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謹慎選擇

讀經: 箴言14章8-12節


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箴言14章12節


戴牧師安排了行程,要去兩間醫院探訪兩個臨終的病人,而這兩人選擇的人生道路截然不同。他探訪的第一位病人是主內姐妹,她的家人都深愛著她,而且她過去總是無私地參與公益服務,受到許多人的愛戴。許多主內弟兄姐妹圍繞在她的床邊,整個病房充滿了敬拜、禱告與盼望。第二位臨終病人是教會會友的親戚,但他剛硬的心導致他艱辛的一生,先前種種錯誤的決定和行為使他的家庭分崩離析。這兩間病房中截然不同的氣氛,可看出他們過去的生活有鮮明的對比。

人若是沒有好好思考人生將走向何處,往往會發現自己被困在不安、愁苦與孤獨的窘境中。箴言14章12節說:「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無論你是年輕或是衰老、身體健壯或疾病纏身、生活富裕或窮困潦倒,現在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道路,還為時不晚。你知道自己正走向何方嗎?這條路是否能尊榮上帝?會扶持人還是會絆倒人?對基督徒來說,這是最佳的選擇嗎?

我們所做的選擇至關重要。當我們藉著上帝的兒子耶穌來到上帝面前,祂會幫助我們做出最佳抉擇。正如耶穌說:「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

— 簡恩德

你的人生道路在哪方面需要重新檢視或修正?
什麼會攔阻你向上帝祈求幫助和勇氣去改正過錯?

親愛的耶穌,祢是生命的泉源。求祢賜我勇氣和力量,將自己的生命交給祢,做榮耀祢的事。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下1-2章;路加福音14章1-24節


靈命日糧 : 可以出發了

讀經: 以弗所書4章1-7、11-16節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的恩相稱。—以弗所書4章1節


電影《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或譯《隱藏人物》)講述了太空人葛倫上校在進入太空之前的準備。在1962年,電腦還是一項新發明,經常發生故障。因此,葛倫上校不相信電腦,擔心發射太空船的數據有問題。但他知道在後面的辦公室裡,有個聰明的女人會運算這些數字。葛倫信任她,並說:「如果她說這些數據沒問題,那我就可以出發了。」

葛倫口中那「聰明的女人」就是凱薩琳‧強森。她是一位教師,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愛耶穌並在教會服事,上帝賜給她超凡的心智。在1950年代後期,美國太空總署發掘她,請她協助太空計劃,而她也是太空總署的「人體計算機」之一。

我們或許沒有被呼召成為聰明絕頂的數學家,但上帝對我們有別的呼召,因「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以弗所書4章7節),所以我們「行事為人就當與蒙的恩相稱」(1節),我們都同屬一個身體,每個部位都當各盡其職(16節)。

凱薩琳的運算證實了飛行軌跡,使葛倫的太空船毫釐不差地進入航道。但這只是她領受的呼召之一,她也受呼召成為母親、教師和教會同工。那上帝對我們的呼召是什麼呢?是做大事還是小事?我們是否已經可以出發了,使用上帝賦予的恩賜,過一個「與蒙的恩相稱」(1節)的生活呢?

— 畢愷騰

上帝對你的呼召是什麼?祂賦予你什麼樣的恩賜?

親愛的上帝,求祢幫助我能領受祢所賜的一切,活出配得祢呼召的生命。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30-31章;路加福音13章23-35節


靈命日糧 : 在耶穌家中

讀經: 約翰福音14章1-7節


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約翰福音14章3節


「沒有任何地方比得上家!」桃樂絲一邊說,一邊敲敲她紅色鞋子的鞋後跟。在《綠野仙蹤》的故事中,桃樂絲只須做這個動作,她和小狗托托就會很神奇地從奧茲王國,回到他們在堪薩斯州的家。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一雙鞋。雖然許多人都像桃樂絲一樣渴望回家,但要找到一個讓人有歸屬感的家,談何容易啊!

生活在這個瞬息萬變且流動性高的世界裡,我們難免會產生疏離感,不知是否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歸宿。這樣的感受可能也反映了一個深刻的事實,就如作家魯益師說:「如果在我內心有一種渴望,是這世上任何經驗都無法滿足的,那麼最可能的解釋就是,我是為另一個世界而造的。」

耶穌在被釘十架的前一晚,明確地告訴祂的朋友們有這麼一個家。祂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約翰福音14章2節)。那是一個歡迎我們、愛我們的家。

即使是現在,我們也可以有在家的感覺。我們都屬於一個大家庭──上帝的教會,與主內弟兄姐妹彼此連結。在耶穌帶我們回到我們所盼望的家之前,我們可以住在祂的平安與喜樂中。有耶穌同在就是家。

— 柯貝爾

什麼讓你有家的感覺?為什麼呢?
知道自己將會與耶穌永遠同住,如何影響你現有的生活?

滿有恩典與慈愛的上帝,求祢幫助我,讓我渴望與祢同住天家,永遠與祢同在。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27-29章;路加福音13章1-22節


靈命日糧 : 深知所需

讀經: 馬太福音6章25-34節


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馬太福音6章33節


蘭多是馬尼拉的吉普尼(菲律賓的公共交通工具)司機,他正在路邊攤大口喝著咖啡。隨著新冠疫情趨緩,解封後上班族逐漸回流。他心想:今天的體育賽事應該會有更多乘客,這樣就能彌補先前的損失,我終於不必憂慮了。

當他正要去開車時,突然看見清道夫羅尼滿面愁容地坐在附近的長凳上,看起來像是需要有人陪他說說話。蘭多心想:分秒必爭。載客愈多,收入就愈多,我得趕快出發。但他感覺到上帝要他去關心羅尼,於是他就這樣做了。

耶穌明白「不要憂慮」對你我而言是多麼困難(馬太福音6章25-27節),因此祂向我們保證,天父完全知道你我的需要(32節)。聖經提醒我們不要擔心,而是要信靠上帝,並盡心竭力地去做祂要我們做的事(31-33節)。當我們接受並遵行祂的旨意時,我們可以滿有把握地相信,「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天父「還給它這樣的妝飾」(30節),那麼,這位天父豈不會按照祂的美意供應我們,正如祂供應所有的受造物一樣嗎?

蘭多與清道夫羅尼的談話,讓羅尼最終做了決志禱告,成為基督徒。蘭多說:「那天上帝仍然供應足夠的乘客。祂提醒我,祂關心我的需要,而我要關心的就是跟隨祂。」

— 黃嘉仁

哪些憂慮正壓在你心頭?
你要如何逐步將憂慮交給上帝?

親愛的上帝,我不需要擔心,因為祢已經應許會看顧我、供應我。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25-26章;路加福音12章32-59節