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命日糧:獻上一切

讀經:羅馬書12章1-8節 

在約翰•甘迺迪唯一的那場美國總統就職演說中,他對美國人民發出了一項挑戰:「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那是對人民的一個呼籲,要求人民奉獻生命服務他人。他的這番話激勵了許多人,尤其是那些父母曾在戰爭中為國家效命的男女。

他的意思很明確,那就是:當初他們父母所獲取的,大多是以寶貴性命換來的,如今必須經由和平的方式加以保護。後來一群人響應了這項呼召而組成一隊志願軍,數十年來在全球完成了無以計數的人道工作。

許多世紀以前,使徒保羅在羅馬書12章的起始幾節中,也對基督徒發出了一項類似的呼籲。他力勸我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來事奉那位為我們的罪犧牲生命的耶穌。這種屬靈的獻祭,不只是在話語上,而是把生命完全地擺上,讓他人的身、心、靈得到上帝的恩福 [....]

朝聖之旅的感想

作者:恩,馬來西亞霹靂州
Acknowleged
(照片:在加利利海邊,耶穌基督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以此挽回挫敗灰心的彼得。)

這次朝聖之旅,除了讓我彷佛置身在從未敢奢想過的夢中,也讓我對人性、對上帝的愛有了更深一層的體驗。

這是一場機遇,是上天在對的時間賜下了對的機會。這趟行程剛好排在假期的開端以及課程之前,這段時間也是聖地天氣最好的時刻(不太熱也不太冷),而我則把握了這次擺在面前的黃金機會,並且承蒙上帝的憐憫保守,終於得以順利完成這一趟美夢一般的旅程。

這次旅途,除了打開我對聖經地理環境的視野,也讓我感受良多,特別是關於人性與上帝的愛。一直以來我對人,特別是基督徒的為人都抱著單純的信任與信心。但是漸漸地,我發現人(包括我自己)的確都逃不了犯罪悖逆的天性,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弱點或缺點。無論自覺或不自覺,我們會無意中得罪一些人、招惹一些人的討厭。我有幸在旅途中聆聽一些生命故事,在細細聆聽、嘗試理解之後,漸漸就找到這個人相關表現的內在原因。有時,是因為人的罪性,但有時候則是因為曾受傷害、被背叛的經歷,而漸漸形成的自我保護方式。缺乏被關愛、被尊重的經歷,導致對他人的不信任,即使對方也是個基督徒。

其實,基督徒帶來的傷害往往比非信徒帶來的傷害更大,這就像是家人的背棄,比朋友的離棄更令人傷心。

旅途中,有一次領隊分享了一個感動人心的資訊。他提醒我們這一趟朝聖之旅,目的無非都是想更加認識耶穌基督以及上帝的愛。他勸勉我們都要學習『放下』,學習饒恕,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和製造紛爭;要學習主動去改變、去愛,讓別人得以從我們身上看見耶穌基督的愛與寬容。放下和改變,不容易,卻是更美好生命的開始。

漸漸地,我發現團隊的氣氛有了改變。大家彼此寒暄、禮讓,嘗試包容甚至付出關愛,彼此關顧而不只是專顧自己。這種溫暖和諧的關係非常美好,讓我想起詩篇133篇1-2節的經文:「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

聆聽別人分享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上帝在這個人身上的恩典與眷顧。雖然對方在某些人眼裡不是那麼討人喜歡,但是我深深感受到上帝很愛這個人,正如愛其他人一樣。如經上所記:「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裡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使者在天上,常見我天父的面。」(馬太福音18章10節)除了衣衫襤褸的弟兄,一些看起來不那麼『屬靈』的基督徒也不可輕看,因為我們往往不會知道對方與上帝的關係,也不曉得上帝在這個人身上奇妙的作為,或許對方實際上比我們更『屬靈』呢!

我們論斷批評別人,往往就是因為自覺是個『義人』,而其他人都是『罪人』。我們很少想到自己要聆聽、理解和體恤對方,為對方的軟弱禱告,包容和接納對方,就像耶穌基督聆聽、理解、體恤我們,為我們的軟弱禱告,包容和接納我們,甚至為我們犧牲生命。『饒恕』和『接納包容』是非常不容易的「愛的功課」,也因為很難,耶穌基督才親自來到世界體現這愛,讓我們先感受被主深愛的震撼,才能用上帝的愛去愛其他的人。正如經文所記載:「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

這次旅程,讓我看見當領隊的不易,因此也更佩服帶領數十萬常常抱怨的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我親自去過那除了沙和石頭就什麼都沒有的曠野,開始能體會以色列人的心情了。但是,我更因此看見了上帝的愛有多堅定。上帝的愛,並不會因著人的軟弱而有所改變或退縮,反之,是人自己選擇了悖逆而離棄恩典。

盼望在將來的人生路上,我們能一輩子緊緊跟隨主基督,走在祂恩典的光中,直到見祂面的日子。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靈命日糧:永活的盼望

讀經:彼得前書1章3-9節 

當人們遭遇災難或痛苦時,總會問為什麼。最近,一位母親痛失年輕的孩子,她對我說:「我不明白為什麼,也不知道還能不能繼續相信上帝。我祈求,但上帝沒有讓我明白,到底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這樣的困惑,實在不易找到答案。但對相信基督的人來說,無論是在恩典或痛苦中,我們都擁有盼望。

在彼得的第一封書信中就說明了這一點。彼得讚美上帝,因上帝藉救主耶穌基督,「重生了我們,使我們有永活的盼望」 (1章3節,新譯本)。那盼望甚至能讓我們在患難中仍有喜樂,他還保證這盼望能讓我們得著永恆的基業 (4節)。但他也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在「各種試煉中或許暫時會難過」 (6節,新譯本)。然而,彼得接下來說的話,卻讓那些經歷失喪的人,心中存有盼望,他說這一切事的發生是要「叫你們的信心……可以在耶穌基 [....]

靈命日糧:現在去吧!

讀經:出埃及記4章10-17節 

在1986年,有超過一萬名的佈道家及基督徒領袖,齊聚在阿姆斯特丹的巨型會堂中,聆聽世界知名的佈道家葛理翰講道。當時我也坐在當中,聽他分享一些個人經歷。記得他說了一段讓我十分訝異的話,他說:「我告訴你們,每一次我站在上帝的子民面前講道,雙膝都會顫抖!」

我心中納悶:「什麼?一位這麼偉大的傳教士,他強而有力的證道吸引了數百萬聽眾,竟然還會雙膝顫抖?」然而他說,雙膝顫抖的原因並非畏懼或怯場,而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足,也深覺自己不配擔當上帝呼召的重任,但他仍全然順服。因他深知自己靠的是上帝的能力,而非自己的口才。

當上帝派摩西去解救在埃及為奴四百年的以色列百姓時,摩西也感到自己不足以擔當重任。他懇求上帝改派其他人前去,他的藉口是他本來就是個拙口笨舌的人 (出埃及記4章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