,然後失去工作」或是 「我沒有任何朋友」時,唯一能把我拉回來的是相信「即使我丟了工作,我仍然有上帝,祂愛我並且關心我」,「即使我的朋友拋棄了我,我依然有上帝。」

我想起《聖經》中上帝透過祂的子民做工的故事。摩西的故事讓我感同身受,他認為自己不行,但上帝仍然使用他。身處監獄的保羅和西拉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讚美上帝。保羅儘管歷經苦難,但仍深信自己所信的(提摩太後書1章9-12節)。知道那同一位上帝今天仍在我身上做工,給了我無窮的力量堅持繼續前行。

 

 

我的現狀

 

焦慮依然在我的生活中不時地出現,但是已經不像以前那樣頻繁地阻止我做我想做或必須做的事情了,我與周圍人的關係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與焦慮作鬥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我已經服用了兩年藥物,並且在繼續服用,偶爾還會去看心理醫生。

上帝的話語也是我對抗焦慮思緒的一個重要工具。

因此近來,我在信仰上下了一番功夫:我與上帝親近,花時間閱讀祂的話語;與其他的基督徒團契,這些都是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頗為諷刺的是,儘管我自己患有焦慮症,但有時當我聽說有人在為一些毫無根據的事情焦慮時,我本能的反應卻是批評人家。這說明了幫助和撫慰一個被焦慮佔據頭腦的人是多麼令人疲憊和沮喪的事!人們常常感到這些人的推斷並不是基於事實,他們也罔顧事實或是情況的可能後果。因此,我非常感謝那些堅持不懈地幫助我的人們。

對我來說,承認自己需要幫助,然後一步步採取措施尋求幫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沒有絲毫的後悔。

通過專業的幫助和藥物治療,我現在很少出現抑鬱的狀況,也能夠管理我的焦慮情緒。

如果你對於尋求幫助猶豫不決,我想說:也許你認為「我目前還能應付」,但是儘早地獲得幫助對你非常有益,千萬不要等到病情惡化再採取行動。早點開始會更容易改變病程。

如果尋求幫助有可能讓你從焦慮中重新振作起來,難道不值得試一試嗎?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回轉像小孩子

作者:Waters      有聲播讀:木木

 

大約三年前開始,我們發現外婆常常請我們購買重複的生活用品。她也變得容易焦慮,時常找不到東西,甚至錯怪鄰居跟他借的東西沒有歸還。

於是我們帶她去看醫生,醫生診斷出她罹患了阿茲海默症。雖然外婆身體很健康,但是腦部衰退得很快,她漸漸忘記每一個人,甚至連自己的孩子也不認得。她開始無法自理生活,忘記如何煮飯、洗衣服,需要女傭幫她洗澡。

上個月政府宣布放寬出國隔離期的限制,我們趕緊把握機會探望外婆。雖然看到外婆病情的惡化令人難過,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來,她的心思與想法就像是一個單純的孩子。

每天跟她生活在一起,總發生許多趣事。最讓人頭痛但也是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每晚要勸外婆洗澡。在外婆早年的印象中,家裡因為貧窮沒有熱水,她很害怕用冷水洗澡。媽媽與阿姨總是要連哄帶騙,架著外婆進浴室。每次洗好澡,外婆感到無比的舒暢,就會露出孩子的笑容,謝謝她認不得的兒女幫她服務。

 

 

過去我們總是想盡各種方式,要跟外婆傳福音。但外婆總是回應:「她有祖先的託付。若她敬拜上帝,他的祖先會很難過,而且之後誰要來祭拜祖先呢?」

在與外婆相處的這段時間,我們再次找機會開啟了福音的話題。我們告訴她:「世界上有一位愛她的上帝,祂對我們的生命有美好的計畫。

但是罪使我們失去快樂,沒有平安,讓我們生命的結局走向死亡。上帝賜下耶穌來拯救我們,只要我們接受耶穌就能得到永生。」這次外婆有別以往,手裡抱著那本我們跟她講解的故事書如同寶貝一般,告訴我們她願意接受耶穌住在她的心裡面。

聖經裡提到一個故事,有人抱著自己的嬰孩來見耶穌,要祂摸他們;門徒看見就責備那些人。耶穌卻叫他們來,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路加福音18章16節)。

 

 

我想疾病也許讓外婆忘記她所愛的人,讓她失去照顧自己的能力,但同時也讓外婆放下了世界上的重膽與包袱。上帝賜給她一顆單純的心,總是能為生活中的小事感到快樂。

她對上帝的福音完全改觀,她願意相信上帝,並接受上帝所給她的愛與救恩。看見外婆的轉變,讓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

也許學問與知識,使我們能夠明辨是非;但無形中,是否也讓我們對上帝的真理產生懷疑,用人的有限來衡量上帝的無限能力。當我們願意回轉像小孩,單純地相信並接受上帝的愛與真理,我們就能得著快樂與平安。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上帝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路加福音18章17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愛的風箏,永不斷線!

作者:葉玲君    有聲播讀:郁青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

—箴言22篇6節

身為已經是好幾代基督徒家族的其中一員的我,父母一直秉持著聖經上的原則來教導我和弟弟。

他們常常會和我們說很多聖經故事和裡面的道理,一直按照真理來教導我們,雖然小時候的我不是完全明白,常常覺得去教會和當基督徒是被父母強迫的。

小時候,媽媽特別堅持要我們每天背一句聖經的經文,沒耐心的我和弟弟都是從媽媽常閱讀的經文選集挑選最短的一句,背完了就會立刻逃走。

之後長大一點上教會學校,但是在基督徒的比例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同學也大多都是非基督徒,我算是班上少數的基督徒的後代。

因為每周都有聖經課,同學們也常常有機會來請教我一些關於基督教和聖經的話題,但是對於同學和朋友的問題,我也似懂非懂,回答得也不清不楚。就這樣,我在教會、學校和家庭中長大了。

到了上大學的年紀,我考取了夢寐以求的大學,保持著一顆忐忑又興奮的心踏上了求學之路。

隨著上學、交男朋友、異鄉的文化衝擊,以及普世價值的相互矛盾,我慢慢淡忘了那唯一、爸媽一直堅持我們要信仰的上帝。

 

 

漸漸地,已經在那城市住了好幾年的我,常常遇到很多自認可以賺大錢的機會,但是大部分的機會都是遊走在灰色地帶,不怎麼榮耀上帝的工作。

我內心知道上帝絕對不會高興,雖然到最後我都沒有去做,但是每次機會錯失之後,我都會在心裡暗暗抱怨,為什麼我身為基督徒(自認為的基督徒,其實處世為人和一般人沒什麼差別)我就不能去做可以賺大錢的事!慢慢地我開始離上帝越來越遠。

在那城市居住的十年期間,發生了很多很多奇葩且戲劇性的事情,內心經過很多的拉扯,也胡亂做了幾件特別不討上帝喜悅的事情。

藉著前男友的劈腿,我才發現我根本不快樂,每天都覺得自己一點一點地死去,後來才發現原來那就叫憂鬱症。

內心枯槁,猶如死人一般的我,讓我親愛的爸媽常常痛哭流涕,但他們堅持每天固定和我禱告。

劈腿的事過了好幾個月,我那猶如頑石一樣剛硬的心,才真正被上帝的愛瓦解破碎,使我整個人謙卑下來。

 

 

當上帝的愛毫無保留地觸及我的內心時,我才發現我是多麼的污穢。

我立刻淚流滿面地認罪悔改。那一直沒放棄我的上帝是多麼地愛我,對於當時如此頑固的我來說,就真需要如此的刻骨銘心,才能讓我謙卑地回到上帝這裡。

如今我找到真的喜歡我,並且接受我過去的人,和他結婚生子,過著平淡幸福的家庭生活。雖然我的孩子還小,但是我非常知道我需要像我爸媽一樣教養我的孩子。

一直以來,我爸媽用上帝的愛和標準一直牽引著我,不管我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他們從來都不放棄我,每天為我守望禱告,有的時候擔心打電話來噓寒問暖,有的時候知道我做錯了,打電話給我來一個當頭棒喝。

讓我這隻看起來好像飛出去很遠、毫無節制的風箏,一直有著一條線牽引著我——耶和華。

雖然有的時候我依然會羨慕別人賺大錢,試著掉頭走一些不同的方向,但是全能的上帝依然有無限的辦法,賜給我爸媽有智慧,幫助我及時回頭。

這些年的荒唐事也成為一個再好不過的契機,讓我完全降服在基督耶穌的愛裡面,也心甘情願地願意讓上帝使用我的一生來回應耶穌的愛。

 

 

親愛的讀者們,你是否願意交託你的人生,靠著上帝的迴轉來更像祂?也許你沒有和我一樣有敬虔而且永不放棄的父母,但你是否願意為你的孩子或是未來可能會有的孩子,來謙卑自己,並且腳步堅定的跟隨主,並且一生一世不偏移地教養你的孩子呢?

按照上帝的方式教養孩子,使我們家庭能夠世代行走在上帝的光里!請你和我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我願意來跟隨禰的腳步,讓我每天有機會來更加認識禰,按照禰的心意來教養我的孩子(未來的孩子),使我的家庭能蒙受禰的恩典,天天沐浴在禰的慈愛中,直到老都不偏離,阿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謝謝祢找到我,帶我回家

作者:Deer

 

我是第二代基督徒,妈妈唸书时因为参加英文查经班和团契举办的活动认识信仰。我从小在教会长大,主日学、基要课程、青少契,对圣经知识不断增长,但我对这个信仰、这位上帝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觉得每个星期天都被强迫要去教会。我相信祂是真的,是因为听过其他人的见证。但其实我对教会蛮排斥的,可能因为是乡下教会,比较多老人、小孩等需要被服事的群体。

我从国小就开始在主日学司琴。国一第一次带敬拜觉得自己是被逼上台的(那时候喜欢唱诗歌、赞美单纯是因为喜欢唱歌),因为从小就非常害怕上台讲话和报告,当时我觉得自己表现得非常糟,然后还被别人批评。那时候尚未认识上帝,常常有种困惑:为什么我的杯子都还没被倒满,我就要一直倒给别人……回家后躲起来哭了大概两个小时。在教会也没什么同龄的孩子可以一起玩,进入一个新群体,别人也是用“**(我姊姊的名字)的妹妹”来认识我,我觉得很没有归属感也很寂寞。

 

 

進入青春期後,在找尋自己價值和定位的過程中,我迷失了。班上崇尚物質的風氣,男生們比較誰的名牌鞋子比較高級,女生們相約買一樣的衣服鞋子。大家很容易以貌取人,或為了融入群體而講別人八卦。而這一切,都和父母從小教我的價值觀大相逕庭。因為每逢周末就要回鄉下的爺爺奶奶家、外公外婆家和去教會,我沒辦法和同學一起約出去玩。因為媽媽覺得穿著乾淨整齊就好,我沒有選擇自己衣著的權利。

我從小就被禁止看劇、看綜藝節目、聽流行歌,跟同學也自然沒什麼共同話題。其實當時的我,也想漂漂亮亮、光鮮亮麗,但是家裡又不允許。渴望卻又得不到的拉扯和失望,讓我變得很自卑。雖然我成績好又會做事,備受師長的關注和疼愛,但這只讓同學忌妒,因而更討厭我、更想攻擊我。直到現在我依舊清楚記得當時一個人面對一大群人的害怕——害怕別人在我背後說壞話、挑釁和造謠,害怕別人憎惡的眼神。

 

 

在學校和教會都不開心,和媽媽的關係也不好,在家裡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日子久了,我變得既壓抑又自卑。即便如此,我沒有停止守主日,在這期間也在不同的教會中“流浪”。上高中後進了好學校,看到同學們都優秀且多才多藝,我越發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什麼特色的人:我不認識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

後來上高二後,我和一位學妹很聊得來,她邀我每天放學一起靈修。我們很快就熟了,每天一起禱告、敬拜、讀經、分享領受和疑惑,也聊天分享生活和心情。以前我都是只有睡前和謝飯會禱告,靈修大概也只是讀讀聖經;這是我第一次真的覺得真正在靈修,也慢慢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致失望(哥林多後書4章8節)

 

後來高二時因身心壓力過大而發病,我辭去了許多在班級和社團的職務。最慘的時候連好好睡覺和讀書都沒辦法,成績也大幅退步。甚至我每天放學回家都會大哭兩三個小時。同學傳訊息關心我,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和解釋,只說自己「大腦生病了」。

破碎到沒有任何力氣做其他事的我,開始獨自來到上帝面前、和祂說話。在那段非常難熬的時光裡,學妹也一直成為我的扶持和幫助。熬過一天後,我常常忍不住在她和上帝面前哭泣,她總是播詩歌給我聽、抱著我、為我禱告,甚至陪我一起流淚。她還特別為我預備驚喜,在我自我價值最低落的時候讓我知道我仍是被愛的、鼓勵我鼓起勇氣過艱難的每一天,讓我好感動!

開始每天靈修後,我慢慢跟上帝建立關係、知道祂是我的避難所。一天下來,我總是痛苦難過到無所適從,沒有辦法讀書,我總會跑到校園角落,跟祂訴說我有多麼痛苦、多麼難過,問祂「為什麼?為什麼我會這樣?我到底會不會好?我什麼時候才會好?」雖然並沒有得到立即的回應,但祂常常透過奇妙的方式安慰我。與此同時,我加藥、看醫生、晤談、諮商,還有每天運動,花更多的時間和人相處聊天。

我慢慢恢復,也享受真正活著的感覺。祂不斷跟我說,祂是信實的、是良善的,學習放下和交託,不要擔心。我與祂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最奇妙的是,上帝把我放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下,使我不得不學習放下他人的眼光,單單專注在祂如何看我。認識上帝的同時我也更認識自己,當我的目光看向祂而不是自己時,我找到自己的價值、變得有自信,知道自己是祂的寶貝女兒、祂的公主、祂所愛的。我發現我是真的喜歡敬拜讚美,而並不只是唱歌而已,生命的意義就是要敬拜祂。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哥林多後書47節)

 

時間流逝,我進入新的階段,也有了新的經歷。大學之後,我的生活比較混亂、也比較少靈修。即便如此,祂從未離開,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仍蒙上帝保守看顧,恩典滿滿。許久沒有想起高中這段經歷,它們似乎變遠了,但依然真實。

高二那陣子的靈修筆記收藏了當初的深刻感受和記憶,那時的文字和禱告是多麼懇切,但卻又是多麼的疼痛,再看、再回想起都不禁流淚。以前會羨慕那些從小穩定地在教會中成長的人,因為相比之下,我的生命和信仰歷程是多麼地不容易。不管怎麼樣,謝謝天父找到了我、帶我回家。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