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命日糧 : 重生復興

讀經:約翰福音12章23-26節 

我們都知道李奧納多.達文西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代表人物。他才華卓越,橫跨多個學術研究和藝術領域,締造了非凡成就。然而,達文西曾在日記中寫道:「我們過著悲慘的日子,哀哉,我們死後不會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任何關於我們的記憶。」

達文西說:「我以為我一直在學習怎樣活,其實我是在學習怎樣死。」也許他還不知道,這番領悟已接近真理了。唯有經歷死亡,才能得到生命。耶穌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現今的棕枝主日;參閱約翰福音12章12-19節),過後祂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24節)。耶穌說的這番話是指祂將受死,但也可延伸至我們每一個人,因「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25節)。

使徒保羅寫道 [....]

靈命日糧 : 慷慨的愛

讀經:彼得前書2章11-12節 

飛機上鄰座的乘客告訴我,她沒有宗教信仰,但卻移民到了一個很多基督徒居住的城鎮。當她提及大部分的鄰居都上教堂時,我問她有什麼經歷。她說自己永遠無法回報他們的慷慨。當她帶著行動不便的父親來到這新的家園時,鄰居們在她家門外修建一條坡道方便輪椅出入,還捐贈一張醫療床和醫療保健用品給他們。她說:「如果成為基督徒能使人變得如此善良,那麼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基督徒。」

她所說的正是耶穌所期盼的!耶穌囑咐門徒:「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章16節)。使徒彼得聽從基督的教導,勸勉眾信徒:「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歸榮耀給上帝。」(彼得前書2章12節)

我們身邊那些尚未 [....]

靈命日糧 : 付諸行動的愛

讀經:約翰一書3章16-18節 

什麼原因會促使一個人去幫助競爭對手呢?對美國威斯康辛州的餐館老闆阿多夫(Adolfo)而言,這是一個鼓勵當地其他餐館業主的機會。在疫情期間,許多當地的餐館因為防止病毒傳播的措施而經營困難。阿多夫也親身經歷了在疫情期間餐館所面臨的挑戰,但他有幸得到另一家當地企業的協助和鼓勵,渡過了難關。於是,阿多夫自掏腰包,購買了2,000美元其他餐館的用餐券,送給自己的顧客,讓他們到社區內的其他餐館使用。這種愛的表現不僅是在言語上,也是在行動上。

耶穌願意為世人捨命,展示出愛的終極表現(約翰一書3章16節)。因此,使徒約翰鼓勵信徒踏出下一步,把愛付諸行動。對約翰而言,「為弟兄捨命」(16節),意味著展現出耶穌所示範的那種愛。這樣的愛通常表現在每一天的實際行動中,例如分享物質財富。僅用言語表 [....]

靈命日糧 : 倚靠祂幫助人

讀經:以賽亞書58章6-12節 

住在哥本哈根的奧萊.卡索(Ole Kassow)喜歡騎腳踏車。一天早上,他看見一個老人帶著助行架獨自坐在公園裡,忽然他靈光一閃:何不讓老人享受乘坐腳踏車的樂趣呢?於是,在一個晴天,他騎著租來的三輪腳踏車到一間養老院,邀請院中的老人搭乘。一名職員和一位老人成為了「騎行不分年齡」(Cycling Without Age)的首批乘客,讓他倍感高興。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奧萊的這項計劃幫助許多懷念騎腳踏車的老人得償所願。受惠的老人多達57萬5千人,總搭乘次數約為250萬次。他們去哪裡呢?他們去探望朋友、享用冰淇淋甜筒,感受清風拂面的愜意。有些參與者表示,乘坐腳踏車使他們睡得好、吃得香,並且感到不那麼孤單。

此舉體現了上帝對祂子民所說的話:「要給飢餓的人食物,幫助那些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