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棄也許意味著新生

作者:Hannah
piano

大三下半學期,我一直努力練鋼琴,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課堂,全心全意準備大四的考研究所一事。這一學期總算是這樣忙忙碌碌地過完了。團契的弟兄姐妹們好久沒看見我去聚會,會投來關切的目光。我總是以一句『我快要忙死了』應付過去。直到鋼琴考試考砸以後,我才戰戰兢兢地回歸到上帝面前反省自己。

那次鋼琴考試時,剛好來了一位大師在場旁聽,那位大師想從考生中選拔人才為自己的徒弟。我實在太緊張,平時基本功也不夠扎實,我坐在那兒,看著一排排黑白鍵就像一塊塊五顏六色的魔方,腦子裡完全沒有音樂,就像打地鼠一樣著急地敲擊鍵盤,簡直慘不忍睹。最後,我考得一塌糊塗。

這樣的失敗讓我不得不向自己屈服,向上帝降服。我想我該和上帝好好聊聊了。我向耶穌吶喊說,祢看我從前是個什麼樣的人,不學無術、走投無路才去學音樂、考上大學。我好不容易努力一次,祢就讓我備受煎熬和打擊——鋼琴真的好難!我這麼努力,不也是想活出耶穌的樣式嗎?不也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嗎?我這麼強迫自己變得優秀,不也是因為想榮耀上帝嗎?我心想,上帝本來就夠榮耀,還需要我去榮耀祂幹什麼?既然祂不需要我去榮耀祂,祂幹嘛還要捨棄天上的尊榮來到世上救我這個罪人中的罪人?想著想著,我發現自己鑽進了牛角尖。我開始怨恨上帝沒有保守我考試成功,更恨惡自己沒有能力,我便嚎啕大哭起來。我覺得自己活著沒有一絲一毫的價值。

隨著時間的過去,加上持續的禱告,我漸漸接受考試失敗這個事實。我安慰自己:沒關係,最重要是考研究所,不是嗎?於是,那場考試結束後,我立馬開啟『學霸模式』,整天泡在圖書館裡。就這樣,我的日子又恢復了平靜。

今天偶然發生了一件事,讓我很感動,不得不好好感謝我的上帝。快放假了,我在寢室打掃衛生的時候,發現角落裡一株被我修剪得光禿禿的文竹發芽了。還記得我修剪文竹前,我的室友勸我:「文竹看起來沒有生氣,可能是氣候的原因,你別動它,過些日子它自己會好的,你要是剪了它的枝葉,它反而會死的。」當時我想,反正它都枯黃了,沒有生機,就剪了吧,到時候死了便罷,也許能活過來也不一定。於是我拿了把大剪刀,喀嚓喀嚓就剪得光禿禿,一點兒枝葉都沒留下,只是給它澆了點水便放在角落裡。今天一看,它居然發芽了,而且芽兒長得很長,嫩綠嫩綠的,在那裡閃閃發光。我不禁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心想:我是不是該學會取捨了?要是我當初不剪掉這文竹的殘枝敗葉,它可能就沒有重生的可能。

我想起之前一直向上帝吶喊的事。我想在學習上取得優良的成績,美其名曰『為了榮耀上帝』,其實只不過是因為自己想獲得成功,在這個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擁有存在感。同時,我知道上帝是主宰,不想違背祂,更曾許諾說要窮盡一生去服侍祂,全心討祂的喜悅。可到頭來,我忙得連團契聚會都沒有參加,最重要的考試也沒考好,一無所獲。

冷靜過後,我回到團契,坦誠我的心聲。感謝主,團契同工以馬太福音4章18-22節來鼓勵我:

「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從那裡往前走,又看見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的兄弟約翰,同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在船上補網,耶穌就招呼他們。他們立刻捨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馬太福音4章18-22節)

耶穌沒有要求門徒去為祂做什麼,只是說『來跟從我』,那四位門徒便都立刻放下他們手中的工。面對耶穌的呼召,他們果斷地捨棄自己原有的一切,全心全意跟從耶穌,人生也從此改變。後來的使徒行傳印證了上帝給他們的應許,使他們大有能力,有屬天的聰明和智慧,在天上也有榮耀的冠冕為他們存留。

看到那株文竹,我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命。若我『砍掉』自己一直捨不得放棄的『枝葉』—世人的認可、世界的眼光、世俗的存在感—我的屬靈生命是不是也會有新生和成長的可能?我想,我願意捨棄,並且我正在學著捨棄,你呢?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
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
—馬太福音4章19節

(本文譯自透心糧中文網站)

靈命日糧:情書

讀經:詩篇119篇97-104節 

每天早上我抵達辦公室時,我的習慣就是檢查所有的電子郵件。大部分時候,我只會隨意瀏覽一下。但有些郵件,我卻會迫不及待地想要打開,你猜對了,那些都是我摯愛的人寄來的電郵。

有人說,聖經是上帝給我們的情書。不過,可能在某些時候,你跟我一樣都不大願意把聖經打開;而你的心,也沒有跟詩人的描述產生共鳴:「我何等愛慕祢的律法」(詩篇119篇97節);聖經是「祢的命令」(詩篇119篇98節);「祢的法度」(詩篇119篇99節);「祢的訓詞」(詩篇119篇100節);「祢的話」(詩篇119篇101節)。

曾任西敏寺講師的湯瑪士·曼頓(Thomas Manton,1620-1677)提出一個問題,今天仍值得我們思考。他問道:「聖經的作者是誰?上帝。……聖經的結局是什麼?上帝。為什麼 [....]

我們為什麼喜歡新事物?

作者:柯雄偉,新加坡
Why do we love new things (2)
眾所周知,即使不是全部,我們大多數人都喜歡新事物,尤其是那些代表『高格調』的新東西。我們似乎對新事物總有一種無法滿足的渴望,無論我們是否真正需要它(比如新手機、新鞋子、新的開始等等)。

我的教會剛完成禮堂的翻新工程,一個月前我們舉行落成後的第一次主日崇拜。這實在是我們期待已久的時刻。整個新禮堂洋溢著煥然一新的氣息,擁有更大的空間,讓我們覺得自己置身於完全不一樣的地方,儘管它又讓你覺得很熟悉。

有時候我在想,新事物是否真的值得我們追求?為什麼我們那麼樂於擁有全新的、令人興奮的東西?這是不是意味著:有些東西曾經是『新的』,然而時間久了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價值和重要性?

或許,我們渴望新的和更好的事物,根源於人類第一次犯罪和墮落。保羅在羅馬書中寫道,自從人類始祖墮落之後,我們的身體和靈魂都每況愈下,我們確實一直渴望變得『更好』,就是得著身體和靈魂的救贖。

「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馬書8章22-23節)

『身體得贖』,就是說我們將會變得完全,沒有任何缺陷和瑕疵。這真令人期待和嚮往,不是嗎?所以,按照聖經的標準,渴望新事物本身並沒有錯。問題是,我們在追尋哪些新事物?是擁有一件新物品的新鮮感,還是上帝所應許的『新天』、『新地』和『新的生命』?

世上的事物和世俗的想法往往讓人覺得,古老的福音已經過時,與當今時代無關。要在這樣的環境中持守信仰,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但是,讓我們繼續定睛仰望我們的上帝-萬物的創造者-因祂已應許將永生賜給我們。

在新的一年裡,但願我們都回想自己最初信主的經歷,謹記當時決定接受耶穌為救主的原因。讓我們帶著永恆的視野期盼『煥然一新』,就是在天堂重聚,擁有新的身體,和所愛的人在主裡合一。當然,我們也會和天父永遠在一起—祂在我們學會愛之前,便先愛我們了!

期待,
但從未找到,
一直尋找、卻尋不見,
我一直在追逐什麼?
虛空的東西、虛空的夢想,
世界上有何事物
能讓你滿足?

我駐足回憶,
那天我空空而來,
主卻使我福杯滿溢。
緊緊抓住上帝應許,
我繼續等待,
期待……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靈命日糧:奇特之雨

讀經:以西結書34章25-31節 

魚兒、蝌蚪和蜘蛛有何共同點?答案是,牠們都曾經像雨點一樣,在世界好幾個地區從天而降。在澳洲小鎮拉加馬努(Lajamanu)下過魚雨;日本中部有好幾次下過蝌蚪雨;阿根廷的聖貝爾納道山(San Bernardo Mountains)則有蜘蛛如雨點般從天落下。雖然科學家懷疑風是帶來這些奇特之雨的原因之一,但卻無法完全解釋這些現象。

先知以西結卻描述了更非比尋常的傾盆大雨,那就是恩典甘霖(以西結書34章26節)。以西結提到,到那時,上帝會降下恩雨,洗淨更新祂的百姓;不再有敵國包圍,以色列人可以得享平安;他們有足夠的食物,不再為奴,也不再羞愧(以西結書34章27-29節)。這些恩典使以色列人與上帝的關係得以修復,百姓知道上帝與他們同在,「以色列家是[祂]的民」(以西結書34章30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