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與獨處

lonely作者:Jan Sullivan

你是否曾經在擠滿了人的房間裡卻感覺到十分孤獨呢?你是否曾經自己單獨待著卻未曾覺得孤獨呢?孤獨和獨處是不一樣的。

獨處意味著並沒有人在你身邊。獨自一人並非你和別人斷絕了關係。而孤獨卻是完全不與他人來往。

感覺孤獨意味著我們覺得與世隔絕了——與那些愛我們的人失去聯繫。這會經常令我們心情沮喪。作為青少年,你身體因荷爾蒙的影響,不斷的變化著。所以你可能很容易感到憂鬱,從而使你把自己蜷縮起來,與朋友、家人和其他人隔離開來。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當你感覺孤獨的時候,你需要與另一個人甚至是一隻寵物,接觸,因為我們是群居的生物,需要與人交往。

如果你覺得你的朋友們因為某些原因離開了你,你可以試著去接觸那些你通常不大聯絡的人。你可以試著去交新朋友或領養一隻被遺棄的寵物;也可以去一個養老院或退休院陪伴那裡的老人,並瞭解他們過去的故事和生活。你的關心能讓他們不再感覺寂寞。其實,我們彼此需要對方的陪伴,因為人類並不是註定要孤單的。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人中,有一位你可以認識的。祂來是要與你建立良好關係,永遠與你同在,不會讓你孤身一人。祂就是上帝的兒子,名字便是耶穌基督。祂為了能夠讓你認識上帝而來到這個世界,好讓你能和上帝建立關係。你會發覺上帝永遠不會離開你或遺棄你。雖然有時我們偏離了祂,祂卻永遠都會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只需轉向祂就能再次與祂同行。只要認識了上帝,你就再也不會覺得孤單了。

自我形象,為何重要

indentity-why important
很多人或許還不曉得,一個人怎麼看待自己,其實不僅和外表、能力有關;更重要的是和生命裡重要的人如何看待自己有關。如果生命中「重要的人」幫助我們感到受重視、有人關愛,那麼我們就易於擁有健康的自我看法。反之,他們若是讓我們感到能力不足、沒人需要,我們就會很容易產生下面這些思想:
˙「我一定有什麼問題。」
˙「我在這裡沒有立足之地。」
˙「我討厭自己。」
˙「我不能勝任。」
˙「我比不上別人。」
˙「我巴不得躲起來。」

這些負面的自我形象,就等於是詛咒。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你覺得自己很無能,你的表現也會是很無能;你若自以為糟糕,你會下意識地變得糟糕。自我形象差的人,不但不敢接受挑戰,與人交往也會退縮。認為自己注定失敗的人,大概不容易成功。負面的自我形象,就好像自己促成預言的實現一樣。認定自己沒辦法贏的人,就容易讓自己的預測成為事實。

與此相反,良好的自我形象是一種祝福。覺得能助人一臂之力的人,更有可能採取行動,改善別人的生活。自我形象健康的人,易於接受挑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覺得自己不錯的人,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期盼。

然而,自我形象也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健康的自我形象雖有益處,但我們要知道,學校、媒體、甚至宗教圈子裡所宣講的「積極思考」,其實也有危險。很多人為了幫助別人甩掉自卑、自暴自棄的情緒,卻讓他們產生虛幻的希望。

健康的自我形象,必須實實在在。它不是自我膨脹的自信,誇大其辭:
˙「我想成為怎樣的人,都可以!」
˙「我該得的,還不止如此呢!」
˙「我一切靠自己,從不要人幫!」
˙「我做事,向來不後悔!」
˙「我天不怕、地不怕!」

與此相反,正確的自我形象是客觀地看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健康的自我形象不是誇口,而是自信地說:
˙「我的生命有意義、有目的。」
˙「我是這裡的一分子。」
˙「我能愛人,也值得被愛。」
˙「我需要別人,別人也需要我。」
˙「我會為所做的錯事,尋求他人原諒。」
˙「上帝帶領我做的事,我一定能做到。」

本文摘自探索叢書《自我形象-聖經怎麼說》一書內容。

我們真正是為誰工作?

work for who

當工作不再吸引你;老闆似乎太挑剔、同事常惹惱你;家人不感激你為他們所付出的努力;調薪未能如願,工作單調、反覆且似乎毫無意義時,你的態度如何?當你覺得從工作中獲得的不多時,要再全心投入是很難的,不是嗎?

然而,我們的工作不只是我們眼前所見的而已。我們實際上不是為店裡、公司、工廠、工地或任何其他工作場所的老闆工作。

「除非你將整天所做的事和你認為上帝希望你做的事聯想在一起,否則你永遠無法在工作上或與上帝的關係上找到終極的意義。」-蕭道格與韓威廉(Doug Sherman and William Hendricks)

我們真正是為誰工作?追根究底來說,我們是為主而做的。祂是我們老闆的老闆、督導的督導、工頭的工頭、經理的經理。雖然,我們每天上班簽到時,並不容易記住這一點,但是,如果我們將它牢記在心的話,我們的態度將會更新而變化。

上帝是一位以員工福祉為念的老闆。祂不會想以最低的工資來從我們身上榨出最多的勞動力。祂關心你我,而且希望在工作的每一個層面上幫助我們。祂之所以關心我們的工作--而且關心至深--是因為我們在工作時的所作所為,能反映出我們內在品格及向祂委身的程度。

上帝造我們為要反映出祂的形像(創世記1章26-27節),而我們也被賦予能力來榮耀祂。我們就像祂一樣,是工作者。祂藉由做工創造了宇宙。耶穌曾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約翰福音5章17節)。上帝造男、造女,是要他們使用雙手和大腦來管理地上,並使它生養眾多(創世記1章28節,創世記2章15-20節)。就像最早的那兩位僱員一樣,我們當敬虔行事,忠心工作,料理所託付給我們的一切。

這將會如何改變我對每天一起工作的人的態度呢?
假如我們真的禱告上帝的國降臨,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6章10節),那我們就是容許祂使用我們成為完成祂旨意的器皿。上帝不希望我們認為自己是環境的犧牲者、老闆的抵押品,祂希望我們能以行動正面地影響我們的環境,而非被環境所控制。

耶穌將上帝的命令總結成一句話:「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22章37-40節)。

我們要如何將耶穌所說的應用到工作上呢?
愛就是捨己,就是為另一人尋求最高的利益。盡心、盡性、盡意,愛上帝,意味著將一切所有獻給上帝。愛人如己就是要我們關心別人的福祉如同關心我們自己的一樣。我們若將這兩點應用到工作上,那意味我們的工作應該主要是為上帝的榮耀而做的,而且將別人的好處放在心上。「無論做甚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歌羅西書3章23節

本文摘自探索叢書《樂在工作中-基督徒如何看待職業》一書內容。

有信、有盼望

作者:陶可心,新加坡
believe and hope
在科倫坡的一個鄉村裡,一位痛苦的母親用顫抖的雙手抱著年僅5歲的小男孩步履蹣跚地走著。醫生的話還在耳邊迴響:「這個孩子沒救了,讓他開開心心地過完最後的日子吧!」母親越走心裡越難受,終於忍不住撲倒在地大哭起來。就在這時,一個聲音問道:「婦人,你哭什麼?」她抬頭一看,原來自己走到了教堂門口,一位牧師站在自己面前。她帶著孩子進了教堂向牧師訴說了一切。
牧師問她願不願意把孩子交給上帝。母親想了想,把孩子留在了教堂,讓上帝來決定他的命運。

就這樣,牧師每日為小男孩禁食禱告,教導他上帝的話語。母親每日來教會看他,心裡想著,能多看幾眼就看幾眼吧!

慢慢地一個星期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這天,母親像往常一樣來到教堂。那時牧師正與小男孩分享上帝的話語。看到母親後,小男孩激動地對她說:「上帝愛我,祂也愛您!」就在這時,母親的心裡充滿了平安。

後來,當這位母親再一次帶小男孩去醫院檢查身體的時候,醫生驚奇的發現他康復了!

這位小男孩就是我現在教會的朋友。當他與我分享這個見證的時候,我十分的感動,心中也充滿了感恩。

他的母親當初選擇把自己的孩子交到上帝手中的時候,或許只有一點點信心,也沒有什麼盼望。因為用人的智慧所能看見的,只不過是朋友所剩無幾的短暫生命。可是上帝卻顧念他和他的媽媽,為他們預備了人眼所不能看見的榮耀。如同主耶穌為我們預備了末後的天家(希伯來書11章16節)。

或許不是每一個病痛都會得到醫治,也不是每一個祈禱都會按我們的期待結出果實。但上帝卻為我們預備了肉眼所不能見,憑著信心卻能看見的盼望—「所以,我們既然有這麼多的見證人,像雲彩圍繞著我們,就應該脫下各樣的拖累,和容易纏住我們的罪,以堅忍的心奔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希伯來書12章1節,新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