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信實幫助我接納自己,也接納他人

 

 

作者:聖夏

 

這段時間,我參加了教會的洗禮班旁聽,向牧者學習如何帶領洗禮班,也藉此來預備充實自己。在最近這次的洗禮班學習過程中,我們學習了關於上帝的屬性——自然屬性(人類無法擁有的)和道德屬性(人類可以擁有的)。
上帝的自然屬性有:無所不在(箴言15章3節);無所不知(詩篇139篇7-10節);無所不能(馬太福音19章26節);以及廣大無限(列王紀上8章27節)。
上帝的道德屬性有:聖潔(彼得前書1章15節);公義(羅馬書2章6-8節);慈愛(羅馬書5章8節);信實(民數記23章19節)。

之後牧者問我們,在上帝的這八項屬性中,有沒有哪一項對自己的生命帶來影響或改變。

思索片刻之後,我回答說是——信實

 

 

我和牧者以及洗禮班的姊妹們分享說:我想到我之前為外國留學生做課堂翻譯的一段經歷。因著這份工作,我可以接觸許多留學生,所以當時我很期待能與他們建立關係,關心他們,向他們傳福音。
但是當我實際與他們接觸後,我發現這比我想像的要複雜和艱難得多。他們經常做出一些我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的行為。那時我內心對他們充滿了論斷。

有一天,我在課堂上,正在思考到底要如何與這群學生相處,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他們。我突然聽見聖靈對我說:「不要用你的眼光去看待他們,而是要用我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因為他們和你一樣,都是我所愛的。」
聖靈幫助我想起以前的自己,比這些學生還要糟糕。但是上帝沒有因此就論斷我、放棄我,反而透過牧者和弟兄姊妹接納我、愛我,使我能夠得著上帝寶貴的祝福。

這使我放下自己的眼光,不再按眼前所見去論斷,而是選擇相信上帝的帶領。因為我知道,上帝的應許不會落空,祂會按著祂的計劃,引導並改變他人。正如上帝在聖經中應許的那樣:

「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立比書1章6節)

我要做的,就是帶著上帝信實的「濾鏡」去等待和接納他人。不是因為別人表現得好才去接納或愛他,而是因著相信上帝的信實來愛人、接納人。相信祂會按著祂自己的時間和方式展開祂的工作,而我要做的就是信靠與交託。

然而,上帝不只是要我因著祂的信實去接納他人,也要我因著祂的信實去接納我自己。

我最近也在跟一位屬靈前輩學習查考聖經。他按照釋經學的方法和步驟訓練我。對我來說,釋經學是一種全新的查經方式,但當時我還沒有意識到,以為只是普通的查經學習。
這使得我在面對熟悉的經文時,卻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前輩的提問,這極大地打擊並挫敗了我的自尊心。面對前輩的問題,我先是表現出憤怒,質疑他的方式;然後對於自己無法回答的問題,我選擇了逃避。

我知道,其實我內心是害怕——害怕自己就這樣一直「不會」下去,不敢承認自己的不足。好像一旦承認自己「不會」,就等於貼上了「我不行」的標籤。

 

而上帝藉著這次洗禮班的分享,再次提醒我祂的信實:
雖然我現在不會,但沒關係,祂會親自帶領我學習祂的話語,我的不會只是暫時的,不是永遠的。因著相信上帝必定會改變我,我開始學會接納現在對聖經仍然無知的自己,也相信上帝會幫助我。

於是我鼓起勇氣,向這位前輩坦白自己的難處,說出自己不會,請他幫助。而前輩也暖心地回覆我說:「沒問題,辛苦你了,我會慢慢教你。」
這讓我感到被接納,也讓我發現原來承認自己的軟弱不但不會被嘲笑,反而能得到幫助,使我得以成長。

這也讓我想起聖經說:

「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12章9節)

這次的經歷也幫助我越來越能向身邊的人表達自己的軟弱,越來越能主動尋求幫助。

感謝上帝,因著祂的信實,我可以接納他人,也可以接納自己。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1

9月主題:我被“時間管理”了!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一醒來,腦袋就開始運轉:

今天要完成幾個待辦事項?會議和約會來得及嗎?更別說還有教會的服事、關心人、陪伴家人……

但不知為什麼,事情是做完了,人卻越來越累,越來越空,甚至有點想逃。

 

在這個效率至上的時代,我們常常被一個聲音追著跑:

“你今天做了什麼?你有沒有善用時間?”

慢下來、停一下,似乎都成了一種奢侈,甚至——羞恥。

 

但上帝是這樣看的嗎?

難道我的價值,真的取決於我做了多少事?完成了多少目標?參與了多少服事?

如果我忙不過來,我可以減少服事嗎?我的家庭也需要我,我是否能說“不”?

還有個憋在心裡很久的問題……教會的服事,是不是永遠都該排在第一位?

(還是我們誤把“為上帝而服事”,變成了“替上帝工作”?)

 

這一次,我們不講“怎麼把時間排滿”,

我們想聊的是:在壓力與呼召之間,如何知道上帝對我們“時間”的心意?上帝到底要我們如何分配時間?是一定要填得滿滿的,才算“珍惜每一秒,不揮霍光陰”嗎?

還是,真正重要的只有一件事?那上好的福分是與上帝美好的關係,與人和睦有愛的同時,也能好好安靜、安息自己?

真正重要的,也許不只是管理好時間,更是能在時間里活出與你的呼召一致的節奏。

 

雅米9月份以主題:我被“時間管理”了!邀請你,記錄你的思考、故事與掙扎。

歡迎你從以下任何一個角度切入分享:

1.        你怎麼面對“卷到疲憊”的生活?在工作、家庭、教會服事、個人時間裡面,你如何平衡或安排輕重?

2.        有沒有哪一刻,你在忙碌中發現其實離上帝更遠?

3.        你是怎麼分辨什麼該做,什麼可以放下?你的優先級是什麼?

4.        在你有限的時間里,如何保守你的心與你與上帝、與人的關係?

5.        你有沒有被“效率焦慮”壓過,後來發現其實上帝根本沒有要你這樣?我們可以如何面對?

6.        關於“時間管理”的見證、故事、反思

 

截稿日期:2025年9月15日

投稿方式:請發送你的作品至jessie.ng@odb.org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財富觀大反轉:《聖經》教會我如何看待錢

 

作者:奇奇

 

面對現代社會中「賺錢第一」的追求,我曾和大家一樣感到迷茫。尤其是當在我們的生活中,財富似乎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時。但聖經教導我們,財富的真正意義遠比數字上的多寡更加深遠。我想和大家聊聊我自己的一些體會,分享真理是如何塑造我的財富觀,以及如何讓我在這個物質主導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平衡的。

如何賺錢:勤勞與踏實是根基

我也曾陷入過那種「忙碌就是成功」的陷阱。剛大學畢業時,我覺得只要不斷工作、不斷追求晉升、不斷進深專業知識和學習理財,財富就會源源不斷地來。直到有一次,在我對這一切感到異常疲憊和空虛時,我才意識到問題的根源。聖經的教導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

《箴言》10章4節說:「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這句話讓我想到,成功並不是靠急功近利和投機取巧,也不是一味焦慮索取就能有結果,而是通過踏實的努力和上帝的祝福。記得那時我決定重新調整自己的態度,不再一味追求「更多」,而是專注於做好每一件事手上的事,靠著上帝的引導去走我自己的路。自此,我才找到了真正的力量。

 

如何用錢:慷慨與智慧同行

賺到錢後,怎麼用也很關鍵。過去,我可能會覺得自己工作了這麼久,應該犒勞自己一番。於是,常常會去消費那些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感到一時的滿足。然而,隨著我對聖經的理解加深,我開始明白,財富並不僅僅是用來消費的工具,而一時的消費帶來的快樂也是稍縱即逝,毫無永恆意義的。我們需要學會智慧地用錢。
《箴言》19章17節說:「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這句話讓我深受觸動。有一次,我看到一個朋友因為突發的醫療費用陷入困境,而我自己剛好有一些儲蓄。雖然那時我也在考慮自己的財務規劃,但我決定伸出援手。結果,除了幫助朋友走出困境,我也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安。分享財富,原來不只是對他人的幫助,更是對自己心靈的滋養。
之後,我漸漸學會理智地管理財富,避免盲目消費。我用定期儲蓄和預算控制,確保自己不會過度消費,也能用所擁有的財富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這讓我更能把焦點放在永恆的事物上,而不是眼前的短暫欲望。

如何看待財富:心態決定一切

財富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過去,我也曾有過這樣的疑問。當我看到身邊的人通過努力賺錢,並且生活得越來越好時,我也曾幻想過,如果自己能賺得更多,生活也許會更輕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財富並不能滿足我內心深處的真正需求。
《提摩太前書》6章10節警告我們:「貪財是萬惡之根。」。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因為曾經自己很窮時,我深信有了某個標準的存款我的人生便會幸福。但在工作取得一定成績也積累到了我曾經渴望的那個數字的存款時,我卻依然感到空虛和不滿足,因為身邊的人有很多比我更富有,總有人比我更有錢,而錢也並不如它承諾的那樣可以給我幸福。它或許能給我帶來一些短期的享受,但這種快樂很快就化為泡影,無法填補我內心真正的缺失。這時,我明白了,真正的財富是心靈的滿足,而非物質上的積累。
上帝告訴我們:「倚靠錢財的,必跌倒;義人卻要像葉子發旺。」(《箴言》11章28節)我決定轉向上帝,而不是倚靠財富。那一刻,我才真正體會到,依賴上帝的供應,我們才能在這個動盪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平安。

 

財富的真正意義:追求永恆的財富

回首過去,我發現,無論我們怎樣努力積累財富,地上的財富總是有限的。《馬太福音》6章19-20節教導我們:「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這段經文大大地提醒了我。財富不是永恆的,真正值得追求的是那些不會朽壞的東西。
我開始慢慢調整,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永恆的事上,通過教會和公益活動幫助他人,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傳遞上帝的愛。在奉獻中我感受到了曾經沒有過的幸福,遠遠超越了金錢的價值。親愛的朋友,如果你也在金錢上有掙扎和困惑,我鼓勵你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做調整:

勤勞與誠信: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盡心盡力,做事有始有終,榮耀上帝。
慷慨待人:當你看到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不妨伸出援手,哪怕是一點點微薄的幫助,也能帶來不一樣的影響。
智慧理財:學會精打細算,合理規劃自己的收入與支出,不讓金錢成為你生命的束縛。
心態調整:在每天的禱告中,求上帝幫助我們保持正確的財富觀,避免被物慾所捆綁。

 

財富本身並不邪惡,它只是一個工具,如何使用它,才決定了我們的生命質量。讓我們一起活出智慧與敬虔的財富觀,用上帝喜悅的方式,成為世界和身邊人的祝福。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基督徒可以追求「財富自由」嗎?(有聲中文)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Yibin,中國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厭倦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嗎?快來報名免費課程,教你如何自己當老闆!」

「錢總是不夠用嗎?快來私訊我,教你如何賺更多外快!」

「還沒投資股票?那你就out了!快來加入我們的團隊,包你馬上學會!」

「知道什麼是財務自由嗎?那就是無需工作就有錢入囊,且能夠滿足生活所需的狀態。想知道如何辦到?馬上聯繫我!」……

打開我的社交網路,以上的廣告比比皆是。喝多了類似「有錢,不只是為了擁有更多的選擇,而是能夠對不喜歡的事情說:不!」、「拼搏吧,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今天的自己」這樣的「雞湯」,我的心也開始對如何增加自己的財富蠢蠢欲動。再看看身邊做生意和做投資的朋友們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我也慢慢感到自己不該滿足於眼下的生活。我想要賺更多的錢,以便早點還清債務,也可以帶家人到世界各地旅行。於是,我開始在網路上尋求商機。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早在2016年,還在求學的我就已經寫過關於錢的文章:《我要賺錢!》鏈接:我要賺錢!

這篇文章是仍在求學的我對待「賺錢」的態度。當時的我,因為沒有收入,所以想賺些錢;而此時的我,已經開始工作並且有了穩定的收入,卻又想賺更多錢。這是因為我不滿足嗎?仔細思考我的動機,我發現自己想要實現財富自由,並不是為了買奢侈品、過多麼奢華的生活。而是希望自己能有更好的經濟能力,讓家人過得舒適一些。另外,我若有感動去某地短宣,也能立即奉上報名費而無後顧之憂地出發。這些理由看似都很合理,不是嗎?然而,身為一名基督徒,我真的可以追求財物自由嗎?抱著這樣的疑惑,我開始查考聖經,想要知道上帝對財富有怎樣的觀點。畢竟「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後書3章16節)。以下是我的一些得著。希望我所得到的啟發,也能為你解惑。

根據一份報紙的概述,聖經當中有關金錢的經文,大概有2000多句,而關於禱告和信心的,各有500多句。因此,金錢觀是不容忽視的。本質上,金錢是中性的,它的好壞,因使用它的人而異。「錢不是萬惡之源,貪錢才是萬惡之根」。因此,聖經論到錢時,都是針對人怎麼看待和使用它。

 

1.認清金錢是上帝所賜

首先,我們必須認定所擁有的一切,包括金錢,都是上帝賜予的。擁有極多財富且充滿智慧的所羅門王曾如此說:「上帝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上帝的恩賜」(傳道書5章19節)。然而我們不要只在富足時如此認為,在貧窮時也當如此。約伯在失去兒女、家產和健康的情況下,仍然能說出:「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1章21節)。這說明了他對上帝的敬畏,遠勝過對富足和平安的追求。約伯的信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而後來,上帝也恩待他,賜予他財富與兒女,比從前更甚。

因此,我們應當相信上帝會供應我們的所需,並且為著我們所擁有的心存感恩。

 

2.我們只是金錢的管家

認清了金錢是上帝所賜之後,我們就當把自己放在合宜的位置上——上帝的管家。祂把金錢賜給我們,我們就當好好管理。而這一部分,就涉及到如何理財。我們的收入,分為兩個部分,主動的和被動的。

 

a)主動的是我們做工後的收入:

提摩太前書 5章18提到「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自然,我們從所服務的公司得到應得的薪金是理所當然的。它也提醒身為基督徒的老闆們,必須照著員工們所做的付出,給予他們配得的薪金。聖經並沒有明示兼職開源是件惡事。可是,卻道明了上帝不容許的賺錢方法,比如:賄賂(彌迦書3章11節)、靠碰運氣(以賽亞書65章11-12節)、速得的產業(箴言20章21節)、偷盜、欺騙、說謊(利未記19章11節)等。

 

b)被動的是讓錢生錢:

馬太福音25章14-30節提及主人給管家各五千、兩千和一千銀子並讓他們管理的故事。由於那管理一千銀子的管家沒有讓銀子增值,主人便把他的一千銀子給了那把五千銀子翻值一倍的管家。不僅如此,他還不用那無用的僕人了。這個比喻常常被解釋為警醒我們善用上帝賜給我們的恩賜,但我認為對於金錢也同樣是好的提醒:我們應當認真對待上帝所賜予我們的金錢。上帝喜悅我們用智慧的方法使金錢增值,無論是儲蓄在銀行里,還是投資在基金上。愛我們的上帝並非是把錢看得比我們還重要,而是讓我們學會善用祂給的恩賜與資源。所以,在為著所擁有的感謝祂的同時,也要學習關於理財方面的知識,以便能善用祂的美意。

 

3.理財但不貪財

一旦踏進了理財的道路,我們就會越走越遠。我們可能管理得當,賺的錢越來越多,因此開始投入更多的精力投資理財而忘記上帝;抑或是因著管理不當損失錢而埋怨上帝。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是出自於我們的「貪婪之心」。潛意識裡,我們對金錢的愛超過了對上帝的愛,金錢儼然成為我們的主人,而我們不自覺地把上帝當作「管家」,認為祂有義務讓我們的財富升值。在貪財上,清教徒神學家巴克斯特如此說:「倘若誰企圖依靠財產貪圖安逸,那麼上帝在今生今世就要懲罰他,自鳴得意地安享已經到手的財富,這幾乎無例外地標誌著道德上的墮落。」

要想釐清我們有沒有貪財以及是不是不小心讓金錢成為了我們的主人,從奉獻的態度上就可以知道。奉獻是測試我們心中金錢所屬者的好方法。若我們覺得錢是自己賺來的,而奉獻不能讓金錢升值,那麼哪怕是拿出1%的奉獻,我們也會特別難受。若我們能樂意奉獻,必然成為上帝所喜愛的人,因為「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9章7節)。

總結以上三點,我為「財物自由」設下了自己的新定義:

1.自由地讚美上帝,因為我所擁有的一切財產都來自祂。

2.自由地為上帝賺錢,自由地對上帝不喜歡的賺錢方式說「不」。

3.自由地為上帝理財,計算開支、不以上帝不喜悅的方式(比如:購買速得的投資組合、彩票等)增加收入。

4.自由地為上帝奉獻:樂意地為上帝的國度奉獻金錢。

 

約翰福音8章32節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因此,不論我此生有沒有可能達到屬世的財務自由,我知道我若追求真理,便擁有了從上帝而來的真自由:自由地活在上帝的愛和恩典中,不被罪捆綁。能夠拒絕金錢方面的誘惑,不做上帝所不喜悅的事。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