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命日糧 : 不多也不少

讀經:箴言30章7-9節 

在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中,窮苦的牛奶工人泰維誠實地與上帝談論祂的經濟學:「祢創造了很多很多窮人。我當然知道,貧窮並不可恥,但也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所以如果我有一筆小錢,有什麼不好?如果我是一個有錢人,會打亂什麼偉大又永恆的計劃嗎?」

在作家沙勒姆·亞拉克姆(Sholem Aleichem)寫下泰維說的這段話的許多世紀之前,聖經箴言記載,亞古珥向上帝發出同樣真誠但又有些不同的禱告。他懇求上帝使他既不貧窮也不富足,只要賜給他「需用的飲食」(箴言30章8節)。亞古珥知道,擁有「太多」會讓他心高氣傲,變成看重利益的實用主義者,否定了上帝的作為。此外,他還請求上帝不要使他變得「貧窮」,以免他去偷別人的東西,使上帝的名蒙羞(9節)。亞古珥承認上帝是他唯一的供應者,並請求上帝只要滿足他的 [....]

順服上帝就一定能成功嗎?

作者:Rebecca Lim         翻譯:Anna

 

幾年前在一次去蒙古的宣教旅行中,上帝讓我看到了祂對整個蒙古的愛:對那裡的土地、人民、文化、甚至是政府和破碎的政治體系。

祂點燃了我內心對蒙古的愛,我受到觸動並做出了回應。就如上帝把以色列當作祂的子民一樣,祂也把蒙古歸為祂的子民,所以我也要把蒙古人民當成我的同胞,我也要愛他們。

上帝曾應許亞伯拉罕,他的後裔將如眾星一樣多,我帶著同樣的期盼離開了家鄉,學習了一門在其他地方鮮為人用的語言。儘管我討厭坐飛機,但卻飛了5000公里來到蒙古,加入了首都烏蘭巴托的當地學生事工。

 

 

有些人想到蒙古就會想到廣袤的草原,想到騎馬出行,但烏蘭巴托其實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每個角落都有便利店,早晚高峰也會交通擁堵,街上忙碌的年輕人行色匆匆,追求著更美好的生活。由於我聯繫上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當地同工隊伍,有了賓至如歸的感覺。

但是我的工作還沒真正開始,就遭遇了挫折。六個月的服侍之後,我眼看著校園團契的人數最後縮減至可憐的三人,預計最後也會慢慢走掉。

我陷入了迷茫。自我懷疑、不確定性和害怕在新工作中犯錯讓我愈加受挫。有時我像不情願而又害怕的約拿,告訴上帝我還不如放棄校園事工,專註在我正在做而且很喜歡做的出版工作上。有時我又像以利亞,向上帝抱怨為何我獨自一人,為什麼所有的努力都收效甚微,每晚都在禱告中渴求逃到山洞裡藏起來。

 

然後2020年來了。學校停課,事工轉移到了線上,朋友們接連離開了這個國家。剩下的三個學生也走了,去了農村。最後只剩下我自己了,形單影隻。

孤獨感襲來,接踵而至的網上服侍和沒完沒了的視頻製作工作使我精疲力竭。我似乎被耗盡了,只剩下了軀殼。這時上帝開始用疫情帶來的虛空感塑造我。

 

 

重新認識上帝看待成功和順服的方式

 

我們很多人常常在潛意識裡認為順服上帝就是成功的秘訣。

我們認為如果我們尋求祂的旨意,宣稱:「願祂的旨意成就!」然後按上帝所說的去做,祂就一定會祝福我們,賜給我們「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一切」,我們心底會充滿喜樂和滿足感,還能做美好的見證來榮耀祂。但這並不是上帝做工的方式。

上帝在我疫情隔離期間讓我看到是什麼在攔阻我與祂建立一個更加豐盛、深刻、誠實和敞開的關係。上帝通過多種方式,如閱讀、反思、與牧者交流,讓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問題。

 

首先就是我內心的驕傲——我潛意識裡會拿這次蒙古的事工與以前參與過的事工作比較,認為以前的更有成效。我用對聖經的了解和神學知識的多少來判定事工的果效,而不考慮那些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特質:委身於信仰、對他人熱切的愛(馬太福音5章39節),對帶門徒的熱情。

第二個問題是我內心的貧乏和低自尊,這是我不想去直視的。我在自己周圍豎起了道道隔牆,來保護我免受傷害,結果卻把上帝的愛關在了外面。更糟糕的是,我對自己的不喜歡其實是在告訴上帝:「你創造了一個廢品。」我無法告訴別人上帝多麼愛他們,他們在上帝的眼中何等寶貴,因為我連自己都不相信。

 

上帝並沒有直接揮著大鎚拆毀我這些自我防備的圍牆,而是透過我的牧者和事工中遇見的弟兄姐妹,一次次地敲門,在我耳邊呼喊讓祂進去。

面對每面圍牆,我都只能禱告說:「上帝啊,我想去拆毀,但是我做不到。請求你來幫助我。請你親自來做。」但是在每天的晨禱中,我似乎能聽到上帝的低語:「我仍在向你吟唱愛的詩歌。」 (詩篇42篇8節)我的轉變雖然緩慢,但是卻蒙上帝的喜悅和接納。

 

 

要蒙上帝的恩惠,就要在生活的起起伏伏中仍然與上帝同行。並非是不遭遇艱難,也不是屬靈生命一路剛強,聖經中聖徒的生命可以印證這一點。蒙上帝的恩典就是我們相信上帝願意聽我們的禱告,我們開始看到並感恩上帝賜給我們的一切。

當我艱難地決定要順服上帝並在祂在我身上的工作中與祂合作時,事情開始有了轉機。學生的數量在陸續增加。即使服侍的活動斷斷續續,學生們卻都回歸了。現在學生團契人數升至15人,有了一個穩定的小聚會點,其中還有兩人有領導的潛質,屬靈生命成長迅速,快到我預備查經資料的速度都跟不上了。

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才有這樣的果效。作為工人,我負責犁地,預備一個良好的環境,但只有上帝能讓這些植物生長、讓他們信心更成熟。(哥林多前書3章6節)

 

 

同時,上帝開始搖動人們的手來奉獻支持我們的事工,尤其是我家鄉教會的弟兄姊妹。看到郵件列表上的名單越來越長,我意識到上帝從我出生就給我預備了一個巨大的人際關係網。不管是事工活動、營會、宣教旅行還是支付同工的薪水,他都感動人們來奉獻支持,及時供應。

至於我自己,我不再充滿恐懼,也能接納自己了。上帝也正在教我來接納祂和別人的愛,不斷將我裡面蠢蠢欲動的恐懼、驕傲、自我保護的本能放下,降伏於祂。這個過程不容易,但是我每一段賽程都比上一段表現更出色,我也變得越來越強壯了。

有時我仍然會問上帝為什麼這一切會這麼艱難。但是在我的挫敗和疲累中,我感受到上帝再一次的聲音:「我喜悅你。」

 

 

所以……順服一定會帶來成功嗎?

 

也許吧,但是我認為順服並不能保證會帶來有光鮮亮麗成果的成功。

約拿的宣判讓整個尼尼微城悔改,但是你能說約拿是順服上帝的嗎?或者舉以利亞的例子,他禱告從天降下火和雨,但當時沒有一個以色列人轉離偶像。以利亞甚至都拿不出什麼服侍的「果效」,但他卻是最偉大的先知之一。還有摩西,被稱為上帝的朋友,但是他都沒能進入應許之地。

我當然不是想要贏得來自上帝的恩惠,但是付出犧牲之後,不可否認我也想看到好的結果。我也是人。但或許我們不需要多麼光鮮亮麗的結果。也許一個生命被改變就足夠了——哪怕只是自己的生命被翻轉。結果都交在上帝的手中。祂才是牧羊人、陶匠和劇作家。我們只需要單單順服祂,與祂同行就好。

也許你正在努力順服上帝和得祂的喜悅,但過程十分艱難。看不到下一步的亮光,也沒有任何成功的跡象。

在一個追求實效的世界裡,單單謙卑順服上帝在祂的面前就是最寶貴的。那些全心全意順服上帝的人能在黑暗中禱告:「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詩篇90篇14節),祂的耳朵必聽我們的聲音。當我們仰望我們的主人,我們能夠舉起我們雙手禱告:「我們手所做的工,願你堅立」(詩篇90篇17節),我們所要的結果就是祂的肯定:「我喜悅你。」願這對你我而言已經足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靈命日糧 : 信仰傳承

讀經:提摩太後書1章3-5節 

在2019年,一份探討美國基督徒信仰傳承的研究顯示,母親和祖母對後代子孫的靈命成長有巨大的影響,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信仰承襲自他們的母親,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祖父母(通常是祖母)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研究人員評論道:「這項研究一再說明,母親對孩子靈命成長的持久影響。」這樣的影響也可以在聖經中看到。

保羅在寫給他的門生提摩太的信中提到,提摩太的信心是承襲自他外祖母羅以和母親友妮基的榜樣(提摩太後書1章5節)。這個令人欣慰的細節,凸顯了兩位女性對初代教會其中一位領袖的影響。從保羅對提摩太的勉勵,我們也可看出她們的影響力,他說:「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裡,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3章14-15節)

堅實的信仰傳承 [....]

靈命日糧 : 一生的朋友

讀經:撒母耳記上20章26-34節 

英國詩人威廉·古柏(William Cowper,1731-1800年)與他的牧師──曾是奴隸販子的約翰·牛頓(John Newton,1725-1807年)成了朋友。威廉患有憂鬱症和焦慮症,數度自殺未遂。每當約翰來訪,他們便會一起散步、談論關於上帝的事。約翰認為讓威廉參與有創意的工作,給他寫作詩歌的機會,對威廉會有幫助,約翰因而萌生了編纂一本讚美詩集的想法。威廉貢獻了多首詩歌,其中包括《上主作為何等奧秘》。即使後來約翰離開到另一間教會服事,威廉與他的友情依然堅固,他們繼續經常通信,一直保持密切的聯繫。

威廉與約翰的深厚情誼,與舊約中大衛與約拿單的友誼有許多相似之處。大衛擊敗歌利亞後,「約拿單的心與大衛的心深相契合」,並且愛大衛如己(撒母耳記上18章1節)。約拿單雖然是掃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