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命日糧 : 歡迎客旅

讀經:以弗所書2章11-22節 

丹尼爾.納耶里(Daniel Nayeri)在《一切悲傷都不真實》(Everything Sad Is Untrue,暫譯)一書中,描述他與母親和姐姐一起逃離迫害,被送到難民營的悲慘旅程,最後終於安全到達了美國。一對年邁的夫婦同意成為他們的贊助人,儘管他們互不相識。多年後,丹尼爾對此仍無法忘懷。他寫道﹕「你能相信嗎?他們根本不認識我們,但卻這麼做了。他們甚至從未見過我們。若我們是惡棍,他們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他們可說是我認識的最勇敢、最善良,也是最冒險的人。」

然而,上帝要我們對他人也有同樣程度的關愛。祂告訴以色列人要善待外邦人。「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利未記19章34節)。使徒保羅也提醒外邦的基督徒,即包括我們這些人,過去我們「是在基督以外,⋯⋯在帶 [....]

靈命日糧 : 穿起耶穌的鞋

讀經:歌羅西書3章8-17節 

穿上王族的鞋走路會是什麼感覺?安吉拉.凱莉(Angela Kelly)就知道這一點,她父親是碼頭工人,母親是護士。凱莉在已故伊莉莎白女王在世的最後二十年裡,擔任女王的御用服裝顧問。凱莉的職責之一是穿上女王的新鞋,在宮殿裡走來走去,為年邁的女王磨合新鞋。凱莉這樣做的原因是體恤女王年紀大了,有時需要在某些典禮上長時間站立。由於她們穿的鞋子同樣大小,所以凱莉能先穿上女王的新鞋,代替女王承受穿著新鞋的不適。

凱莉對伊莉莎白女王無微不至的關懷和體恤,讓我想起保羅對歌羅西教會(位於現今的土耳其)的親切鼓勵﹕「要穿上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和忍耐」(歌羅西書3章12節,和合本修訂版)。當我們的生命在耶穌裡「生根建造」(2章7節),我們就成為「上帝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3章12節)。祂幫助 [....]

靈命日糧 : 敞開的門

讀經:啟示錄3章7-11節 

我來到這所靠近大城市的新學校,那位負責分配班級的輔導員看了我一眼,便把我分到成績最差的英文作文班。我從貧民區的學校轉到這裡,過去我成績優異,作文甚至還得過校長頒發的獎項。然而,當輔導員認為我不合適或還沒達到水平時,這所新學校的「最佳」寫作班便將我拒之門外。

這種被人武斷拒絕的挫折感,相信古代的非拉鐵非教會能夠理解。那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教會,所在的城市發生多次地震,造成深遠的破壞。此外,他們還面臨撒但一黨的反對(啟示錄3章9節)。雖然這被人忽視的教會僅有「一點力量」,但復活的耶穌卻說:「你⋯⋯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8節)。因此,上帝在他們面前安置「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8節)。事實上,「祂開了的門,無人能關;祂關了的門,無人能開」(7節,新普及譯本)。

[....]

成為你的朋友


成為你的朋友

作者:暢然

     基督徒的一生都掌握在上帝手中,即使交友也是一樣,上帝將不同的人帶到我們的生命中,使我們成為祂恩典流通的管道和器皿,將祝福帶給我們的朋友。孔子說過「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意思是與正直的人、誠實的人、見多識廣的人做朋友,是有益處的。我們該如何效法那位良友,做別人的好朋友?筆者認為,要首先有願意成為他人好朋友的心。

1. 學習認識他
水中照臉,彼此相符; 人心相映,也是如此。(箴言27章29節)上帝創造基督徒,絕不是讓我們與眾寡合,而是彼此交通。朋友就好像我們的鏡子,我們與他們互動,好認識自己在不同情景下的反應,從他們和我們的相似之處中發現他人和自己的本相,得到他們的勸誡、讚美或者責備。

認識人絕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需要願意付出時間、資源,來與對方建立關係。聖經當中,主就是這樣做的。得知稅吏撒該想見他,他就住在對方家裏。當百夫長說他的僕人生病時,耶穌也是毫不遲疑地說「我去醫治他。」除此以外,他還去西門彼得家醫治他的嶽母、去管會堂的家醫治他的女兒。

回顧一下,當我們追劇、打遊戲時,是否忽略身邊朋友心靈上的需要,少一句真誠的關心?我們是否也有像主這樣的愛心,去接待、醫治,為的就是想更認識一個靈魂?
認識人也需要適度開放自己。因為過去一些受傷的經歷,年紀漸長的我不願意再向人傾訴自己的心聲,擔心自己會向人傾倒負面情緒。為此,我常常疏於與朋友聯繫,因為服事、工作的緣故,甚至到了電話不接、信息不回的程度。一位朋友為此責備我,我解釋說,因為我有時也有負能量,不願意傾倒在他人身上,她有時向我傾訴情緒,我也無法承接。她先向我道歉,接著說:「朋友之間本來就可以互相傾訴一些難過的事,不能相互傾訴的朋友要靠什麼鏈接?靠空氣嗎?」
這件事讓我有很多反省,或許發生過一些事,讓我們不再輕易信任別人,這沒問題。不過,若是真的認定並選擇一個人為你的朋友,也要適度向人開放。「「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原文作“磨朋友的臉”),也是如此。」(箴言27章17節)因為唯有真誠相交,才可磨練出更好的性格和思想,朋友之間互相砥礪、交流和分享,讓我們彼此更加堅韌,認識自己和認識他人,從此而來。

2.憑信真愛他。

哥林多前書中這樣詮釋愛的真諦: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哥林多前書13章4-6節)我們選擇一個人做我們的朋友,就是要選擇愛他。

聖經教導我們,所有的承諾都要基於愛的關係。我們愛朋友,並不因為這是一種基督徒或者作為朋友的義務,我們也無法僅憑自己有限的個人意誌去愛。誰能保證許下了婚姻誓言,夫妻就不會離婚?誰能保證簽下了合同,員工的出席率就達到百分之百?誰能保證今天跟朋友約好下週相聚,我們就不會失約?

「我們愛,因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因為 基督已經做了我們的表率,在十字架上使我們與上帝和好,而我們也這樣愛人。

祂為門徒洗腳,我們也學習謙卑,放下自己的驕傲,服事我們的朋友。祂行醫治神跡,我們也抽出時間,安慰心腸破碎的朋友,探望臥病在床的朋友。祂教導門徒,我們也傳福音給需要上帝兒子生命的朋友。

憑信心真愛我們的朋友,而不只是憑藉他們的表現,他們是否付出與我們對等的東西,不只是憑藉義務。我們只要仰望 上帝,求祂賜給我們力量。真實的友誼往往伴隨著摩擦、爭執,但是只要我們仍願意傾註情感,也就會更多相信愛。我們看到上帝的愛在我們生命當中所做的工作,也看到我們的愛在朋友生命當中所做出的改變。

3. 選擇原諒他
有時候很奇怪,我們會選擇原諒一個素不相識的人,但卻很難選擇原諒自己的朋友。曾經付出的愛是真的,但經歷的傷害也是真的。儘管我們真的經歷了傷害,但如若真有回旋餘地,想想看我們是否真的尊重過其他人?

大學畢業後我經歷過一段與人同住的日子,當時的舍友是我的好朋友。同住摩擦不斷,我從未與人產生這麼多的沖突。一次我無意看見她與我們共同好友的聊天記錄,上面細數我得罪她的種種行為。在她的口中,我是一個得到愛卻不懂得分享愛的人,後來我們又有幾次激烈的沖突,我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

我至今耿耿於懷。我教會的牧師問我:「你願意原諒她幾次?」我恍然發覺,會不會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要求別人?人與人的相處,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線隔在中間,我們不該用自己的線衡量別人。我期望我的朋友彬彬有禮、不與我發生沖突,我的朋友期望她的朋友絕對真實、毫無隱瞞。我是否按照她喜歡的方式與她相處?是否體諒、理解她?

彼得來找耶穌,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
「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18章21節)

後來,彼得三次不認主,而主仍然給他機會,也告訴他,「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

主赦免我們的罪,不斷給我們機會。這樣的愛激勵了彼得去悔改,以至於徹底翻轉了他的生命。我們也可以效仿主,雖然我們並不能像主一樣,能夠預知我們的弟兄會得罪我們幾次,但當我們為著主的緣故饒恕他們的時候,或許收穫了一個更加忠心的朋友以及讓他們在生命當中有所改變。即或不然,當我們選擇結束一段關係的時候,也可以了無遺憾。

「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親密。」箴言(18章24節)。上帝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正像《恩友歌》裏唱得那樣:「何處能尋這般良友,同嚐一切苦與愁?我們弱點主都知道,放心到主座前求!你若正逢友叛親離,快向耶穌座前求!到祂懷中祂必保護,有祂安慰便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