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認識上帝的屬性之前,我把祂當精靈

作者:Michelle Lai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小七

 

你在禱告的時候有沒有覺得似乎是正在喋喋不休地向一個精靈提出你的願望清單?以前,我的大部分禱告生活都是這樣的。在內心深處,我對與上帝只能這樣單向交流感到不滿。應該不止是這樣吧?這讓我思考如何才能以一種能夠享受與上帝同在的方式與祂交流。

因此,我決定在 Google 上搜索有關禱告的資料,並偶然發現了 Navigator 關於如何根據上帝的名字和屬性來禱告的30 天禱告指南。我下載了這本書並求上帝幫助我學習認識祂的品格和屬性,好讓我能經歷更豐富的禱告生活。

該資料列出了上帝的 30 個屬性和名稱,我每天在靈修的時間裡通過每個屬性/名字來禱告,要注意的是並不是讀完列表就結束了,還要真正與祂交談並向祂獻上感恩。

舉個例子,上帝是耶和華以勒,所以我感謝祂供應我,因為祂,我沒有缺乏(詩篇 23 篇)。

幾周後,我意識到學習上帝的屬性對我的日常生活很有幫助——在我做決定時,在我恐懼和不安時,或者因某件事進展順利而快速感謝上帝時。

有一次,我媽媽摔了一大跤。在扶她起來的時候,我快速向上帝祈禱,感謝祂是耶和華拉法——醫治的上帝。這使我承認上帝是我們的保護者和安慰者,我禱告祂會減輕我母親的痛苦並安慰她。這樣做幫助我們不去害怕跌倒可能會帶來哪些併發症,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我母親的健康都在祂的手中,所以我們不必擔心。

更多了解上帝並認識到祂是誰也幫助我更好地了解我自己,並使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祂對我的帶領和計劃(哥林多後書3章18節)。

每當我變得焦慮和懷疑自己時,我就會想起我的身份是上帝的孩子。

儘管上帝自己已經是完全的,並不需要我們,但祂創造我們是為了讓我們與祂建立愛的關係。我還學會了將上帝視為我的好父親,祂希望給祂的孩子最好的。這有助於我在等待某事成就時能夠相信祂是供應我的(耶和華以勒),例如在等待某個潛在僱主回復我信息時。

這使我禱告並重申祂已經給我的應許——祂會在試驗中安慰我們(哥林多後書 1章3節),會供應我們的需要(馬太福音 6章33節,腓立比書 4章19節),我們將在祂裡面得到安息(馬太福音 11章28-30節)。雖然我們可以帶著具體的禱告事項來到上帝面前請求祂,但我發現在禱告中重申聖經中的這些應許,並記得上帝已經給我們的一切,是很安慰人心的。

根據上帝的話語禱告讓我看到聖經的話語不僅僅是字詞的堆砌,它們是又真有活的,可以對我們的生命講話的。腓立比書 4章6-7 節說,當我們向上帝禱告時,我們就會得到平安。當我宣告這幾節經文並開始禱告時,我就看到上帝的話在應驗——我被平安充滿。

我很感謝這些資料和上帝的話語,幫助我以上帝本身的屬性來愛祂,並享受與祂在一起的時光。我學會了在禱告時專註於祂而不是我自己。這也使我的生活重心發生了微妙的轉變,我的眼睛越來越多地集中在上帝、祂的工作、祂的子民以及我可以服侍的潛在領域之上。

專註於上帝的屬性和應許可以培養感恩的態度,幫助我把目光從我想要,但還未得到的事物上移開,轉而看上帝已經給我的。

這種做法也讓我更加意識到上帝的屬性不僅針對我,也針對我周圍的人,甚至是那些傷害過我的人。這讓我更多為他們的得救禱告,而不是像以前會懷疑「像他或她這樣的人」是否能得救。現在想想我的親生父親,我意識到上帝的應許也是對他開放的,但因為他被困在自己的罪中,他需要代禱。

就像讚美詩歌詞所說的那樣:「將你的眼睛轉向耶穌,仰望祂奇妙的面容,在祂榮耀和恩典的光照下,地上的事物將變得黯淡異常(Turn your eyes upon Jesus, look full on His wonderful face, and the things of earth will grow strangely dim, in the light of His glory and grace)。」

確實,專註於上帝幫助我能夠正確看待事物,而且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我的上帝是永不改變的上帝(瑪拉基書 3章6節),我永遠可以依靠祂的品格和應許。

 

*此圖文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靈命日糧 : 不只是標誌

讀經:哥林多前書1章18-25節 

在 20世紀中葉,印度中部非基督徒和基督徒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一個年輕人被教唆爬到一棟三層樓建築的樓頂,要把屋頂上的十字架拆下來。不過,他並沒有成功,而是從三層樓高的屋頂摔下來,跌落到建築物下方的街道上,傷勢嚴重。他被送到醫院救治時,躺在隔壁病床上的剛好是一位基督徒。

這位基督徒告訴年輕人十字架真正的意義,以及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做的一切。年輕人聽了深受感動,流淚喊道:「主耶穌啊!原諒我!我不是故意那樣做的,是他們逼我的。」

雖然人們想盡辦法要除去象徵基督信仰的標誌,但他們卻無法阻止十字架的道理。保羅說:「十字架的道理,……為上帝的大能」(哥林多前書1章18節)。耶穌也說過,即使是陰間的門也不能勝過教會的權柄(馬太福音16章18節)。

十字架是基督信仰的 [....]

靈命日糧 : 徹底改變

讀經:列王紀下23章3-7節 

在我們密西根州的家裡,多年來牆上一直掛著一把裝飾華麗、祭典上用的弓和箭囊。這些是父親留下來的遺物,是當年我與父親在加納宣教時獲得的紀念品。

有一天,一位來自加納的朋友到家裡做客。當他看見牆上的這把弓時,臉上露出了詫異的神情。他指著綁在弓上的一個小配件說:「這是一種祭拜偶像的用品,是所謂的魔法符咒。我知道它沒有任何威力,但我不會把它留在家裡。」我們聽了,立即把弓上的符咒剪下來扔了。我們不希望家裡有任何敬拜假神的物品。

猶大王約西亞在成長的過程中,並不瞭解上帝對祂百姓的期望。當大祭司在荒廢已久的聖殿裡找到律法書時(列王紀下22章8節),約西亞王就讓人把律法書讀給他聽。在他聽到上帝論及拜偶像的後果時,就即刻大刀闊斧地進行徹底的改變,讓猶大眾人遵守上帝的律法,這種改變遠 [....]

靈命日糧 : 以富餘補不足

讀經:哥林多後書8章13-15節 

學校食堂與很多大型餐飲業一樣,往往因無法預測需求量而準備過多的食物,剩餘的飯菜最終都被扔掉,造成浪費。然而,有許多貧困學生的家庭三餐不繼,到了週末更得忍飢挨餓。因此,美國有一間學校與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合作,共商解決方案。他們妥善包裝剩餘的食物,讓有需要的學生帶回家,同時解決了浪費食物和學生挨餓的問題。

過多的食物造成浪費的確是要解決的問題,但多數的人都不會把富餘的錢財視為問題。其實學校這項計劃背後的原則,與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建議是一樣的。保羅知道馬其頓眾教會當時貧窮缺乏,所以他請求哥林多的教會能以自己的「富餘」來「補他們的不足」(哥林多後書8章14節)。保羅這麼做的目的是要使各教會之間保持均衡,避免一些教會捉襟見肘,而一些教會卻綽綽有餘。

保羅並非要讓哥林多的信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