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超越自我

讀經: 哥林多後書3章7-18節


我們眾人⋯⋯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 —哥林多後書3章18節


我有個朋友,幾乎在每件事上都比我強,他比我聰明,考慮更周詳,還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好書,甚至高爾夫球都打得比我好。和他在一起,敦促我要做得更好,成為更優秀、更有思想的人。他在各方面的優秀表現成為我的目標,激勵我更加努力,追求卓越。

這件事也帶出了一項屬靈的原則:花時間閱讀上帝的話語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讓我們能與主基督親近,時時與祂同行。當我讀到耶穌無條件地愛我們,這催逼我愛人不求回報。當我看到祂賜憐憫與白白的恩典給我們這些不配的人,使我對自己無法饒恕他人,以及想要尋求報復的心感到羞愧。

我發現自己漸漸成為更懂得感恩的人,雖然我因罪而蒙羞,主卻為我披上全然公義的外袍,穿戴祂的榮美。祂奇妙的作為和無比的智慧激勵我、改變我。每當來到主的面前,我就看到自己的不足,促使我想要更加像祂。

使徒保羅呼籲我們仰望基督,得著喜樂,一旦我們照著去行,我們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哥林多後書3章18節)。

— Joe Stowell

主,幫助我們以敞開的心靈來到祢面前,
並樂於成為祢喜悅的樣式。
感謝祢向我們顯現祢自己,
讓我們享受在祢大榮耀中的喜樂。

時時親近上帝,生命就不一樣。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10-12章 路加福音9章37-62節


靈命日糧:修復關係

讀經: 腓立比書4章1-5節


要在主裡同心。 —腓立比書4章2節


最近,我和先生剛搬進我們的新房子。有人在我們家門前的走道上放了一大盒的草莓,那人還留了張紙條,希望我們能與鄰居一同分享。他是一番好意,但是在我們還未到家前,有幾個孩子發現了那盒草莓,並在我們白色房子的門前打起了草莓仗。當我們回到家時,看見幾個認識的孩子躲在籬笆後鬼鬼祟祟地張望,他們「回到犯罪現場」,要察看我們如何收拾殘局。我們可以自行清理,但是為了修復彼此的關係,我們認為有必要與他們談一談,並且要他們一起幫忙清理善後。

緊張的人際關係也會造成混亂,這正是腓立比教會的情況。兩位忠心的僕人,友阿蝶和循都基,產生強烈分歧的意見,因此,使徒保羅寫信給教會,鼓勵她們解決問題,在主裡同心(腓立比書4章2節)。他還要求別人以謙讓的心和她們一起處理問題。他寫道:「我也求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幫助這兩個女人,因為他們在福音上曾與我一同勞苦。」(3節)

當知我們都曾製造混亂,因此我們要信靠主,使我們能謙和待人,且幫助別人化解衝突。

— Anne Cetas

親愛的主,求祢讓我與人相處時,
滿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勇氣。
願我因著祢的力量與幫助,能夠溫和謙卑,
向他人展現愛心,如祢愛我一般。

真愛讓我們願意處理問題,並修復關係。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7-9章 路加福音9章18-36節


靈命日糧:選擇生命

讀經: 申命記30章11-20節


你要選擇生命,好讓你和你的後裔都可以活著,愛耶和華你的上帝,聽從祂的話。 —申命記30章 19-20節,新譯本


上帝對我的生命有什麼旨意呢?在成長過程中,這個問題經常困擾著我。如果我找不著,或是無法明瞭,該怎麼辦?明白上帝的旨意似乎如大海撈針,因為隱晦不明,類似的太多,似是而非的更是無以計數。

其實,我對上帝旨意的認知是錯誤的,因為我對上帝的認知不正確。上帝並不願意我們迷失方向、陷於迷惘、尋尋覓覓。祂要我們明白祂的旨意,祂清楚地表明心意,淺顯易懂。祂也不設定多重選擇,而只給我們兩種選擇:「生與福」或「死與禍」(申命記30章15節)。因顧慮到我們可能看不出最好的選擇是哪一個,祂甚至說:「選擇生命」(19節),就是選擇上帝,並且遵守祂的話。

當摩西最後一次對以色列民說話時,他呼籲眾人做正確的選擇,且要知道「這律法上的話……乃是你們的生命」(申命記32章46-47節)。上帝的旨意就是要賜我們豐盛的生命,祂的道即是生命,耶穌基督就是上帝的道。上帝或許不會在我們生活的每件事上給一個處方,但祂賜下耶穌成為完美的典範,讓我們跟隨。做正確的選擇或許不太容易,但是若讓上帝的道來引導我們的生命,讓敬拜祂成為生命的目標,上帝就會賜予智慧,幫助我們「選擇生命」。

— Julie Ackerman Link

主啊,我們知道真智慧來自於信靠祢。
求祢使我們更加信靠祢、尋求祢的面、
遵循祢的心意,
讓我們從祢賜生命的話語中尋著祢。

回顧過去比瞻望未來,更能看清楚上帝的引領。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4-6章 路加福音9章1-17節


靈命日糧:不要計較

讀經: 馬太福音20章1-16節


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 —馬太福音20章16節


舞台戲劇阿瑪迪斯又名「莫札特謀殺案」,描述了一個十八世紀的作曲家,尋求明白上帝的心意。其中提到,虔誠的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里,渴望以自己的音樂創作來頌揚上帝,但卻沒有天賦來創作不朽的作品。反之,桀驁不馴、放浪不羈的音樂天才莫札特,卻擁有最偉大的音樂恩賜,這使得安東尼奧感到忿忿不平。

這部戲劇提出了和約伯記一樣的問題,只是以相反的方式呈現。約伯記的作者不明白上帝為何懲罰世上最正直的人;阿瑪迪斯的作者則納悶上帝為何賞賜像莫札特如此不配得的人。

耶穌說了一個葡萄園的比喻,談到工人非常不公平的工資制度,讓我們可以解答這些質疑。有些人整天都沒工作,到下午五時才被園主雇用(馬太福音20章6-7節),最後卻與其他已經工作一整天的人,領到一樣的工資,讓這些勞碌一天的人感到震驚和不平。有哪個明智的雇主會付相同的工資,給工作一小時和十二個小時的員工呢?

耶穌的比喻完全不符合經濟原則,但這正是祂的用意。祂說的正是關於恩典的比喻,而恩典並不能用一天的工資來比擬計算。上帝賜下是恩典,而不是工資。

— Philip Yancey

主啊,有時我會忘記,
祢的愛、恩典和赦免,並不能靠努力賺取。
感謝祢,因祢豐厚的恩典
是賜給我的禮物,而非付給我的工資。

在主的恩典裡,沒有「應得」這回事。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1-3章 路加福音8章26-5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