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還需要看心理醫生嗎?!

 

作者:可悅

有聲播讀:佳音

 

 

我自認為是個成熟的基督徒。我清楚救恩,熱愛讀聖經,時時禱告,也能感受到上帝的同在和聖靈活潑的帶領。如果你看到我,你也一定能感受到我身上的喜樂,因為很多人都這樣說過。喜樂是真的,但我喜樂、信主的同時,身陷抑鬱也是真的。至今,抑鬱症好了很多年後,我都還會每隔一段時間去看心理輔導,幫助我處理生命中的問題。花錢的那種。

為什麼我有聖經,有穩定的教會生活,參加聖經學習小組,有活潑的敬拜生活,連退休會都積極參與,教會更是有豐富的禱告醫治資源,我還要去看心理醫生或心理輔導呢?因為心理輔導或心理醫生,就像醫院的其他科醫生一樣,是上帝祝福我們的給我們帶來醫治的資源和渠道。有病就要看醫生,要打針、吃藥才好得快!

是心理醫生醫治好了我的抑鬱嗎?

當然不是,連我的精神科醫生都感歎:“治好你的不是心理輔導,是你裡面的信仰。現代人沒有信仰,所以很容易放棄。但你的信仰,幫你這麼短時間復原。” 心理醫生不是我們的救主,耶穌才是。耶穌也才是那真正醫治我們心靈的醫生。

那心理醫生主要扮演怎樣的角色?

心理醫生的工作,不是給我們答案,而是幫我們去認清問題的根源,也給我們一些話語,讓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經歷的究竟是什麼。不然,我們只是難受,卻說不出哪裡不對勁。對於我來說,其實每次去看心理醫生之前,我都會問上帝,我究竟發生了什麼,我為什麼會這樣。上帝通常會給我一些方向,心理醫生則用一些專業的提問,幫我表達更多,發現更多。有了新的發現,我也會再回去聖經中找答案,用上帝的話語去擊敗我實際相信的謊言。比如,我常常會放棄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讓給別人。這會導致我在生活中不爭取或容易放棄。在去看心理醫生前,我已經留意到這一點,也知道可能跟我小時候的經歷相關,但不知道完全的前因後果,也不知道如何去處理內心的創傷。這時候,心理醫生的作用就是幫我發現是什麼造成了我的創傷,讓我內心相信了什麼,從而導致我消極的行為。同時,心理醫生也會依據很多專業人士總結出來的方法幫我們處理內心的創傷。完成這一步後,心理醫生通常會再給一些實用的工具去幫助我們改變行為。但在改變行為的同時,我會去聖經中找到相關經文,改變我的認知。認知的改變搭配行為的改變,就治標又治本。畢竟耶穌也說,有了祂的話又去行的,才是把房子建在磐石上。所以我們要讀聖經,也需要專業的幫助幫我們改變行為。一個人走路會跌倒,給自己多一點幫助,是智慧之舉。

我們為什麼會拒絕心理醫生?

或許首先不瞭解心理醫生的工作內容,其次信不過心理學,最後還有點擔心自己信心理學而不信上帝?心理學畢竟發展了這麼多年,雖然可能有些理論與聖經不符,但一些主流的進展應該還是比較科學的。並且現在有很多神學院都有基於聖經的心理學專業。基於聖經真理的心理學,是可以幫助我們的。以防萬一,在接受心理治療之前,一定要對你見的心理醫生的專業背景、所使用的理論基礎有所瞭解,看是不是符合聖經。畢竟在心理治療時,我們是把心袒露在外。我們想袒露給上帝,不會想要袒露給祂以外的任何權威。

挑選心理醫生時要注意什麼?

如上面所說,瞭解一下心理輔導的教育背景,理論體系,以及他或她所聯繫的機構或學派。我自己找心理醫生有三個方式:1. 神學院推薦 2. 權威神學院畢業的心理醫生 3. 教會推薦。雖然非神學院畢業的心理醫生可能也會幫助到我,但我知道我最終要回到上帝的話語裡,所以如果我的心理醫生也是從聖經真理出發給我醫治,我們會在同一個頻道。有時,你的心理醫生也可能信心很好,但不專業,這個也要主意。不是所有信主的心理醫生都是好醫生,教育和經驗很重要。可以先試一兩次,如果心理醫生不能很好地幫助到你,就換一個。當然,如果很嚴重的心理問題,需要吃藥,就找權威的精神科醫生。他們很多時候不是基督徒,但他們知道怎麼用藥。

說到這裡,其實你可能也看到,心理醫生可以幫助到我們,但只是輔助作用。在看心理醫生之前,以及之後,最重要的是去尋求上帝,在祂的話語中找答案。跟上帝活潑的關係是醫治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也不用拒絕心理醫生,他們會幫你一起努力。別的不說,應該會好得快一點。切記不要獨自面對,加油!

為什抑鬱症好了我還繼續看心理醫生或輔導

生命中有很多其他可能還沒有被命名為某個病症的問題,也是值得我們花時間,或需要去處理,好讓我們生活得更健康,更符合上帝心意的。比如你的焦慮影響到了你的正常生活,或者你始終無法在跟家人或同事的關係上有突破。這樣的狀況我會先通過讀聖經、禱告、閱讀相關書籍、參加教會提供的醫治課程來解決,但當我實在是不能自己突破時,或生活被嚴重影響時,我就會找心理輔導集中針對某個問題做一次處理。這就好比你大病好了,平時只是傷風感冒。很多時候你多喝點蜂蜜水能好,但有時你還是得去看醫生,拿點藥才能好。

感謝我們的天父,祂不單是救贖我們,讓我們跟祂和好,同時也是一生不斷醫治我們的上帝。不管你需不需要看心理醫生,都願我們被上帝不斷更正,不斷醫治,活出祂原本設計的我們的模樣,更像耶穌。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讓我們來聊聊心理疾病吧

 

作者:Marissa Luk       翻譯:Rui Qi

 

我在16的歲的時候,第一次出現了焦慮的癥狀。一年後,我決定回應全職事工的呼召,這使得我在接下來的八年中去了好幾個不同的國家。 在旅程中,從高中開始的心悸、疲勞和消化問題等癥狀開始加劇。

當這些癥狀開始影響我的社交生活和我從事的事工時,我嘗試在我最初服侍的一間教會分享我的情況。我認為尋求教會領袖的幫助會對我很有用。但是我得到的回應卻非常簡單:「禱告吧,要對上帝更有信心」。

隨著癥狀惡化,我開始出現幻覺、腦霧和刺痛性頭痛,這導致我有一次已經想要自殺。當我那時的牧者聽到這件事情,他表現出了對我的失望。他說他不知道該拿我怎麼辦才好,我需要更好地管理我的心靈和思想才行。

可悲的是,我在其他牧師和教會那兒得到的也是類似的回復。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認為我的靈命有問題,但我一直無法弄清楚我需要關注的信仰問題是什麼。 在教會之外,我亦不知道還能去哪裡尋求幫助。

 

 

靠著上帝的恩典,這的情況變得好起來了。

 

在看過多位心理諮詢師近十年後,今年我終於了解到造成我多年的心理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一種聽力障礙(癥狀包含聽覺過敏和耳鳴)。 這種聽力障礙除了會引起我對聲音的強烈不安和敏感性外,還會導致嚴重的焦慮和抑鬱。

這是一種不可治癒的疾病,但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來控制病情。 這意味著我可以學會管理我的社交活動,並有意識地尋找安靜的環境來自我修復。

認識到這一點成為了我生命的轉折點。了解這種疾病背後的問題使我能夠繼續前行去追求我的夢想和我想要的生活。

 

 

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

 

雖然一般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多是情境性的(受情感、工作、社交生活等影響),但心理疾病本質上是精神器質性的(並且通常是持久的)。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將心理障礙定義為「在個體認知、情緒調節或行為上有著臨床顯著障礙的情況。 它通常與重要功能領域的損傷和疾病有關」。

心理疾病包括神經發育、人格、創傷相關、飲食失調、精神病、焦慮和情緒障礙等問題。

人們常常把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的經歷與每個人在生活中面臨的平均焦慮和壓力進行比較。但心理疾病/障礙在某種程度上要比普通人的情緒體驗強烈得多。

這種對健康的無知常常會導致人們忽略和標籤化那些十分需幫助的人。

 

 

我沉浸在他們的愛中

 

在我一路與心理疾病抗爭的過程中,只有一個教會讓我感受到了真正的被關心。在我早期的事工生涯中,我搬到了香港並成為了一個教會的一員,結果證明這是我開始治癒之旅的地方。

正是在那個教會裡,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專業幫助的概念。教會不僅了解心理健康問題,還讓我意識到我應該得到幫助。牧師和一些領袖聽我講述了我的精神和身體癥狀。他們看到我是如何在努力面對這些問題,並幫我聯繫了一位心理諮詢師。

在我第一次與心理諮詢師會面後,我覺得我可能還有希望,有可能能夠弄清楚我的身體出了什麼問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感覺到,這不是屬靈的問題,而是身體的問題。我被轉介給了一位精神科醫生,在他的照顧下,我最終被診斷出患有臨床抑鬱症和焦慮症。

在查明我健康問題的艱難過程中,我得到了教會的支持和極大的愛。

一個教會的朋友有時會陪我去醫院做檢查。教會非常歡迎我去參加各樣的活動,弟兄姐妹們會定期問我過得怎麼樣以及治療進展如何。在我身體不適不能出門的日子裡,他們還會來家裡探望我。

他們不僅接納我為教會中的一員,也鼓勵我繼續在事工中工作。

 

 

我相信有改變的空間

 

我無數次聽說教會是一個治癒和幫人修復的地方。如果是的話,我相信它也應該包容有心理障礙的人。但在基督徒圈子裡,很多人在得知他人患有心理障礙並需要幫助時,卻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根據我在亞洲各地的經驗,我發現人們(包括一些教會裡的人)有時會把心理障礙等同於對某些所謂罪行的懲罰。

儘管聖經中沒有明確提到心理障礙,但我們可以看到聖經人物忍受極度心理痛苦的例子:以利亞(列王紀上 19章3-4節)、大衛(詩篇 69篇1-3節)、保羅(哥林多後書1章8節),這向我們表明,我們的心理障礙經歷不一定是因為我們犯了特定的罪。

另一個普遍的看法是,心理障礙是一件令人羞恥的事情,所以有些人甚至不想和有這種掙扎的人聯繫在一起,更不用說學習如何支持和幫助他們了。害怕與「瘋狂」的人有瓜葛,害怕自己不知道或不理解的東西。鑒於這些,避免和心理障礙者接觸比幫助他們要容易。

說回到香港的教會,令人驚訝的是,教會領導層與醫療保健和醫療專業人士有聯繫。他們可以推介會友去看這些專業人士。教會還為人們談論心理健康問題營造了一個安全的環境,因為領袖和牧師自己會在佈道和小組中提到心理健康的話題。

可以理解的是,從現狀看來,沒有多少教會對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有一個健全的理解,也沒有多少教會能夠為他們的成員提供專業的醫療資源。在這種情況下,認識和教育必須從那些對心理健康問題有認識或經歷的人開始。

 

 

如果你的教會對心理健康沒有太多了解,以下是一些關於如何採取主動行動的建議:

 

自願分享你在患有心理障礙上的見證。

徵得你的教會領袖的許可,組織一次關於心理障礙的研討會,並邀請一位基督教醫學專業人士就此事發表演講。

與其他願意加入或分享自己與心理障礙作鬥爭的弟兄姐妹一起成立一個支持小組。

祈求上帝向你顯明在你的教會中提出這個話題的機會和可能的方法,並祈求祂賜你智慧和創意,來教育和提高人們對心理障礙的認識。

 

我認為教會可以通過這些方式提供幫助。

如果你是一名教會領袖,有人來找你並分享聽起來像是心理健康問題的事情,請不要立即用諸如「哦,我也是!我也會焦慮和疲倦」等的話來回應,請盡量先聽,並提出問題以了解更多信息。人們總是很想快速回應,但在這種情況下,傾聽比給出無益的「答案」更有幫助。

除了傾聽,教會可以提供支持的其他實用方式包括陪伴有需要的成員看醫生或心理諮詢師,並定期邀請這些成員參加團契、教會活動和教會外的聚會活動。

這樣做有助於他們不被孤立,並為你創造機會學習與他們正常互動。這不僅能夠鼓勵他們,幫助他們看到大家不只是因著他們的精神掙扎而認識他們,更是把他們當做同樣被上帝愛和珍視的弟兄姐妹。

教會成員一起去做這些事情很重要,這樣關懷的責任就不會落在一個人身上。 為那些照顧心理障礙患者的弟兄姐妹建立個人的界限也很重要,這樣他們就可以休息,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並保護自己免於倦怠。

我的禱告是,當有心理疾病的人尋求幫助時,教會會是他們首先想到的地方之一。作為所有人的避難所和和平之地(哥林多前書12章25-26節),如果教會能夠引導人們獲得專業幫助,並作為一個社區為心理障礙患者提供切實的支持,這樣的支持就可以改變無數人的生命。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如果上帝真的與我同在,為什麼我還會抑鬱?(有聲中文)

作者:Madeline Twooney,德國

翻譯:Patty Song,中國

有聲播讀:Lesley,中國

 

我現在每天都要面對抑鬱症。從三年前我因教書的工作壓力過大而被正式確診抑鬱症後,我一直深受其擾。

這麼給你形容吧,當抑鬱發作時,我感覺自己整個人都被消極情緒和想法佔據,滿腦子都是悲傷和虛無的想法。有時,這些情緒會如巨浪般突然襲來,而有時,我則好像陷入絕望無助的泥潭,這種狀態可能會持續數周。

情況最嚴重的時候,我要麼會變得情緒麻木,要麼內心特別痛苦。我發現自己很難長時間集中精力,而且一點點壓力都會讓我崩潰。看到身邊的人享受著生活,我的內心會更加痛苦,因為這讓我感覺自己像一個孤獨的旁觀者。

在對抗抑鬱的過程中,我決定不吃抗抑鬱藥物,而選擇健康飲食和適當鍛煉的生活方式。我盡量避免給自己壓力,而且定期去看心理醫生。

我一直堅信,我們最偉大的醫生上帝有能力醫治我。因此,我花大量的時間閱讀聖經和背誦經文。每當我感覺自己的精神開始混亂時,我就大聲說出與我的處境相對應的經文,比如:恐懼襲來時,我會大聲念以賽亞書41章10節;當我不知所措時,我會大聲念以賽亞書26章3節;在我感覺自己陷在絕望的思想中時,我會回想詩篇40篇1-3節。我相信在我大聲地念出這些經文時,我的內心就會有變化並且它們會幫助我定睛於上帝。

我也很感恩,在我的教會裡有人經常為我代禱。

我當然相信當耶穌再來的時候,我會得到完全的醫治,但我同時也相信上帝現在就可以醫治我,我也相信上帝希望我在這個有形的世界可以享受「豐盛的生命」(約翰福音10章10節)。因此,我為上帝的良善而感恩,將我的所需所求告訴祂(腓立比書4章6節)。每天,我都滿懷希望地等待祂應允我的禱告(彌迦書7章7節)。

 

我 ≠ 我的感覺

抑鬱使我無法過一個健康、正常的生活。尤其是,當我知道上帝呼召我為祂寫作時,我卻很難有力氣專註地坐在鍵盤前打字。

這樣的時候,我問自己,為什麼上帝不醫治我使我可以更好地為祂做工。然而,當我想到聖經中那些被上帝委託重任的人同樣經受著悲傷、痛苦和孤獨時,我明白了,如果上帝能使用他們,祂也一定能使用我。

在詩篇69篇1-2節中,大衛描述了他陷入絕望和痛苦的感覺——就像是陷入了深淤泥中,無立足之地。然而,上帝認為大衛是「一個合祂心意的人」(撒母耳記上13章14節),膏他作以色列的王,幫助他戰勝仇敵並與他立永約。

「哭泣的先知耶利米」(耶利米書9章1節)因著自己經歷的孤獨、嘲笑和棄絕而詛咒自己的出生(耶利米書20章14節)。儘管如此,上帝仍稱耶利米為「列國的先知」(耶利米書1章4-10節),因他勇敢地揭露了猶大人的罪狀並告訴他們拜偶像的後果。

就連主耶穌自己,也在受難前夜在客西馬尼園裡向彼得、雅各、約翰傾吐自己的痛苦(馬可福音14章34節)。想一想,如果祂沒有上十字架,今天的我們會在哪裡?

無論是大衛、耶利米還是主耶穌,都沒有讓情緒成為自己順服上帝旨意的阻礙。他們的生命鼓勵我即使在極深的抑鬱情緒中,仍堅持繼續寫作。並不斷提醒我,定義我是誰的不是抑鬱情緒,而是上帝和祂的旨意。

 

學會在痛苦中信靠祂

很多夜晚,我躺在床上睡不著,痛苦地呼求上帝來醫治我。

然而當痛苦猶在時,我必須做出決定:如果上帝想要我經歷這一切,那麼我要麼選擇愛祂,相信祂會讓萬事互相效力,讓我得益處(羅馬書8章28節),要麼選擇轉離祂,自己想辦法。

想到認識主之前我的生活狀態有多糟糕,我就知道,選擇靠自己絕對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當我的情緒和身體狀況都很糟糕時,我想起上帝曾經光照我的話:祂必不叫我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哥林多前書10章13節);祂不會撇下我,也不會丟棄我(希伯來書13章5節)。想到這些經文,我最終還是選擇信任和依靠祂。

因著我開始用信心的眼光看待一切,我現在能不再定睛自己的痛苦,而是更多關註上帝的恩典、祂的供應和祂給我的幫助。祂賜給我好的醫生,給我夠用的經濟供給,還保守我高效寫作。我為這一切感謝祂。

 

向他人求助

上帝還在我的教會為我預備了一位基督徒心理諮詢師。這位姊妹專攻抑鬱症治療。並且她自己也曾患有抑鬱症,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她能與我感同身受。

這位姊妹得醫治的見證一直激勵著我,讓我相信上帝也同樣可以醫治我。更重要的是,可以和一個有過同樣經歷的人交流讓我倍感欣慰。

從那時起,我便開始不再總盯著自己的問題而是在想:我身邊是否也有患抑鬱的朋友?我能否成為他們的朋友並以我的見證安慰和鼓勵他們?

雖然與抑鬱抗爭的日子很難,但我仍相信上帝的慈愛和祂醫治的大能。我知道無論什麼(尤其是抑鬱症)都不能叫我們與祂的愛隔絕(羅馬書8章38-39節)。

我仍相信上帝對我有一個美好的計劃。抑鬱症只是祂放在我人生中用以完成祂計劃的一部分。

在這個過程中,我願意走進祂的安息,懷著希望和期待,等待祂修復我的生命。

如果你也患有抑鬱症,我衷心為你祈禱。我希望我們可以一起相信,抑鬱不是我們生命的結局;因為上帝說祂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篇34篇18節),祂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詩篇147篇3節)。

將來,祂必擦去我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21章4節)。我相信,到那一天,我們將體會到真正而永恆的喜樂。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的行動

無事可做的時候,你感到焦慮和羞恥嗎?

 

作者:Fadela

有聲播讀:Chris

 

 

學成歸國以後,我急着想盡快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一方面是因為出國花費了不少積蓄,看到戶頭的存款數字心中很擔憂;另一方面也覺得自己待業中的狀態,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有好多個月的時間,我不太願意跟人接觸,不敢告訴朋友我回來了,擔心她們想跟我約見面,問起我在做什麼的時候,我沒能說出一個好的工作頭銜。當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我卻始終沒有收到工作的錄取通知時,自信也就逐漸消沉了。

 

不敢參與社交活動的我,決定埋首在書堆裡。一天我在書上讀到一段話,作者請我們思考:「耶穌選召十二個人來做他的門徒時,設定了什麼樣的外在條件?」答案是:「無」。在十二位門徒中,有漁夫、稅吏、激進分子、小偷。但沒有人是學者、沒有人是富人、也沒有人有堅實的社會背景。耶穌依舊能使用每一個門徒的生命,來完成祂要成就的工作。讀到這裡,我發現自己需要調整不健康的自我形象。當我有一份好工作、有穩定的收入固然是件好事,但這些外在的條件並不能定義「我是誰」,因為耶穌一點也不在意。相反的,祂對門徒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甘心接受」;對主所分配的任務「甘心去做」。

當我用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目前的處境,我決定重新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計畫。下方我與大家分享幾點,是在休息中我們可以做的。

 

第一,維持穩定的生活作息,在生活中刻意安排與神親近的時間。除了身體上的休息,屬靈上的休息也非常重要。待業期間,我跟著網路上的靈修教材,從「出埃及記」讀到「士師記」。我總選擇在早晨靈修,用主的話來開啟一天的生活。閱讀《出埃及記》,我學習到要在曠野中緊緊跟隨上帝,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抵達目的地,但心裡總存著盼望,相信上帝安排的時間一定最適合我們。我逐漸意識到上帝好享受這段祂為我規畫的人生空檔。即便這段職涯空窗期比我預期的還要久,但我無須擔憂。

 

 

第二,在休息的時間勇敢去學習一些新事物。雖然取得駕照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我始終沒有上路的機會。所以我開始練習開車,培養在路上的駕駛經驗。後來後,我也到住家附近的大學資工系修課,學習操作新軟體,以及研究程式語言。在學習中看到自己的進步,也讓我重新找回了自信,所學會的新技能還能夠讓求職履歷更豐富,是我意想不到的收穫。

 

第三,我深信「時間」是能給一個人最珍貴的禮物;休息時不一定要隱居。於是我開始答應一些聚餐的邀約,開始跟幾位朋友分享我待業中的心路歷程。上帝很奇妙,祂竟讓我與這些朋友的關係升華到新的層次,沒想到我們會因此變得更要好。一位姊妹還鼓勵我說:「即便收入不穩定,一點也不影響我做上帝女兒的尊貴身分。」除此之外,我也參與社區服務,陪媽媽一起到育幼院講故事。協助一對來本地就醫的海外母子到醫院看病,從中進行翻譯,讓他們順利完成所有的檢查。

走過這八個月的休息時間,我明白在這個忙碌、講求效率、總想看到成果的世界裡,要能真實地讓自己安靜下來,好好休息很不容易。但願我們學習十二位門徒的心志,「甘心接受」上帝擺在我們人生中的休息階段;「甘心去做」上帝在我們休息中預備的美好服事。詩篇 46章10提到「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讓我們一起學習安靜,在休息中經歷上帝賜下的平安。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