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言情作家瓊瑤自殺:她真的“翩然”了嗎?

 

作者:Jessie

有聲播讀:Chris

 

 

作家瓊瑤在2024年12月4日下午在新北市住家自殺,享年86歲。當我在想該怎麼給這位作家冠上修飾定語的時候,“傳奇”和“言情”兩個詞在我腦海中據理力爭。“傳奇”指向她作品的巨大影響力,正值電視節目蓬勃崛起的時代,她的言情作品《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梅花烙》、《又見一簾幽夢》被翻拍成影視作品,火遍大江南北,可以說只要是85後90後的華人多少都會知道一些。而現在的00後則是開始“解構”這些作品中“令人震驚的三觀”,例如翻拍的1996年版電視劇《一簾幽夢》裡,男配角對女配角說的經典臺詞:“你失去的不過是一條腿,但紫菱(女主角)失去的可是愛情啊!”於是大家開始發現瓊瑤言情作品裡許多“不現實”、“不符合社會道德”的愛情觀,也不可避免地帶著困惑、戲謔甚至嘲諷的眼光打量它們,這也讓瓊瑤奶奶的聲名以另一種方式又火了一把。

有情之人

但我最後還是選擇了“言情”這個修飾定語,不只是因為她寫的大部分作品的主題和類型是屬￿“言情”的,更是因為我認為瓊瑤確實是一位 “言說世間之情”的人。《牡丹亭》裡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能看到“愛”和“情”的寶貴,並且歌頌的人,我不鄙視,因為在這墮落的人世間,追求“有情”的人實在太少了。

而我這樣認同瓊瑤,並不是因為我是一位愛情至上的“戀愛腦”(腿當然比愛情重要,道德也比激情寶貴),而是因為這人世間的“情”與“愛”就像一扇打開永恆世界的窗口,吸引我們透過這窗口去追求那愛的源頭,和那永恆堅不可摧的愛。這世間的有情人,就像一面面的鏡子,反映也反射那熾熱濃烈如太陽般的愛,而這“愛”確實叫某一位生者願意犧牲自己而死;也喚醒祂從死裡復活。

 

世間之愛是永恆之愛的反射

因此我認為追求愛、追求生命的美好是瓊瑤這一位有情人最值得敬佩的地方。然而,正如世間的愛只是反映和反射,對這短暫生命的熱愛也不該是一個人的終極追求。此岸的風景如畫,它的易逝也在提醒我們還有一個永恆的彼岸。她和我們都清楚——此生何其短暫,而這短暫的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她在公開的遺書裡說她“活過了,不曾辜負此生”,這看似是一種完滿和無悔,然而這樣活與那樣活又有什麼區別?如果只為了此岸的歡愉,不在乎對彼岸的崇敬;如果人無法對這短暫生命結束之後的結局有把握,這樣死和那樣死又有何區別?此生的快樂無法保證永恆的快樂,所有的一切都會變成“過去”,如此,這一切是如此虛空和無意義。難怪所羅門王享盡世間一切美好之後,他感歎:“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道書1章2節)。

死了總比現在更好嗎?

不過如今,言情作家瓊瑤最驚世駭俗的不是她傳奇的一生和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文學貢獻,而是她選擇死亡的方式——自殺。為此,她有一個美麗的詞:翩然。她說:

“翩然是我最喜歡的兩個字,代表的是‘自主、自在、自由’的飛翔……我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

現如今出現一種觀念和現象,因為很多人害怕痛苦地死去,如瓊瑤所說不想要自己成為“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這樣的人不想病入膏肓到無法決定自己想要死亡的方式,而這種方式一般說來都是肉體“不那麼痛苦”的方式,因此自殺就成了最常採納的方法。

所以我們可以說,不管是生命太過痛苦想要自我結束;還是生命非常美好想要給其一個“美好結束”,其實都是出於人想要規避痛苦的心理。這種想要逃避痛苦的心理是應該有的,也是正常和合理的,我們確實應該避開痛苦,因為痛苦提醒我們損害生命的危險。因此我們不難理解,這種心理驅使人、說服人去結束今生肉體生命,去開始另一段比這個肉體生命更好、更自由的旅程;又或者不期待,只要“人死如燈滅”、“滅沒”也就好了。

“人死如燈滅”,或者瓊瑤所說的更自由自在的“翩然”,這其實是一個觀念,出於一種假設,並不是一個事實。這個假設是肉體的死亡之後必定會是一個更好的開始,或者至少不會比現在更糟、更痛苦。但這個假設也可能不成立:你怎麼知道選擇自殺後就一定是翩然,而不是另一個更糟糕的開始?能夠自己選擇死亡的方式看似很瀟灑,其實是建立在一個虛無縹緲的假設之上。如果有人死過又回來,告訴你彼岸到底真相如何,是否比僅有的假設更加可靠?

死亡是人犯罪的結果,神卻憐憫給機會

瓊瑤在遺書中提到:“上蒼對於生命的過程設計得不是很好”,然而其實衰老、敗落、痛苦和死亡是人犯罪的結果,而不是創造者上帝最開始被造的設計。創世之初,上帝吩咐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不能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並且警告他們吃的後果是死亡。但人類始祖因為想要“自己做主”,最後違背上帝命令犯罪,承受死亡的咒詛。他們本應該立刻死亡,但上帝卻暫時存留他們的生命,並給他們得救的應許(有一位女人的後裔要出現打敗魔鬼,《創世記》3章15節)。因此其實是人類犯了罪、進入墮落的狀態,與賜美好的上帝隔絕,就承受痛苦、空虛和衰敗。上帝沒有叫我們立刻死亡,而是有肉體存留,其實是在給我們機會,希望我們悔改,回到真正的美好家園(彼得後書3章9節)。

真正的“翩然”,在永恆的愛裡

言情作家瓊瑤想要靈魂“翩然”,我相信作為享受過上帝所賜豐富生命的人陳喆(瓊瑤本名)也渴望靈魂能自由,這是自然和正常的渴望——人總會渴望永恆的美好,因為這正是美好的上帝的作為:“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道書3章11節)。

而她和我們都渴望的真正自由自在,真正的“翩然”,只有在堅固不朽、真實可靠的真理才能找到。這位創造美好的上帝已經藉著聖經啟示我們真理——因為祂是生命的源頭,只有在祂裡面才有真正的自由;只有在祂的光中我們才能得見光(詩篇36篇9節)。我們只有對死後的境況有把握和盼望,才能真正“翩然”,也只有在那位死過又活的耶穌基督裡,才能盼望痛苦結束之後是真正的平安和喜樂。

在我們的人生中,如果過得豐富、美好,也曾經享受過一切美好,那說明賜予這些的創造者必定是良善美好的;如果我們過得很不幸,悲慘、痛苦……這一切也推動我們在有限的年日去思考和追求真正的美好,如老年所羅門王告訴我們:“往遭喪的家,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7章2節)。願這位傳奇的言情作家瓊瑤的自殺,能帶給我們對生命更深入的反思和領悟,也帶領我們還帶著肉身在此岸活著的人能珍惜光陰、帶著智慧的心數算日子,同時也激發我們去追求那真正的翩然——在永恆的愛裡有平安和復活的確據。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快到萬聖節,我應該怎麼跟小朋友說?

 

 

作者:可悅

有聲播讀:小七

 

 

“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馬太福音 5章14節)

 

學校發來郵件,通知說會安排一天給小朋友穿自己的萬聖節服裝去學校。女兒很期待,早就問可不可以穿吸血鬼或女巫或幽靈的衣服。我說當然不可以。她問為什麼。我說吸血鬼和女巫還有幽靈都太可怕了,我們不應該穿讓人害怕的衣服。她說不會,有些女巫和吸血鬼、幽靈的衣服都是很可愛的。但我還是不同意,這沒得商量。不過,我反問她:“你為什麼想穿這些衣服呢?”因為我知道她平時基本沒有機會接觸這些元素。沒想到她說:“因為我的好朋友們之前穿這些衣服得了最佳著裝獎,所以我想穿。”原來是因為想得最佳著裝獎。這本身無可厚非。我趕緊跟女兒講:“你看,他們都已經穿過這些衣服了,所以沒有創意了,你想一想其它衣服吧。不讓人害怕的。”後來她終於選了其它衣服,起碼可以繞過萬聖節製造害怕的環節。

但很快,弟弟的朋友就來邀請他一起去討糖了。其實在這之前已經有鄰居發起小區討糖活動,但我沒有報名,因為我知道有些家庭會把門口裝飾得很可怕,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記住這些可怕的裝飾,並且覺得這是可以用來鬧著玩的事情。但這一次,我猶豫了一下。因為我知道弟弟的朋友們只是想討糖。弟弟也想參加討糖,因為他早就問過我可不可以買一個小的討糖筐。

我們知道萬聖夜其中的黑暗和恐怖元素是確實存在的,我們也必須承認獵奇搞怪就是這個節日本身吸引人的“特色”。但對於孩子們來說,萬聖節就是裝扮成喜歡的人物和討糖,並且這是他們的朋友都參加的一項活動。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不可以參與其中。我可以不過萬聖節,不在那天讓小朋友出門,但他們的朋友還是會跟他們講,他們在學校還是會接觸,我應該怎麼跟他們說?怎麼幫助他們理解,這一天,我們應該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萬聖節是什麼?

萬聖節的起源,有很多版本。有天主教為慶祝所有聖徒舉行彌撒的說法,有凱爾特人躲避故人亡魂的說法,也有古代歐洲人點起篝火嚇跑聚集的鬼怪的說法。只是現代,慢慢開始有小朋友裝扮成鬼怪挨家挨戶討糖,不給糖就搗蛋的習俗。所以萬聖節就是一年當中的一天,有的人這樣理解,有的人那樣理解。在有的文化裡,這一天與其它任何一天沒有什麼不同,但在有的文化裡,這一天就是用來搗亂、嬉笑的。我們應該把它看成是怎樣的一天?我想基督徒總是可以慶祝上帝的恩典。如果別人慶祝黑暗,我們完全可以慶祝光明,如果有人在這一天大肆傳播恐懼,我想我們就更應該去傳播恩典和好消息。

小孩子在慶祝什麼?

對於小孩子來說,萬聖節關乎的是友誼、鄰里的關係和自己的夢想。討糖本身不是什麼壞的行為,相反,它連接鄰里的關係,讓我們的鄰居有機會去疼愛我們的小朋友。那些為小朋友準備糖的商鋪、鄰舍,都是帶著愛在準備。那如何有智慧地去幫助孩子,既能夠享受到友誼和拉進鄰里關係,又能避免在某種形式上認同這個節日的意義,我想我們可不可以去做一些有意思又不嚇人的裝飾,準備一些好吃又健康的零食呢?這樣不就可以讓孩子們避免參與鬼怪的討論,但又不用錯失一起玩耍的樂趣?

以前為了幫助小朋友不慶祝萬聖節,我都會先下手為強,邀請他們的朋友一起舉行不可怕但有意思的裝扮和討糖活動,有一次還和朋友們一起舉辦了遊園會,並在最後製作小桔燈。孩子們不用穿鬼怪的衣服,也玩得很開心。只可惜我也會累,有的時候不想主動去做什麼。就像今年,本來想安靜地什麼都不做地躲過去。但好像這樣並不是最好的幫助我的孩子的方法。於是,我又訂購了可愛的卡通小筐給孩子們,也預定了秋天的裝飾和燈來裝飾家門口。再準備了各種有意思的玩具和零食,擺在家門口準備迎接那些來討糖的小朋友。我要讓我的小朋友記住這些時刻,是與光、和愛有關的;是關心自己的朋友的時候,是和朋友聯結的時刻。也想讓其它討糖的小朋友感受到萬聖節不一定要與鬼怪和可怕的事情相關,也可以是秋天、光和鄰居叔叔阿姨家有意思的遊戲裝置。

“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馬太福音 5章14節)基督徒是這個世界上的光,是因為我們的主就是那召我們出黑暗,進入光明的。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章12節)。無論何時何地,面對這個世界怎樣的文化和潮流,我們總要記得主耶穌是世界的光,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真光帶給世界。

 

編者按: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作者和自己的家是怎麼具體來回應這個節日,提供另一個面對處境的思路。萬聖節的黑暗元素是不可否認的,作者很明顯的立場也是基督徒不去主動慶祝萬聖節,或者以此來狂歡。但面對一些不得不的處境(比如小孩在學校接觸到),是可以有智慧地迴應。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全球變暖不可逆轉,我能做些什麼?

 

作者:奇奇

有聲播讀:洋瀾

 

 

今年的7月22日,人類經歷了1940年以來最熱的一天。全球幾乎每個地方都破了歷史上的最高溫度記錄。這種情況只可能會隨著時間變得更糟。我並不驚訝,我想這幾年的夏天大家都感受到了,每一年的夏天似乎都更難過。太熱了以至於無法在室外,只好在家中把冷氣開得再猛一些,然而這樣會加增全球變暖的速度….. 所以,這是一個無解的惡性循環。

這也是我一直掙扎的兩種矛盾狀態。一方面,我為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大氣污染,動物不斷失去家園,物種滅絕感到無比痛心……另一方面,現實中我又無可避免地“破壞環境”。有時候,我覺得太累了不想做飯就想要點外賣,明明可以忍耐一下,我還是覺得很熱就是很想要開冷氣,很多物品明明還可以用,我就是很想要買新的(可能是新的可以帶給我好心情一類的藉口),總之我有一千個理由體貼我自己,在生活中我根本沒有把保護環境放在心上。然而,我又無法完全沒心沒肺地去浪費….. 又常常很自責。

看到人類只顧自己的罪惡而不顧環境,甚至有時候會為自己生而為人感到抱歉。因為《創世記》1章中上帝就給了人類任務和命令: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然而我本該做什麼卻並沒有做,地球成為今天這個樣子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的。

另外,我一直覺得城市化本身就是逆著上帝的命令的,我們的老祖宗曾經也散居在各地,但是當我們決定聚居,決定為了我們自己的益處來建立城市,決定工業化….. 於是乎佔用了大片森林,很多動物失去了家園。工廠是為一些人帶來了利潤,但隨之而來的污水排放,資源浪費卻是無法解決的……城市化帶來的物質主義消費主義讓奢侈浪費成為了一個時尚,讓幾乎所有人都相信一個天大謊言——擁有越多我們就越幸福……於是乎上帝最初給人類的三個任務我們一個都沒有做到(生養眾多這一條我想看一看現在的人口增長率就知道了,多少年輕人連婚都不結了,更別提生養孩子了…..)。

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每每想到這一些列的問題我都會覺得蠻絕望。但是痛定思痛,我們仍然要活在這個世界上,面對這個已經如此破敗的世界,我能做些什麼呢?

首先,我覺得作為基督徒,我們應該看到自己的責任,不能夠繼續無關痛癢或者破罐子破摔。我們是有責任愛護和看管這個世界的,正因為它已經被破壞的那麼糟糕,我們更應該看到自己的責任。就從當下開始,在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上做一些小小的改變,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微小,但如果都出一點力,那改變就是巨大的。比如,自己帶咖啡杯出門,既環保又省錢,又比如低碳出行能夠步行或者騎車的就不坐車,這樣既能節約能源又能鍛煉身體。再比如,慢慢向極簡主義靠齊,不囤積過量的物品,儘量物盡其用,舊的如果還能用就不換新。這樣做,不只是環保,也省錢並且可以減少不少家務量。

如果大的方面我無法做出什麼改變,至少在我自己的生活習慣上我可以做出選擇,比如,我可以盡可能不用塑料袋,盡可能不吃外賣,不用一次性餐具,可以儘量選擇節能的方式出行,比如公共交通,比如自行車,在家裡能夠節約用電用水的就儘量不用;以及儘量物盡其用,不去浪費購買不必要的物品….. 這樣至少我自己不再給地球加增更重的負擔。

另外,我想,我們應該心存盼望。因為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祂應許我們祂有一天會來更新這個世界,到那個時候,這個世界將會被全然更新,我們所擔心的一切問題——全球變暖,環境污染….. 都會過去,戰爭,眼淚,痛苦,糾結自責…..也都會過去。(啟示錄21章1節,4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在一個內卷的時代,在主裡休息安息!

 

作者:懷子蕙

 

最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短視頻,標題是“叫醒舍友最快的方法”。視頻中一位男生在自己的床上睡覺,好像睡得很香,下面的舍友打遊戲,打電話的聲音都不能叫醒他,直到有個人拿出了一本書在他耳朵邊開始翻頁。書頁翻動的唰唰聲使他一下子從夢中驚醒,急於抬起頭來確認一下有沒有人背著他在偷偷學習,偷偷卷。

下面的評論區也讓人感覺無比真實,很多人說自己最怕在休息的時候看到別人還在努力,這樣自己總是不踏實,好像不進則退,要被別人超越了一樣。

在大學這幾年中,身邊的大家都常常維持著這種微妙的默契,要麼一起用功,要麼一起休息。在這個對青年人來說就是以“卷”為主題的時代,很多有志青年把日子過成了一場賽跑。小學生中學生為著升學考試要不停地補課寫作業,大學生們積極地卷競賽卷保研,上班的人們熱衷於加班,即使犧牲週末也和假期也在所不惜,中年人們也忙著在自己的領域繼續苦幹,為著給自己的親人掙得一份更寬裕的家產。有一句話叫“你不行有得是人行,你不幹有得是人幹”,這句話不是調侃而是赤裸裸的現實,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無論是體力工作還是腦力工作,大部分人都不是天才,只能用更多的時光去填補效率的短板,如果你老是喊著要休息要假期,那麼很快就會有一個願意犧牲自己休息時間的人趕上你,超過你,取代你。幾乎所有內卷的場景都是這樣來的。

因此休息成了最大的奢侈,時間成了年輕人僅有的資本,我們的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被來自社會的期待安排得明明白白。小學要打好基礎,中學的一切都為了升學考試。大學進去什麼時候考四六級,考證書?什麼時候考研考公?論文什麼時候交?要不要準備去實習?人人都被分配成一個個階段,如同一場一場的賽跑,並且每個階段結束後也並沒有多長時間喘息。每一個階段的目標達成之後後面緊隨而來下一個目標,西方社會有所謂的gap year(編者按:中文翻譯“間隔年”,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東方文化圈裡是沒有這樣的概念的,背後總有一股無形的推力在驅動我們不停地前進,無法休息。然而失去了休息,我們便失去了許多,失去了從前寧靜讀書的下午,失去了與家人長輩共處的假期,失去了欣賞路邊風景的心情,失去了閱讀神的話語的時間。

問題出在哪裡?

自我中心的罪。

罪導致的原因1:害怕別人超過自己

在內卷的環境裡,當人看到別人在自己休息的時候用功就會不自覺感到焦慮。其實這是自我中心的罪在我們心中動工的結果。因為害怕別人超過自己,從而萌生出來的嫉妒和羞恥感,使人往往覺得自己才應該站在頂端,自己取得的成績不能被別人比下去,要麼大家都一樣,不患寡而患不均嘛。所以無論在床上躺得多舒服,聽到下面有翻書的聲音無論多困都會猛地抬起頭來看一眼。

這種狀態發展下去,人就開始變得不願意為身邊的朋友取得成功而感到由衷地喝彩了,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裡有一句臺詞。“當你的朋友考試沒及格,你會感到難過,當你的朋友考了第一名,你就更難過了。”當身邊的人向我分享他的成功時,我有時候羡慕,甚至還會嫉妒。然後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用功,尚有何不足之處,在此驅動下,自然而然生就會擠佔自己的休息時間,覺得自己所做的還是遠遠不夠。

罪導致的原因2:努力要達到別人的期待

同時,罪帶來的自我中心常常會讓我們對自己生出超出客觀的預期,也會讓我們努力想達到別人對我們的期待,即使那需要付出很多額外的努力,所以我們常常活在自己和他人的期待當中,拼命地學習,拼命地工作。拿我自己舉例,我自從本科畢業之後一直感覺自己的能力不足,我認為一個合格的科研工作者應當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識和能力,所以我想讓自己去學更多的專業技能。這樣的念頭在我一次又一次地碰壁之後不斷地被鞏固,以至於我每次進入休息時間之後,仿佛心裡有個聲音在說:“嘿,你還有那麼多課存著沒看,那麼多書沒讀,那麼多代碼沒調,你咋就歇著了呢?”這樣的念頭常常冒出來,以至於我總是在休息或者在娛樂的時候有虧欠的感覺。

我們都知道人不是機器不可能一直地工作下去,即使是機器也有關機或者待機的時候。我深感近些年機器越來越像人,人倒是越來越像機器了。因著罪的影響,心中產生的各樣的情緒使我們不斷地逼迫自己不要停下來,一直做點什麼,哪怕我們效率很低,忙活半天沒做成什麼事,但似乎只要沒有完全停下來就好。甚至在休息時間裡,所謂的休息也是一種機械的、廉價的休息,把自己交付於一種娛樂方式而已。

不健康的休息

我甚至感覺很多時候這種休息不是真正的休息,是這個時代給予的即時滿足式的快感,麻醉般的成癮。有時候經過一段時間的忙碌後,人們就會往沙發上一躺,身子一斜,刷起手機。諷刺的是,有時候大家一邊吐槽著事情多忙不過來,一邊卻揮霍休息的時間,沉迷網絡遊戲。我並不認為網絡遊戲都是洪水猛獸應該一棍子打死,相反,我很認可它的藝術性。但我的體會是它們就像一瓶可樂一樣,最好喝的永遠是第一口,後面它就慢慢沒汽了,但是我們還是會強迫自己把這沒汽的可樂喝完。一邊唾棄,一邊又無法自拔,他們真的樂在其中嗎?他們真的享受了休息的時光了嗎?他們的大腦肉體和心靈得著休息的滋潤和平安了嗎?也許這一切只不過是體貼肉體的安逸不願意做出改變罷了。這樣的休息,無論經過再多的節假日,週末或是夜晚,得到的只有酸澀的眼睛和肩周炎勁椎病。

上帝眼中的休息和工作

那麼,上帝眼中的休息和工作到底是怎樣的?

詩篇46篇第10節: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

在一場戰爭到來之前,以色列民中充滿了惶恐和焦慮,怎樣練兵,怎樣對敵,怎樣準備武器?然而上帝卻借著詩人跟他們說:你們要休息。這是不是說以色列人就可以歇了一切的活,在床上躺著等著上帝得勝歸來?當然不是的。

此處休息原文是安靜,放鬆,停止努力。不要再倚靠自己的方法掙扎,比如當時以色列國很喜歡通過與拜偶像的外邦結盟來解決戰爭的問題。但上帝在這裡要他們停止這一切人本的努力,全心依靠祂,不去插手自己不該插手的事情,靜靜地等候而不是自己焦急地去尋找出路。

“知道”指通過上帝的作為來認識祂。相信祂必使祂自己的名被尊崇,必定成就祂自己的旨意,所以我們當耐性等候上帝,安靜、信靠,鬆手讓與我們同在的上帝去做工。

因此這樣的休息意味著什麼呢?就是願意放棄自己的謀算!威爾斯比指出:“有時,我們為了順服上帝而必須有所行動,但時候未到以前,我們最好放手,讓祂按照自己的時間和方式行事。我們若以信心用雙手抓住上帝的應許,就不可能插手了。”

耶穌基督使我們進入真正的安息

只有願意放棄自己的想法和謀算,完全信靠上帝,才能脫離自我中心式的罪的捆綁和纏累。在內卷的環境中,基督徒其實不必憂慮。上帝叫我們安靜,基督道成肉身,為我們把所有的仗都打了,他折弓斷槍,把戰車焚燒在烈火之中。他邀請天下負勞苦重擔的到祂那裡去,和祂同負一軛,學祂的樣式。你會發現這軛是容易的,是擔子是輕省的,當我們願意把重擔卸給上帝的時候,祂會擦去我們勞苦的眼淚和汗水,祂會讓我們重新支取從他而來的力量和平安。從此我們基督徒在地上的工作便不再是汗流滿面的勞苦,而是為著榮耀基督,為他做那美好的見證。我們也不再因著自己自我中心式的罪而在上帝面前站立不住,因為耶穌基督一次獻上自己就成了永遠的恩典,使我們可以在上帝面前坦然無懼。這就是在上帝眼中的休息,真正的安息,把重擔卸給這一位上帝,勞苦的重擔,罪的重擔,這一位上帝來替我們承擔。有這樣一位全能者作為依靠,我們才可以進入到真正的休息和安息中,我們才能夠充滿榮耀地去工作,充滿感恩地來生活。

在具體的生活中,我們要真正地來學會卸下擔子進入休息。根據上面提到的罪帶來的影響,我們要靠著上帝的話語來盡可能地得勝。箴言 11章2節上說,“驕傲來,羞恥也來;謙遜人卻有智慧。 ” 當我們害怕別人超過自己的時候,其實就是驕傲在我們心裡作祟的時候,我們期盼著自己享尊容得稱讚,但往往緊隨而來的就是落敗於他人的羞恥。我們要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的有限,卸下在工作和學習上與他人爭競的擔子,唯獨向著上帝的標杆努力。同時我們也要知道,自己不能做所有的事情。我們的主耶穌在地上的時候他也沒有做目之所及所有的事,也沒有要去窮盡學習全天下的知識,他只專注于天父的道和他國度的使命,他在地上的時光中所被記載下來做的事情只在薄薄的福音書當中,還沒有現在那些名人的傳記來得厚。我們要效法基督,定睛於上帝給我們的恩賜和使命,只把我們擅長和職分內的事情做好,便可蒙上帝的紀念了。

健康的休息方式

我們很多時候不願意放下手機電腦這些即時滿足的工具,而一味地壓縮了我們真正休息的時間。在此我想建議大家在特別疲累的時候可以額外預留一個晚上的時間來好好休息。記得要把所有的電子產品放在拿不到的地方,好好地禱告後睡覺(不要滑手機!)。或者可以出門散步,拋掉紛雜的思緒,在上帝的創造中安穩地行走。在行走時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帶著禱告的心和上帝對話。最重要的是,要在安息日也就是主日當天,滿懷感恩地來到教會,沐浴在上帝的道中。也願意在這一整天中都分別出來安息和休息。和教會中的弟兄姊妹們一起聽道、分享、代禱或是探訪、聚餐等。切身感受因著耶穌基督的工作而使我們這一群人來到他面前得享的安息日。

以賽亞書40章31節說: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讓我們一起禱告:

“永在的上帝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禰並不疲乏,也不困倦,禰的智慧無法測度。疲乏的,禰賜能力;軟弱的,禰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在上帝,凡事都能,我們有何擔憂愁煩呢?願弟兄姊妹們在主裡面得著美好的休息。阿們!

**以上禱告文從網絡上截取,非原創,侵權請告知。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